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糖果大王,过了个闹心春节

金错刀

2小时前

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就是,每家每户过年的时候都会买徐福记的糖果来吃,甚至还要排队。...不过跟瓜子沙糖桔热卖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会把糖果当成年货送礼首选了。

文/ 金错刀频道

点击这里边听边看

你有多久没吃过徐福记了?

今年春节,各个超市都迎来了意料之内的排队火爆,胖东来、山姆等年后几天人山人海,毕竟大家拜年串门送礼都要买年货。

不过跟瓜子沙糖桔热卖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会把糖果当成年货送礼首选了。

甚至还因此诞生了一个热搜:“徐福记成时代眼泪了吗?”

很多人不知道,为了不成为时代的眼泪,徐福记自己也没少花了功夫。

早在过年前几天,它还特意搞出“撒糖中国行”。从北京三里屯发车,经过郑州、武汉、上海、福州最后回到东莞总部,向消费者发了上亿颗糖果。

高调是够高调,不过从现实来看,如今糖果在春节的存在感依然还是肉眼可见的变低了。
昔日年货钉子户,为何在年轻人中失宠了?
中国人吃不动糖果背后,

丢失更大王牌一说过年,中国人的记忆里必定离不开三大件:灯笼、鞭炮和糖果。
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就是,每家每户过年的时候都会买徐福记的糖果来吃,甚至还要排队。徐福记的凤梨酥和沙琪玛,也是当时送礼的鄙视链顶端。

徐福记之所以能成为过年茶几零食盘的“钉子户”,离不开背后的徐家四兄弟。

早在二十多年前,徐福记的前身还只是台湾的徐家四兄弟在东莞开的糖果贴牌小工厂,徐家兄弟显然并不满足,打算要做自己的品牌。

一个小透明如何想做成糖果大王?徐氏兄弟苦思冥想,发现当时人们普遍喜欢在春节买糖果,春节也是糖果销量高涨的节点。

于是,徐福记找到了一个足以安身立命的价值锚:春节。它率先打出“新年糖”概念,一下推出了40多种口味,以及与沙琪玛等推出组合礼盒,将品牌与年货消费牢牢绑定。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说过年买糖是标配,那么徐福记则是糖果中的标配,几乎可以闭眼入。

光有春节价值锚还不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到,徐福记又找到了更大的金主:超市。在当时电商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购物主要是靠超市,徐福记做了个决定:果断跟各大超市做绑定,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各大商超合作,设置非常显眼的专柜。

同时,徐福记还以一己之力,开创了如今早已形成习惯的散装称重的糖果销售形式。
不得不说这步棋走得相当妙,不仅极大提高了结算效率,还能充分治好顾客的选择困难症,可以我全都要。
现实证明,让顾客爽了,徐福记的腰包只能越来越鼓。1997年,徐福记的销售额就突破1亿。上市后每年的销售额都在以20%的速度增长,多年都是市场第一,彻底成了糖果巨人。“南有徐福记,北有康师傅”。

就连大佬都成了头号的铁粉。2008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结婚,竟然一次性订购了66万包徐福记的喜糖,刷新徐某记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客户订单。
人生巅峰时期,徐福记还想重复过去的好运,又给自己找来了一个新高人:
雀巢。在2011年,被曝出被雀巢以17亿美元收购了60%的股份。

一个是糖果巨头,一个是咖啡巨头。就在人们以为徐福记更要乘胜追击的时候,谁都没想到,它的人生却突然来了个大刹车。
合资之后不但没有明显起色,反倒开始没落。2014年,徐福记的市场份额甚至一度跌至国内第三,甚至还多次被传雀巢要再次抛售。

昔日万人捧的糖果,一下不甜了。


急火攻心的徐福记,

差点暴露更大软肋

糖果不好卖了,徐福记不是没有意识。
有数据显示,中国糖果市场份额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持续萎缩,糖果企业亏损不断。很多人觉得徐福记的没落是因为中国人不爱吃糖了。这个说法对,但也不对。
在“谈糖色变”、血糖仪大行其道的时代下,糖果业的确迎来危机。但与此同时,各种奶茶、含糖食品等依然还是主流,显然中国人不吃糖了这种极端说法并不能成立。
糖果不是卖不动的原罪,同样徐福记也并没有躺平。没想到,它的两招自救却意外暴露了更大软肋。
1.狠心“整容”,反倒让对手钻空子
徐福记最出名的特点,就是口味多、SKU高。
但同时也有个明显的弊病: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品类。比如拿同行做对比,阿尔卑斯有棒棒糖,大白兔有奶糖,但提到徐福记却没有能立马想起来的糖品。
徐福记也想做大爆品,第一件事就是向产品开刀“整容”:
打高端牌。这几年,徐福记邀请米其林等餐厅的知名厨师,还找到中国著名产品包装设计师专门对糖纸设计进行创新升级,还开始主推高端喜糖。徐福记自称要让每一颗糖果都成为艺术品。“我们不仅要为消费者选好糖,还要让消费者在品尝的过程中还有能有文化的享受”。
消费者有没有被文化震撼到不知道,但钱包一定是震撼到了。
所谓的高端,最直观的是价格。徐福记品牌总经理蔡典儒曾表示,“我们平均下来一斤卖29.9元,市场上卖十几元至二十几元,卖9块9的也有,我们没有意愿去拼价”。
高昂的糖果价格劝退了不少顾客,与此同时,价格更接地气的马大姐、笑嘻嘻等品牌也悄悄占据了超市的更多货架。
2.多生儿子好打架,却暴露软肋眼看糖果卖不动,又把希望放在转型做零食。雀巢曾把徐福记的品牌定位调整成“国民经典零食品牌”。
在2022年,徐福记的动作更大,曾一口气推出200余款新品,覆盖薯片、饼干、短保蛋糕等各式休闲零食,甚至还有一听起来就很魔幻的运动力量饼干。
同时线下也在整活,徐福记在总部东莞开出第一家线下实体店“呈味空间”,主要销售“新鲜现做、短保质期”的凤梨酥。
这一转型不要紧,大多成了“打酱油”的存在。
毕竟,它所进军的垂直领域都有三只松鼠、乐事等巨头在,蛋糕难以撼动。
而线下加盟店生意,这些年又出现赵一鸣零食加盟等新对手,很难靠做零食快速突围。
别看徐福记的阵仗不小,到最后折腾了半天,撑起徐福记大半边天的还是散装糖果。

想要真正自救,还得多条腿走路

这些年,不少节假日专属的老国货都在祛魅。
一种是彻底销声匿迹。比如曾经霸屏电视的脑白金,如今只能靠咖啡企图换壳重生。
另一种则是存在感不断降低。不仅是徐福记,曾经的银鹭、阿尔卑斯、金丝猴等也难逃宿命。连不断推出新品的旺旺,近年来也被人质疑很少出现新爆款。
其实徐福记还在赚钱,徐福记国际集团总裁刘兴罡透露,2023年徐福记的整体营收规模已超过70亿,俨然还是妥妥的巨头。
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谁都无法吃老本。再加上雀巢也在不断给徐福记定目标上压力,要求保持高个位数的增长势头。
刀哥觉得,对于徐福记来说,眼下还有两个新王牌值得发力,一旦成功甚至能够借此重回神坛翻红。
一方面,
是“整活”杀出海外,想办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国内糖果消费疲软,不代表卖糖不是一门好生意。北美、非洲、欧洲等地依然把糖果当成香饽饽,甚至美国人吃糖甚至还要糖包糖。
这也让不少糖果品牌抓住机会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不是简单卖糖,而是把糖精细化打磨出能搞定当地人的创意,体验才是重点。
比如国产的金多多,创新将玩具、黑科技元素融到糖果产品,发明出“音乐棒棒糖”、4D软糖等大爆款做成“糖果界乐高”,拿下50多个国家一年吸金10多亿。
其次还会因地制宜,金多多找到当地的超市地头蛇合作,如好市多、沃尔玛等,更进一步靠近当地人。在当地的节假日也会蹭热点,比如阿麦斯利用万圣节“不给糖就捣乱”的文化,在外国超市刷屏,成功拿下一批忠实用户。
徐福记当然也没有闲着。去年11月,徐福记开出首家海外中国糖果品牌馆,登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在新加坡思家客新达城店揭牌,甚至把糖反向卖到了曾经的糖原料产地东南亚。
都知道外国人吃糖是从小开始,人均摄糖量甚至是中国的三倍。如果能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还入乡随俗搞出差异化卖点,徐福记翻身也犹未可知。
另一方面,
转型不是说说而已,是要真正戳到年轻人的心坎里。时代在变,过去是渠道打天下,只要铺的够广就不愁卖。但现在是产品为王,品质和体验才是关键。
首先是产品上,健康现在是年轻人重视的痛点之一。人们不是反感糖,而是反感不健康。徐福记也开始追求健康化。这些年,新品强调“0糖”概念,推出了0脂0糖0卡的茶妍轻冻可吸果冻、牛奶酥、坚果棒等;凤梨酥和草莓酥都追求“减糖26%”;沙琪玛告别油炸后也升级成了含糖量更少的五谷牛奶酥。
另外,还要挤进年轻人的阵地,这一点上山姆堪称标杆。会将普通的产品包装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单品,在网上火成流量密码。
徐福记也搞出糖罐大礼盒,不光有颜值的“新奇特”,吃完糖以后还能当实用储物盒,在网上火成爆款。不少网友感叹糖果盒子还能这么玩。

这些改变也是好的开始,就像曾经在电视时代普及“春节糖”概念一样,徐福记现在也要在网上打透健康、创意的认知,才能想办法真正挤进年轻人的心里。
毕竟,连奶茶巨头都在不断研发代糖、降低咖啡因等解决人们健康焦虑,作为零食大王的徐福记,更需要开个好头才行。
总之挑战与日俱增,改变迫在眉睫,徐福记也必须要当成紧急任务去执行了。
没有永远好用的杀手锏,只有不断对自己下狠手。
王牌也是双刃剑,敢于归零才能持续掘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

本篇作者 江源 |内容运营博文
主编 |张一弛

今日好书推荐:
徐福记算是爽文男主
新年怎么求好运?
这本《好运》用概率推算人生的好运脉络
帮助你看清好运规律、创造好运机会!
原价49元,今日金错刀特价34.5元
一顿饭钱,给自己头脑充电!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点个在看 不错过刀哥辣评

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就是,每家每户过年的时候都会买徐福记的糖果来吃,甚至还要排队。...不过跟瓜子沙糖桔热卖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会把糖果当成年货送礼首选了。

文/ 金错刀频道

点击这里边听边看

你有多久没吃过徐福记了?

今年春节,各个超市都迎来了意料之内的排队火爆,胖东来、山姆等年后几天人山人海,毕竟大家拜年串门送礼都要买年货。

不过跟瓜子沙糖桔热卖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会把糖果当成年货送礼首选了。

甚至还因此诞生了一个热搜:“徐福记成时代眼泪了吗?”

很多人不知道,为了不成为时代的眼泪,徐福记自己也没少花了功夫。

早在过年前几天,它还特意搞出“撒糖中国行”。从北京三里屯发车,经过郑州、武汉、上海、福州最后回到东莞总部,向消费者发了上亿颗糖果。

高调是够高调,不过从现实来看,如今糖果在春节的存在感依然还是肉眼可见的变低了。
昔日年货钉子户,为何在年轻人中失宠了?
中国人吃不动糖果背后,

丢失更大王牌一说过年,中国人的记忆里必定离不开三大件:灯笼、鞭炮和糖果。
很多80、90后的童年回忆就是,每家每户过年的时候都会买徐福记的糖果来吃,甚至还要排队。徐福记的凤梨酥和沙琪玛,也是当时送礼的鄙视链顶端。

徐福记之所以能成为过年茶几零食盘的“钉子户”,离不开背后的徐家四兄弟。

早在二十多年前,徐福记的前身还只是台湾的徐家四兄弟在东莞开的糖果贴牌小工厂,徐家兄弟显然并不满足,打算要做自己的品牌。

一个小透明如何想做成糖果大王?徐氏兄弟苦思冥想,发现当时人们普遍喜欢在春节买糖果,春节也是糖果销量高涨的节点。

于是,徐福记找到了一个足以安身立命的价值锚:春节。它率先打出“新年糖”概念,一下推出了40多种口味,以及与沙琪玛等推出组合礼盒,将品牌与年货消费牢牢绑定。

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说过年买糖是标配,那么徐福记则是糖果中的标配,几乎可以闭眼入。

光有春节价值锚还不够,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到,徐福记又找到了更大的金主:超市。在当时电商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购物主要是靠超市,徐福记做了个决定:果断跟各大超市做绑定,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各大商超合作,设置非常显眼的专柜。

同时,徐福记还以一己之力,开创了如今早已形成习惯的散装称重的糖果销售形式。
不得不说这步棋走得相当妙,不仅极大提高了结算效率,还能充分治好顾客的选择困难症,可以我全都要。
现实证明,让顾客爽了,徐福记的腰包只能越来越鼓。1997年,徐福记的销售额就突破1亿。上市后每年的销售额都在以20%的速度增长,多年都是市场第一,彻底成了糖果巨人。“南有徐福记,北有康师傅”。

就连大佬都成了头号的铁粉。2008年,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结婚,竟然一次性订购了66万包徐福记的喜糖,刷新徐某记有史以来最大的单笔客户订单。
人生巅峰时期,徐福记还想重复过去的好运,又给自己找来了一个新高人:
雀巢。在2011年,被曝出被雀巢以17亿美元收购了60%的股份。

一个是糖果巨头,一个是咖啡巨头。就在人们以为徐福记更要乘胜追击的时候,谁都没想到,它的人生却突然来了个大刹车。
合资之后不但没有明显起色,反倒开始没落。2014年,徐福记的市场份额甚至一度跌至国内第三,甚至还多次被传雀巢要再次抛售。

昔日万人捧的糖果,一下不甜了。


急火攻心的徐福记,

差点暴露更大软肋

糖果不好卖了,徐福记不是没有意识。
有数据显示,中国糖果市场份额在2014年至2016年期间持续萎缩,糖果企业亏损不断。很多人觉得徐福记的没落是因为中国人不爱吃糖了。这个说法对,但也不对。
在“谈糖色变”、血糖仪大行其道的时代下,糖果业的确迎来危机。但与此同时,各种奶茶、含糖食品等依然还是主流,显然中国人不吃糖了这种极端说法并不能成立。
糖果不是卖不动的原罪,同样徐福记也并没有躺平。没想到,它的两招自救却意外暴露了更大软肋。
1.狠心“整容”,反倒让对手钻空子
徐福记最出名的特点,就是口味多、SKU高。
但同时也有个明显的弊病: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品类。比如拿同行做对比,阿尔卑斯有棒棒糖,大白兔有奶糖,但提到徐福记却没有能立马想起来的糖品。
徐福记也想做大爆品,第一件事就是向产品开刀“整容”:
打高端牌。这几年,徐福记邀请米其林等餐厅的知名厨师,还找到中国著名产品包装设计师专门对糖纸设计进行创新升级,还开始主推高端喜糖。徐福记自称要让每一颗糖果都成为艺术品。“我们不仅要为消费者选好糖,还要让消费者在品尝的过程中还有能有文化的享受”。
消费者有没有被文化震撼到不知道,但钱包一定是震撼到了。
所谓的高端,最直观的是价格。徐福记品牌总经理蔡典儒曾表示,“我们平均下来一斤卖29.9元,市场上卖十几元至二十几元,卖9块9的也有,我们没有意愿去拼价”。
高昂的糖果价格劝退了不少顾客,与此同时,价格更接地气的马大姐、笑嘻嘻等品牌也悄悄占据了超市的更多货架。
2.多生儿子好打架,却暴露软肋眼看糖果卖不动,又把希望放在转型做零食。雀巢曾把徐福记的品牌定位调整成“国民经典零食品牌”。
在2022年,徐福记的动作更大,曾一口气推出200余款新品,覆盖薯片、饼干、短保蛋糕等各式休闲零食,甚至还有一听起来就很魔幻的运动力量饼干。
同时线下也在整活,徐福记在总部东莞开出第一家线下实体店“呈味空间”,主要销售“新鲜现做、短保质期”的凤梨酥。
这一转型不要紧,大多成了“打酱油”的存在。
毕竟,它所进军的垂直领域都有三只松鼠、乐事等巨头在,蛋糕难以撼动。
而线下加盟店生意,这些年又出现赵一鸣零食加盟等新对手,很难靠做零食快速突围。
别看徐福记的阵仗不小,到最后折腾了半天,撑起徐福记大半边天的还是散装糖果。

想要真正自救,还得多条腿走路

这些年,不少节假日专属的老国货都在祛魅。
一种是彻底销声匿迹。比如曾经霸屏电视的脑白金,如今只能靠咖啡企图换壳重生。
另一种则是存在感不断降低。不仅是徐福记,曾经的银鹭、阿尔卑斯、金丝猴等也难逃宿命。连不断推出新品的旺旺,近年来也被人质疑很少出现新爆款。
其实徐福记还在赚钱,徐福记国际集团总裁刘兴罡透露,2023年徐福记的整体营收规模已超过70亿,俨然还是妥妥的巨头。
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谁都无法吃老本。再加上雀巢也在不断给徐福记定目标上压力,要求保持高个位数的增长势头。
刀哥觉得,对于徐福记来说,眼下还有两个新王牌值得发力,一旦成功甚至能够借此重回神坛翻红。
一方面,
是“整活”杀出海外,想办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国内糖果消费疲软,不代表卖糖不是一门好生意。北美、非洲、欧洲等地依然把糖果当成香饽饽,甚至美国人吃糖甚至还要糖包糖。
这也让不少糖果品牌抓住机会赚得盆满钵满。当然不是简单卖糖,而是把糖精细化打磨出能搞定当地人的创意,体验才是重点。
比如国产的金多多,创新将玩具、黑科技元素融到糖果产品,发明出“音乐棒棒糖”、4D软糖等大爆款做成“糖果界乐高”,拿下50多个国家一年吸金10多亿。
其次还会因地制宜,金多多找到当地的超市地头蛇合作,如好市多、沃尔玛等,更进一步靠近当地人。在当地的节假日也会蹭热点,比如阿麦斯利用万圣节“不给糖就捣乱”的文化,在外国超市刷屏,成功拿下一批忠实用户。
徐福记当然也没有闲着。去年11月,徐福记开出首家海外中国糖果品牌馆,登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在新加坡思家客新达城店揭牌,甚至把糖反向卖到了曾经的糖原料产地东南亚。
都知道外国人吃糖是从小开始,人均摄糖量甚至是中国的三倍。如果能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还入乡随俗搞出差异化卖点,徐福记翻身也犹未可知。
另一方面,
转型不是说说而已,是要真正戳到年轻人的心坎里。时代在变,过去是渠道打天下,只要铺的够广就不愁卖。但现在是产品为王,品质和体验才是关键。
首先是产品上,健康现在是年轻人重视的痛点之一。人们不是反感糖,而是反感不健康。徐福记也开始追求健康化。这些年,新品强调“0糖”概念,推出了0脂0糖0卡的茶妍轻冻可吸果冻、牛奶酥、坚果棒等;凤梨酥和草莓酥都追求“减糖26%”;沙琪玛告别油炸后也升级成了含糖量更少的五谷牛奶酥。
另外,还要挤进年轻人的阵地,这一点上山姆堪称标杆。会将普通的产品包装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单品,在网上火成流量密码。
徐福记也搞出糖罐大礼盒,不光有颜值的“新奇特”,吃完糖以后还能当实用储物盒,在网上火成爆款。不少网友感叹糖果盒子还能这么玩。

这些改变也是好的开始,就像曾经在电视时代普及“春节糖”概念一样,徐福记现在也要在网上打透健康、创意的认知,才能想办法真正挤进年轻人的心里。
毕竟,连奶茶巨头都在不断研发代糖、降低咖啡因等解决人们健康焦虑,作为零食大王的徐福记,更需要开个好头才行。
总之挑战与日俱增,改变迫在眉睫,徐福记也必须要当成紧急任务去执行了。
没有永远好用的杀手锏,只有不断对自己下狠手。
王牌也是双刃剑,敢于归零才能持续掘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The End

本篇作者 江源 |内容运营博文
主编 |张一弛

今日好书推荐:
徐福记算是爽文男主
新年怎么求好运?
这本《好运》用概率推算人生的好运脉络
帮助你看清好运规律、创造好运机会!
原价49元,今日金错刀特价34.5元
一顿饭钱,给自己头脑充电!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点个在看 不错过刀哥辣评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