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2025年春节假期居民出行需求平稳增长。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合计约为21.7亿人次,日均流动量为2.7亿人次。同比来看,较2024年春节同期增长4.6%。市内出行方面,大中城市拥堵指数处于近年春节假期高位,地铁客流量低于去年同期但仍明显好于2024年以前,或指向大中城市春节假期市内旅游热度增加。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至正月初四,18个主要一线和二线城市地铁日均客运量为3704.15万人次,2024年同期录得3953.44万人。农历十二月二十六至正月初四,百城拥堵延时指数均值为1.31,略高于2024年同期平均的1.30。联通数智智慧足迹数据也显示,春节前三天,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圈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比去年春节同期增长15%。
国内旅游方面,春节假期旅游热度不减,居民出行意愿强烈。从已披露地区的数据来看,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福建、重庆等部分地区已出现量价齐升趋势。境外旅游方面,出境航班数量进一步恢复、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90%左右,明显好于2024年春节、国庆假期,2025年有望完全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具体国家方面,对日本、欧洲航班数量较2019年同期明显增长。
春节档电影市场票房超越2021年同期,创下新的票房记录。除夕至正月初五,全国票房70.52亿元左右,创下新的票房记录,此前最高票房记录为2021年、可比口径下的票房规模为68.63亿元,而2024年同期仅为55.34亿元。观影均价回升,结束过去两年的“量增价减”趋势。根据除夕至正月初五的数据计算,全国平均票价为51.12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为49.75元、52.50元,结束了过去两年观影人数上升但平均票价下降的趋势。
促消费政策叠加节假日效应,零售、餐饮消费显著增长。消费品以旧换新政持续发力,家居家电等大件耐用品消费增速可观。
春节假期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平淡,成交量不及2024年同期。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为3.16万平方米,不及2024年同期的4.58万平方米。一线城市成交表现相对较好,一线城市以下返乡置业需求并不强烈。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日均商品房成交面积分别为0.45、2.20、0.51万平方米,而2024年同期为0.43、3.14、1.01万平方米。
整体来看,春节假期的各项数据呈现以下主要特征:1)节假日效应、促消费政策支持下,旅游、电影、零售餐饮、家居家电等消费均有不错表现。2)部分地区旅游数据已经出现“量价齐升”的特征,电影市场消费均价结束近两年的“量增价减”趋势,预计全国层面的旅游消费价格将进一步修复。3)出境游进一步恢复,2025年有望完全回升至2019年同期水平。4)春节假期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平淡,一线城市以下返乡置业需求并不强烈,关注节后地产销售恢复情况。
正文
一、出行
2025年春节假期居民出行需求平稳增长。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合计约为21.7亿人次,日均流动量为2.7亿人次。同比来看,较2024年春节同期增长4.6%。其中,公路人员流动量为20.5亿人次,在总流动量中的占比超过95%。合计客流量、铁路客流量、公路客流量、水路客流量、民航客流量分别较2024年同期平稳增长4.6%、4.7%、4.6%、9.9%、4.3%。与2019年同期相比,估算分别增长29.3%、34.7%、29.8%、-44.5%、25.9%。
市内出行方面,大中城市拥堵指数处于近年春节假期高位,地铁客流量低于去年同期但仍明显好于2024年以前,或指向大中城市春节假期旅游热度增加。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至正月初四,18个主要一线和二线城市地铁日均客运量为3704.15万人次,2024年、2023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录得3953.44万人、2636.44万人、2841.48万人。农历十二月二十六至正月初四,百城拥堵延时指数均值为1.31,略高于2024年同期平均的1.30。从单日数据来看,春节前后百城拥堵延时指数处于近年同期高位。总体而言,拥堵延时指数和地铁客流量的高度活跃或反映春节期间主要城市的旅游热度有所增加,且主要以自驾旅游方式为主。联通数智智慧足迹数据也显示,春节前三天,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圈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比去年春节同期增长15%。其中,重庆、北京、天津增幅较为明显,分别增长25%、18%、18%[1]。
二、旅游
国内旅游方面,春节假期旅游热度不减,居民出行意愿强烈。1)国内航班数量平稳增长,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明显好于2023年和2019年同期。2)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三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西安、南京、杭州、哈尔滨、昆明等是旅游热度最高的城市[2]。3)县域旅游、南方小城“深度游”因其高性价比受年轻人欢迎[3];4)作为申遗成功的首个春节,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闽南游神、西北社火等民俗游人气极高[4];5)北方地区冰雪游成为一大亮点,哈尔滨热度较高,吉林、辽宁、河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也因冰雪特色吸引不少游客[5]。
从已披露地区的数据来看,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福建、重庆部分地区已出现量价齐升趋势。部分重点地区的详细旅游数据如下:1)广东:据初步测算,2025年春节假期前四日(1月28日至1月31日,除夕至初三),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1245.9万人次,较去年假期前四日同比增长6.1%[6]。2)四川:截至2月1日15时,全省纳入统计的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683.2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415.03万元,与去年同期(正月初四)同口径相比分别增长5.85%、2.50%[7]。3)浙江:2025年春节假日前三天(除夕、初一、初二),浙江省累计接待全域游客171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0.7%[8]。4)宁波:截至1月29日14时,蛇年首日宁波接待全域游客105.2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1.1%;实现旅游总收入12.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9.2%[9]。5)上海:春节假日前四天上海市共接待游客943.5万人次,同比增长7.61%[10]。6)福建南平武夷山:假期前三天旅游累计接待游客47.0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2.3%;旅游总收入累计5.59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3.72%[11]。7)重庆:春节假期前4天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490.8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实现旅游综合消费117.03亿元,同比增长12.8%[12]。
出境游方面,出境航班进一步恢复、与2019年同期的差距进一步收窄,明显好于2024年春节、国庆假期,2025年有望完全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总体层面上,农历十二月二十八至正月初五,出境航班数量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90%左右,2024年春节前后出境航班数量大致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不足70%,而2024年国庆假期前后出境航班数量大致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0%左右,表明出境游进一步恢复,预计2025年能够完全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具体国家方面,对日本、欧洲航班数量较2019年同期明显增长。春节假期国际航班的主要目的地包括日本、泰国、韩国、欧洲、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其中,对日本、欧洲、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航班数量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对泰国航班数量恢复程度较低,或与近期热点事件有关。根据途牛网的数据,出境短线游方面,日本、马尔代夫、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斯里兰卡、韩国、老挝等目的地预订热度排名靠前。出境长线游方面,意大利、新西兰、法国、瑞士、澳大利亚、阿联酋、德国、埃及、西班牙、英国等目的热度排名靠前[13]。总体而言,周边国家短线游仍占据主导地位。
三、电影市场
春节档电影市场票房超越2021年同期,创下新的票房记录。除夕至正月初五,全国观影人次合计为13795万人次,为近年同期最高水平,高于2024年的11123万人次。全国票房70.52亿元左右,创下新的票房记录,此前最高票房记录为2021年、可比口径下的票房规模为68.63亿元,而2024年同期仅为55.3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春节档共有7部电影上映,而2021年同期有10部电影上映,这也意味着单部电影的平均票房也要好于2021年。
从单日数据来看,春节当天以及正月初四、正月初五的强势票房表现是实现反超的关键。春节当日全国电影市场表现火热,观影人数、票房表现均高于2021年同期。正月初二、正月初三票房表现有所下降,但在正月初四、正月初五稳中有升,实现对2021年总票房的反超。
观影均价回升,结束过去两年的“量增价减”趋势。根据除夕至正月初五的数据计算,全国平均票价为51.12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为49.75元、52.50元,结束了过去两年观影人数上升但平均票价下降的趋势,但距离2022年的平均票价53.28元仍有一定差距。
四、其他消费
在各类促消费政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支持下,餐饮、零售消费也有较好的表现。1)据美团数据,上海、北京、杭州、西安、苏州用户搜索年夜饭餐厅的热度位居全国前列,全平台提前半个月通过线上预订年夜饭的订单量较去年增长305%[14]。2)春节期间,线上消费数据尤为亮眼。天猫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0日24点,春节前三天(除夕、初一、初二)手机品类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了50%[15]。3)京东数据显示,不仅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家庭选择在春节换新,相关“以旧换新”订单整体同比增长超100%[16]。4)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到2月1日,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超5.8万份,带动新车销售超75亿元[17]。
五、房地产市场
春节假期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平淡,成交量不及2024年同期。春节假期属于房地产市场成交的淡季。根据证券时报报道,1月,南京、重庆、成都、合肥、长沙、郑州、山东、福建等多地结合房地产利好政策,推出形式及内容多样的“迎新年、购新房”活动,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18]。但从30大中城市的数据来看,实际促销效果有限。春节以前商品房成交面积就处于逐步回落态势,除夕当天成交量降至1万平方米以下。正月初三成交量出现小幅反弹,但随后再度回落。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为3.16万平方米,不及2024年同期的4.58万平方米。
一线城市成交表现相对较好,一线城市以下返乡置业需求并不强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数据显示,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日均商品房成交面积分别为0.45、2.20、0.51万平方米,而2024年同期为0.43、3.14、1.01万平方米,一线城市表现好于2024年同期,但二线、三线城市明显下降。
六、其他国内重要信息汇总
1)1月26日,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推动指数化投资规模和比例提升,构建主动与被动投资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方案提出丰富指数基金产品体系,积极发展股票ETF和债券ETF,支持场外指数基金发展,并优化ETF注册发行安排,降低投资成本。此举旨在强化指数基金的资产配置功能,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助力资本市场“长钱长投”生态建设。[19]
2)1月26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调整海南自由贸易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扩大“零关税”商品范围,新增未烘焙咖啡、乙烯、机器零件等297项商品。同时,放宽部分政策限制条件,允许因破产等原因转让的“零关税”原辅料免征关税,维修“零关税”游艇和自用生产设备所消耗的原辅料也免征关税。此举旨在进一步释放政策效应,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20]
3)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失信名单认定、公开和信用修复等工作。通知强调要分类施策,多措并举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的教育、规范、震慑作用。此举旨在强化对恶意欠薪行为的信用约束,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21]
4)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通知,提出到“十四五”末,高校学生基本医保实际参保率要有明显提升。通知要求明确高校学生参保任务目标,落实参保权利和义务,完善医保待遇政策,推动医保直接结算,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提高学生医疗保障水平。此举旨在扩大高校学生医保覆盖面,提升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22]
5)1月27日,科技部修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支持多元化资金来源,包括地方财政、单位自筹、金融资本等。办法要求中央财政资金聚焦关键研发任务,避免资金分散重复。对于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项目,原则上采取后补助方式支持。此举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3]
6)1月27日,国家医保局要求2025年底前将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包括按病组(DRG)付费和病种分值(DIP)付费。此举旨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异地就医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合理诊疗,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医保支付机制,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24]
7)1月27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规范通过电子渠道销售储蓄国债(电子式),禁止通过电子渠道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等业务,且不得向投资者收取费用。此举旨在保护投资者权益,确保国债销售的透明性和规范性。[25]
8)1月27日,商务部等六部门印发通知,提出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补贴政策,聚焦绿色、智能、适老方向,补贴品类包括装修材料、卫生洁具、智能家居等。补贴标准不高于销售价格的15%-30%。此举旨在推动家装行业绿色转型,促进消费升级,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26]
9)1月27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信托业回归本源,严格市场准入,加强风险防范,打破刚性兑付。意见强调压实高风险信托公司的自救责任,落实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义务。此举旨在构建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防范金融风险。[27]
10)1月27日,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退税政策,允许企业在货物报关离境后凭报关单申报退税。此举旨在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提升出口退税效率,促进外贸新业态的健康发展。[28]
11)1月31日,财政部印发意见,要求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监督,健全工作机制,提升监督效能。意见提出持续构建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自律监督体系,确保监督工作与时俱进。此举旨在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性和规范性,保障行业健康发展。[29]
12)1月31日,商务部回应日本拟实施半导体出口管制,表示此举将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干扰企业间正常商业往来。中方呼吁日方纠正相关做法,避免阻碍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此举旨在维护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合法权益,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30]
13)2月2日,针对美方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称,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指出美方单边加征关税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无益于解决问题。中方将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并采取反制措施。此举旨在维护中方合法权益,敦促美方纠正错误,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核心观点
2025年春节假期居民出行需求平稳增长。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合计约为21.7亿人次,日均流动量为2.7亿人次。同比来看,较2024年春节同期增长4.6%。市内出行方面,大中城市拥堵指数处于近年春节假期高位,地铁客流量低于去年同期但仍明显好于2024年以前,或指向大中城市春节假期市内旅游热度增加。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至正月初四,18个主要一线和二线城市地铁日均客运量为3704.15万人次,2024年同期录得3953.44万人。农历十二月二十六至正月初四,百城拥堵延时指数均值为1.31,略高于2024年同期平均的1.30。联通数智智慧足迹数据也显示,春节前三天,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圈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比去年春节同期增长15%。
国内旅游方面,春节假期旅游热度不减,居民出行意愿强烈。从已披露地区的数据来看,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福建、重庆等部分地区已出现量价齐升趋势。境外旅游方面,出境航班数量进一步恢复、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90%左右,明显好于2024年春节、国庆假期,2025年有望完全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具体国家方面,对日本、欧洲航班数量较2019年同期明显增长。
春节档电影市场票房超越2021年同期,创下新的票房记录。除夕至正月初五,全国票房70.52亿元左右,创下新的票房记录,此前最高票房记录为2021年、可比口径下的票房规模为68.63亿元,而2024年同期仅为55.34亿元。观影均价回升,结束过去两年的“量增价减”趋势。根据除夕至正月初五的数据计算,全国平均票价为51.12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为49.75元、52.50元,结束了过去两年观影人数上升但平均票价下降的趋势。
促消费政策叠加节假日效应,零售、餐饮消费显著增长。消费品以旧换新政持续发力,家居家电等大件耐用品消费增速可观。
春节假期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平淡,成交量不及2024年同期。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为3.16万平方米,不及2024年同期的4.58万平方米。一线城市成交表现相对较好,一线城市以下返乡置业需求并不强烈。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日均商品房成交面积分别为0.45、2.20、0.51万平方米,而2024年同期为0.43、3.14、1.01万平方米。
整体来看,春节假期的各项数据呈现以下主要特征:1)节假日效应、促消费政策支持下,旅游、电影、零售餐饮、家居家电等消费均有不错表现。2)部分地区旅游数据已经出现“量价齐升”的特征,电影市场消费均价结束近两年的“量增价减”趋势,预计全国层面的旅游消费价格将进一步修复。3)出境游进一步恢复,2025年有望完全回升至2019年同期水平。4)春节假期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平淡,一线城市以下返乡置业需求并不强烈,关注节后地产销售恢复情况。
正文
一、出行
2025年春节假期居民出行需求平稳增长。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合计约为21.7亿人次,日均流动量为2.7亿人次。同比来看,较2024年春节同期增长4.6%。其中,公路人员流动量为20.5亿人次,在总流动量中的占比超过95%。合计客流量、铁路客流量、公路客流量、水路客流量、民航客流量分别较2024年同期平稳增长4.6%、4.7%、4.6%、9.9%、4.3%。与2019年同期相比,估算分别增长29.3%、34.7%、29.8%、-44.5%、25.9%。
市内出行方面,大中城市拥堵指数处于近年春节假期高位,地铁客流量低于去年同期但仍明显好于2024年以前,或指向大中城市春节假期旅游热度增加。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至正月初四,18个主要一线和二线城市地铁日均客运量为3704.15万人次,2024年、2023年和2019年同期分别录得3953.44万人、2636.44万人、2841.48万人。农历十二月二十六至正月初四,百城拥堵延时指数均值为1.31,略高于2024年同期平均的1.30。从单日数据来看,春节前后百城拥堵延时指数处于近年同期高位。总体而言,拥堵延时指数和地铁客流量的高度活跃或反映春节期间主要城市的旅游热度有所增加,且主要以自驾旅游方式为主。联通数智智慧足迹数据也显示,春节前三天,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商圈客流量达到1000万人次,比去年春节同期增长15%。其中,重庆、北京、天津增幅较为明显,分别增长25%、18%、18%[1]。
二、旅游
国内旅游方面,春节假期旅游热度不减,居民出行意愿强烈。1)国内航班数量平稳增长,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明显好于2023年和2019年同期。2)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三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西安、南京、杭州、哈尔滨、昆明等是旅游热度最高的城市[2]。3)县域旅游、南方小城“深度游”因其高性价比受年轻人欢迎[3];4)作为申遗成功的首个春节,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闽南游神、西北社火等民俗游人气极高[4];5)北方地区冰雪游成为一大亮点,哈尔滨热度较高,吉林、辽宁、河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也因冰雪特色吸引不少游客[5]。
从已披露地区的数据来看,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均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福建、重庆部分地区已出现量价齐升趋势。部分重点地区的详细旅游数据如下:1)广东:据初步测算,2025年春节假期前四日(1月28日至1月31日,除夕至初三),全省4A级及以上景区接待游客1245.9万人次,较去年假期前四日同比增长6.1%[6]。2)四川:截至2月1日15时,全省纳入统计的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683.29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7415.03万元,与去年同期(正月初四)同口径相比分别增长5.85%、2.50%[7]。3)浙江:2025年春节假日前三天(除夕、初一、初二),浙江省累计接待全域游客171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0.7%[8]。4)宁波:截至1月29日14时,蛇年首日宁波接待全域游客105.2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1.1%;实现旅游总收入12.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9.2%[9]。5)上海:春节假日前四天上海市共接待游客943.5万人次,同比增长7.61%[10]。6)福建南平武夷山:假期前三天旅游累计接待游客47.03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12.3%;旅游总收入累计5.59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3.72%[11]。7)重庆:春节假期前4天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490.8万人次,同比增长12.4%;实现旅游综合消费117.03亿元,同比增长12.8%[12]。
出境游方面,出境航班进一步恢复、与2019年同期的差距进一步收窄,明显好于2024年春节、国庆假期,2025年有望完全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总体层面上,农历十二月二十八至正月初五,出境航班数量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90%左右,2024年春节前后出境航班数量大致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不足70%,而2024年国庆假期前后出境航班数量大致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0%左右,表明出境游进一步恢复,预计2025年能够完全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具体国家方面,对日本、欧洲航班数量较2019年同期明显增长。春节假期国际航班的主要目的地包括日本、泰国、韩国、欧洲、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其中,对日本、欧洲、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航班数量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对泰国航班数量恢复程度较低,或与近期热点事件有关。根据途牛网的数据,出境短线游方面,日本、马尔代夫、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斯里兰卡、韩国、老挝等目的地预订热度排名靠前。出境长线游方面,意大利、新西兰、法国、瑞士、澳大利亚、阿联酋、德国、埃及、西班牙、英国等目的热度排名靠前[13]。总体而言,周边国家短线游仍占据主导地位。
三、电影市场
春节档电影市场票房超越2021年同期,创下新的票房记录。除夕至正月初五,全国观影人次合计为13795万人次,为近年同期最高水平,高于2024年的11123万人次。全国票房70.52亿元左右,创下新的票房记录,此前最高票房记录为2021年、可比口径下的票房规模为68.63亿元,而2024年同期仅为55.3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春节档共有7部电影上映,而2021年同期有10部电影上映,这也意味着单部电影的平均票房也要好于2021年。
从单日数据来看,春节当天以及正月初四、正月初五的强势票房表现是实现反超的关键。春节当日全国电影市场表现火热,观影人数、票房表现均高于2021年同期。正月初二、正月初三票房表现有所下降,但在正月初四、正月初五稳中有升,实现对2021年总票房的反超。
观影均价回升,结束过去两年的“量增价减”趋势。根据除夕至正月初五的数据计算,全国平均票价为51.12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为49.75元、52.50元,结束了过去两年观影人数上升但平均票价下降的趋势,但距离2022年的平均票价53.28元仍有一定差距。
四、其他消费
在各类促消费政策、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支持下,餐饮、零售消费也有较好的表现。1)据美团数据,上海、北京、杭州、西安、苏州用户搜索年夜饭餐厅的热度位居全国前列,全平台提前半个月通过线上预订年夜饭的订单量较去年增长305%[14]。2)春节期间,线上消费数据尤为亮眼。天猫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30日24点,春节前三天(除夕、初一、初二)手机品类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了50%[15]。3)京东数据显示,不仅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家庭选择在春节换新,相关“以旧换新”订单整体同比增长超100%[16]。4)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到2月1日,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超5.8万份,带动新车销售超75亿元[17]。
五、房地产市场
春节假期房地产市场表现相对平淡,成交量不及2024年同期。春节假期属于房地产市场成交的淡季。根据证券时报报道,1月,南京、重庆、成都、合肥、长沙、郑州、山东、福建等多地结合房地产利好政策,推出形式及内容多样的“迎新年、购新房”活动,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18]。但从30大中城市的数据来看,实际促销效果有限。春节以前商品房成交面积就处于逐步回落态势,除夕当天成交量降至1万平方米以下。正月初三成交量出现小幅反弹,但随后再度回落。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为3.16万平方米,不及2024年同期的4.58万平方米。
一线城市成交表现相对较好,一线城市以下返乡置业需求并不强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数据显示,农历十二月二十七至正月初五,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日均商品房成交面积分别为0.45、2.20、0.51万平方米,而2024年同期为0.43、3.14、1.01万平方米,一线城市表现好于2024年同期,但二线、三线城市明显下降。
六、其他国内重要信息汇总
1)1月26日,证监会印发《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推动指数化投资规模和比例提升,构建主动与被动投资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方案提出丰富指数基金产品体系,积极发展股票ETF和债券ETF,支持场外指数基金发展,并优化ETF注册发行安排,降低投资成本。此举旨在强化指数基金的资产配置功能,提升投资者长期回报,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助力资本市场“长钱长投”生态建设。[19]
2)1月26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调整海南自由贸易港原辅料“零关税”政策,扩大“零关税”商品范围,新增未烘焙咖啡、乙烯、机器零件等297项商品。同时,放宽部分政策限制条件,允许因破产等原因转让的“零关税”原辅料免征关税,维修“零关税”游艇和自用生产设备所消耗的原辅料也免征关税。此举旨在进一步释放政策效应,支持海南自贸港建设,促进相关产业发展。[20]
3)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通知,要求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依法依规开展失信名单认定、公开和信用修复等工作。通知强调要分类施策,多措并举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和联合惩戒的教育、规范、震慑作用。此举旨在强化对恶意欠薪行为的信用约束,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21]
4)1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印发通知,提出到“十四五”末,高校学生基本医保实际参保率要有明显提升。通知要求明确高校学生参保任务目标,落实参保权利和义务,完善医保待遇政策,推动医保直接结算,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提高学生医疗保障水平。此举旨在扩大高校学生医保覆盖面,提升医疗保障水平,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22]
5)1月27日,科技部修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中央财政资金的使用,支持多元化资金来源,包括地方财政、单位自筹、金融资本等。办法要求中央财政资金聚焦关键研发任务,避免资金分散重复。对于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的项目,原则上采取后补助方式支持。此举旨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23]
6)1月27日,国家医保局要求2025年底前将省内异地住院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包括按病组(DRG)付费和病种分值(DIP)付费。此举旨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异地就医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合理诊疗,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医保支付机制,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24]
7)1月27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通知,规范通过电子渠道销售储蓄国债(电子式),禁止通过电子渠道办理提前兑取、质押贷款等业务,且不得向投资者收取费用。此举旨在保护投资者权益,确保国债销售的透明性和规范性。[25]
8)1月27日,商务部等六部门印发通知,提出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补贴政策,聚焦绿色、智能、适老方向,补贴品类包括装修材料、卫生洁具、智能家居等。补贴标准不高于销售价格的15%-30%。此举旨在推动家装行业绿色转型,促进消费升级,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26]
9)1月27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信托业回归本源,严格市场准入,加强风险防范,打破刚性兑付。意见强调压实高风险信托公司的自救责任,落实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义务。此举旨在构建信托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防范金融风险。[27]
10)1月27日,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退税政策,允许企业在货物报关离境后凭报关单申报退税。此举旨在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提升出口退税效率,促进外贸新业态的健康发展。[28]
11)1月31日,财政部印发意见,要求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自律监督,健全工作机制,提升监督效能。意见提出持续构建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自律监督体系,确保监督工作与时俱进。此举旨在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性和规范性,保障行业健康发展。[29]
12)1月31日,商务部回应日本拟实施半导体出口管制,表示此举将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干扰企业间正常商业往来。中方呼吁日方纠正相关做法,避免阻碍中日经贸关系发展。此举旨在维护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合法权益,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30]
13)2月2日,针对美方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关税,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称,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指出美方单边加征关税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无益于解决问题。中方将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并采取反制措施。此举旨在维护中方合法权益,敦促美方纠正错误,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