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车企的技术研发焦点逐渐从传统的新能源技术领域,转向了充满无限可能的人工智能领域,而自动驾驶技术无疑成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战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正逐渐演变成一个智能移动空间。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自动驾驶技术承载着众多车企的期望,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今年开始,自动驾驶技术将在多个维度实现质的飞跃,从技术层面来看,传感器的精度大幅提升,算法的优化让车辆的决策更加精准、高效,算力的增强也为自动驾驶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技术突破与立法加速
2025年,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将在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传感器领域,新型激光雷达、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等不断涌现,性能大幅提升。如Mobileye基于FMCW原理自研的激光雷达,具备无距离盲区、高分辨率和低发射功率等特性,还将受益于英特尔硅光子学制造专长,降低成本。同时,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使车辆对复杂环境感知更精准全面,能有效应对各种极端路况与天气。
除了传感器外,在算法层面,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不断优化,决策与规划能力显著增强。多模态大模型如“端到端2.0”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等新算法框架出现,减少重复数据与计算资源,降低模型复杂度,提升自动驾驶从感知到决策的整体效率与准确性。
同时,在最为重要的芯片算力方面,自动驾驶芯片实现飞跃,从个位十位TOPS暴涨到几百上千TOPS,如英伟达新一代汽车芯片Thor,单颗算力能够达到2000TOPS。高算力芯片为海量数据处理和复杂算法运行提供支撑,使自动驾驶系统响应更迅速、决策更精准,为自动驾驶商业化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中国的自动驾驶环境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复杂,但部署自动驾驶所需的底层技术与全球其他国家基本相同。包括传感器、计算平台、运动规划和控制及对象分析在内的技术很可能继续被国际技术巨头主宰。而数据云、地图和位置服务及连接功能等更多与本土要求相关的技术则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
硬件成本上,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化生产,激光雷达、芯片等核心硬件价格大幅下降。华为ADS4.0平台致力于降低激光雷达等核心零部件成本,推动自动驾驶技术普及。索尼本田携手开发AI自动驾驶技术,目标同样是降低传感器成本。硬件成本降低,使自动驾驶汽车整体造价下降,更具市场竞争力。
同时,自2024年开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法规,为自动驾驶商业化“保驾护航”。2025年将陆续出台更多保障性法规,规范自动驾驶行为,如2025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自动驾驶工作总体要求,该条例拓展了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涵盖个人乘用车出行、公共汽电车、出租车、道路货物运输、摆渡接驳、环卫清扫等,为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运营提供清晰规则,减少法律不确定性,增强市场信心,推动全国自动驾驶统一监管与规范发展。
此前,武汉也出台《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明确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车辆安全责任认定指导意见,如发生事故时,不配备驾驶人或随车安全员的车辆,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责任,为自动驾驶在当地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
政策法规的完善,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速其落地进程。
▍商业化拓展正稳健前行
在多领域市场应用上,自动驾驶也在持续拓展。城市出行领域,自动驾驶网约车已在武汉、重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开展商业化示范运营与测试。以武汉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运营服务区,其自动驾驶网约车不仅驶入市民日常生活,且订单量与服务人次不断攀升。
近期,广汽埃安与小马智行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推出至少千台量级规模的埃安Robotaxi车型,并实现单车运营毛利转正。首批千台将于2025年在大湾区落地,未来将覆盖更多区域。得益于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Robotaxi商业化运营条件愈发成熟,有望在更多城市推广,改变人们出行方式。
截至目前,国内自动驾驶累计出行服务订单数量突破250万单,服务人次超过330万人。同时,北京也实现了八类自动驾驶城市应用场景示范,包括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车等,为超千万人次提供常态化出行与生活服务。
物流配送领域同样是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在仓储环节,无人叉车实现自动化装卸货;干线运输中,无人卡车承担长途货物运输任务;城市配送与末端配送方面,无人配送车、无人机/机器人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如京东等电商巨头,已在部分地区试点自动驾驶物流配送,取得了良好效果。
港口作业中,上海港、天津港、深圳妈湾港等也集中应用智能集卡、集装箱无人转运车,提升货物装卸与运输效率,减少人力依赖,提高港口运营的智能化水平。
不过,这些应用虽取得一定成果,也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复杂路况和极端天气下,自动驾驶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有待提升;法律法规方面,全球各国对自动驾驶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责任界定、安全标准等问题亟待明确。虽然目前法规政策正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不健全之处。不同地区法规标准差异,给自动驾驶跨区域运营带来障碍。社会接受度上,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安全性存在担忧,信任建立尚需时日。
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广阔,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业内专家认为,除出行、物流、环卫领域,自动驾驶还将在医疗救援、公共交通、特种作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核心难点在于高研发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
专家表示,商用车的自动驾驶进程将比乘用车走得更快,尽管在整车成本上会增加,但省却的人工成本能轻易覆盖,所以更容易做到商业闭环,也更容易做大规模。而对于众多智驾车企来说,谁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突破,则有待时间给出答案。按照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的判断,高阶自动驾驶将在未来3年实现“脱手开”(hands off)、5年实现“闭眼开”(eyes off)、10年实现“随心开”(minds off)。
编辑丨杨 果
排版丨杨 朔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原文标题 : 2025,自动驾驶商业化将迎关键跨越之年
近年来,车企的技术研发焦点逐渐从传统的新能源技术领域,转向了充满无限可能的人工智能领域,而自动驾驶技术无疑成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战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正逐渐演变成一个智能移动空间。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自动驾驶技术承载着众多车企的期望,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今年开始,自动驾驶技术将在多个维度实现质的飞跃,从技术层面来看,传感器的精度大幅提升,算法的优化让车辆的决策更加精准、高效,算力的增强也为自动驾驶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技术突破与立法加速
2025年,自动驾驶技术预计将在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传感器领域,新型激光雷达、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等不断涌现,性能大幅提升。如Mobileye基于FMCW原理自研的激光雷达,具备无距离盲区、高分辨率和低发射功率等特性,还将受益于英特尔硅光子学制造专长,降低成本。同时,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使车辆对复杂环境感知更精准全面,能有效应对各种极端路况与天气。
除了传感器外,在算法层面,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技术不断优化,决策与规划能力显著增强。多模态大模型如“端到端2.0”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等新算法框架出现,减少重复数据与计算资源,降低模型复杂度,提升自动驾驶从感知到决策的整体效率与准确性。
同时,在最为重要的芯片算力方面,自动驾驶芯片实现飞跃,从个位十位TOPS暴涨到几百上千TOPS,如英伟达新一代汽车芯片Thor,单颗算力能够达到2000TOPS。高算力芯片为海量数据处理和复杂算法运行提供支撑,使自动驾驶系统响应更迅速、决策更精准,为自动驾驶商业化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中国的自动驾驶环境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复杂,但部署自动驾驶所需的底层技术与全球其他国家基本相同。包括传感器、计算平台、运动规划和控制及对象分析在内的技术很可能继续被国际技术巨头主宰。而数据云、地图和位置服务及连接功能等更多与本土要求相关的技术则需要全面的本地化解决方案或融合本土及全球技术的混合解决方案。
硬件成本上,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化生产,激光雷达、芯片等核心硬件价格大幅下降。华为ADS4.0平台致力于降低激光雷达等核心零部件成本,推动自动驾驶技术普及。索尼本田携手开发AI自动驾驶技术,目标同样是降低传感器成本。硬件成本降低,使自动驾驶汽车整体造价下降,更具市场竞争力。
同时,自2024年开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法规,为自动驾驶商业化“保驾护航”。2025年将陆续出台更多保障性法规,规范自动驾驶行为,如2025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自动驾驶工作总体要求,该条例拓展了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涵盖个人乘用车出行、公共汽电车、出租车、道路货物运输、摆渡接驳、环卫清扫等,为自动驾驶汽车上路、运营提供清晰规则,减少法律不确定性,增强市场信心,推动全国自动驾驶统一监管与规范发展。
此前,武汉也出台《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明确智能网联及自动驾驶车辆安全责任认定指导意见,如发生事故时,不配备驾驶人或随车安全员的车辆,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担责任,为自动驾驶在当地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
政策法规的完善,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速其落地进程。
▍商业化拓展正稳健前行
在多领域市场应用上,自动驾驶也在持续拓展。城市出行领域,自动驾驶网约车已在武汉、重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开展商业化示范运营与测试。以武汉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运营服务区,其自动驾驶网约车不仅驶入市民日常生活,且订单量与服务人次不断攀升。
近期,广汽埃安与小马智行达成战略合作,计划推出至少千台量级规模的埃安Robotaxi车型,并实现单车运营毛利转正。首批千台将于2025年在大湾区落地,未来将覆盖更多区域。得益于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Robotaxi商业化运营条件愈发成熟,有望在更多城市推广,改变人们出行方式。
截至目前,国内自动驾驶累计出行服务订单数量突破250万单,服务人次超过330万人。同时,北京也实现了八类自动驾驶城市应用场景示范,包括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车等,为超千万人次提供常态化出行与生活服务。
物流配送领域同样是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在仓储环节,无人叉车实现自动化装卸货;干线运输中,无人卡车承担长途货物运输任务;城市配送与末端配送方面,无人配送车、无人机/机器人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如京东等电商巨头,已在部分地区试点自动驾驶物流配送,取得了良好效果。
港口作业中,上海港、天津港、深圳妈湾港等也集中应用智能集卡、集装箱无人转运车,提升货物装卸与运输效率,减少人力依赖,提高港口运营的智能化水平。
不过,这些应用虽取得一定成果,也面临诸多挑战。技术层面,复杂路况和极端天气下,自动驾驶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有待提升;法律法规方面,全球各国对自动驾驶的法律规范尚不完善,责任界定、安全标准等问题亟待明确。虽然目前法规政策正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不健全之处。不同地区法规标准差异,给自动驾驶跨区域运营带来障碍。社会接受度上,消费者对自动驾驶安全性存在担忧,信任建立尚需时日。
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广阔,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业内专家认为,除出行、物流、环卫领域,自动驾驶还将在医疗救援、公共交通、特种作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核心难点在于高研发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
专家表示,商用车的自动驾驶进程将比乘用车走得更快,尽管在整车成本上会增加,但省却的人工成本能轻易覆盖,所以更容易做到商业闭环,也更容易做大规模。而对于众多智驾车企来说,谁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突破,则有待时间给出答案。按照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的判断,高阶自动驾驶将在未来3年实现“脱手开”(hands off)、5年实现“闭眼开”(eyes off)、10年实现“随心开”(minds off)。
编辑丨杨 果
排版丨杨 朔
图片来源:摄图网
原文标题 : 2025,自动驾驶商业化将迎关键跨越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