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出道最早、增长最慢,淘宝因何失速?
锌财经
4周前
其实拼多多一开始,底层逻辑和淘宝初期是一样的:。...从当年的电商一哥,走到这般地步,淘宝的问题,反垄断确实有影响,但这绝对不是核心原因。
你
有多久没有打开淘宝了?
你有多久没在淘宝买过东西了?
淘宝的东西为什么越来越贵了?
我是潘越飞,关注我,
今天话题有点烧脑,但值得慢慢看。
先来确定一个基本面:
今年上半年,
京东营收5514亿,增长37%,净利增长69%;拼多多营收1839亿,增长86%,净利增长144%;淘天营收2123.67亿,与上年同期的2126亿元相比,基本持平。
至于净利,淘天没说,
但给出的EBIT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却同比下降了3%。
其实不单单是今年上半年,
如果你回看近几年三家的财报,
会发现不管是总营收增速,还是净利增速,淘天都被京东和拼多多甩在了身后。
从当年的电商一哥,
走到这般地步,淘宝的问题,反垄断确实有影响,但这绝对不是核心原因。
问题的内核,
还是出在淘宝自己身上。
电商平台一头链接消费者,另一头还连接着商家,淘宝初期能发展那么快,核心就是去掉了中间商,商家能多赚一些,消费者能觉得物美价廉,大家都高兴!
作为“中间人”,
淘宝当然也要赚钱,而电商平台赚钱的关键在于,商家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次数要多,交易金额要高。
不过,淘宝很长一段时间里,
平台的算法是以“GMV”为导向,也就是成交金额越高,越能匹配到更多的消费者,商家在发现这个算法机制后,就会主动提高商品价格。
这套机制下,
起初商家和平台确实都能赚到钱,但慢慢的,越来越多商家知道这回事了,整个淘宝商品的价格也普遍越来越高
。
这就反向导致,
消费者购买频次不断下降,整个转化率不断下跌。
那随着时间推动,
淘宝整个交易生态,就这样不断被拔高,以至于到现在,已经被抬高一个维度,
彻底背离了初期阶段、
迅猛生长的底层逻辑。
于是,平台、商家、消费者,
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了。
不过,淘宝虽然被“架空”了。
但市场份额也空了出来,有新市场空间,就必然有新玩家。
这个新玩家,
就是后来的拼多多。
其实拼多多一开始,
底层逻辑和淘宝初期是一样的:
一是源头货源,
二是极致低价。
但不一样的地方是,
拼多多的“利润”导向,和淘宝正好相反,淘宝要的是价格高,谁高就给谁流量
。
虽然交易次数少,
但一单顶十单,拼多多要的是价格低,谁低就给谁流量,
虽然交易金额低,
但能卖一百单。
一个追求的是少而精,
一个追求的是多而泛,
这两种思路,其实本身都没错
。
错就错在,
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会出问题,经济好的时候
,
大家都相信“贵有贵的道理”,
像淘宝这样以“GMV”为导向的平台,会更受欢迎,
可经济一旦疲软,
消费降级开始蔓延,消费者的消费确定性就会越来越高。
比如你预算不超过10块,
那标价11的商品,你大概率就不会买。
以前追求性价比,现在要的是价性比
。
两个字一换顺序,底层逻辑都变了
。
这种现象反映到平台这边,
就表现出一些整体要求:
你要么价格很低、要么品质很好、要么服务极致,不管是哪条,你总得占一个。
在拼多多买东西,可能质量不好,
但它价格低啊,它退款麻利啊;
在京东买东西,可能价格不便宜,
但它质量有保证,送货上门快啊!
问题来了,现在的淘宝呢?
价格是不高不低、
质量是不上不下、
服务是不好不坏,
这种六边形战士,
在这个确定性的时代,能不被消费者抛弃吗?
那么视频最后,我们再把问题拉回到最开始,
作为消费者:
你手机上还有淘宝吗?
你为什么会选择拼多多?
你买什么才会去京东呢?
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其实拼多多一开始,底层逻辑和淘宝初期是一样的:。...从当年的电商一哥,走到这般地步,淘宝的问题,反垄断确实有影响,但这绝对不是核心原因。
你
有多久没有打开淘宝了?
你有多久没在淘宝买过东西了?
淘宝的东西为什么越来越贵了?
我是潘越飞,关注我,
今天话题有点烧脑,但值得慢慢看。
先来确定一个基本面:
今年上半年,
京东营收5514亿,增长37%,净利增长69%;拼多多营收1839亿,增长86%,净利增长144%;淘天营收2123.67亿,与上年同期的2126亿元相比,基本持平。
至于净利,淘天没说,
但给出的EBIT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却同比下降了3%。
其实不单单是今年上半年,
如果你回看近几年三家的财报,
会发现不管是总营收增速,还是净利增速,淘天都被京东和拼多多甩在了身后。
从当年的电商一哥,
走到这般地步,淘宝的问题,反垄断确实有影响,但这绝对不是核心原因。
问题的内核,
还是出在淘宝自己身上。
电商平台一头链接消费者,另一头还连接着商家,淘宝初期能发展那么快,核心就是去掉了中间商,商家能多赚一些,消费者能觉得物美价廉,大家都高兴!
作为“中间人”,
淘宝当然也要赚钱,而电商平台赚钱的关键在于,商家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次数要多,交易金额要高。
不过,淘宝很长一段时间里,
平台的算法是以“GMV”为导向,也就是成交金额越高,越能匹配到更多的消费者,商家在发现这个算法机制后,就会主动提高商品价格。
这套机制下,
起初商家和平台确实都能赚到钱,但慢慢的,越来越多商家知道这回事了,整个淘宝商品的价格也普遍越来越高
。
这就反向导致,
消费者购买频次不断下降,整个转化率不断下跌。
那随着时间推动,
淘宝整个交易生态,就这样不断被拔高,以至于到现在,已经被抬高一个维度,
彻底背离了初期阶段、
迅猛生长的底层逻辑。
于是,平台、商家、消费者,
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了。
不过,淘宝虽然被“架空”了。
但市场份额也空了出来,有新市场空间,就必然有新玩家。
这个新玩家,
就是后来的拼多多。
其实拼多多一开始,
底层逻辑和淘宝初期是一样的:
一是源头货源,
二是极致低价。
但不一样的地方是,
拼多多的“利润”导向,和淘宝正好相反,淘宝要的是价格高,谁高就给谁流量
。
虽然交易次数少,
但一单顶十单,拼多多要的是价格低,谁低就给谁流量,
虽然交易金额低,
但能卖一百单。
一个追求的是少而精,
一个追求的是多而泛,
这两种思路,其实本身都没错
。
错就错在,
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会出问题,经济好的时候
,
大家都相信“贵有贵的道理”,
像淘宝这样以“GMV”为导向的平台,会更受欢迎,
可经济一旦疲软,
消费降级开始蔓延,消费者的消费确定性就会越来越高。
比如你预算不超过10块,
那标价11的商品,你大概率就不会买。
以前追求性价比,现在要的是价性比
。
两个字一换顺序,底层逻辑都变了
。
这种现象反映到平台这边,
就表现出一些整体要求:
你要么价格很低、要么品质很好、要么服务极致,不管是哪条,你总得占一个。
在拼多多买东西,可能质量不好,
但它价格低啊,它退款麻利啊;
在京东买东西,可能价格不便宜,
但它质量有保证,送货上门快啊!
问题来了,现在的淘宝呢?
价格是不高不低、
质量是不上不下、
服务是不好不坏,
这种六边形战士,
在这个确定性的时代,能不被消费者抛弃吗?
那么视频最后,我们再把问题拉回到最开始,
作为消费者:
你手机上还有淘宝吗?
你为什么会选择拼多多?
你买什么才会去京东呢?
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出道最早、增长最慢,淘宝因何失速?
锌财经
4周前
淘宝推出礼品卡 同品类可跨店使用
100ec.cn
1周前
淘宝推出“情人节美妆礼品卡”
100ec.cn
1周前
字节摊牌了
黄青春频道
1天前
喜茶站在了与OpenAI同样的尴尬点上
略大参考
2025-02-21 04:48
美团失宠?
表外表里
2025-02-21 04:48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