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万亿的小米,雷军又再刷记录了!

品牌头版

2天前

这种营销手段不仅让小米赢得了大量粉丝,为小米的产品带来了更广泛的曝光度,也让小米在流量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从“劳模”到“爽文男主”,雷军无论是通过幽默的社交平台互动,还是通过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成功将个人品牌和小米品牌进行了深度融合。

2025年2月4日,小米市值突破万亿港元,雷军和他的“霸总”形象再次成为焦点。

自2018年上市以来,这个曾被质疑的科技企业,凭借创新与战略布局,从千亿市值突破至万亿大关,成为全球科技市场的重要力量。

从“千亿总裁”到全民“打工人”,雷军深谙流量与用户心理的结合,成功将小米的品牌价值推向新的高度。

在智能手机、智能硬件、AI和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小米正加速布局,步入“增长快车道”。

雷军的商业智慧和小米的品牌战略也再次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而过去的2024年对于小米来说,无疑是一个忙碌却又充实的肥年。

突破万亿市值

硬实力与软实力并行

就在2月4日港股开盘后,小米股价一路高开高走,涨超5%,最高达到40.10港元/股。

不仅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其总市值也突破了一万亿港元大关。

图源:小红书@哎呦小助手

小米的市值突破万亿,并非偶然。通过一系列战略布局和市场创新,小米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的结合上,成功打造了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总营收达到925.1亿元,同比增长30.5%。而经调整利润为63亿元,同比增长4.4%。

其中,智能手机业务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继续推动了整体营收的增长。

特别是在高端手机市场,小米凭借高端化战略突破了瓶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10万台,同比增长3.1%,稳居全球第三,市场份额占比为13.8%。这一增长为小米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然而,小米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智能手机业务。2024年,小米汽车崛起并取得了令人惊讶的业绩。

根据小米官方的数据,SU7车型仅用230天创下新车企10万辆最快下线纪录,其销量在2024年也突破了13.5万辆,甚至在某些月份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而这一成就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图源:懂车帝

在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竞争的环境下,小米的造车之路一度被质疑,但如今看来,SU7的销量突破标志着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成功突围。

从财务数据来看,小米集团的市值不仅依赖于其硬件业务,智能家居、IoT设备以及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公司能够多点开花。

2024年,智能硬件与互联网服务的协同效应显现,整个集团的现金储备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516亿元人民币,体现出小米在多领域的布局优势。

营销之神持续发力

“霸总”雷军成流量王

在2024年,雷军不仅成功带领小米在硬件业务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更在营销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

雷军的个人形象及其营销手段为小米带来了巨大的品牌价值,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雷军与用户的互动为品牌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24年初,雷军便在社交平台上频频“整活”,一整年都保持着高度的曝光率。特别是在抖音,雷军发布了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如糖葫芦制作、冰面炒酸奶等。

图源:抖音

通过这种个性化、接地气的社交方式,雷军将小米品牌打造得更加平易近人,用户与品牌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

这种营销手段不仅让小米赢得了大量粉丝,为小米的产品带来了更广泛的曝光度,也让小米在流量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2024年,雷军是最受关注的企业家之一。据蝉妈妈数据,雷军在抖音的涨粉量突破了2500万,成为抖音年度榜单第三名,这一成绩超越了不少知名娱乐明星。

雷军的成功,离不开其“人设”塑造。作为一个年过50的企业家,雷军依然能够紧跟潮流,精确捕捉网络文化的变化。

无论是通过网络热梗的使用,还是通过日常生活分享,他成功打造了一个集“霸总”与“打工人”于一体的多元化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与品牌的绑定。

从“劳模”到“爽文男主”,雷军无论是通过幽默的社交平台互动,还是通过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成功将个人品牌和小米品牌进行了深度融合。

这种独特的营销方式,不仅在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帮助小米在品牌认知度上脱颖而出。

在此过程中,小米的品牌形象并未仅仅停留在“低价优质”的标签上,而是逐步向“高端智能”和“全场景”方向延伸。

图源:微博@雷军

雷军与用户的互动不仅帮助小米塑造了亲民的形象,也让其在全球市场上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忠实粉丝。这种高度的粉丝粘性,也为小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这种营销方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消费者认为雷军过度曝光可能会削弱其作为企业家的专业性,进而影响品牌的高端形象。

因此,如何在营销的“网感”与专业性之间找到平衡,将是雷军在未来营销战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跨越式增长的关键

潜力与挑战并存

小米计划在2025年实现30万辆汽车的交付目标,这一目标远远超过了2024年的销量。

尽管小米在过去一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未来的竞争形势将更为复杂。随着市场进入红海竞争阶段,如何保持增长并持续创新,成为小米面临的重大课题。

2024年小米SU7的销量突破,让小米在造车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先机。

图源:中汽数研

但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都在加速布局,小米能否延续SU7的销量神话,成为了一个巨大挑战。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超越了传统车企的范畴,新势力企业的崛起、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推动,都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多元化和激烈。

未来小米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差异化来维持竞争优势,将是一个关键问题。

此外,智能手机市场也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除了苹果和三星等头部厂商,许多品牌纷纷抢占中低端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

尽管小米通过高端化策略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如何保持在高端机市场的突破并实现持续增长,仍然面临不小挑战。

更重要的是,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硬件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竞争周期。

未来,AI技术将成为区分各家智能设备的重要标尺,如何通过AI赋能手机、IoT设备以及汽车,将是决定小米能否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关键。

在AI大模型的应用上,雷军意识到,小米在该领域的布局稍显滞后。尽管15系列推出了超级小爱,但是小米的AI手机功能在目前看来还是相对保守。

图源:小红书@小米之家宝安沙井店

2024年,小米开始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将在AI及算力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研发费用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超过1000亿元。

而正在构建的GPU万卡集群,规模已较成立初期的6500张GPU大幅增加。

在年末,雷军斥资千万年薪引进95后AI“天才少女”罗福莉,便是为了弥补小米在AI领域的短板,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

随着AI技术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如何在这一领域获得突破,将直接影响小米的市场地位。

写在最后

小米集团于2018年7月9日在港交所上市。首日股价跌破17港元的发行价。最低谷时期在2019年9月,股价跌至8.28港元/股。

后续经过不断地调整,开始慢慢复苏。特别是在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的营收达到了925.1亿元人民币,为股价的进一步上涨奠定了基础。

2025年初,小米的股价开始持续发力。最终在2025年2月4日,小米股价首次突破40港元大关,总市值达到1.004万亿港元,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

面对这一爆炸性消息,只能说有人欢喜有人愁。

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再到AI领域的布局,雷军与小米的团队在未来几年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考验。

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持续创新并突破技术瓶颈,仍然是小米能否维持增长并迎接下一次飞跃的关键。

对于未来,小米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扫码加入高质量交流群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这种营销手段不仅让小米赢得了大量粉丝,为小米的产品带来了更广泛的曝光度,也让小米在流量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从“劳模”到“爽文男主”,雷军无论是通过幽默的社交平台互动,还是通过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成功将个人品牌和小米品牌进行了深度融合。

2025年2月4日,小米市值突破万亿港元,雷军和他的“霸总”形象再次成为焦点。

自2018年上市以来,这个曾被质疑的科技企业,凭借创新与战略布局,从千亿市值突破至万亿大关,成为全球科技市场的重要力量。

从“千亿总裁”到全民“打工人”,雷军深谙流量与用户心理的结合,成功将小米的品牌价值推向新的高度。

在智能手机、智能硬件、AI和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小米正加速布局,步入“增长快车道”。

雷军的商业智慧和小米的品牌战略也再次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而过去的2024年对于小米来说,无疑是一个忙碌却又充实的肥年。

突破万亿市值

硬实力与软实力并行

就在2月4日港股开盘后,小米股价一路高开高走,涨超5%,最高达到40.10港元/股。

不仅股价再创历史新高,其总市值也突破了一万亿港元大关。

图源:小红书@哎呦小助手

小米的市值突破万亿,并非偶然。通过一系列战略布局和市场创新,小米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的结合上,成功打造了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总营收达到925.1亿元,同比增长30.5%。而经调整利润为63亿元,同比增长4.4%。

其中,智能手机业务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继续推动了整体营收的增长。

特别是在高端手机市场,小米凭借高端化战略突破了瓶颈,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310万台,同比增长3.1%,稳居全球第三,市场份额占比为13.8%。这一增长为小米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然而,小米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智能手机业务。2024年,小米汽车崛起并取得了令人惊讶的业绩。

根据小米官方的数据,SU7车型仅用230天创下新车企10万辆最快下线纪录,其销量在2024年也突破了13.5万辆,甚至在某些月份超越了特斯拉Model 3,而这一成就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图源:懂车帝

在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竞争的环境下,小米的造车之路一度被质疑,但如今看来,SU7的销量突破标志着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成功突围。

从财务数据来看,小米集团的市值不仅依赖于其硬件业务,智能家居、IoT设备以及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公司能够多点开花。

2024年,智能硬件与互联网服务的协同效应显现,整个集团的现金储备也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516亿元人民币,体现出小米在多领域的布局优势。

营销之神持续发力

“霸总”雷军成流量王

在2024年,雷军不仅成功带领小米在硬件业务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更在营销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

雷军的个人形象及其营销手段为小米带来了巨大的品牌价值,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雷军与用户的互动为品牌形象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24年初,雷军便在社交平台上频频“整活”,一整年都保持着高度的曝光率。特别是在抖音,雷军发布了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如糖葫芦制作、冰面炒酸奶等。

图源:抖音

通过这种个性化、接地气的社交方式,雷军将小米品牌打造得更加平易近人,用户与品牌之间的距离被大大缩短。

这种营销手段不仅让小米赢得了大量粉丝,为小米的产品带来了更广泛的曝光度,也让小米在流量竞争中占据了优势。

2024年,雷军是最受关注的企业家之一。据蝉妈妈数据,雷军在抖音的涨粉量突破了2500万,成为抖音年度榜单第三名,这一成绩超越了不少知名娱乐明星。

雷军的成功,离不开其“人设”塑造。作为一个年过50的企业家,雷军依然能够紧跟潮流,精确捕捉网络文化的变化。

无论是通过网络热梗的使用,还是通过日常生活分享,他成功打造了一个集“霸总”与“打工人”于一体的多元化形象,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与品牌的绑定。

从“劳模”到“爽文男主”,雷军无论是通过幽默的社交平台互动,还是通过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成功将个人品牌和小米品牌进行了深度融合。

这种独特的营销方式,不仅在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也帮助小米在品牌认知度上脱颖而出。

在此过程中,小米的品牌形象并未仅仅停留在“低价优质”的标签上,而是逐步向“高端智能”和“全场景”方向延伸。

图源:微博@雷军

雷军与用户的互动不仅帮助小米塑造了亲民的形象,也让其在全球市场上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忠实粉丝。这种高度的粉丝粘性,也为小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这种营销方式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消费者认为雷军过度曝光可能会削弱其作为企业家的专业性,进而影响品牌的高端形象。

因此,如何在营销的“网感”与专业性之间找到平衡,将是雷军在未来营销战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跨越式增长的关键

潜力与挑战并存

小米计划在2025年实现30万辆汽车的交付目标,这一目标远远超过了2024年的销量。

尽管小米在过去一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未来的竞争形势将更为复杂。随着市场进入红海竞争阶段,如何保持增长并持续创新,成为小米面临的重大课题。

2024年小米SU7的销量突破,让小米在造车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先机。

图源:中汽数研

但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都在加速布局,小米能否延续SU7的销量神话,成为了一个巨大挑战。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超越了传统车企的范畴,新势力企业的崛起、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以及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推动,都使得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多元化和激烈。

未来小米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品牌差异化来维持竞争优势,将是一个关键问题。

此外,智能手机市场也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除了苹果和三星等头部厂商,许多品牌纷纷抢占中低端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

尽管小米通过高端化策略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如何保持在高端机市场的突破并实现持续增长,仍然面临不小挑战。

更重要的是,随着AI技术的发展,智能硬件行业将进入一个新的竞争周期。

未来,AI技术将成为区分各家智能设备的重要标尺,如何通过AI赋能手机、IoT设备以及汽车,将是决定小米能否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关键。

在AI大模型的应用上,雷军意识到,小米在该领域的布局稍显滞后。尽管15系列推出了超级小爱,但是小米的AI手机功能在目前看来还是相对保守。

图源:小红书@小米之家宝安沙井店

2024年,小米开始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将在AI及算力领域进行大规模投资,研发费用预计在未来五年内超过1000亿元。

而正在构建的GPU万卡集群,规模已较成立初期的6500张GPU大幅增加。

在年末,雷军斥资千万年薪引进95后AI“天才少女”罗福莉,便是为了弥补小米在AI领域的短板,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

随着AI技术的普及和竞争的加剧,如何在这一领域获得突破,将直接影响小米的市场地位。

写在最后

小米集团于2018年7月9日在港交所上市。首日股价跌破17港元的发行价。最低谷时期在2019年9月,股价跌至8.28港元/股。

后续经过不断地调整,开始慢慢复苏。特别是在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的营收达到了925.1亿元人民币,为股价的进一步上涨奠定了基础。

2025年初,小米的股价开始持续发力。最终在2025年2月4日,小米股价首次突破40港元大关,总市值达到1.004万亿港元,创下公司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

面对这一爆炸性消息,只能说有人欢喜有人愁。

从智能手机到电动汽车,再到AI领域的布局,雷军与小米的团队在未来几年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考验。

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持续创新并突破技术瓶颈,仍然是小米能否维持增长并迎接下一次飞跃的关键。

对于未来,小米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拭目以待。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扫码加入高质量交流群

红包、福利、干货,精彩不停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