2月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PVH集团、因美纳公司因违反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中断与中国企业的正常交易,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依据有关规定,将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因美纳是全球第一的基因测序制剂设备企业,2005年进入中国。按照处罚规定:外国公司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后,将会禁止企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禁止企业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禁止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入境;不批准并取消上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中国境内工作许可、停留或者居留资格。
这意味着,国内所有使用因美纳基因测序仪的机构,可能今后设备都要摆脱进口了。
2月5日,因美纳公告回应:公司正对相关事情的影响进行详细评估,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服务于我们的客户,并推动全球医疗健康的持续发展。
靠技术优势控制市场
因美纳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企业,其市场地位最早来自于于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因美纳是该计划的基因测序设备提供商。
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因美纳理所当然的成为“基因测序”行业的代表。根据公开资料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因美纳在全球销售已超过2.5万台,覆盖全球9500多个客户,保守估计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排名之后的测序仪供应商赛默飞、华大智造等,市场占有率只是因美纳的零头。
因美纳的测序仪产品已经得到广泛公认,要想自己的检测数据获得广泛认可,就不得不购买因美纳的设备。这其实就是科技行业的先发优势,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垄断。
今年1月17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了河南科技大学的一个采购项目,采购一台高通量基因分析一,最终因美纳的MiSeqi100Plus设备中标,采购价为207.8万元。
类似这样的项目,采购方提出的对测序仪的要求,往往只有因美纳的产品能够达到。2020年4月,国家疾控中心采购一批价值1000万元的测序仪设备,最终因美纳中标。
这件事情曾被行业质疑为“萝卜采购”,折射出的问题正是:没有其他测序仪能够满足国家疾控中心的要求。
测序仪买下后,相关检测试剂也只能采购因美纳的产品。今年1月16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刚刚公布了一次“单一来源采购公示”,要求采购一批因美纳的检测耗材,上海疾控方面解释称:“该公司所用试剂耗材为封闭性试剂耗材,仅能使用因美纳的配套试剂耗材……”
当然,因美纳凭借技术优势控制市场的局面正在面临挑战。有机构统计过去几年国内新装机基因测序仪数量,结果发现2020-2022年,因美纳的设备占当年中国新装机数量的份额分别为59%、48%、37%,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26.5%。
过去几年,国产基因测序企业的迅速崛起,抢占了本应属于因美纳的市场。
国产测序仪迎来机会
多年来,因美纳一直控制着全球基因测序设备市场,但这个市场也不是铁板一块。
2023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因美纳发现一个网络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仪器分析无法生成正确的结果或对数据安全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对基因测序仪主动召回,召回级别为二级召回。
事实上,这不是因美纳第一次召回基因测序仪。2022年6月,FDA曾发布召回通知,涉及因美纳多款基因测序仪,召回仪器将近2000台。而在中国,上海市药监局同样发布公告表示,因美纳的基因测序仪存在网络安全隐患,全球召回产品969台,含中国区277台。这个安全漏洞可导致未经授权的用户远程控制仪器,改变仪器或客户网络上的设置,或影响用于临床诊断的仪器中的患者测试结果。
另外,随着基因测序技术持续发展,这些年涌现了华大智造、泛生子、贝瑞基因、吉因加生物等一批国产基因测序企业,也开始挑战因美纳的地位。
从2019年起,因美纳分别在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华大智造发起专利诉讼。华大也不甘示弱,反诉因美纳侵权。2022年5月,华大智造发布消息称:因美纳故意对华大智造的 "双色测序技术" 专利侵权,其反诉中提到的专利全部被判无效。华大智造获得3.34亿美元赔偿。
这场诉讼的胜利,无疑给中国基因测序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随着这次针对因美纳的行动,可以预见在风起云涌的2025年,国产与进口之间的基因测序产品的市场大战一触即发。
业内普遍认为:从短期来看,国产基因测序头部企业或是最直接的收益者,而长期来看,在政策的支持下,基因检测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将推动行业格局重塑,有助于提升基因测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撰稿丨雷公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山谷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黑马”药企逆袭启示录
前地区销售经理直接举报,辉瑞新药陷入商业贿赂丑闻
全国医药行业利润下降;“药王”销售大滑坡;严打超低价中标
2月4日,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PVH集团、因美纳公司因违反正常的市场交易原则,中断与中国企业的正常交易,对中国企业采取歧视性措施,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依据有关规定,将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因美纳是全球第一的基因测序制剂设备企业,2005年进入中国。按照处罚规定:外国公司被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后,将会禁止企业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禁止企业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禁止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入境;不批准并取消上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中国境内工作许可、停留或者居留资格。
这意味着,国内所有使用因美纳基因测序仪的机构,可能今后设备都要摆脱进口了。
2月5日,因美纳公告回应:公司正对相关事情的影响进行详细评估,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同时,我们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在全球范围服务于我们的客户,并推动全球医疗健康的持续发展。
靠技术优势控制市场
因美纳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设备企业,其市场地位最早来自于于1990年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因美纳是该计划的基因测序设备提供商。
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后,因美纳理所当然的成为“基因测序”行业的代表。根据公开资料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底,因美纳在全球销售已超过2.5万台,覆盖全球9500多个客户,保守估计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排名之后的测序仪供应商赛默飞、华大智造等,市场占有率只是因美纳的零头。
因美纳的测序仪产品已经得到广泛公认,要想自己的检测数据获得广泛认可,就不得不购买因美纳的设备。这其实就是科技行业的先发优势,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垄断。
今年1月17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布了河南科技大学的一个采购项目,采购一台高通量基因分析一,最终因美纳的MiSeqi100Plus设备中标,采购价为207.8万元。
类似这样的项目,采购方提出的对测序仪的要求,往往只有因美纳的产品能够达到。2020年4月,国家疾控中心采购一批价值1000万元的测序仪设备,最终因美纳中标。
这件事情曾被行业质疑为“萝卜采购”,折射出的问题正是:没有其他测序仪能够满足国家疾控中心的要求。
测序仪买下后,相关检测试剂也只能采购因美纳的产品。今年1月16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刚刚公布了一次“单一来源采购公示”,要求采购一批因美纳的检测耗材,上海疾控方面解释称:“该公司所用试剂耗材为封闭性试剂耗材,仅能使用因美纳的配套试剂耗材……”
当然,因美纳凭借技术优势控制市场的局面正在面临挑战。有机构统计过去几年国内新装机基因测序仪数量,结果发现2020-2022年,因美纳的设备占当年中国新装机数量的份额分别为59%、48%、37%,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26.5%。
过去几年,国产基因测序企业的迅速崛起,抢占了本应属于因美纳的市场。
国产测序仪迎来机会
多年来,因美纳一直控制着全球基因测序设备市场,但这个市场也不是铁板一块。
2023年5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称,因美纳发现一个网络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仪器分析无法生成正确的结果或对数据安全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对基因测序仪主动召回,召回级别为二级召回。
事实上,这不是因美纳第一次召回基因测序仪。2022年6月,FDA曾发布召回通知,涉及因美纳多款基因测序仪,召回仪器将近2000台。而在中国,上海市药监局同样发布公告表示,因美纳的基因测序仪存在网络安全隐患,全球召回产品969台,含中国区277台。这个安全漏洞可导致未经授权的用户远程控制仪器,改变仪器或客户网络上的设置,或影响用于临床诊断的仪器中的患者测试结果。
另外,随着基因测序技术持续发展,这些年涌现了华大智造、泛生子、贝瑞基因、吉因加生物等一批国产基因测序企业,也开始挑战因美纳的地位。
从2019年起,因美纳分别在美国、欧洲、中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向华大智造发起专利诉讼。华大也不甘示弱,反诉因美纳侵权。2022年5月,华大智造发布消息称:因美纳故意对华大智造的 "双色测序技术" 专利侵权,其反诉中提到的专利全部被判无效。华大智造获得3.34亿美元赔偿。
这场诉讼的胜利,无疑给中国基因测序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随着这次针对因美纳的行动,可以预见在风起云涌的2025年,国产与进口之间的基因测序产品的市场大战一触即发。
业内普遍认为:从短期来看,国产基因测序头部企业或是最直接的收益者,而长期来看,在政策的支持下,基因检测全产业链的国产化将推动行业格局重塑,有助于提升基因测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撰稿丨雷公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山谷
插图|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黑马”药企逆袭启示录
前地区销售经理直接举报,辉瑞新药陷入商业贿赂丑闻
全国医药行业利润下降;“药王”销售大滑坡;严打超低价中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