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哪些创新点?

链门户

4周前

《实施方案》制定整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指标体系,明确基本要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省级指标体系,市(州)、县(市、区)结合本区域特色、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细化完善指标体系和目标指标要求,不搞整齐划一,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能用一把尺子丈量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更不能用一套模式推进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从目标设置、指标体系、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确保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地见效。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以整县为单元,统筹推动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识别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氮、磷等污染突出的水体及所涉区域,强化流域内统一协调,系统治理。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二是坚持差异打造。从浙江、上海等地方实践看,在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后,下一阶段目标则是基本消除农村劣V类水体。考虑到各地发展条件不一样,南北、东西自然禀赋差异大,《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有条件的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率先全域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劣V类水体”。
三是坚持特质发展。《实施方案》制定整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指标体系,明确基本要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省级指标体系,市(州)、县(市、区)结合本区域特色、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细化完善指标体系和目标指标要求,不搞整齐划一,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四是坚持持续改善。《实施方案》分阶段提出2027年和2035年建设目标,在指标设计和具体任务上也体现持续改善的要求,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要求2027年以前,东部75%以上,其他地区65%以上;2028—2035年,东部90%以上,其他地区80%以上。明确要求省级指标体系逐步迭代升级。
五是坚持全域提升。《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探索各美其美的整县建设美丽乡村模式和路径,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实施方案》制定整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指标体系,明确基本要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省级指标体系,市(州)、县(市、区)结合本区域特色、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细化完善指标体系和目标指标要求,不搞整齐划一,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能用一把尺子丈量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更不能用一套模式推进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从目标设置、指标体系、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举措,确保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落地见效。
一是坚持系统治理。以整县为单元,统筹推动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和整治。识别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氮、磷等污染突出的水体及所涉区域,强化流域内统一协调,系统治理。整沟、整村、整乡、整县一体化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二是坚持差异打造。从浙江、上海等地方实践看,在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后,下一阶段目标则是基本消除农村劣V类水体。考虑到各地发展条件不一样,南北、东西自然禀赋差异大,《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有条件的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率先全域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劣V类水体”。
三是坚持特质发展。《实施方案》制定整县建设美丽乡村的基本指标体系,明确基本要求,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省级指标体系,市(州)、县(市、区)结合本区域特色、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等,细化完善指标体系和目标指标要求,不搞整齐划一,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四是坚持持续改善。《实施方案》分阶段提出2027年和2035年建设目标,在指标设计和具体任务上也体现持续改善的要求,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要求2027年以前,东部75%以上,其他地区65%以上;2028—2035年,东部90%以上,其他地区80%以上。明确要求省级指标体系逐步迭代升级。
五是坚持全域提升。《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探索各美其美的整县建设美丽乡村模式和路径,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