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新蓝海悄悄诞生!微医、医联重启IPO,阿里收购好大夫……

E药经理人

6天前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曾表示,“在中国做互联网医疗的公司,那些不卖货的都亏钱。...上述平安健康和好大夫的营收困境,反映出了互联网医疗的难题,在线问诊收入微薄,当下只有“卖药”收入才能支撑起营收。

不止“卖药”,互联网医疗有了活下去的药方?

资深分析师:奥   克

编审:苏   叶

互联网医疗的风再次吹了起来。
去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药师帮斥资10.35亿元收购“一块医药”、刚刚扭亏为盈平安好医生“疯狂”分红108亿、健康之路和讯飞医疗同日在港交所敲锣上市、微医和医联重启香港上市计划、好大夫正式加入蚂蚁集团(阿里系)……
互联网医疗这一概念并不新鲜,一般是指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线上健康医疗服务,早在2014年便首次被提出。在此之后,三年疫情加速了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和分化。经历“洗礼”过后,行业重新回归到未来盈利能力与商业模式的比拼。
在传统医疗体系中,有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即对于患者而言,看病的时间效率更高、价格更便宜和看病过程享受更优质的服务,三者在医疗系统内无法同时兼顾和共存,最多只能满足其二。
而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便是看让“不可能三角”变为可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互联网医疗一直未能寻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随着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愈发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又能否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医疗的盈利难题

如果从2000年上线的丁香园算起,互联网医疗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
2014年因平安好医生、微脉、医联、阿里健康等带着“互联网+健康”标签的企业横空出世,互联网医疗元年就此开启。
2020-2021年间,在新冠肆虐下,互联网医疗迎来了“第二春”。赛道内的大小企业接连上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总市值都在当时达到巅峰,超过了百度等传统互联网巨头的总市值。
但时移世异,在更追求盈利确定性的当下,互联网医疗企业由于盈利模式仍在摸索,基本面再难撑起高估值。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总市值分别缩水至了903亿港元、532.64亿港元和68.81亿,相较于两年前6200亿港元、4000亿港元和1677亿港元的市值最高点,跌幅分别达85%、87%和96%。
如果仅将注意力放在同质化加剧的“卖药”模式,讲不出新故事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仍困于寻找可以跑通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医疗可以分为“医”和“药”两个方向,主要包括在线医疗、医药电商、以及医院端互联网医疗等细分领域。
其中在线医疗的代表公司有平安健康(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以下简称“平安健康”)、微医等,通过问诊佣金分成或者广告营销等方式来实现盈利。
医药电商则主要包括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买药、拼多多医药、抖音卖药等电商巨头,从传统零售药店抢夺流量来盈利。此外,传统医疗IT厂商则有卫宁健康、创业慧康等,主要是为医院提供软件和信息服务。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曾表示,“在中国做互联网医疗的公司,那些不卖货的都亏钱。”眼下,互联网医疗已经形成了“多极分化”的局面。
正如辛利军所说,在问诊业务上持续发力的平安健康在2015-2023年间净亏损总额始终居高不下,累计亏损额超过了72亿元,连续亏损9年后,直到2024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才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而盈利的背后主要得益于平安健康成本端的压缩而非收入端的增长,公司2024年上半年整体费用同比下降36.9%。从营收来看,纵观近三年的中期报告,平安好医生的营收从2022年上半年的28.28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20.93亿元,降幅达到了26%。
同样致力于互联网医院的好大夫在线也陷入了难以实现盈利增长的困境。一直以来,好大夫坚持“医药分离”的原则被称为医疗界的良心,但好感和口碑难以转化成可行的盈利模式。
好大夫不得不寻求并购。随着今年1月11日,蚂蚁集团(支付宝母公司)正式宣布与好大夫在线的合作,至此,“国民级APP”与“互联网医疗鼻祖”的收购终于尘埃落定。
上述平安健康和好大夫的营收困境,反映出了互联网医疗的难题,在线问诊收入微薄,当下只有“卖药”收入才能支撑起营收。代表者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都实现盈利。
京东健康,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83亿元,2023年同期为271亿元,同比上涨4.4%,净利润达26.44亿元,同比上涨8.1%,净利润率达到9.3%,创下京东健康上市以来半年度业绩新高。
阿里健康,2024上半年营收142.7亿元,同比增长10.2%;净利润达7.69亿元,同比增长72.8%;经调整净利润额增至人民币9.776亿元,同比增长52.2%。
阿里健康医药自营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营收占比均在95%以上,京东健康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的收入占比也都高于85%。

盈利反转时刻要来了吗?

虽说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已盈利,但“以医疗之名,行卖药之实”的商业模式远非互联网医疗想要抵达的终点。那么为何已发展20多年的互联网医疗,想靠卖服务赚钱却还是走不通?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和平台的弱势地位。在优质的资源面前,互联网医疗平台无法掌握这些优质医疗资源的“调配权”,难以建立起类似 “中介”收取服务费用的模式。
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长期坚持“医药分离”的好大夫最终还是被阿里纳入麾下的原因——纯靠医生问诊平台很难盈利。”
但好大夫拥有的大量医生资源和用户数据,如果与阿里结合,相互补缺,形成闭环,就是另一回事了。目前好大夫在线平台实名注册医生达28万名,患者数量达8亿患者,在医疗信息不透明的当下,这些资源极其珍贵。
因此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整合和利用其积累的资源,为药械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供应链优化和市场洞察等服务。这种合作不仅能满足药械企业的深层次需求,还能为平台找到除“卖药”之外的新盈利方式,从而拓宽商业模式。
以健康之路为例,根据其业务数据,其健康医疗服务仅占总收入的30%,约70%的收入来自为企业提供医疗服务,尤其是RWS(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服务。
在与药械企业合作过程中,健康之路通过收集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进行临床实证状况的观察和分析,以帮助医药企业和其他实体机构对药物及其他医疗产品进行研究。
自2022年推出以来,RWS支持服务的客户数、服务量和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上半年收入达2.68亿元,同比增长56.9%。
与此同时,巨头药企也与互联网大厂合作,将越来越多的“全球唯一”“全球首款”新药在医药电商平台线上首发,通过新药线上首发和院外市场扩展来推动收入增长。
据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三大终端实现药品销售额18865亿元,同比增长5.2%。与之相比,院外市场中网上药店实现了30.8%的增速,在公立医院、零售药店、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等所有市场中增速最快。
行业需求显而易见,如果将挂号为代表性的应用作为互联网1.0的标志,那么或许在阿里和好大夫的眼中,扩大医生的的服务半径,构建以个人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体系,或许是突破市场规模的关键所在。

多级分化,未来已来

“阿里收购好大夫后,到底想做什么?”这是市场的疑问,在这一疑问背后是对互联网医疗未来的不确定。
当前的医疗消费市场中,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以满足不同医疗需求。线上渠道主要满足突发性、轻症的需求,线下渠道则在慢病和重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线上渠道形成有效补充。
在互联网医疗迈向新阶段的今天,打通线上线下服务全链路已成为互联网医疗真正做到“由药转医”,释放行业冰山之下的巨大潜力的关键。
这一设想背后,AI正在发挥更大的潜能,重塑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京东、阿里和平安健康正加快布局“AI+医疗”全场景生态。
阿里和好大夫近期表示将共同推进“AI+医疗”服务,发布了服务医生工作的新产品“AI助理”,通过大模型、多模态等技术,实现拍照存病历、语音找病历、分类管病历等功能。
京东健康也发布业内首个医院全场景应用大模型产品京东卓医,面向患者就医、医生诊疗、医院管理全场景,构建京东卓医“个人就医管家”(AiP-Ai for Patient)、京东卓医“医生数字分身”(AiD-Ai for Doctor)、京东卓医“未来数字医院”(AiH-Ai forHospital),赋能医院和医生,革新患者就医体验。
平安健康的管理式医疗则加大了养老服务的布局。2024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养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4.8%,这也是2024年新增的业务分部。未来,平安健康仍将持续大力发展、布局居家养老业务,持续推进医养服务与商业保险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垂直平台微医、医联都在深入探索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并且希望在AI新一波浪潮下再度冲击上市。
于2024年12月31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微医,被称为是中国最大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微医的前身是挂号网,是国内第一批涉足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廖杰远也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老兵。2021年4月,微医曾向港交所提交过上市申请,但未能成功。
四年后,当微医再度递表时,盈利模式似乎已经换了个面貌。在最新的描述中,微医是中国唯一一家透过按人头及按价值付费的模式提供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健共体”模式。而此前的描述是,“国内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数字医疗问诊量的市占率稳居第一。”
真的有根本性变化吗?数字健共体,简单来说,是微医通过自建的数字化系统,对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开药等行为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基层慢病患者的健康指标,节省医保支出,并从结余中获得收益。
如果从客户来看,微医的模式从直接面向C端转向B端,但转变之后收入似乎更稳定了。一直以来微医的营收较为依赖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其盈利能力持续受到质疑,尽管2024年其营收达到1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但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微医的累计亏损达到了82.59亿元。
但分析表示,微医持续经营业务的经调整净亏损已经逐步收窄,2024年上半年亏损为为1.28亿元,同比下降50.3%。
这或许也意味着,微医的盈利越来越清晰:依托健共体打通了2H2C的商业化路径,形成AI医疗商业模式闭环。
另一家相传重启港股IPO计划的医联,则对外发布了自研大模型MedGPT,为国内首款医疗大模型产品。通过技术创新与深度应用,医联以MedGPT为核心,实现了从诊前问诊、诊中检查到诊后康复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服务,显著优化医疗服务效率,同时推动了AI技术在人机协同中的深层次应用。
很明显,随着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一场大的变革,一股悄然涌动的巨浪,即将激荡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曾表示,“在中国做互联网医疗的公司,那些不卖货的都亏钱。...上述平安健康和好大夫的营收困境,反映出了互联网医疗的难题,在线问诊收入微薄,当下只有“卖药”收入才能支撑起营收。

不止“卖药”,互联网医疗有了活下去的药方?

资深分析师:奥   克

编审:苏   叶

互联网医疗的风再次吹了起来。
去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药师帮斥资10.35亿元收购“一块医药”、刚刚扭亏为盈平安好医生“疯狂”分红108亿、健康之路和讯飞医疗同日在港交所敲锣上市、微医和医联重启香港上市计划、好大夫正式加入蚂蚁集团(阿里系)……
互联网医疗这一概念并不新鲜,一般是指基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线上健康医疗服务,早在2014年便首次被提出。在此之后,三年疫情加速了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发展和分化。经历“洗礼”过后,行业重新回归到未来盈利能力与商业模式的比拼。
在传统医疗体系中,有一个著名的“不可能三角”理论,即对于患者而言,看病的时间效率更高、价格更便宜和看病过程享受更优质的服务,三者在医疗系统内无法同时兼顾和共存,最多只能满足其二。
而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便是看让“不可能三角”变为可能,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互联网医疗一直未能寻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随着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愈发精准化和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又能否找到适合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医疗的盈利难题

如果从2000年上线的丁香园算起,互联网医疗已经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
2014年因平安好医生、微脉、医联、阿里健康等带着“互联网+健康”标签的企业横空出世,互联网医疗元年就此开启。
2020-2021年间,在新冠肆虐下,互联网医疗迎来了“第二春”。赛道内的大小企业接连上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总市值都在当时达到巅峰,超过了百度等传统互联网巨头的总市值。
但时移世异,在更追求盈利确定性的当下,互联网医疗企业由于盈利模式仍在摸索,基本面再难撑起高估值。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的总市值分别缩水至了903亿港元、532.64亿港元和68.81亿,相较于两年前6200亿港元、4000亿港元和1677亿港元的市值最高点,跌幅分别达85%、87%和96%。
如果仅将注意力放在同质化加剧的“卖药”模式,讲不出新故事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仍困于寻找可以跑通的盈利模式。
互联网医疗可以分为“医”和“药”两个方向,主要包括在线医疗、医药电商、以及医院端互联网医疗等细分领域。
其中在线医疗的代表公司有平安健康(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以下简称“平安健康”)、微医等,通过问诊佣金分成或者广告营销等方式来实现盈利。
医药电商则主要包括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美团买药、拼多多医药、抖音卖药等电商巨头,从传统零售药店抢夺流量来盈利。此外,传统医疗IT厂商则有卫宁健康、创业慧康等,主要是为医院提供软件和信息服务。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曾表示,“在中国做互联网医疗的公司,那些不卖货的都亏钱。”眼下,互联网医疗已经形成了“多极分化”的局面。
正如辛利军所说,在问诊业务上持续发力的平安健康在2015-2023年间净亏损总额始终居高不下,累计亏损额超过了72亿元,连续亏损9年后,直到2024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才首次实现半年度盈利。
而盈利的背后主要得益于平安健康成本端的压缩而非收入端的增长,公司2024年上半年整体费用同比下降36.9%。从营收来看,纵观近三年的中期报告,平安好医生的营收从2022年上半年的28.28亿元一路下滑至2024年上半年的20.93亿元,降幅达到了26%。
同样致力于互联网医院的好大夫在线也陷入了难以实现盈利增长的困境。一直以来,好大夫坚持“医药分离”的原则被称为医疗界的良心,但好感和口碑难以转化成可行的盈利模式。
好大夫不得不寻求并购。随着今年1月11日,蚂蚁集团(支付宝母公司)正式宣布与好大夫在线的合作,至此,“国民级APP”与“互联网医疗鼻祖”的收购终于尘埃落定。
上述平安健康和好大夫的营收困境,反映出了互联网医疗的难题,在线问诊收入微薄,当下只有“卖药”收入才能支撑起营收。代表者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都实现盈利。
京东健康,2024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83亿元,2023年同期为271亿元,同比上涨4.4%,净利润达26.44亿元,同比上涨8.1%,净利润率达到9.3%,创下京东健康上市以来半年度业绩新高。
阿里健康,2024上半年营收142.7亿元,同比增长10.2%;净利润达7.69亿元,同比增长72.8%;经调整净利润额增至人民币9.776亿元,同比增长52.2%。
阿里健康医药自营和医药电商平台业务营收占比均在95%以上,京东健康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的收入占比也都高于85%。

盈利反转时刻要来了吗?

虽说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已盈利,但“以医疗之名,行卖药之实”的商业模式远非互联网医疗想要抵达的终点。那么为何已发展20多年的互联网医疗,想靠卖服务赚钱却还是走不通?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和平台的弱势地位。在优质的资源面前,互联网医疗平台无法掌握这些优质医疗资源的“调配权”,难以建立起类似 “中介”收取服务费用的模式。
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长期坚持“医药分离”的好大夫最终还是被阿里纳入麾下的原因——纯靠医生问诊平台很难盈利。”
但好大夫拥有的大量医生资源和用户数据,如果与阿里结合,相互补缺,形成闭环,就是另一回事了。目前好大夫在线平台实名注册医生达28万名,患者数量达8亿患者,在医疗信息不透明的当下,这些资源极其珍贵。
因此互联网医疗平台通过整合和利用其积累的资源,为药械企业提供精准营销、供应链优化和市场洞察等服务。这种合作不仅能满足药械企业的深层次需求,还能为平台找到除“卖药”之外的新盈利方式,从而拓宽商业模式。
以健康之路为例,根据其业务数据,其健康医疗服务仅占总收入的30%,约70%的收入来自为企业提供医疗服务,尤其是RWS(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服务。
在与药械企业合作过程中,健康之路通过收集真实世界临床数据,进行临床实证状况的观察和分析,以帮助医药企业和其他实体机构对药物及其他医疗产品进行研究。
自2022年推出以来,RWS支持服务的客户数、服务量和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上半年收入达2.68亿元,同比增长56.9%。
与此同时,巨头药企也与互联网大厂合作,将越来越多的“全球唯一”“全球首款”新药在医药电商平台线上首发,通过新药线上首发和院外市场扩展来推动收入增长。
据米内网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三大终端实现药品销售额18865亿元,同比增长5.2%。与之相比,院外市场中网上药店实现了30.8%的增速,在公立医院、零售药店、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等所有市场中增速最快。
行业需求显而易见,如果将挂号为代表性的应用作为互联网1.0的标志,那么或许在阿里和好大夫的眼中,扩大医生的的服务半径,构建以个人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体系,或许是突破市场规模的关键所在。

多级分化,未来已来

“阿里收购好大夫后,到底想做什么?”这是市场的疑问,在这一疑问背后是对互联网医疗未来的不确定。
当前的医疗消费市场中,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以满足不同医疗需求。线上渠道主要满足突发性、轻症的需求,线下渠道则在慢病和重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线上渠道形成有效补充。
在互联网医疗迈向新阶段的今天,打通线上线下服务全链路已成为互联网医疗真正做到“由药转医”,释放行业冰山之下的巨大潜力的关键。
这一设想背后,AI正在发挥更大的潜能,重塑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京东、阿里和平安健康正加快布局“AI+医疗”全场景生态。
阿里和好大夫近期表示将共同推进“AI+医疗”服务,发布了服务医生工作的新产品“AI助理”,通过大模型、多模态等技术,实现拍照存病历、语音找病历、分类管病历等功能。
京东健康也发布业内首个医院全场景应用大模型产品京东卓医,面向患者就医、医生诊疗、医院管理全场景,构建京东卓医“个人就医管家”(AiP-Ai for Patient)、京东卓医“医生数字分身”(AiD-Ai for Doctor)、京东卓医“未来数字医院”(AiH-Ai forHospital),赋能医院和医生,革新患者就医体验。
平安健康的管理式医疗则加大了养老服务的布局。2024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养老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4.8%,这也是2024年新增的业务分部。未来,平安健康仍将持续大力发展、布局居家养老业务,持续推进医养服务与商业保险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垂直平台微医、医联都在深入探索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并且希望在AI新一波浪潮下再度冲击上市。
于2024年12月31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的微医,被称为是中国最大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微医的前身是挂号网,是国内第一批涉足互联网医疗的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廖杰远也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老兵。2021年4月,微医曾向港交所提交过上市申请,但未能成功。
四年后,当微医再度递表时,盈利模式似乎已经换了个面貌。在最新的描述中,微医是中国唯一一家透过按人头及按价值付费的模式提供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健共体”模式。而此前的描述是,“国内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数字医疗问诊量的市占率稳居第一。”
真的有根本性变化吗?数字健共体,简单来说,是微医通过自建的数字化系统,对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开药等行为进行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基层慢病患者的健康指标,节省医保支出,并从结余中获得收益。
如果从客户来看,微医的模式从直接面向C端转向B端,但转变之后收入似乎更稳定了。一直以来微医的营收较为依赖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其盈利能力持续受到质疑,尽管2024年其营收达到1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但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微医的累计亏损达到了82.59亿元。
但分析表示,微医持续经营业务的经调整净亏损已经逐步收窄,2024年上半年亏损为为1.28亿元,同比下降50.3%。
这或许也意味着,微医的盈利越来越清晰:依托健共体打通了2H2C的商业化路径,形成AI医疗商业模式闭环。
另一家相传重启港股IPO计划的医联,则对外发布了自研大模型MedGPT,为国内首款医疗大模型产品。通过技术创新与深度应用,医联以MedGPT为核心,实现了从诊前问诊、诊中检查到诊后康复管理的全流程智能化服务,显著优化医疗服务效率,同时推动了AI技术在人机协同中的深层次应用。
很明显,随着AI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一场大的变革,一股悄然涌动的巨浪,即将激荡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