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徐建华:培育新质生产力 构建流通新生态

纺织服装周刊

2周前

流通分会还将继续倡导、着力推进专业市场主体创新、市场焕新、城市更新和产业革新“四新”行动计划,围绕“稳规模、调结构、提水平”行业目标以及会员基础服务、研究咨询服务、会展对接服务、电商新经济服务、品牌供应链服务以及渠道创新服务等重点方向,以数智时尚万里行、中纺流通大讲堂、纺织之光流通专项基金为主要抓手开展工作,为流通现代化体系建设和践行新商业文明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最终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化、供应链协同化和内外贸一体化的产业流通新生态。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连接“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产业流通平台和价值实现平台,是产业链衔接、供应链协同、价值链创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商品集散地和信息集散地、品牌孵化器和“双创”孵化器。专业市场以“极大丰富性、极度原创力、极速快反应和极致质价比”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纺织服装的重要流通渠道。在岁末年初更替之际,《纺织服装周刊》专门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徐建华,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24年总量规模整体稳定,实现平稳收官

2024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面临有效需求不稳定、流通业态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快速变化等复杂局面,积极转变市场运营理念,持续推动优化升级和融合创新,保障了总量规模的整体稳定,实现了平稳收官。

2024年我国万平方米以上纺织服装专业市场862家,同比增长0.23%;市场总成交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0.45%;其中,东部地区521家,成交额同比增长1.58%;中部地区188家市场成交额同比下降5.42%;西部地区153家市场成交额同比下降6.32%。2024年专业市场管理者景气指数全年平均值为51.84,商户景气指数全年平均值为50.72,活跃度较高,整体处于扩张区间。

徐建华表示,流通分会重点监测的44家市场商圈总成交额为1.72万亿元,占据了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实现了6.79%的增长,对行业总量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说明专业市场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

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

四十多年来,专业市场一直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从发展历程和建筑形态来看,专业市场历经初步形成(路边摊)、逐步发展(大棚式)、全面建设(楼宇式)、高速扩张(商厦式)和转型升级(综合体)等五个发展阶段;从定位和功能来看,历经了“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供应链平台市场”等三个发展阶段。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正处于“产业洗牌、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同向发力和“新技术应用、新模式融合和新动能培育”同频共振的崭新发展阶段;“全面解放人和精准满足人”是流通创新升级的方向目标,意味着更安全更舒适的场地环境、更时尚更高品质的商品供给、更便捷更智慧的科技应用以及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服务体验。

徐建华认为,专业市场前20年的发展靠的是市场需求拉动,后20年靠的是集群供给推动;未来,专业市场将面临着更大挑战,全面进入“三端叠加共振”的深度调整阶段,表现为供给端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和智能化,需求端日益个性化、碎片化和分层化,渠道端逐渐扁平化、线上化和融合化,专业市场的发展将依靠融合创新驱动,并向“集约化、专业化、智慧化、品牌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等“六化”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纺联明确提出,纺织服装行业的重点任务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高度。

专业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重点是通过思维理念、体制机制、模式业态和管理服务创新,推动专业市场向供应链平台市场进化,最终打造内容平台、场景平台和供应链平台相融合、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相链接的生态系统。思维理念创新是要推动市场开办主体和管理团队从商业地产投资商、物业管理者向产业运营服务商转变,商户企业从经营商品向经营消费者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是要立足打造商圈发展共同体、资源协作共同体和环境责任共同体的目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模式业态创新是要各商圈、各市场积极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平台经济、品牌总部、发布经济、直播经济、社群营销、网络展会、线上线下融合、显性零售隐形批发、内外贸一体化以及共享物流、共享仓储等商业新模式,建设原创优品选品中心、买手集合店、品牌首店、品牌IP联名店、个性定制体验店、海外商品集合店等新业态,探索直播探店、数智互动体验店、快闪店、艺术展陈和市集、主题美食季、智能导购等新玩法,打造步行街区、文旅融合街区、网红打卡区、沉浸式产品展示区、互动DIY体验区等线下体验新场景;管理服务创新是要积极引进专业化的市场管理团队和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培育中小商户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徐建华特别强调,中小商户、中小企业是专业市场的核心宝贵资源,是时尚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商户企业要通过产品力、服务力、渠道力、科技力、文化力和人才力等“六力”模型构建新质生产力。产品力主要从产品品质、设计感、价格、面料创新等多个层面来体现;服务力包括专业服务力和创新服务力,是品牌、档口、门店的必修课,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渠道力包括品牌、企业、商户对渠道网点的布局覆盖能力、价格体系、分销能力、管控能力、动销能力、门店货架视觉以及标准化IP执行能力等方面;科技力一方面体现在新材料、新工艺特别是智能化、功能性纤维面料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重点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流通商业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进化;文化力总结起来就是人本文化,把员工当人,把顾客当人,把消费者当人,是商业文化力的必然趋势;人才力是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职业经理人、新型店长、试衣模特、穿衣顾问、店播主播、直播场控、电商及跨境运营、渠道管理等专门化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流通力量,全面服务流通领域

2024年以来,中国纺联流通分会紧紧围绕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目标总要求,搭建了共商共议、研究规划、会展对接、电商新经济、创新交流、品牌孵化、赛事培训及宣传推广等工作平台,全面服务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的发展。

新的一年,流通分会还将继续倡导、着力推进专业市场主体创新、市场焕新、城市更新和产业革新“四新”行动计划,围绕“稳规模、调结构、提水平”行业目标以及会员基础服务、研究咨询服务、会展对接服务、电商新经济服务、品牌供应链服务以及渠道创新服务等重点方向,以数智时尚万里行、中纺流通大讲堂、纺织之光流通专项基金为主要抓手开展工作,为流通现代化体系建设和践行新商业文明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最终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化、供应链协同化和内外贸一体化的产业流通新生态。

流通分会还将继续倡导、着力推进专业市场主体创新、市场焕新、城市更新和产业革新“四新”行动计划,围绕“稳规模、调结构、提水平”行业目标以及会员基础服务、研究咨询服务、会展对接服务、电商新经济服务、品牌供应链服务以及渠道创新服务等重点方向,以数智时尚万里行、中纺流通大讲堂、纺织之光流通专项基金为主要抓手开展工作,为流通现代化体系建设和践行新商业文明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最终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化、供应链协同化和内外贸一体化的产业流通新生态。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连接“千家万户小生产”和“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产业流通平台和价值实现平台,是产业链衔接、供应链协同、价值链创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商品集散地和信息集散地、品牌孵化器和“双创”孵化器。专业市场以“极大丰富性、极度原创力、极速快反应和极致质价比”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纺织服装的重要流通渠道。在岁末年初更替之际,《纺织服装周刊》专门采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会长徐建华,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24年总量规模整体稳定,实现平稳收官

2024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面临有效需求不稳定、流通业态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快速变化等复杂局面,积极转变市场运营理念,持续推动优化升级和融合创新,保障了总量规模的整体稳定,实现了平稳收官。

2024年我国万平方米以上纺织服装专业市场862家,同比增长0.23%;市场总成交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0.45%;其中,东部地区521家,成交额同比增长1.58%;中部地区188家市场成交额同比下降5.42%;西部地区153家市场成交额同比下降6.32%。2024年专业市场管理者景气指数全年平均值为51.84,商户景气指数全年平均值为50.72,活跃度较高,整体处于扩张区间。

徐建华表示,流通分会重点监测的44家市场商圈总成交额为1.72万亿元,占据了全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实现了6.79%的增长,对行业总量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说明专业市场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

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

四十多年来,专业市场一直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从发展历程和建筑形态来看,专业市场历经初步形成(路边摊)、逐步发展(大棚式)、全面建设(楼宇式)、高速扩张(商厦式)和转型升级(综合体)等五个发展阶段;从定位和功能来看,历经了“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供应链平台市场”等三个发展阶段。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我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正处于“产业洗牌、产业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同向发力和“新技术应用、新模式融合和新动能培育”同频共振的崭新发展阶段;“全面解放人和精准满足人”是流通创新升级的方向目标,意味着更安全更舒适的场地环境、更时尚更高品质的商品供给、更便捷更智慧的科技应用以及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服务体验。

徐建华认为,专业市场前20年的发展靠的是市场需求拉动,后20年靠的是集群供给推动;未来,专业市场将面临着更大挑战,全面进入“三端叠加共振”的深度调整阶段,表现为供给端更加丰富化、多样化和智能化,需求端日益个性化、碎片化和分层化,渠道端逐渐扁平化、线上化和融合化,专业市场的发展将依靠融合创新驱动,并向“集约化、专业化、智慧化、品牌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等“六化”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纺联明确提出,纺织服装行业的重点任务是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将纺织强国建设推向新高度。

专业市场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重点是通过思维理念、体制机制、模式业态和管理服务创新,推动专业市场向供应链平台市场进化,最终打造内容平台、场景平台和供应链平台相融合、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相链接的生态系统。思维理念创新是要推动市场开办主体和管理团队从商业地产投资商、物业管理者向产业运营服务商转变,商户企业从经营商品向经营消费者转变;体制机制创新是要立足打造商圈发展共同体、资源协作共同体和环境责任共同体的目标,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模式业态创新是要各商圈、各市场积极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平台经济、品牌总部、发布经济、直播经济、社群营销、网络展会、线上线下融合、显性零售隐形批发、内外贸一体化以及共享物流、共享仓储等商业新模式,建设原创优品选品中心、买手集合店、品牌首店、品牌IP联名店、个性定制体验店、海外商品集合店等新业态,探索直播探店、数智互动体验店、快闪店、艺术展陈和市集、主题美食季、智能导购等新玩法,打造步行街区、文旅融合街区、网红打卡区、沉浸式产品展示区、互动DIY体验区等线下体验新场景;管理服务创新是要积极引进专业化的市场管理团队和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培育中小商户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徐建华特别强调,中小商户、中小企业是专业市场的核心宝贵资源,是时尚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商户企业要通过产品力、服务力、渠道力、科技力、文化力和人才力等“六力”模型构建新质生产力。产品力主要从产品品质、设计感、价格、面料创新等多个层面来体现;服务力包括专业服务力和创新服务力,是品牌、档口、门店的必修课,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渠道力包括品牌、企业、商户对渠道网点的布局覆盖能力、价格体系、分销能力、管控能力、动销能力、门店货架视觉以及标准化IP执行能力等方面;科技力一方面体现在新材料、新工艺特别是智能化、功能性纤维面料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重点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流通商业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进化;文化力总结起来就是人本文化,把员工当人,把顾客当人,把消费者当人,是商业文化力的必然趋势;人才力是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职业经理人、新型店长、试衣模特、穿衣顾问、店播主播、直播场控、电商及跨境运营、渠道管理等专门化人才队伍。

充分发挥流通力量,全面服务流通领域

2024年以来,中国纺联流通分会紧紧围绕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目标总要求,搭建了共商共议、研究规划、会展对接、电商新经济、创新交流、品牌孵化、赛事培训及宣传推广等工作平台,全面服务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的发展。

新的一年,流通分会还将继续倡导、着力推进专业市场主体创新、市场焕新、城市更新和产业革新“四新”行动计划,围绕“稳规模、调结构、提水平”行业目标以及会员基础服务、研究咨询服务、会展对接服务、电商新经济服务、品牌供应链服务以及渠道创新服务等重点方向,以数智时尚万里行、中纺流通大讲堂、纺织之光流通专项基金为主要抓手开展工作,为流通现代化体系建设和践行新商业文明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最终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化、供应链协同化和内外贸一体化的产业流通新生态。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