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国资,向新而行

国资智库

13小时前

30余年过去,浦东新区区属国有企业总数攀升至15家。资产总额至 2024 年末近 1.1 万亿元;营业收入近1100亿元;净利润超百亿元。

2024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迎来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此轮国企改革的鲜明导向。自1978年改革开放迄今,国企改革也在渐进式发展中走过了40余年,因其牵涉面广、错综复杂,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与难点、重点。国有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改革的突破点与发力点在哪里?

上述问题,或许可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实践案例中寻找到启发与思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大会时强调,“浦东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8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从“跟随”到“引领”,浦东迎来了“质的飞跃”。

浦东开发开放的30年,也是新区国资国企奋力疾行的30年。1990年,陆家嘴、外高桥、金桥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率先设立。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四家开发区背后的国有企业成为深耕浦东开发最早的拓荒者,与浦东开发同频共振,被刻入浦东国资国企的血脉基因。

30余年过去,浦东新区区属国有企业总数攀升至15家。资产总额至 2024 年末近 1.1 万亿元;营业收入近1100亿元;净利润超百亿元。上述经营数据在过去10年翻了近3倍。数据的背后,来自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改革驱动,也源自反复思量谋定后动的顶层规划。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战略定位牵引下,浦东国资国企再度扬帆,全速向新而行。

为战略而谋 创新分类促改革

1990年,邓小平第三次在上海过春节,其间他留下了一句话:“浦东开发晚了,但还来得及。”自此,浦东新区迎来命运转折点。开发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攻坚之役”。谁来执行?国有企业责无旁贷。

上述四家开发区国企组建之后,1992年8月28日,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就是用这3000万元的流动资金,土控公司撬动起了投资量数亿的开发建设任务。2016年,在前期扩张后的土控集团基础上,合并浦东轨交集团成立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开集团),主业定位为统筹开发新区开发区以外的土地资源,承担新区轨道交通投资任务。不熟悉的人容易混淆浦开集团与浦发集团,但在浦东新区,两个区属国企有着各自清晰的责权范围。1997年,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发集团)正式成立,同样是因浦东发展而生,浦发集团在过去更多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深度参与着整个浦东新区从骨骼到肌理的构建。

邓小平对浦东开发开放提出要“面向世界”“后来居上”,如今的浦东完美实践了这八个字。“像打造自己家一样为建设浦东出力”,这是浦东赋予区属国资国企的战略使命。三十余年来,浦东新区国资国企的发展,本身成了浦东机遇的一部分。

当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城市国资的功能主业要向何处转型?从“开发建设”向“运营服务”调整,突出城市运营服务,提高城市功能服务的综合效能。这是浦东给出的答案之一。

“十四五”以来,浦发集团锚定“城市功能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在浦东新区国资委指导下,明确公司三个核心主业为工程建设全产业链服务、城市运维(综合养护、房管物业、固废处理运营)和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更新、功能配套、保障性住房),两个培育主业为绿色低碳产业与相关服务和信息技术基础服务(算力)。

近日,上海浦东环保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东环保)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名录,该公司是浦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浦东环保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长期致力于技术创新工作。2024年9月13日,浦东环保所属黎明智算中心项目正式迈入主体结构施工的新阶段,该中心位于浦发·零碳绿谷园区内,具备上海最低碳排放和最低PUE数据中心标杆“双条件”资源优势。中心建成后,园区将在实现“厂内绿电”“光伏+储能”“溴化锂制冷技术”“LNG余冷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落地基础上,进一步为浦东打造首个万卡集群和算力底座,并助力浦东环保率先形成“环保+新能源+算力”的产业新格局。

“要进一步突出产业属性,从‘园区开发’向‘产业集成’转变,突出产业组织功能。”这是浦东新区国资委对产业组织类企业的指导定位。深化产业转型,强化功能使命担当在浦东新区国资国企系统以不同维度竞速推进。

张江,这片汇聚了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双重产业生态优势的热土,正以其深厚的行业底蕴,为浦东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添砖加瓦。在过去的32年里,张江集团白手起家,从单纯的开发建设者转变为了新兴产业推动者、科创生态营造者。围绕特色产业定位,精细化运营服务体系,打造了张江人工智能岛、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机器人谷、张江在线、张江数链、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了近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

产业的发展虽然更多的是由市场所决定,但是通过国有平台公司的组局,可以推动更多企业间的合作。张江集团扮演的就是组局者,也是企业的黏合剂。“悟产业细分之道,谋精细运营之术”,通过构建“国资平台+国资基金+上市公司+产业园区+新型研发平台”五位一体运作模式,张江集团正在努力打通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全面构建服务战新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赋能培育体系。

夯实民生底板,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上海浦东商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商集团)是浦东新区的民生保障类国有企业。2024年7月25日,浦商集团在浦东新区国资委指导支持下,整合3家国资养老企业,成立上海浦惠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惠养老集团)。在以数据驱动的模式下,浦惠养老集团注重智慧化养老平台搭建,并重点推出“文化养老”品牌,结合区域文化传承与特色,响应老年居民原居养老、就近养老等需求,构建了“一院一中心一站点”创新服务模式,并形成了自基础到普惠,及不同生命阶段的多元化养老服务。

完善分类监管体系一直是深化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起点。不同历史阶段,国有企业会被赋予不同的战略使命,各省市地区国资国企的分类布局也在随之进行动态调整。近期,上海制订《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明确区属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中提及要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建设运营、承担民生服务保障。

在浦东新区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明确,要通过改革,切实把提升国有企业战略功能价值放在优先位置。浦东新区将围绕科技产业投资、园区运营与产业集成服务、商业商办等城市综合开发、城市运维与工程建设等八大主业,28项细分主业目录持续推动区属国企转型发展。“‘产业’与‘转型’是这一轮新区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词,企业要摆脱‘瓦片依赖’,持续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浦东新区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阶段,浦东新区15家区属国企,一层面试行分类管理。城市功能类企业4家、民生保障类企业3家、产业组织类企业6家、科技创新类企业2家。

“科技创新”这个分类项在区属企业分类管理中并不常见。2024年1月正式挂牌的上海浦东创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东创投)与刚刚回归浦东的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东科创)成为该分类项下的重要载体。前者将聚焦功能性战略项目,专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侧重于风险投资前段,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后者聚焦市场化战略项目,以产业直投和基金投资双轮驱动,侧重于风险投资的中后段,专注导入市场资本,助力科创项目产业化。

2023年,浦东新区发布《关于浦东新区支持创投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浦东将打造高标准创投企业集聚地,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科技。打造一行业一基金、一园区一基金的“基金+基地”运营模式,搭建多方参与的信息共享平台,打通资本和项目的对接通道。

政策与实践的配套组合拳正加快落地。浦东创投将以引领区基金、科创母基金、天使母基金“三大基金”为抓手,实现“天使投资、产业投资、战略投资、基金投资、投后管理、产业研究”六大业务协同联动,持续加大逆周期投资力度,推动超级企业培育计划,致力打造具有产业引领力、市场影响力的国资创投平台,助推区域“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助力浦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浦东创投在管基金27只,涉及基金规模共约1400亿元,其中,主动管理基金14只,管理规模约310亿元。2024年完成产业直投项目38个,涉及金额约134亿元。


为产业而生 焕新平台引新质

当前,上海正在以“五个中心”为使命牵引,攥紧发展拳头、强化战略聚焦,推动城市核心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不断跃升。作为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区,浦东新区不光要成为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的高地,更要成为破解民生问题、提高治理效能的典范,重点围绕“四大功能”(即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集聚要素,紧扣“四大功能”发展产业,奋力描绘高质量发展“实景图”。

“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浦东新区提出的期望与要求。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打造,离不开传统产业的强基转型,更离不开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如何有效应对未来新技术、新消费者和新市场所带来的全面变革,展开全新企业生命周期即“第二曲线”?同样是横亘在国企转型发展面前的关键课题。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加强服务链打造,加大技术熟化、产品试制、算力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供给,浦东新区统筹各方资源,创新提出组建8家专业平台公司。平台公司行业覆盖面包括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车、新通讯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以及绿色节能、智能算力、互联网经济等领域。

2024年5月9日完成设立,7月1日独立运作,截至12月,已有19名员工到岗,1名为新区“明珠计划”人才,平均年龄36岁。这是上海外高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生物医药公司)的执行效率。作为8家专业平台公司之一,该公司由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集团)发起组建,定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服务的产业运营商。组建后,公司积极推动GSP药品经营许可证创新试点及GSP仓库建设,并推出外高桥数据资产服务包——通过提供数据资源全面盘点、数据产品加工服务以及数据资产管理平台搭建等服务,帮助企业精准挖掘和转化自身积累的数据资源。今年以来,已有50个生物医药项目新设(含迁入)在外高桥,意味着平均每周都有一个项目加入保税区域生物医药“生态圈”。

在外高桥生物医药公司组建的近一个月前,由张江集团组建的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公司推动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于4月14日揭牌成立,上海张江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公共服务平台于8月26日正式运营。同时,公司还在持续深化与强生、西门子、罗氏共建共营GOI合作,促进生命科学领域行业新秀孵化。

据浦东新区国资委介绍,目前已有6家产业平台公司组建完成,招募团队总人数逾200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96%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领域聚焦产业投资、产业招商及产业研究。

各产业平台公司根据“分守赛道”机制,梳理形成各自产业系谱图,围绕系谱图开展产业布局及招商服务。由张江高科全资子公司上海张江浩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江浩芯)承接运营的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图谱持续跟踪各细分领域企业,通过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招商,不断提升产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并在与企业的深度沟通过程中,持续加强对产业的理解,成功引入了一批优秀的集成电路企业。目前,张江浩芯已成功打造张江首个芯片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该测试平台以建设国际一流为目标,旨在解决张江科学城集成电路芯片工程测试服务产业链中的市场供给不足问题,满足早期集成电路企业的共性需求。

在上述平台公司建设外,浦东新区加快打造创新产业生态。开展“创新载体赋能千企行动”,加强预算统筹,建设运营国家级、市级、区级孵化器21家,面积超35万平方米,区属企业多要素集聚孵化科创企业超千家,培育出包括君实生物、华领医药、美迪西等一批本土优质企业。区属企业主导的市、区特色产业园区17个(市级11个、区级6个),园区企业户数超2400家,年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集中入驻了华为、ABB、中微半导体、高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为发展蓄力 革新机制聚贤才

国企改革,重在活力和效率。改革中最欠缺的是机制,最关键的也是机制。机制革命成为推开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人”是影响国有企业活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的活力,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和基础。

近年来,浦东新区国资委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出台了包括三能机制、工资决定机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等系列制度,推动劳动人事分配改革走实走深,劳动生产率较改革前大幅提升。聚焦能上能下,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二层面企业经理层全部实现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区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参与竞争上岗,考核不合格人员退出岗位。聚焦能进能出,深入推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编制区属企业《紧缺人才目录》,全面推行360度刚性考核,建立员工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聚焦能增能减,深入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收入机制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人才薪酬制度,推出工资总额单列、超额利润分享、创投跟投、核心团队和骨干员工持股、赛马机制等改革举措。

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助力浦东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堵点卡点在哪里,改革的突破点就在哪里。”针对科技创新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的共性问题,浦东新区在机制改革层面不断创新突破,推进工资总额决定机制改革,为张江集团量身定制符合其“科创生态集成服务商”定位的工效联动指标体系,赋能企业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浦东创投定制符合其新主业新定位的工效联动指标体系,助力企业改革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浦东新区最新的改革方案中,提出对二层面及以下企业推行“科创层”认定,对科技属性较强、产业服务能级较高的子公司纳入“科创层”管理,分层匹配精准化考核评价机制。

种下梧桐树,才能留住金凤凰。机制留人,更要长效选人育人。2023年,为贯彻落实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工作要求和浦东新区区委“两计划一行动”部署,着力解决区属企业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储备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优秀高校毕业生招聘困难等问题,浦东新区国资委打造了“国资凌云”人才培育品牌,统筹整合市区两级国资国企资源,以高潜人才成长、拔尖人才提升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储备三个不同层次需求构建课程培养体系。2024年,国资委分层分类组织实施学习培训、挂职实践,累计参训的国企干部人才达2000余人。

借助“国资凌云”培育品牌,一是按企业发展需求盘点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持续构建浦东新区国资国企大朋友圈;三是培养锻造与引领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王牌国资铁军。近期,浦东新区区属国企进一步充实配齐中高级管理人员,不少成员都是“凌云班同学”。“新区国资国企间的交流更频繁更深入,这有助于大家更进一步聚焦新区发展战略,统筹思考各自企业发展规划与实施路径。”浦东新区国资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国有企业功能作用发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特别是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国有企业要率先作为,国资功能使命要进一步强化。要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着力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在浦东新区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勇看来,对于浦东国资国企来说,如何理解“核心功能”,关键在于如何对接、服务、支撑浦东新区作为上海“五个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建设。浦东国资国企要把落实国家战略作为浦东国企的根本职责、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浦东国企的核心使命、把提升区域开发品质作为浦东国企的战略任务、把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作为浦东国企的价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要更好聚焦“科技创新”及“产业组织”,同时做好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今天的浦东已由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攻坚破冰的试验田、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区,而浦东国资国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也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书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30余年过去,浦东新区区属国有企业总数攀升至15家。资产总额至 2024 年末近 1.1 万亿元;营业收入近1100亿元;净利润超百亿元。

2024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迎来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增强国有企业核心功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此轮国企改革的鲜明导向。自1978年改革开放迄今,国企改革也在渐进式发展中走过了40余年,因其牵涉面广、错综复杂,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与难点、重点。国有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改革的突破点与发力点在哪里?

上述问题,或许可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实践案例中寻找到启发与思路。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大会时强调,“浦东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8个月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发布,从“跟随”到“引领”,浦东迎来了“质的飞跃”。

浦东开发开放的30年,也是新区国资国企奋力疾行的30年。1990年,陆家嘴、外高桥、金桥三个国家级开发区率先设立。1992年,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四家开发区背后的国有企业成为深耕浦东开发最早的拓荒者,与浦东开发同频共振,被刻入浦东国资国企的血脉基因。

30余年过去,浦东新区区属国有企业总数攀升至15家。资产总额至 2024 年末近 1.1 万亿元;营业收入近1100亿元;净利润超百亿元。上述经营数据在过去10年翻了近3倍。数据的背后,来自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改革驱动,也源自反复思量谋定后动的顶层规划。当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战略定位牵引下,浦东国资国企再度扬帆,全速向新而行。

为战略而谋 创新分类促改革

1990年,邓小平第三次在上海过春节,其间他留下了一句话:“浦东开发晚了,但还来得及。”自此,浦东新区迎来命运转折点。开发浦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攻坚之役”。谁来执行?国有企业责无旁贷。

上述四家开发区国企组建之后,1992年8月28日,上海市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成立,注册资金3000万元。就是用这3000万元的流动资金,土控公司撬动起了投资量数亿的开发建设任务。2016年,在前期扩张后的土控集团基础上,合并浦东轨交集团成立上海浦东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开集团),主业定位为统筹开发新区开发区以外的土地资源,承担新区轨道交通投资任务。不熟悉的人容易混淆浦开集团与浦发集团,但在浦东新区,两个区属国企有着各自清晰的责权范围。1997年,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发集团)正式成立,同样是因浦东发展而生,浦发集团在过去更多承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深度参与着整个浦东新区从骨骼到肌理的构建。

邓小平对浦东开发开放提出要“面向世界”“后来居上”,如今的浦东完美实践了这八个字。“像打造自己家一样为建设浦东出力”,这是浦东赋予区属国资国企的战略使命。三十余年来,浦东新区国资国企的发展,本身成了浦东机遇的一部分。

当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高,城市国资的功能主业要向何处转型?从“开发建设”向“运营服务”调整,突出城市运营服务,提高城市功能服务的综合效能。这是浦东给出的答案之一。

“十四五”以来,浦发集团锚定“城市功能服务商”的战略定位,在浦东新区国资委指导下,明确公司三个核心主业为工程建设全产业链服务、城市运维(综合养护、房管物业、固废处理运营)和房地产开发经营(城市更新、功能配套、保障性住房),两个培育主业为绿色低碳产业与相关服务和信息技术基础服务(算力)。

近日,上海浦东环保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东环保)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名录,该公司是浦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浦东环保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长期致力于技术创新工作。2024年9月13日,浦东环保所属黎明智算中心项目正式迈入主体结构施工的新阶段,该中心位于浦发·零碳绿谷园区内,具备上海最低碳排放和最低PUE数据中心标杆“双条件”资源优势。中心建成后,园区将在实现“厂内绿电”“光伏+储能”“溴化锂制冷技术”“LNG余冷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落地基础上,进一步为浦东打造首个万卡集群和算力底座,并助力浦东环保率先形成“环保+新能源+算力”的产业新格局。

“要进一步突出产业属性,从‘园区开发’向‘产业集成’转变,突出产业组织功能。”这是浦东新区国资委对产业组织类企业的指导定位。深化产业转型,强化功能使命担当在浦东新区国资国企系统以不同维度竞速推进。

张江,这片汇聚了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双重产业生态优势的热土,正以其深厚的行业底蕴,为浦东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添砖加瓦。在过去的32年里,张江集团白手起家,从单纯的开发建设者转变为了新兴产业推动者、科创生态营造者。围绕特色产业定位,精细化运营服务体系,打造了张江人工智能岛、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张江机器人谷、张江在线、张江数链、张江细胞和基因产业园、张江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集聚了近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

产业的发展虽然更多的是由市场所决定,但是通过国有平台公司的组局,可以推动更多企业间的合作。张江集团扮演的就是组局者,也是企业的黏合剂。“悟产业细分之道,谋精细运营之术”,通过构建“国资平台+国资基金+上市公司+产业园区+新型研发平台”五位一体运作模式,张江集团正在努力打通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全面构建服务战新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赋能培育体系。

夯实民生底板,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上海浦东商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商集团)是浦东新区的民生保障类国有企业。2024年7月25日,浦商集团在浦东新区国资委指导支持下,整合3家国资养老企业,成立上海浦惠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惠养老集团)。在以数据驱动的模式下,浦惠养老集团注重智慧化养老平台搭建,并重点推出“文化养老”品牌,结合区域文化传承与特色,响应老年居民原居养老、就近养老等需求,构建了“一院一中心一站点”创新服务模式,并形成了自基础到普惠,及不同生命阶段的多元化养老服务。

完善分类监管体系一直是深化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起点。不同历史阶段,国有企业会被赋予不同的战略使命,各省市地区国资国企的分类布局也在随之进行动态调整。近期,上海制订《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明确区属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中提及要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建设运营、承担民生服务保障。

在浦东新区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中明确,要通过改革,切实把提升国有企业战略功能价值放在优先位置。浦东新区将围绕科技产业投资、园区运营与产业集成服务、商业商办等城市综合开发、城市运维与工程建设等八大主业,28项细分主业目录持续推动区属国企转型发展。“‘产业’与‘转型’是这一轮新区国资国企深化改革的关键词,企业要摆脱‘瓦片依赖’,持续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浦东新区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阶段,浦东新区15家区属国企,一层面试行分类管理。城市功能类企业4家、民生保障类企业3家、产业组织类企业6家、科技创新类企业2家。

“科技创新”这个分类项在区属企业分类管理中并不常见。2024年1月正式挂牌的上海浦东创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东创投)与刚刚回归浦东的上海浦东科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东科创)成为该分类项下的重要载体。前者将聚焦功能性战略项目,专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侧重于风险投资前段,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后者聚焦市场化战略项目,以产业直投和基金投资双轮驱动,侧重于风险投资的中后段,专注导入市场资本,助力科创项目产业化。

2023年,浦东新区发布《关于浦东新区支持创投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浦东将打造高标准创投企业集聚地,引导创投企业投早投小投科技。打造一行业一基金、一园区一基金的“基金+基地”运营模式,搭建多方参与的信息共享平台,打通资本和项目的对接通道。

政策与实践的配套组合拳正加快落地。浦东创投将以引领区基金、科创母基金、天使母基金“三大基金”为抓手,实现“天使投资、产业投资、战略投资、基金投资、投后管理、产业研究”六大业务协同联动,持续加大逆周期投资力度,推动超级企业培育计划,致力打造具有产业引领力、市场影响力的国资创投平台,助推区域“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助力浦东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浦东创投在管基金27只,涉及基金规模共约1400亿元,其中,主动管理基金14只,管理规模约310亿元。2024年完成产业直投项目38个,涉及金额约134亿元。


为产业而生 焕新平台引新质

当前,上海正在以“五个中心”为使命牵引,攥紧发展拳头、强化战略聚焦,推动城市核心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不断跃升。作为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区,浦东新区不光要成为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的高地,更要成为破解民生问题、提高治理效能的典范,重点围绕“四大功能”(即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集聚要素,紧扣“四大功能”发展产业,奋力描绘高质量发展“实景图”。

“要聚焦关键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浦东新区提出的期望与要求。

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打造,离不开传统产业的强基转型,更离不开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共识,如何有效应对未来新技术、新消费者和新市场所带来的全面变革,展开全新企业生命周期即“第二曲线”?同样是横亘在国企转型发展面前的关键课题。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加强服务链打造,加大技术熟化、产品试制、算力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供给,浦东新区统筹各方资源,创新提出组建8家专业平台公司。平台公司行业覆盖面包括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车、新通讯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以及绿色节能、智能算力、互联网经济等领域。

2024年5月9日完成设立,7月1日独立运作,截至12月,已有19名员工到岗,1名为新区“明珠计划”人才,平均年龄36岁。这是上海外高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生物医药公司)的执行效率。作为8家专业平台公司之一,该公司由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集团)发起组建,定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服务的产业运营商。组建后,公司积极推动GSP药品经营许可证创新试点及GSP仓库建设,并推出外高桥数据资产服务包——通过提供数据资源全面盘点、数据产品加工服务以及数据资产管理平台搭建等服务,帮助企业精准挖掘和转化自身积累的数据资源。今年以来,已有50个生物医药项目新设(含迁入)在外高桥,意味着平均每周都有一个项目加入保税区域生物医药“生态圈”。

在外高桥生物医药公司组建的近一个月前,由张江集团组建的浦东生命科学产业公司推动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于4月14日揭牌成立,上海张江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公共服务平台于8月26日正式运营。同时,公司还在持续深化与强生、西门子、罗氏共建共营GOI合作,促进生命科学领域行业新秀孵化。

据浦东新区国资委介绍,目前已有6家产业平台公司组建完成,招募团队总人数逾200人,平均年龄不到35岁,96%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领域聚焦产业投资、产业招商及产业研究。

各产业平台公司根据“分守赛道”机制,梳理形成各自产业系谱图,围绕系谱图开展产业布局及招商服务。由张江高科全资子公司上海张江浩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江浩芯)承接运营的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图谱持续跟踪各细分领域企业,通过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招商,不断提升产业的集聚度和竞争力。并在与企业的深度沟通过程中,持续加强对产业的理解,成功引入了一批优秀的集成电路企业。目前,张江浩芯已成功打造张江首个芯片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该测试平台以建设国际一流为目标,旨在解决张江科学城集成电路芯片工程测试服务产业链中的市场供给不足问题,满足早期集成电路企业的共性需求。

在上述平台公司建设外,浦东新区加快打造创新产业生态。开展“创新载体赋能千企行动”,加强预算统筹,建设运营国家级、市级、区级孵化器21家,面积超35万平方米,区属企业多要素集聚孵化科创企业超千家,培育出包括君实生物、华领医药、美迪西等一批本土优质企业。区属企业主导的市、区特色产业园区17个(市级11个、区级6个),园区企业户数超2400家,年营业收入近2000亿元,集中入驻了华为、ABB、中微半导体、高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为发展蓄力 革新机制聚贤才

国企改革,重在活力和效率。改革中最欠缺的是机制,最关键的也是机制。机制革命成为推开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人”是影响国有企业活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的活力,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和基础。

近年来,浦东新区国资委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出台了包括三能机制、工资决定机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等系列制度,推动劳动人事分配改革走实走深,劳动生产率较改革前大幅提升。聚焦能上能下,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二层面企业经理层全部实现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区属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参与竞争上岗,考核不合格人员退出岗位。聚焦能进能出,深入推进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编制区属企业《紧缺人才目录》,全面推行360度刚性考核,建立员工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聚焦能增能减,深入推进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收入机制和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人才薪酬制度,推出工资总额单列、超额利润分享、创投跟投、核心团队和骨干员工持股、赛马机制等改革举措。

要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助力浦东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堵点卡点在哪里,改革的突破点就在哪里。”针对科技创新周期长、不确定性大、失败率高的共性问题,浦东新区在机制改革层面不断创新突破,推进工资总额决定机制改革,为张江集团量身定制符合其“科创生态集成服务商”定位的工效联动指标体系,赋能企业全面高质量发展;为浦东创投定制符合其新主业新定位的工效联动指标体系,助力企业改革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浦东新区最新的改革方案中,提出对二层面及以下企业推行“科创层”认定,对科技属性较强、产业服务能级较高的子公司纳入“科创层”管理,分层匹配精准化考核评价机制。

种下梧桐树,才能留住金凤凰。机制留人,更要长效选人育人。2023年,为贯彻落实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工作要求和浦东新区区委“两计划一行动”部署,着力解决区属企业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储备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优秀高校毕业生招聘困难等问题,浦东新区国资委打造了“国资凌云”人才培育品牌,统筹整合市区两级国资国企资源,以高潜人才成长、拔尖人才提升及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储备三个不同层次需求构建课程培养体系。2024年,国资委分层分类组织实施学习培训、挂职实践,累计参训的国企干部人才达2000余人。

借助“国资凌云”培育品牌,一是按企业发展需求盘点专业技术人才;二是持续构建浦东新区国资国企大朋友圈;三是培养锻造与引领区建设相匹配的高素质专业化王牌国资铁军。近期,浦东新区区属国企进一步充实配齐中高级管理人员,不少成员都是“凌云班同学”。“新区国资国企间的交流更频繁更深入,这有助于大家更进一步聚焦新区发展战略,统筹思考各自企业发展规划与实施路径。”浦东新区国资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形势变化,国有企业功能作用发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特别是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国有企业要率先作为,国资功能使命要进一步强化。要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着力增强核心功能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在浦东新区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勇看来,对于浦东国资国企来说,如何理解“核心功能”,关键在于如何对接、服务、支撑浦东新区作为上海“五个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建设。浦东国资国企要把落实国家战略作为浦东国企的根本职责、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浦东国企的核心使命、把提升区域开发品质作为浦东国企的战略任务、把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作为浦东国企的价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要更好聚焦“科技创新”及“产业组织”,同时做好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今天的浦东已由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攻坚破冰的试验田、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区,而浦东国资国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也将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书写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