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里的文化故事 | 山西道地中药材缘何“地道”

新华财经

4周前

2020年,山西省评选公布了黄芪、党参、连翘、远志、柴胡、黄芩、酸枣仁、苦参、山楂、桃仁10个品种为“十大晋药”中药材。...3、指数里的文化故事|山西怀仁:一碗羊杂割留住乡愁“链”起未来。

【编者按】从特色农产品“晋品指数”,到特色专业镇“品牌影响力指数”,再到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一只只灵动的新华指数,以数字化手段映射出行业、产业的发展态势,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新华指数研究院山西中心聚焦指数背后的传统文化,特推出“指数里的文化故事”专栏,探寻行业发展、现代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动人故事。

新华财经太原1月25日电(李新苗、杨哲)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材好,中药才好,中医才强。说到中药材,就要说到它的优等生“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传统优质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中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优选出来的,具有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色的药材。

山西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和不可模仿性,素有“北药”之称。全省分布的中药材达1788种,其中道地药材有30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万亩。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条件、专业的种植技艺成就了“地道”的山西中药材。

暴风截图2025125791873742.jpg

悠久的历史文化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舜耕历山、禹凿龙门,作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中药材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上党、河东一带仍留有大量伏羲、神农的遗迹遗址和民间传说。

从汉末时期的药学著作《名医别录》开始区分中药材的道地产区,逐步形成了以地域主产表征药材道地性的脉络。例如,最著名的党参因产于山西上党地区品质最佳而得名;黄芪在古代中药学著作《图经本草》中首次使用“绵黄芪”之名称,并绘有“宪州黄芪”图。宋代医家陈承指出:“黄芪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芪”,绵上即指山西沁源及其周边的太岳、介山、绵山地区,并且沿太行主脉向北分布,今以恒山黄芪最为著名。远志在《图经本草》有“今河、陕、京西州郡亦有之”的记载,“河”即南太行地区的河中、河东、河内;酸枣仁在《名医别录》中首次指出“生河东川泽”;知母最早在《名医别录》有“生河内川谷”的记载;《证类本草》中列有“解州桔梗”“泽州连翘”“潞州黄芩”图;瞿麦在《本草品汇精要》指出“生泰山川谷河阳河中府淮甸今处处有之,道地绛州”。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手著《傅青主女科》,至今对中医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他研发的饮食八珍汤“头脑”,是补气益血的药膳良方。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山西共有中药材1788种,其中道地药材30多种,正是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才造就了神农在这里“尝百草,始有医药”的奇迹,也奠定了山西在中医药创立和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暴风截图2025125791933365.jpg

独特的自然条件

道地中药材,“道”常指区域划分,而“地”常指地形、地貌、地理。

山西地处太行、吕梁二山之间,形成了 “两山夹一川” 的壮丽地貌,最高海拔 3058 米,最低海拔不足 180 米,相差 2800 余米,黄河和汾河等河流穿流在黄土高原,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到了全省总面积的 80% 以上,昼夜温差大,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目前已初步形成太行山、太岳山、恒山、吕梁山和晋南边山丘陵五大道地中药材优势区。远志、连翘、黄芩和柴胡等优势品种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年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70%、50%、40%、25%。“平顺潞党参”“恒山黄芪”“安泽连翘”等10余个中药材品种已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20年,山西省评选公布了黄芪、党参、连翘、远志、柴胡、黄芩、酸枣仁、苦参、山楂、桃仁10个品种为“十大晋药”中药材。

山西拥有众多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人文传承,历史悠久的中药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中华老字号,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中医康养基地、药膳食疗馆等。已传承了近500年的广誉远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企业和药号品牌,曾与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并誉为“清代四大药店”,龟龄集和定坤丹的处方及炮制工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山西省评选公布了首批“山西名药”(传统中成药),其中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小儿七珍丸,小儿葫芦散,猴头健胃灵等,都是全国知名的经典国药,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暴风截图2025125791925316.jpg

专业的种植技艺

近年来,山西省按照建设中医药强省安排部署,聚焦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抓了中药材区域布局优化、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集成推广等重点工作。

目前,全省建成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100万亩,带动野生抚育和大田种植350万亩、产量50.5万吨、产值82.8亿元,选育出远志、苦参等5个新品种,从事中药材初加工的企业、合作社达1000多家,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1月15日,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报1350点,与基期相比,上涨349.53点,涨幅34.95%。

全省中药材种植覆盖全省90%的贫困县,贫困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占全省的70%左右。中药材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平顺是潞党参的正宗原产地,目前,平顺县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基地面积达到81.47万亩,先后引进振东、正来、修正、九州通4家制药龙头企业,培育中药材初加工企业40家,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合作社174家,中药材种植重点村137个,中药材产值超过10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朝阳产业和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完)

【专栏链接】

1、指数里的文化故事 | 怀仁陶瓷:千年窑火何以铸就北国瓷韵传奇?

2、指数里的文化故事 | 运城苹果:连接世界的“甜蜜使者”

3、指数里的文化故事 | 山西怀仁:一碗羊杂割留住乡愁“链”起未来

4、指数里的文化故事 | 清徐老陈醋缘何历久弥“香”

2020年,山西省评选公布了黄芪、党参、连翘、远志、柴胡、黄芩、酸枣仁、苦参、山楂、桃仁10个品种为“十大晋药”中药材。...3、指数里的文化故事|山西怀仁:一碗羊杂割留住乡愁“链”起未来。

【编者按】从特色农产品“晋品指数”,到特色专业镇“品牌影响力指数”,再到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一只只灵动的新华指数,以数字化手段映射出行业、产业的发展态势,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新华指数研究院山西中心聚焦指数背后的传统文化,特推出“指数里的文化故事”专栏,探寻行业发展、现代数字经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动人故事。

新华财经太原1月25日电(李新苗、杨哲)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药材好,中药才好,中医才强。说到中药材,就要说到它的优等生“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传统优质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中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优选出来的,具有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色的药材。

山西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具有鲜明的地域属性和不可模仿性,素有“北药”之称。全省分布的中药材达1788种,其中道地药材有30多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多万亩。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条件、专业的种植技艺成就了“地道”的山西中药材。

暴风截图2025125791873742.jpg

悠久的历史文化

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舜耕历山、禹凿龙门,作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中药材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上党、河东一带仍留有大量伏羲、神农的遗迹遗址和民间传说。

从汉末时期的药学著作《名医别录》开始区分中药材的道地产区,逐步形成了以地域主产表征药材道地性的脉络。例如,最著名的党参因产于山西上党地区品质最佳而得名;黄芪在古代中药学著作《图经本草》中首次使用“绵黄芪”之名称,并绘有“宪州黄芪”图。宋代医家陈承指出:“黄芪本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芪”,绵上即指山西沁源及其周边的太岳、介山、绵山地区,并且沿太行主脉向北分布,今以恒山黄芪最为著名。远志在《图经本草》有“今河、陕、京西州郡亦有之”的记载,“河”即南太行地区的河中、河东、河内;酸枣仁在《名医别录》中首次指出“生河东川泽”;知母最早在《名医别录》有“生河内川谷”的记载;《证类本草》中列有“解州桔梗”“泽州连翘”“潞州黄芩”图;瞿麦在《本草品汇精要》指出“生泰山川谷河阳河中府淮甸今处处有之,道地绛州”。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手著《傅青主女科》,至今对中医临床仍具有指导意义,他研发的饮食八珍汤“头脑”,是补气益血的药膳良方。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山西共有中药材1788种,其中道地药材30多种,正是得天独厚的中药资源,才造就了神农在这里“尝百草,始有医药”的奇迹,也奠定了山西在中医药创立和发展中的独特地位。

暴风截图2025125791933365.jpg

独特的自然条件

道地中药材,“道”常指区域划分,而“地”常指地形、地貌、地理。

山西地处太行、吕梁二山之间,形成了 “两山夹一川” 的壮丽地貌,最高海拔 3058 米,最低海拔不足 180 米,相差 2800 余米,黄河和汾河等河流穿流在黄土高原,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到了全省总面积的 80% 以上,昼夜温差大,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为中药材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目前已初步形成太行山、太岳山、恒山、吕梁山和晋南边山丘陵五大道地中药材优势区。远志、连翘、黄芩和柴胡等优势品种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年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70%、50%、40%、25%。“平顺潞党参”“恒山黄芪”“安泽连翘”等10余个中药材品种已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20年,山西省评选公布了黄芪、党参、连翘、远志、柴胡、黄芩、酸枣仁、苦参、山楂、桃仁10个品种为“十大晋药”中药材。

山西拥有众多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人文传承,历史悠久的中药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中华老字号,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中医康养基地、药膳食疗馆等。已传承了近500年的广誉远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企业和药号品牌,曾与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并誉为“清代四大药店”,龟龄集和定坤丹的处方及炮制工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山西省评选公布了首批“山西名药”(传统中成药),其中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小儿七珍丸,小儿葫芦散,猴头健胃灵等,都是全国知名的经典国药,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暴风截图2025125791925316.jpg

专业的种植技艺

近年来,山西省按照建设中医药强省安排部署,聚焦中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抓了中药材区域布局优化、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集成推广等重点工作。

目前,全省建成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100万亩,带动野生抚育和大田种植350万亩、产量50.5万吨、产值82.8亿元,选育出远志、苦参等5个新品种,从事中药材初加工的企业、合作社达1000多家,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1月15日,新华(山西)“十大晋药”中药材价格指数报1350点,与基期相比,上涨349.53点,涨幅34.95%。

全省中药材种植覆盖全省90%的贫困县,贫困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占全省的70%左右。中药材已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平顺是潞党参的正宗原产地,目前,平顺县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基地面积达到81.47万亩,先后引进振东、正来、修正、九州通4家制药龙头企业,培育中药材初加工企业40家,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合作社174家,中药材种植重点村137个,中药材产值超过10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朝阳产业和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完)

【专栏链接】

1、指数里的文化故事 | 怀仁陶瓷:千年窑火何以铸就北国瓷韵传奇?

2、指数里的文化故事 | 运城苹果:连接世界的“甜蜜使者”

3、指数里的文化故事 | 山西怀仁:一碗羊杂割留住乡愁“链”起未来

4、指数里的文化故事 | 清徐老陈醋缘何历久弥“香”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