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主要观点
报告正文 一、2024年财政数据的四个反常和启示
全年,税收增速-3.4%,名义GDP增速4.2%,轧差为20年最大。究其原因,我国税收的两大特征,决定了价格一旦进入趋势上行/下行,其税收影响或通过企业预期、经营行为改变等因素而放大:一是流转税(可通过价格渠道转嫁)占一半以上,二是企业交税超90%。观察2011~2015年、2017~2020年、2021~2024年三轮典型价格下行期,税收对PPI的增速弹性分别为1.6、1.6、1.5(PPI同比增速每下滑1个百分点,对应税收同比增速下滑1.5%~1.6%)。
以我国第一大税——增值税为例(流转税,对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征税,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PPI上行周期,PPI上涨带来的增收效果更明显:如果前几个月采购成本价格较低,进项税额相对少,而当月销售产品价格较高,销项税额相对多。反之,在PPI下行周期,减收效果也更明显。全年国内增值税同比-3.8%,在四大主要税种中增速最低。
展望2025年, PPI同比或仍为负,价格对税收的拖累或仍在,财政收入端或难以抱有过高期待。
8月以来,非税收入、企业所得税均有4个月增速在20%或以上,12月增速分别高达94%、96%; GDP平减指数为负、卖地收入偏低背景下,企业所得税和工业企业利润“脱钩”,而与非税共振高增,指向地方或加大了对企业主体的税费征缴力度(详见《从3个20%+,看提高赤字率的必要性——11月财政数据点评》)。
展望2025年,非税收入和企业所得税何时“脱钩”(重新与工业企业利润“挂钩”),或可作为地方财政压力阶段性缓释的风向标。
全年,三项典型民生类支出(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增速仅1%(2023年为5%,2024年一般预算支出整体为3.6%),为近15年新低,反映了全年地方在卖地下行、税收承压、侧重于防风险(10月化债思路转变前)等多重约束下保民生的压力挑战;10月以来,新一轮化债方案迅速落地,腾出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但卖地下行、税收承压趋势尚未扭转,保民生需要更大的赤字规模。
展望2025年,预计赤字率提升至4%(2024年3%),赤字规模约5.5万亿(2024年4.06万亿),可对应提升一般预算支出约5个百分点。
全年,6个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在10月前均处于预算外收缩(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为负);10月,大省时隔一年重回预算外扩张(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转正,为2023年9月以来首次)。随着化债额度快速落地,11~12月,大省延续了预算外扩张,反映地方能动性正在增强(12月大省城投净融资再度转负,但非城投国企信用债持续扩张,整体仍扩张)。
展望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中财办解读时提到“在资金支持(经济大省)上,可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力度,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在项目申报、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当前已看到化债限额、专项债自审自发等政策边际向大省倾斜,最终能否转化为持续的信用扩张意愿,大省预算外可视为重要观察指标。
二、12月财政数据点评
本文来源:张瑜 (ID:gh_e9aae5acb49f),原文标题《2024年财政数据的四个反常和启示——12月财政数据点评》文: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执业证号:S0360518090001)联系人:高拓(13705969808)
事项
主要观点
报告正文 一、2024年财政数据的四个反常和启示
全年,税收增速-3.4%,名义GDP增速4.2%,轧差为20年最大。究其原因,我国税收的两大特征,决定了价格一旦进入趋势上行/下行,其税收影响或通过企业预期、经营行为改变等因素而放大:一是流转税(可通过价格渠道转嫁)占一半以上,二是企业交税超90%。观察2011~2015年、2017~2020年、2021~2024年三轮典型价格下行期,税收对PPI的增速弹性分别为1.6、1.6、1.5(PPI同比增速每下滑1个百分点,对应税收同比增速下滑1.5%~1.6%)。
以我国第一大税——增值税为例(流转税,对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征税,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PPI上行周期,PPI上涨带来的增收效果更明显:如果前几个月采购成本价格较低,进项税额相对少,而当月销售产品价格较高,销项税额相对多。反之,在PPI下行周期,减收效果也更明显。全年国内增值税同比-3.8%,在四大主要税种中增速最低。
展望2025年, PPI同比或仍为负,价格对税收的拖累或仍在,财政收入端或难以抱有过高期待。
8月以来,非税收入、企业所得税均有4个月增速在20%或以上,12月增速分别高达94%、96%; GDP平减指数为负、卖地收入偏低背景下,企业所得税和工业企业利润“脱钩”,而与非税共振高增,指向地方或加大了对企业主体的税费征缴力度(详见《从3个20%+,看提高赤字率的必要性——11月财政数据点评》)。
展望2025年,非税收入和企业所得税何时“脱钩”(重新与工业企业利润“挂钩”),或可作为地方财政压力阶段性缓释的风向标。
全年,三项典型民生类支出(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增速仅1%(2023年为5%,2024年一般预算支出整体为3.6%),为近15年新低,反映了全年地方在卖地下行、税收承压、侧重于防风险(10月化债思路转变前)等多重约束下保民生的压力挑战;10月以来,新一轮化债方案迅速落地,腾出受制于化债压力的政策空间,但卖地下行、税收承压趋势尚未扭转,保民生需要更大的赤字规模。
展望2025年,预计赤字率提升至4%(2024年3%),赤字规模约5.5万亿(2024年4.06万亿),可对应提升一般预算支出约5个百分点。
全年,6个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在10月前均处于预算外收缩(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为负);10月,大省时隔一年重回预算外扩张(城投债、非城投国企信用债净融资同比转正,为2023年9月以来首次)。随着化债额度快速落地,11~12月,大省延续了预算外扩张,反映地方能动性正在增强(12月大省城投净融资再度转负,但非城投国企信用债持续扩张,整体仍扩张)。
展望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中财办解读时提到“在资金支持(经济大省)上,可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力度,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在项目申报、资金分配等方面给予更多自主权”,当前已看到化债限额、专项债自审自发等政策边际向大省倾斜,最终能否转化为持续的信用扩张意愿,大省预算外可视为重要观察指标。
二、12月财政数据点评
本文来源:张瑜 (ID:gh_e9aae5acb49f),原文标题《2024年财政数据的四个反常和启示——12月财政数据点评》文: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执业证号:S0360518090001)联系人:高拓(1370596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