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盛赴美IPO:中国biotech的下一步?

深蓝观

4周前

亚盛的这个股价表现,虽然受股市大盘影响,但在一众港股biotech中仍属领跑者。

吴妮 韦晓宁 | 撰文

王晨 | 编辑

继百济神州、和黄医药、再鼎医药之后,成立15年、在港股上市5年多的亚盛医药成为第四家在美+港两地上市的中国创新药企。

亚盛在这个时机选择美股上市,对其自身是最优选,在和MNC有了license out和股权合作后,在美股市场上出现已不是“nobody”。2024年6月,亚盛将奥雷巴替尼的海外独家许可给日本龙头药企武田制药,同时宣布了武田入股和美股上市的消息。借助和MNC的交易开启知名度趁此东风登陆美股,亚盛的样本或许能成为其它同类Biotech的下一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亚盛的港股走势表现出比较强的市场预期,三箭齐发,刺激亚盛港股股价从2024年6月以来一路走高,最高达到48.85港币。

在接近美股IPO前,港股股价开始不断调整。“1月22日港股大涨13.7%,就是在调整和美股之间的价差”。一些看好亚盛的投资者期待着再涨两天,没想到23、24日连跌。

此前市场预期的美股发行价约为20.34美元/ADS,最终每股ADS发行价17.25美元,每股ADS代表4股普通股,折合每股约33.57港元,较前一日港股收市价格折让约19.60%。

1月24日美股上市首日,盘中一度跌破发行价,最低报16.5美元,还好最后收盘价为17.38美元,上涨0.75%。 

亚盛选择美股上市的时机不算太差,2024年以来,美股市场逐步回暖,NBI指数回升至接近5000点。不过,投资者对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正在趋于保守。在这种情况下,亚盛医药IPO价格设定也较为保守,以确保成功募资并吸引投资者。

一位投资人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亚盛在美股市场上的定位,和亚盛市值、销售规模相近的小型biotech在美股有很多。虽然亚盛管线确实不错,但是和其他biotech面临一样的问题,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个不能有丝毫失误的状态——不像有些大药企,一款药失败可能只是股价会波动,但是基本面不会受太大影响。

其实相比武田的入股价格24.1港币,33.57港元的美股发行价已有不小涨幅。如果亚盛想以更高的IPO价格和更多募资金额,需要更多催化剂,比如重磅管线BCL-2抑制剂APG-2575有更多临床进展,或者与MNC达成授权交易。

在多数投资者看来,亚盛算沉得住气的企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分钱掰两半花,管线临床推进算不上快。”亚盛不愿意将管线早早卖出去,而是尽量将管线推进到晚期,争取更多的权益。

但从2024年开始,亚盛不得不着急起来。2023年报发布后公司股价暴跌,因为奥雷巴替尼国内销售不及预期,现金流紧张,两个重磅管线奥雷巴替尼和APG-2575有多个注册性临床急需用钱。

亚盛在募资计划里,1.5亿美元中,约5000万美元到6000万美元用于APG-2575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DA 批准,并为在中国的商业化上市做准备;约3000万美元到4000万美元用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推进奥雷巴替尼的临床开发;剩下的钱用于资助EED抑制剂、MDM2抑制剂等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以及开发未来管线计划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尽管IPO情况可能未完全达到公司长期投资者的期望,但它帮助公司在短期内获得了融资,亚盛医药此次IPO共发售7,325,000股ADS,集资净额为1.12亿美元,假设将悉数行使超额配股权后则为1.3亿美元(9.5亿元)。

更重要的是,亚盛在美股上市后正式进入了国际投资机构的视野,在BD谈判中,更容易与其他药企或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

-01-

亚盛的美股冒险

亚盛首次宣布要在美股上市消息是在去年6月14日,当时这个消息是和公司的另一个重磅消息一同宣布:把奥雷巴替尼的海外权益授权给武田,首付款1亿美元;同时武田以7500万美元获得亚盛7.73%的股权。

BD和美股上市,两个公司的重磅消息公告后,6月17日的周一,亚盛港股早盘涨幅接近30%。而后下半年直至年底,亚盛股价一路爬坡到2021年水平,目前港股市值115亿港币左右。

亚盛的这个股价表现,虽然受股市大盘影响,但在一众港股biotech中仍属领跑者。

在投资人看来,亚盛的股价有坚实的基本盘。

奥雷巴替尼在国内已上市,正在进行一项全球注册性临床试验,POLARIS-1(Ph+ ALL),和POLARIS-2(CML)、POLARIS-3(GIST)两项注册性III期试验。

另一重磅管线BCL2抑制剂APG-2575当前有多个适应症正在开展临床,包括GLORA(联合BTK抑制剂,1.5线CLL/SLL)、GLORA-2(联合BTK抑制剂,一线CLL/SLL))、GLORA-3(一线AML)、GLORA-4(一线MDS)在内的注册临床研究。

BCL2是较为成熟的靶点,如果亚盛的APG-2575最终真能做到best in class,未来销售市场几乎无需担忧;

和武田的合作拿下一大笔现金流,至少在短期能保证几个大三期的进度。

“发展势头非常好”,有投资人评价,亚盛在国内小分子赛道几乎是唯一一家可以和百济拼刺刀的biotech。

不过,对于在美股上市,亚盛股票的长期持有者对此表示有些不解:美国整体利率水平还不稳定,美股生科指数XBI近期有所下跌;特朗普正式就职美国总统后,可能会加剧二级市场对于投资中国企业的顾虑。

对于中国biotech来说,去美股上市,看起来可能是一个比去港股上市更艰难的选择:美股与港股的联动性较高,两边的估值水平常常相近。而业内早已形成共识的是,港股资金体量小、流动性低,而且较为理性,对内陆公司也不熟悉。上市监管门槛较低的代价就是破发概率高、股价长期低迷,“那就白折腾了嘛”。

甚至,港股至少还有一批中国南下的资金作底,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只会更不熟悉。“如果说不对港股的现价做一个8折的话,那么对于美国投资人来说他哪有兴趣。”一位长期看好亚盛的股票的持有者,并没有掩饰他的疑虑。

亚盛内部不会不清楚这一点,有接近人士称“知道很难,但还是有信心”。亚盛在美股的表现确实也印证了上述人士的担忧。

但亚盛在美股IPO是一条必行之路,亚盛的管线原本就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仅有国内市场支撑不了亚盛的融资需求和盈利。早IPO早上岸,以后针对中概股是否会有更多限制未可知。亚盛在美股上市早在投资者的预期中,“24年上半年就在传,下半年明确说会去美股上市,解决资金问题。”

-02-

小而美biotech的命运

在业界看来,亚盛的发展总是有些出其不意:

成立15年来,亚盛驻守在血液瘤的小分子赛道,走出一条差异化、小而美的路线。硬币的两面是,一方面有能做best in class的更高预期,另一方面也是更高的研发风险。“不是特别确信说能做出来,但要去赌一把”,有投资人评价。由此会带来现金流风险,坚持这一路线的前提条件是:亚盛要有持续融资的能力。

2021年,当“做BD”还没有代替“做biopharma”成为出现在业界的高频词汇时,亚盛就和信达达成了合作。后者参股亚盛,负责奥雷巴替尼的国内推广,并进行其他管线的研发合作。

亚盛第一款上市的药品奥雷巴替尼,在上市的第二年2022年降价60%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23年正式执行医保价。

然而2023年,奥雷巴替尼在销售盒数增长259%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增长仅5%,全年营收不及预期。至于销量影响因素,除了执行医保价之外,2023年8月开始的医药界反腐风波,也影响到了市场上所有此类产品在临床上的超适应证用药。而当前上市的适应证慢性髓性白血病,在国内发病率并不高。

随着医保工作的持续展开,创新药的国内支付天花板越来越明显,出海是大势。然而亚盛国内BD先人一步,海外BD却落后于同行迟迟没有展开。

眼看公司陆续开了几个三期试验,现金流就要见底,投资人着急,外部市场也并不看好亚盛,港股股价长期低迷。

“很多规模较大的公募和私募基金没有把亚盛纳入标的,因为亚盛市值低,资金容量小,一天的交易量才两三千万。如果一家公司一天的交易量只有2000万,基金最多只能买200万,不然对股价冲击很大。机构投资者不好买,也不好卖,交易量太小,卖起来需要很长时间。我觉得等到亚盛成长到一定阶段,券商开始覆盖它了,这样关注的人多了,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溢价了。”一位投资人说到。

直到亚盛终于宣布了与武田的交易。1亿美元首付款的金额,对于一个已经在全球进入临床三期的产品来说虽然并不高,但武田以7500万美元入股,也足以说明其愿意长期合作的诚意。而后亚盛医药股价才大涨并得以持续,改变了长期被低估的现状。

此时,杨大俊团队的优点又重新被看见:虽然外部沟通不算太多,但踏实、团队相对稳定、具有科学家精神;BD比较慢、常常是到三期甚至产品要上市后才开始合作,“很考验投资人心态”,但一旦BD,都能完成条件比较好的交易,与信达、武田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证,“人脉网络和BD能力是看得见的”。

但多位机构投资人依然觉得亚盛能力还不够全面,比如在资本运作方面,商业化方面。

-03-

亚盛vs百济,以小博大?

同为在美股上市,同样在血液瘤小分子赛道布局,亚盛和百济神州即将在BTK抑制剂联用BCL2赛道拼刺刀。

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正在成为血液瘤长期治疗的一线标准。伊布替尼+维奈克拉的组合还不够完美,给百济和亚盛留出发展空间。百济神州自己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已经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超越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Bcl-2 抑制剂BGB-11417,目前正处于多项注册性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在BTK+BCL2的前途比较明确。

亚盛则是举全公司之力为2575铺路,2575在安全性和用药便捷性上好于维奈克拉,在很多维奈克拉未涉及的适应症上也有望拓展。但是亚盛自己没有BTK抑制剂,如何发挥好2575这一基石级药物的作用是亚盛需要思考的问题,早在2020年6月,亚盛就与阿斯利康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探索APG-2575联合阿卡替尼的临床实验。目前,该实验正处于注册性Ⅲ期临床阶段。

但在研发之外,两家公司基本没有可比性。

如果说亚盛在海外资本运作方面是短板,百济神州则完全相反。遥想百济神州2016年在美股上市,发行价为24美元,上市首日上涨18%,报收28.32美元。当时百济才成立4年时间,BTK抑制剂,PARP抑制剂和PD-1单抗都处于澳洲I期临床,在国内刚刚提交IND。

两家公司面对的客观环境也不同,百济神州在美股上市的时候讲得是全球市场的故事,创新药企估值起点很高,海外资本也看好中国的创新药的发展。但是短短几年,中国创新药的同质化竞争和医保控费,让海外资本对中国创新药的想象力不再。

但其实亚盛的发展轨迹是常规的,百济神州才是那个例外。在三年前在市场好资金足的时候,所有biotech更愿意做百济,但百济已经无法复制。

在商业化环节,亚盛更需要找到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以自身的情况几乎没有追赶百济神州的可能,资金和市场周期不支持。

上述投资人表示,“我们对亚盛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如果6个月或者12个月没有很好的进展,或者没有管控好成本、研发进度或者BD,可能就会又遇到一个困境或者挫折,我倒不认为它会失败,但是有坎坷是在所难免的。

亚盛还是一个年轻的biotech,对这样的公司来说,灵魂人物的状态很重要,能否长期保持拼搏的状态决定了公司的成长性。一位投资人表示很期待能看到创始人杨大俊之外的灵魂人物,作为公司主心骨或者补足亚盛目前欠缺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愿意将公司被并购,让海外资本接棒托举亚盛。”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吴妮:nora4409

韦晓宁:MoriW1995

内容合作:17610790527

亚盛的这个股价表现,虽然受股市大盘影响,但在一众港股biotech中仍属领跑者。

吴妮 韦晓宁 | 撰文

王晨 | 编辑

继百济神州、和黄医药、再鼎医药之后,成立15年、在港股上市5年多的亚盛医药成为第四家在美+港两地上市的中国创新药企。

亚盛在这个时机选择美股上市,对其自身是最优选,在和MNC有了license out和股权合作后,在美股市场上出现已不是“nobody”。2024年6月,亚盛将奥雷巴替尼的海外独家许可给日本龙头药企武田制药,同时宣布了武田入股和美股上市的消息。借助和MNC的交易开启知名度趁此东风登陆美股,亚盛的样本或许能成为其它同类Biotech的下一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亚盛的港股走势表现出比较强的市场预期,三箭齐发,刺激亚盛港股股价从2024年6月以来一路走高,最高达到48.85港币。

在接近美股IPO前,港股股价开始不断调整。“1月22日港股大涨13.7%,就是在调整和美股之间的价差”。一些看好亚盛的投资者期待着再涨两天,没想到23、24日连跌。

此前市场预期的美股发行价约为20.34美元/ADS,最终每股ADS发行价17.25美元,每股ADS代表4股普通股,折合每股约33.57港元,较前一日港股收市价格折让约19.60%。

1月24日美股上市首日,盘中一度跌破发行价,最低报16.5美元,还好最后收盘价为17.38美元,上涨0.75%。 

亚盛选择美股上市的时机不算太差,2024年以来,美股市场逐步回暖,NBI指数回升至接近5000点。不过,投资者对生物科技领域的投资正在趋于保守。在这种情况下,亚盛医药IPO价格设定也较为保守,以确保成功募资并吸引投资者。

一位投资人认为应该理性看待亚盛在美股市场上的定位,和亚盛市值、销售规模相近的小型biotech在美股有很多。虽然亚盛管线确实不错,但是和其他biotech面临一样的问题,基本上还是处于一个不能有丝毫失误的状态——不像有些大药企,一款药失败可能只是股价会波动,但是基本面不会受太大影响。

其实相比武田的入股价格24.1港币,33.57港元的美股发行价已有不小涨幅。如果亚盛想以更高的IPO价格和更多募资金额,需要更多催化剂,比如重磅管线BCL-2抑制剂APG-2575有更多临床进展,或者与MNC达成授权交易。

在多数投资者看来,亚盛算沉得住气的企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分钱掰两半花,管线临床推进算不上快。”亚盛不愿意将管线早早卖出去,而是尽量将管线推进到晚期,争取更多的权益。

但从2024年开始,亚盛不得不着急起来。2023年报发布后公司股价暴跌,因为奥雷巴替尼国内销售不及预期,现金流紧张,两个重磅管线奥雷巴替尼和APG-2575有多个注册性临床急需用钱。

亚盛在募资计划里,1.5亿美元中,约5000万美元到6000万美元用于APG-2575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DA 批准,并为在中国的商业化上市做准备;约3000万美元到4000万美元用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推进奥雷巴替尼的临床开发;剩下的钱用于资助EED抑制剂、MDM2抑制剂等其他候选产品的研发,以及开发未来管线计划以及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尽管IPO情况可能未完全达到公司长期投资者的期望,但它帮助公司在短期内获得了融资,亚盛医药此次IPO共发售7,325,000股ADS,集资净额为1.12亿美元,假设将悉数行使超额配股权后则为1.3亿美元(9.5亿元)。

更重要的是,亚盛在美股上市后正式进入了国际投资机构的视野,在BD谈判中,更容易与其他药企或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

-01-

亚盛的美股冒险

亚盛首次宣布要在美股上市消息是在去年6月14日,当时这个消息是和公司的另一个重磅消息一同宣布:把奥雷巴替尼的海外权益授权给武田,首付款1亿美元;同时武田以7500万美元获得亚盛7.73%的股权。

BD和美股上市,两个公司的重磅消息公告后,6月17日的周一,亚盛港股早盘涨幅接近30%。而后下半年直至年底,亚盛股价一路爬坡到2021年水平,目前港股市值115亿港币左右。

亚盛的这个股价表现,虽然受股市大盘影响,但在一众港股biotech中仍属领跑者。

在投资人看来,亚盛的股价有坚实的基本盘。

奥雷巴替尼在国内已上市,正在进行一项全球注册性临床试验,POLARIS-1(Ph+ ALL),和POLARIS-2(CML)、POLARIS-3(GIST)两项注册性III期试验。

另一重磅管线BCL2抑制剂APG-2575当前有多个适应症正在开展临床,包括GLORA(联合BTK抑制剂,1.5线CLL/SLL)、GLORA-2(联合BTK抑制剂,一线CLL/SLL))、GLORA-3(一线AML)、GLORA-4(一线MDS)在内的注册临床研究。

BCL2是较为成熟的靶点,如果亚盛的APG-2575最终真能做到best in class,未来销售市场几乎无需担忧;

和武田的合作拿下一大笔现金流,至少在短期能保证几个大三期的进度。

“发展势头非常好”,有投资人评价,亚盛在国内小分子赛道几乎是唯一一家可以和百济拼刺刀的biotech。

不过,对于在美股上市,亚盛股票的长期持有者对此表示有些不解:美国整体利率水平还不稳定,美股生科指数XBI近期有所下跌;特朗普正式就职美国总统后,可能会加剧二级市场对于投资中国企业的顾虑。

对于中国biotech来说,去美股上市,看起来可能是一个比去港股上市更艰难的选择:美股与港股的联动性较高,两边的估值水平常常相近。而业内早已形成共识的是,港股资金体量小、流动性低,而且较为理性,对内陆公司也不熟悉。上市监管门槛较低的代价就是破发概率高、股价长期低迷,“那就白折腾了嘛”。

甚至,港股至少还有一批中国南下的资金作底,美国市场对中国企业只会更不熟悉。“如果说不对港股的现价做一个8折的话,那么对于美国投资人来说他哪有兴趣。”一位长期看好亚盛的股票的持有者,并没有掩饰他的疑虑。

亚盛内部不会不清楚这一点,有接近人士称“知道很难,但还是有信心”。亚盛在美股的表现确实也印证了上述人士的担忧。

但亚盛在美股IPO是一条必行之路,亚盛的管线原本就是面向全球市场的,仅有国内市场支撑不了亚盛的融资需求和盈利。早IPO早上岸,以后针对中概股是否会有更多限制未可知。亚盛在美股上市早在投资者的预期中,“24年上半年就在传,下半年明确说会去美股上市,解决资金问题。”

-02-

小而美biotech的命运

在业界看来,亚盛的发展总是有些出其不意:

成立15年来,亚盛驻守在血液瘤的小分子赛道,走出一条差异化、小而美的路线。硬币的两面是,一方面有能做best in class的更高预期,另一方面也是更高的研发风险。“不是特别确信说能做出来,但要去赌一把”,有投资人评价。由此会带来现金流风险,坚持这一路线的前提条件是:亚盛要有持续融资的能力。

2021年,当“做BD”还没有代替“做biopharma”成为出现在业界的高频词汇时,亚盛就和信达达成了合作。后者参股亚盛,负责奥雷巴替尼的国内推广,并进行其他管线的研发合作。

亚盛第一款上市的药品奥雷巴替尼,在上市的第二年2022年降价60%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23年正式执行医保价。

然而2023年,奥雷巴替尼在销售盒数增长259%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增长仅5%,全年营收不及预期。至于销量影响因素,除了执行医保价之外,2023年8月开始的医药界反腐风波,也影响到了市场上所有此类产品在临床上的超适应证用药。而当前上市的适应证慢性髓性白血病,在国内发病率并不高。

随着医保工作的持续展开,创新药的国内支付天花板越来越明显,出海是大势。然而亚盛国内BD先人一步,海外BD却落后于同行迟迟没有展开。

眼看公司陆续开了几个三期试验,现金流就要见底,投资人着急,外部市场也并不看好亚盛,港股股价长期低迷。

“很多规模较大的公募和私募基金没有把亚盛纳入标的,因为亚盛市值低,资金容量小,一天的交易量才两三千万。如果一家公司一天的交易量只有2000万,基金最多只能买200万,不然对股价冲击很大。机构投资者不好买,也不好卖,交易量太小,卖起来需要很长时间。我觉得等到亚盛成长到一定阶段,券商开始覆盖它了,这样关注的人多了,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溢价了。”一位投资人说到。

直到亚盛终于宣布了与武田的交易。1亿美元首付款的金额,对于一个已经在全球进入临床三期的产品来说虽然并不高,但武田以7500万美元入股,也足以说明其愿意长期合作的诚意。而后亚盛医药股价才大涨并得以持续,改变了长期被低估的现状。

此时,杨大俊团队的优点又重新被看见:虽然外部沟通不算太多,但踏实、团队相对稳定、具有科学家精神;BD比较慢、常常是到三期甚至产品要上市后才开始合作,“很考验投资人心态”,但一旦BD,都能完成条件比较好的交易,与信达、武田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证,“人脉网络和BD能力是看得见的”。

但多位机构投资人依然觉得亚盛能力还不够全面,比如在资本运作方面,商业化方面。

-03-

亚盛vs百济,以小博大?

同为在美股上市,同样在血液瘤小分子赛道布局,亚盛和百济神州即将在BTK抑制剂联用BCL2赛道拼刺刀。

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正在成为血液瘤长期治疗的一线标准。伊布替尼+维奈克拉的组合还不够完美,给百济和亚盛留出发展空间。百济神州自己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已经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超越第一代BTK抑制剂伊布替尼,Bcl-2 抑制剂BGB-11417,目前正处于多项注册性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在BTK+BCL2的前途比较明确。

亚盛则是举全公司之力为2575铺路,2575在安全性和用药便捷性上好于维奈克拉,在很多维奈克拉未涉及的适应症上也有望拓展。但是亚盛自己没有BTK抑制剂,如何发挥好2575这一基石级药物的作用是亚盛需要思考的问题,早在2020年6月,亚盛就与阿斯利康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探索APG-2575联合阿卡替尼的临床实验。目前,该实验正处于注册性Ⅲ期临床阶段。

但在研发之外,两家公司基本没有可比性。

如果说亚盛在海外资本运作方面是短板,百济神州则完全相反。遥想百济神州2016年在美股上市,发行价为24美元,上市首日上涨18%,报收28.32美元。当时百济才成立4年时间,BTK抑制剂,PARP抑制剂和PD-1单抗都处于澳洲I期临床,在国内刚刚提交IND。

两家公司面对的客观环境也不同,百济神州在美股上市的时候讲得是全球市场的故事,创新药企估值起点很高,海外资本也看好中国的创新药的发展。但是短短几年,中国创新药的同质化竞争和医保控费,让海外资本对中国创新药的想象力不再。

但其实亚盛的发展轨迹是常规的,百济神州才是那个例外。在三年前在市场好资金足的时候,所有biotech更愿意做百济,但百济已经无法复制。

在商业化环节,亚盛更需要找到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以自身的情况几乎没有追赶百济神州的可能,资金和市场周期不支持。

上述投资人表示,“我们对亚盛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如果6个月或者12个月没有很好的进展,或者没有管控好成本、研发进度或者BD,可能就会又遇到一个困境或者挫折,我倒不认为它会失败,但是有坎坷是在所难免的。

亚盛还是一个年轻的biotech,对这样的公司来说,灵魂人物的状态很重要,能否长期保持拼搏的状态决定了公司的成长性。一位投资人表示很期待能看到创始人杨大俊之外的灵魂人物,作为公司主心骨或者补足亚盛目前欠缺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愿意将公司被并购,让海外资本接棒托举亚盛。”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吴妮:nora4409

韦晓宁:MoriW1995

内容合作:17610790527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