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停又巨亏!博纳的“主旋律”大片,不奏效了

深蓝财经

4小时前

《蛟龙行动》的失败,也意味着博纳的“大片”战略,在今年遇到滑铁卢。...据此前于冬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为了集中优势确保大片拍摄完成,2024年博纳的资金全部用于《蛟龙行动》拍摄,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博纳中小影片的投入。

刚刚,郁亮下课!万科,处于历史时刻

科技股大爆发!2025年,乐观与信心成基金经理主基调

来源 | 深蓝财经

撰文 | 吴瑞馨

2月5日,蛇年开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影视板块就上演了冰火两重天。

火的毫无疑问就是春节档票房“遥遥领先”的《哪吒2》出品方——光线传媒,开盘直接一字涨停,暴涨20%。

而其他一众春节档电影的出品方就冷若冰霜。比如《封神2》的出品方北京文化、《射雕》出品方中国电影、横店影视,还有《蛟龙行动》出品方博纳影业。

其中,最惨的莫过于博纳影业。

《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续作,被博纳寄予厚望,投入巨额资金拍摄,但结果却成为春节档最落寞的票房垫底王。

1

成也大片,败也大片

作为曾一度拿下36亿+的票房,豆瓣超百万人打出8.2高分的《红海行动》续作,外界和于冬都对《蛟龙行动》给予了厚望。

在《蛟龙行动》的首映礼上,于冬曾放下豪言,“如果首日票房过17亿元,春节档就稳了。”

但现实却是,春节档稳了,《蛟龙行动》却尴尬了。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5日下午,《蛟龙行动》上映8天总票房才堪堪突破3亿。而《哪吒2》的票房,已经超过53亿,超过了前作《哪吒1》。

甚至排片占比最低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都是《蛟龙行动》的近2倍。

对于《蛟龙行动》票房的冷淡,于冬认为,是因为他们“被黑”了。

2025年1月31日,在《蛟龙行动》路演活动上,于冬发声,表示“打一星的都是 ‘黑水’”。2月1日晚,于冬再次就此话题在朋友圈发文。他表示,自己在前一天路演活动上发表的“黑水”言论,针对的是粉圈不理性行为。他呼吁观众真实评价《蛟龙行动》,“面对客观理性的批评,我们虚心接受。而面对粉圈的恶意差评,我们绝对会斗争到底。”。他还强调,《蛟龙行动》绝不撤档。

2月2日,于冬又在朋友圈发长文,解释自己为什么要筹重金拍《蛟龙行动》,“因为中国电影需要《蛟龙行动》这样的重工业电影。”“如果电影市场充斥着低成本电影、都是话题性电影、都是捞一笔就跑的电影,那观众为什么要花钱进电影院支持中国电影?”

于是,于冬恳请院线影院增加《蛟龙行动》排片,以支持中国重工业电影。

但就目前来看,于冬的呼吁,并没有奏效。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月2日《蛟龙行动》的排片占比为6%,而到了2月5日,《蛟龙行动》的排片占比进一步下滑到5.5%。

进一步来看,截至2月5日下午,春节档8天,总票房达到101亿,其中,《哪吒2》斩获53亿,《蛟龙行动》仅拿下3.01亿,占总票房的3%左右。

《蛟龙行动》的失败,也意味着博纳的“大片”战略,在今年遇到滑铁卢。

纵观博纳过去10年的票房战绩,基本都是围绕着“主旋律大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山河海三部曲”56亿,《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决胜时刻》“骄傲三部曲”50亿,《长津湖》《无名》《中国医生》“胜利三部曲”120亿。

在于冬看来,博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持续不断地推出头部大片。

但大片往往是大制作,不仅占据了电影公司大量资金,还会对现金流造成负担。据此前于冬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为了集中优势确保大片拍摄完成,2024年博纳的资金全部用于《蛟龙行动》拍摄,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博纳中小影片的投入。

而《蛟龙行动》的折戟,意味着博纳或将面临巨额亏损。这或许会导致今年博纳业绩和现金流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2

上市两年半,博纳巨亏12亿

事实上,不仅是春节档的《蛟龙行动》,2024年,博纳已经经历了《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接连折戟。

1月23日晚间,博纳发布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亏损额为6.37亿元~8.81亿元;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亏损额为7.48亿元~9.89亿元。这也是博纳影业自A股上市以来连续亏损的第三年。

财报显示,2022年~2023年,博纳影业实现营收20.12亿、16.08亿,同比分别下滑35.60%、20.06%;净亏损分别为7551万、5.526亿,同比扩大120.82%、631.86%。

累计算下来,上市两年半,博纳影业亏损就超12亿。

另一边,上市以来,博纳影业股价长期萎靡。2022年8月18日,博纳影业以5.03元发行价成功回A上市,首日股价就大涨43.94%,股价最高一度达到15.23元/股。但之后,博纳股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2024年9月18日,博纳影业股价最低一度跌至3.87元。

受到《蛟龙行动》票房滑铁卢影响,2025年2月5日春节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博纳影业一字跌停,收盘报5.36元/股,一天市值蒸发8.25亿。

虽然目前股价已经涨回发行价之上,但相较此前的历史高点,博纳影业市值蒸发了135.7亿。

除了业绩连亏之外,博纳影业股东也接连减持,“提桶跑路”。

在发布业绩预亏公告的同一天,博纳影业还发布了股东的减持公告。公告显示,西藏和合于2024年12月13日~2025年1月21日期间累计减持公司股份9,924,200股,达到公司总股本的0.7266%。此次减持后,西藏和合及天津桥斌合计持有公司股份9526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6.9742%。

这已经不是西藏和合第一次减持博纳了。稍早之前的2024年11月,博纳影业公告显示,西藏和合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公司不超过约405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97%。当时一同减持的还有中信证券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公司不超过约137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0063%

此外,近一年来,博纳影业高管层持续动荡。

博纳发布业绩预亏、股东减持公告当天,还有一则高管辞职的公告。

公告显示,博纳影业的董事高愈湘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非执行董事职务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及子公司任何职务。

在高愈湘之前,博纳影业的副总裁陈庆奕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副总裁一职;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何英申请辞去董事会秘书一职,但继续担任财务总监职务。数据显示,近一年,博纳影业发生高管变更6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预亏公告发布的次日,博纳影业随即宣布向韩寒旗下亭东影业紧急拆借4000万元短期周转金。

你觉得《蛟龙行动》票房为何会扑街,博纳影业的主旋律大片让观众审美疲劳了吗?

来评论区说说,春节期间你看了哪些大片?哪一部值得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蛟龙行动》的失败,也意味着博纳的“大片”战略,在今年遇到滑铁卢。...据此前于冬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为了集中优势确保大片拍摄完成,2024年博纳的资金全部用于《蛟龙行动》拍摄,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博纳中小影片的投入。

刚刚,郁亮下课!万科,处于历史时刻

科技股大爆发!2025年,乐观与信心成基金经理主基调

来源 | 深蓝财经

撰文 | 吴瑞馨

2月5日,蛇年开年的第一个交易日,影视板块就上演了冰火两重天。

火的毫无疑问就是春节档票房“遥遥领先”的《哪吒2》出品方——光线传媒,开盘直接一字涨停,暴涨20%。

而其他一众春节档电影的出品方就冷若冰霜。比如《封神2》的出品方北京文化、《射雕》出品方中国电影、横店影视,还有《蛟龙行动》出品方博纳影业。

其中,最惨的莫过于博纳影业。

《蛟龙行动》作为《红海行动》续作,被博纳寄予厚望,投入巨额资金拍摄,但结果却成为春节档最落寞的票房垫底王。

1

成也大片,败也大片

作为曾一度拿下36亿+的票房,豆瓣超百万人打出8.2高分的《红海行动》续作,外界和于冬都对《蛟龙行动》给予了厚望。

在《蛟龙行动》的首映礼上,于冬曾放下豪言,“如果首日票房过17亿元,春节档就稳了。”

但现实却是,春节档稳了,《蛟龙行动》却尴尬了。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5日下午,《蛟龙行动》上映8天总票房才堪堪突破3亿。而《哪吒2》的票房,已经超过53亿,超过了前作《哪吒1》。

甚至排片占比最低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都是《蛟龙行动》的近2倍。

对于《蛟龙行动》票房的冷淡,于冬认为,是因为他们“被黑”了。

2025年1月31日,在《蛟龙行动》路演活动上,于冬发声,表示“打一星的都是 ‘黑水’”。2月1日晚,于冬再次就此话题在朋友圈发文。他表示,自己在前一天路演活动上发表的“黑水”言论,针对的是粉圈不理性行为。他呼吁观众真实评价《蛟龙行动》,“面对客观理性的批评,我们虚心接受。而面对粉圈的恶意差评,我们绝对会斗争到底。”。他还强调,《蛟龙行动》绝不撤档。

2月2日,于冬又在朋友圈发长文,解释自己为什么要筹重金拍《蛟龙行动》,“因为中国电影需要《蛟龙行动》这样的重工业电影。”“如果电影市场充斥着低成本电影、都是话题性电影、都是捞一笔就跑的电影,那观众为什么要花钱进电影院支持中国电影?”

于是,于冬恳请院线影院增加《蛟龙行动》排片,以支持中国重工业电影。

但就目前来看,于冬的呼吁,并没有奏效。

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月2日《蛟龙行动》的排片占比为6%,而到了2月5日,《蛟龙行动》的排片占比进一步下滑到5.5%。

进一步来看,截至2月5日下午,春节档8天,总票房达到101亿,其中,《哪吒2》斩获53亿,《蛟龙行动》仅拿下3.01亿,占总票房的3%左右。

《蛟龙行动》的失败,也意味着博纳的“大片”战略,在今年遇到滑铁卢。

纵观博纳过去10年的票房战绩,基本都是围绕着“主旋律大片”:《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山河海三部曲”56亿,《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决胜时刻》“骄傲三部曲”50亿,《长津湖》《无名》《中国医生》“胜利三部曲”120亿。

在于冬看来,博纳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持续不断地推出头部大片。

但大片往往是大制作,不仅占据了电影公司大量资金,还会对现金流造成负担。据此前于冬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为了集中优势确保大片拍摄完成,2024年博纳的资金全部用于《蛟龙行动》拍摄,这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博纳中小影片的投入。

而《蛟龙行动》的折戟,意味着博纳或将面临巨额亏损。这或许会导致今年博纳业绩和现金流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2

上市两年半,博纳巨亏12亿

事实上,不仅是春节档的《蛟龙行动》,2024年,博纳已经经历了《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的接连折戟。

1月23日晚间,博纳发布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亏损额为6.37亿元~8.81亿元;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亏损额为7.48亿元~9.89亿元。这也是博纳影业自A股上市以来连续亏损的第三年。

财报显示,2022年~2023年,博纳影业实现营收20.12亿、16.08亿,同比分别下滑35.60%、20.06%;净亏损分别为7551万、5.526亿,同比扩大120.82%、631.86%。

累计算下来,上市两年半,博纳影业亏损就超12亿。

另一边,上市以来,博纳影业股价长期萎靡。2022年8月18日,博纳影业以5.03元发行价成功回A上市,首日股价就大涨43.94%,股价最高一度达到15.23元/股。但之后,博纳股价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到2024年9月18日,博纳影业股价最低一度跌至3.87元。

受到《蛟龙行动》票房滑铁卢影响,2025年2月5日春节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博纳影业一字跌停,收盘报5.36元/股,一天市值蒸发8.25亿。

虽然目前股价已经涨回发行价之上,但相较此前的历史高点,博纳影业市值蒸发了135.7亿。

除了业绩连亏之外,博纳影业股东也接连减持,“提桶跑路”。

在发布业绩预亏公告的同一天,博纳影业还发布了股东的减持公告。公告显示,西藏和合于2024年12月13日~2025年1月21日期间累计减持公司股份9,924,200股,达到公司总股本的0.7266%。此次减持后,西藏和合及天津桥斌合计持有公司股份9526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为6.9742%。

这已经不是西藏和合第一次减持博纳了。稍早之前的2024年11月,博纳影业公告显示,西藏和合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公司不超过约405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97%。当时一同减持的还有中信证券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减持公司不超过约137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0063%

此外,近一年来,博纳影业高管层持续动荡。

博纳发布业绩预亏、股东减持公告当天,还有一则高管辞职的公告。

公告显示,博纳影业的董事高愈湘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非执行董事职务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及子公司任何职务。

在高愈湘之前,博纳影业的副总裁陈庆奕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副总裁一职;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何英申请辞去董事会秘书一职,但继续担任财务总监职务。数据显示,近一年,博纳影业发生高管变更6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预亏公告发布的次日,博纳影业随即宣布向韩寒旗下亭东影业紧急拆借4000万元短期周转金。

你觉得《蛟龙行动》票房为何会扑街,博纳影业的主旋律大片让观众审美疲劳了吗?

来评论区说说,春节期间你看了哪些大片?哪一部值得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