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硬指标来了!涉及持有A股流通市值、降费、自购……

东方财富网

1周前

若按照上述提及的6.17万亿元数据,以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来计算,预计2025年三季度末、2026年三季度末、2027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将分别增长至6.79万亿元、7.47万亿元、8.21万亿元。

公募基金中长期入市和后续改革的硬指标来了!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会上表示,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同时,吴清还提及未来公募基金改革工作,包括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等。有业内人士表示,上述硬指标将显著提升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对于公募基金公司而言,为了满足指标要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提高持股市值、降低销售费率

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后,吴清再度重磅发声。1月2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这一硬性指标将显著提升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推动公募基金成为更加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首先,随着公募基金持股比例的上升,其投资风格和策略将对市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其次,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这一指标可能带来一些业务增长压力,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满足指标要求,公募基金公司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市场角度来看,公募基金持股比例上升有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带来增量资金,同时,这也将促进A股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也解读称,上述举措有利于增加中长期资金,稳定市场。对公募而言,可能会进一步发力布局权益类产品以达到“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的指标,在投研、推广上倾斜更多资源,与投资者分享股市发展的红利。

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机构司司长申兵曾在新闻发布会中指出,2023年末,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共持有A股流通市值16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5.1万亿元,持股占比从4%提高到7.3%,已成为A股市场最大的专业机构投资者。

另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于2024年10月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股票市值数据报告》,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6.17万亿元。

若按照上述提及的6.17万亿元数据,以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来计算,预计2025年三季度末、2026年三季度末、2027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将分别增长至6.79万亿元、7.47万亿元、8.21万亿元。

同时,吴清还在会上就当前公募发展及中国证监会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作出阐释。他表示,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买方力量,通过专业的投资服务帮助投资者分享上市企业成长红利。近年来,受股市波动等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前两年,部分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定亏损,公募基金行业中也暴露出经营理念偏差、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投资行为短期化等问题。

就此,按照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的部署,中国证监会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已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加强党对基金行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基金公司治理,推动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勤勉尽责,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经营理念。系统改革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着力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经营倾向,避免片面地追求规模,不重视投资者的回报。

此外,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元的费用。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对管理费、托管费、基金销售费用等全面降费,是“真金白银”地让利基金持有人。江瀚也表示,未来,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用将直接减轻投资者负担,这对于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明确公募改革四大方向

吴清在会上表示,未来还将在公募基金改革上做四方面的工作。首先,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

其次,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股票ETF产品的快速注册机制,原则上从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进一步便利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市场。

同时,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此外,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

江瀚指出,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自购行为将对其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基金公司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投资项目、注重管理风险,以确保自购基金的稳健回报。这一举措也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进而促进公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杨德龙则表示,此次提及的“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中的权重”,也是从中长期理念及视角关注基金经理投资的长期专业性,督促行业关注业绩长期稳定增长,回馈投资者。

杨德龙坦言,发展权益类基金是监管多次强调的目标,也是提升资本市场表现的重要方面。提高权益类基金占比,一方面依赖于资本市场走强,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广大的基金经理能够将持有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通过专业的投资、选股能力,在控制回撤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期望在2025年,公募基金能够发挥专业性服务优势,抓住政策落地之后的市场机会,给投资者创造更好的回报。

“整体来看,吴清的表态极大地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中长期资金的入市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态势有望更加稳固。”杨德龙总结道。

北京商报记者郝彦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若按照上述提及的6.17万亿元数据,以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来计算,预计2025年三季度末、2026年三季度末、2027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将分别增长至6.79万亿元、7.47万亿元、8.21万亿元。

公募基金中长期入市和后续改革的硬指标来了!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会上表示,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同时,吴清还提及未来公募基金改革工作,包括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等。有业内人士表示,上述硬指标将显著提升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对于公募基金公司而言,为了满足指标要求,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提高持股市值、降低销售费率

中国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发文《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后,吴清再度重磅发声。1月23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

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看来,这一硬性指标将显著提升公募基金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推动公募基金成为更加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首先,随着公募基金持股比例的上升,其投资风格和策略将对市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其次,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这一指标可能带来一些业务增长压力,但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满足指标要求,公募基金公司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市场角度来看,公募基金持股比例上升有助于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带来增量资金,同时,这也将促进A股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华林证券资管部落董事总经理贾志也解读称,上述举措有利于增加中长期资金,稳定市场。对公募而言,可能会进一步发力布局权益类产品以达到“未来三年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每年至少增长10%”的指标,在投研、推广上倾斜更多资源,与投资者分享股市发展的红利。

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机构司司长申兵曾在新闻发布会中指出,2023年末,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共持有A股流通市值16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5.1万亿元,持股占比从4%提高到7.3%,已成为A股市场最大的专业机构投资者。

另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于2024年10月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股票市值数据报告》,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6.17万亿元。

若按照上述提及的6.17万亿元数据,以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来计算,预计2025年三季度末、2026年三季度末、2027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将分别增长至6.79万亿元、7.47万亿元、8.21万亿元。

同时,吴清还在会上就当前公募发展及中国证监会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作出阐释。他表示,公募基金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买方力量,通过专业的投资服务帮助投资者分享上市企业成长红利。近年来,受股市波动等复杂因素影响,特别是前两年,部分权益类基金出现了一定亏损,公募基金行业中也暴露出经营理念偏差、公司治理存在缺陷、投资行为短期化等问题。

就此,按照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的部署,中国证监会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已初步形成了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加强党对基金行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基金公司治理,推动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勤勉尽责,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的经营理念。系统改革行业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薪酬管理制度,着力强化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的绑定,防止出现重规模、轻回报的经营倾向,避免片面地追求规模,不重视投资者的回报。

此外,要进一步稳步降低公募基金综合费率,在已经降低基金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交易费率的基础上,2025年起还将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率,预计每年合计可以为投资者节约大概450亿元的费用。

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对管理费、托管费、基金销售费用等全面降费,是“真金白银”地让利基金持有人。江瀚也表示,未来,进一步降低基金销售费用将直接减轻投资者负担,这对于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明确公募改革四大方向

吴清在会上表示,未来还将在公募基金改革上做四方面的工作。首先,推出更多适配投资者需求的产品,加大中低波动型产品创新力度,实现浮动费率产品试点转常规。

其次,加快推进指数化投资发展,制定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股票ETF产品的快速注册机制,原则上从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进一步便利各类中长期资金投资市场。

同时,强化监管分类评价引导,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当中的权重,引导基金公司将每年利润的一定比例自购旗下的权益类基金。此外,督促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制度,引导基金公司强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大类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能力。

江瀚指出,对于基金公司而言,自购行为将对其投资决策产生一定的约束和激励作用。基金公司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投资项目、注重管理风险,以确保自购基金的稳健回报。这一举措也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对基金公司的信任度和忠诚度,进而促进公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杨德龙则表示,此次提及的“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占比和长期业绩等指标在监管分类评价中的权重”,也是从中长期理念及视角关注基金经理投资的长期专业性,督促行业关注业绩长期稳定增长,回馈投资者。

杨德龙坦言,发展权益类基金是监管多次强调的目标,也是提升资本市场表现的重要方面。提高权益类基金占比,一方面依赖于资本市场走强,另一方面也依赖于广大的基金经理能够将持有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能够通过专业的投资、选股能力,在控制回撤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期望在2025年,公募基金能够发挥专业性服务优势,抓住政策落地之后的市场机会,给投资者创造更好的回报。

“整体来看,吴清的表态极大地提振了投资者信心,中长期资金的入市能够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态势有望更加稳固。”杨德龙总结道。

北京商报记者郝彦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