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头条
提升一亿中产阶级阅读效率
打开
具身智能火了,全球车企抢着进场
汽车之心
2周前
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应用示范区,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8家车企接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
作者
|
向欣
编辑
|
白雪
2024 年的最后一个月,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又迎来了一个重磅级玩家——广汽集团。
前不久,广汽集团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GoMate,全身有
38
个自由度。
发布现场的 GoMate 能够精准控制动作、精确导航定位,还具有灵活的
自主决策能力
。
广汽集团连续 11 年上榜《财富》世界 500 强,近两年年营收均超过千亿,研发机器人的资金与技术实力不容小觑。它的加入给沸腾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又添了一把火。
具身智能是指将 AI 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 AI 大脑+机器身体。
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是拥有智能的机器人实体。
事实上,中国车企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热情超乎想象。
入榜世界 500 强的 8 家中国车企均已接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
。
这 8 家 500 强车企是上汽集团、一汽集团、比亚迪、广汽集团、吉利控股集团、北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与奇瑞汽车。
其中有 5 家是通过自研、合作研发、投资等方式入局,另外 3 家
(一汽集团、吉利控股集团、东风汽车集团)
正在与优必选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如果目光不局限于世界 500 强,那么中国已有
13
家车企正在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除了上述的传统车企,还有小鹏汽车、小米等新势力车企。
具身智能机器人,似乎成了车企的下一个必争之地。每家车企都想要在这片尚未成熟的科技原野中划分新城池,占领高地。
01
关键零件全自研
可自主导航避障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 GoMate,那就是:
高性能、低成本
。
硬件方面,GoMate 采用了非常特殊的「
可变轮足移动结构
」,并且实现了关键零件全自研。
机器人行业中,关于到底是采用高效率的轮足,还是选取能适应多地形的双足,各方争论不休。
广汽集团的选择是:我全都要。
所谓的
「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就是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兼顾了轮足与双足的优点。机器人可根据不同地形切换轮足结构
。
GoMate 在四轮足模式下高度约 1.4 米,可上下楼梯、爬坡、单边越障;两轮足模式下高度可达 1.75 米,能够在平地高效移动,最大运行速度可达到 15km/h。
这种结构还大幅降低了机器人的能耗,相比同类产品
节能达 80%
以上。
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认为,要提升公司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
因此
灵巧手、驱动器、电机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全部为广汽集团自研
。
GoMate 的灵巧手具有高负载和高柔韧度的特点,并将制造
成本降低了 90%
。
灵巧手自重小于 500 克,负载可达 1.5 千克,采用了正反向柔性保护设计,能够有效避免误触或过载造成的损坏,还支持超过 20 种交互手势。
此外,灵巧手搭载了触觉和视觉传感器,能够自动调整抓取力度和位置,从而完成抓取的任务。
广汽集团研发核心零部件有两个思路,一个是
轻量化
,比如灵巧手和关节,另一个就是
小型化
,比如驱动器和电机。
这些都建立在高性能的基础上完成。
GoMate 使用的微型低压伺服驱动器高度不到 30mm,面积接近硬币大小,相比传统驱动器,空间减小了 80%,驱动能力却高达 20A,最大持续电流可达 50A。
GoMate 的轴向磁通电机模组高度比同规格竞品降低了 15%,最大输出力矩达到 1000N·m,力矩密度高达 200N·m/kg,并且具有 5 倍以上的过载倍数。
机器人的关节模组也实现了高度集成,并且保持了不错的散热性能,重量仅 300 克,可以输出 10N·m 的额定力矩,温升控制在 55℃以下。
GoMate 能够实现低成本,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广汽的智驾软硬件在机器人身上的复用。
除了通过自研零件实现成本可控之外,GoMate 还复用了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续航可达到 6 小时。
软件方面,GoMate 融入了
广汽自研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
,具备
自主导航、自主避障
的能力,能够感知百米内的障碍物变化,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别。
理解能力上,云端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使
机器人能够在毫秒级内迅速响应人类复杂的语音指令
。
面对无法处理的复杂任务时,通过广汽集团开发的力反馈手柄系统,GoMate 也能够实现
AI 自主控制和远程控制的无缝切换
,
在人类遥操下完成任务。
性能似乎到位了,但广汽集团的人形机器人还未展现出比较强的任务执行能力,机器人的演示视频也是通过渲染合成。
不过,广汽集团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商业落地已经在路上了。
广汽集团的口号非常响亮——
要打造行业首个商业落地的人形机器人
。他们给 GoMate 锚定了 4 个落地场景,分别是
安防、工业制造、智慧生活、汽车后市场服务
。
落地最快的,应该是安防和工业制造领域。
广汽集团正与广州安防行业的头部企业合作,将被动安防系统升级为主动安全防御系统。
另外,广汽集团计划 2025 年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应用示范区,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量产规划方面,广汽集团的目标是在 2025 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 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规模量产。
02
机器人研发历时 2 年
广汽布局与小鹏不谋而合
2022 年年初,广汽研究院开始涉足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彼时正是汽车行业风向标特斯拉宣布做人形机器人的第二年。
两年的研发,带来了两代成果。在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公布前半个月,广汽集团公布了
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
。
两代机器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形态。第二代机器人不具备人形外观,更像是装上了两只灵巧手的迷你小车。
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可变轮足结构,灵巧手的功能、结构,以及续航时间均与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一样,同样也实现了低成本开发,通过共用车端芯片、激光雷达等零部件来分摊研发成本。
广汽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认为,基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纯人工智能控制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落地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广汽集团选择了「
远程操控+AI 末端自主
」的模式,有利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更快落地应用。
广汽集团并没有发布第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最新的两代具身智能机器人面世之前,广汽研究院的机器人有另一个名称:AI 机器人。
在早些时期的宣传中,广汽集团的 AI 机器人同样采用可变轮足设计,纯电驱动,续航超过 20 公里,预期落地场景是家庭,将首先通过远程操纵提供服务。
负责 AI 机器人研发的是广汽研究院前瞻技术部,于 2021 年在广汽集团原先导技术部基础上成立。
在广汽研究院中,前瞻技术部主要负责前瞻技术创新,包括人工智能、飞行汽车等领域,是整个广汽研究院创新项目的中枢系统。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前瞻技术部还承担着类似「天使投资人」的角色,识别到优秀的创新项目时,会组建团队,并统筹多个部门配合该项目的工作,待时机成熟,则会考虑成立公司,独立运营。
广汽埃安、广汽传祺就是前例。当广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成熟之后,也有很大可能独立出来,作为公司运营。
广汽研究院技术研发按照「91」原则,将 90% 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市场最主流的产品上;10% 着眼于比较前瞻性的科技创新。
目前广汽研究院已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300 亿,研发人才超 5000 人。
背靠广汽集团,广汽研究院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具备深厚的资金与人才储备。
相比初创企业,广汽集团拥有较为成熟的研发体系,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经验,这些优势使得广汽集团能够加速研发智能机器人,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广泛的汽车销售市场渠道也为广汽集团打开具身智能机器人用户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前置条件。
如此看来,广汽集团要打造行业首个可落地的人形机器人,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据可依。
广汽集团的机器人项目,是其智能化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产品上,广汽布局了「三维立体交通-地面移动出行-室内外移动」的全链条场景,每个场景下对应的产品,分别是飞行汽车,普通汽车与机器人。
广汽已发布 GOVE、GOVY AirJet 两款飞行汽车,并推出了飞行汽车品牌 GOVY 高域。
GOVE 已于今年 3 月在广州 CBD 上空进行飞行验证,GOVY AirJet 今年 12 月发布,最大飞行速度可达 250km/h。
广汽飞行汽车 GOVY AirJet
飞行汽车、普通汽车、机器人都做。在产品研发上,广汽集团与小鹏汽车不谋而合,有着相同的布局。
在技术上,广汽集团计划逐步完成涵盖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智能机器人等技术领域的智能化产业生态布局。
全面的智能化布局下,广汽集团的发展战略清晰显现,他们不仅是一家汽车企业,还要做一家科技企业。
03
全球 18 家车企卷向具身智能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下,车企都在争着做 AI 公司。
领头羊如特斯拉。马斯克多次强调特斯拉不是单纯的汽车或者新能源企业,而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
追随者如小鹏、理想。小鹏汽车要成为全球化的 AI 汽车公司,理想汽车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这既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也暗含着各
家车企试图掌握时代变革命脉的野心。
而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了车企们做 AI 公司的切入点。
现下国内外车企接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的方式有四种:
自研、合作研发、投资押注、合作探索落地应用
。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 18 家车企接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
从表格来看,不难发现国内车企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热情要强于外国车企。
车企纷纷卷向具身智能机器人,有三个原因。
一是车企做具身智能机器人,本身就具有软硬件的优势。车企还有相对完备的供应链搭建、管理经验与能力,并且
已经积累了用户群体,拥有大批客户资源。
在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纷纷向新能源、智驾发力的当下,硬件方面,汽车的电池、电机、摄像头、传感器都可以复用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上。
软件方面,自动驾驶相关算法、大模型、端到端神经网络、运动规划也可以迁移,帮助具身智能机器人学习执行新任务、自主导航与避障。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指出,具身智能领域产业链包括提供核心零部件的上游、负责系统集成技术、整机制造的中游,以及拥有丰富应用场景的下游。
他认为,未来能在具身智能领域占领市场的公司,要么是已经建立了上游的优势,向中游走的,要么就是在下游场景向中游走的。纯靠技术入场的打法很难走通,因为整个赛道的宽度、市场的复杂度决定了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而车企刚好同时占领了上游和下游。它们既具备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能力,能够搭建起零部件供应链,也拥有一大批用户群体。
相比初创企业,它们还拥有雄厚的资金与稳健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因为,车企
需要提高工厂的生产力。
人类和具身智能机器人,都是一种劳动力。人类的工作效率、时长以及数量都是有限的,但具身智能机器人本质上是机器,可以不断地被制造出来。理论上,机器人的数量、工作效率与时长都可以超过人类。
并且,在预想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能够适应人类所无法面对的恶劣、极端环境,完成人类所不愿意做的枯燥、重复性、劳动强度高的任务,对于企业来说,机器人比人类更加具有稳定性。
有媒体报道,一位接触过特斯拉团队的投资人透露,马斯克坚持制造人形机器人,就是为了替换掉特斯拉生产线上的工人,让特斯拉摆脱产能的限制。
只要把价格打下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将会是一个完美的「打工人」,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三是因为,具身
智能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具身智能的概念,意味着机器人会拥有一个更加聪明的大脑,在执行任务方面更具备通用性。
汽车只是人类的交通工具,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极有可能全方位地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中最火热的赛道。
高盛预测,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4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1037.3 亿元
。
人形之外,具身智能机器人还有更多形态,市场潜力非常广阔,并且市场上还尚未有公司实现商业闭环,分走市场份额。
三个原因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两个方面。
从车企内部看,他们有实力,也需求研发具身智能机器人,从车企外部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广
阔市场,可能是车企的下一个至关重要的新增长点。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潜力,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认证。
2023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提出到
2025 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并实现批量生产,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
在迈入关键的 2025 年之前,2024 年 12 月,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上的各类选手开始大冲刺。
巨头纷纷下场。
苹果
开发了机器人感知系统 ARMOR,帮助机器人全方位感知环境;谷歌与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 Apptronik 合作;
OpenAI
准备重返人形机器人赛道。
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纷纷发布新产品,或是公布产品的新进展。
仅在 12 月,国内外就有 8 款全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面世
,包括美国机器人公司 Brog Robotics 的 Brog 01,普渡机器人首款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 PUDU D9,众擎机器人的 PM01,优理奇 UniX AI 的人形机器人 Wanda 2.0 等。
机器人都在加速进化:特斯拉 Optimus 展示户外行走能力,波士顿动力的电驱版 Atlas 学会后空翻,逐际动力的机器人进化到能平地起身……
一批具有明星属性的具身智能公司成立。
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
联合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地平线前软件平台总架构师宋巍成立具身智能初创公司
维他动力
;
百度前资深副总裁李震宇
联合华为车 BU 前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前华为天才少年丁文超创立具身智能公司
它石智航
。
一批具有潜力的具身智能公司完成融资。
钛虎机器人宣布连续完成两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
超 1 亿元人民币
,魔法原子、桥介数物分别宣布完成
1.5 亿与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
还有一批公司正在推进机器人的商业落地。
Figure AI 宣布开始创收,
智元机器人宣布量产近千台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人形机器人领航者 2 号 NAVIAI 进入联想工厂生产 AI 计算设备,魔法原子的机器人 MagicBot 组队进厂上班。
12 月,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是极不平凡的一个月。公司、产品、进展、融资集中在这个月爆发。
被写入国家政府文件,要让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的 2025 年,也将会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年。
广汽集团计划2025年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应用示范区,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8家车企接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
作者
|
向欣
编辑
|
白雪
2024 年的最后一个月,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又迎来了一个重磅级玩家——广汽集团。
前不久,广汽集团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GoMate,全身有
38
个自由度。
发布现场的 GoMate 能够精准控制动作、精确导航定位,还具有灵活的
自主决策能力
。
广汽集团连续 11 年上榜《财富》世界 500 强,近两年年营收均超过千亿,研发机器人的资金与技术实力不容小觑。它的加入给沸腾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又添了一把火。
具身智能是指将 AI 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 AI 大脑+机器身体。
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是拥有智能的机器人实体。
事实上,中国车企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热情超乎想象。
入榜世界 500 强的 8 家中国车企均已接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
。
这 8 家 500 强车企是上汽集团、一汽集团、比亚迪、广汽集团、吉利控股集团、北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与奇瑞汽车。
其中有 5 家是通过自研、合作研发、投资等方式入局,另外 3 家
(一汽集团、吉利控股集团、东风汽车集团)
正在与优必选探索人形机器人的落地应用。
如果目光不局限于世界 500 强,那么中国已有
13
家车企正在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除了上述的传统车企,还有小鹏汽车、小米等新势力车企。
具身智能机器人,似乎成了车企的下一个必争之地。每家车企都想要在这片尚未成熟的科技原野中划分新城池,占领高地。
01
关键零件全自研
可自主导航避障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概括 GoMate,那就是:
高性能、低成本
。
硬件方面,GoMate 采用了非常特殊的「
可变轮足移动结构
」,并且实现了关键零件全自研。
机器人行业中,关于到底是采用高效率的轮足,还是选取能适应多地形的双足,各方争论不休。
广汽集团的选择是:我全都要。
所谓的
「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就是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兼顾了轮足与双足的优点。机器人可根据不同地形切换轮足结构
。
GoMate 在四轮足模式下高度约 1.4 米,可上下楼梯、爬坡、单边越障;两轮足模式下高度可达 1.75 米,能够在平地高效移动,最大运行速度可达到 15km/h。
这种结构还大幅降低了机器人的能耗,相比同类产品
节能达 80%
以上。
广汽集团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认为,要提升公司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掌握核心技术。
因此
灵巧手、驱动器、电机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全部为广汽集团自研
。
GoMate 的灵巧手具有高负载和高柔韧度的特点,并将制造
成本降低了 90%
。
灵巧手自重小于 500 克,负载可达 1.5 千克,采用了正反向柔性保护设计,能够有效避免误触或过载造成的损坏,还支持超过 20 种交互手势。
此外,灵巧手搭载了触觉和视觉传感器,能够自动调整抓取力度和位置,从而完成抓取的任务。
广汽集团研发核心零部件有两个思路,一个是
轻量化
,比如灵巧手和关节,另一个就是
小型化
,比如驱动器和电机。
这些都建立在高性能的基础上完成。
GoMate 使用的微型低压伺服驱动器高度不到 30mm,面积接近硬币大小,相比传统驱动器,空间减小了 80%,驱动能力却高达 20A,最大持续电流可达 50A。
GoMate 的轴向磁通电机模组高度比同规格竞品降低了 15%,最大输出力矩达到 1000N·m,力矩密度高达 200N·m/kg,并且具有 5 倍以上的过载倍数。
机器人的关节模组也实现了高度集成,并且保持了不错的散热性能,重量仅 300 克,可以输出 10N·m 的额定力矩,温升控制在 55℃以下。
GoMate 能够实现低成本,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广汽的智驾软硬件在机器人身上的复用。
除了通过自研零件实现成本可控之外,GoMate 还复用了广汽集团全固态电池,续航可达到 6 小时。
软件方面,GoMate 融入了
广汽自研纯视觉自动驾驶算法
,具备
自主导航、自主避障
的能力,能够感知百米内的障碍物变化,定位精度达到厘米级别。
理解能力上,云端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使
机器人能够在毫秒级内迅速响应人类复杂的语音指令
。
面对无法处理的复杂任务时,通过广汽集团开发的力反馈手柄系统,GoMate 也能够实现
AI 自主控制和远程控制的无缝切换
,
在人类遥操下完成任务。
性能似乎到位了,但广汽集团的人形机器人还未展现出比较强的任务执行能力,机器人的演示视频也是通过渲染合成。
不过,广汽集团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商业落地已经在路上了。
广汽集团的口号非常响亮——
要打造行业首个商业落地的人形机器人
。他们给 GoMate 锚定了 4 个落地场景,分别是
安防、工业制造、智慧生活、汽车后市场服务
。
落地最快的,应该是安防和工业制造领域。
广汽集团正与广州安防行业的头部企业合作,将被动安防系统升级为主动安全防御系统。
另外,广汽集团计划 2025 年在广州设立全球首个应用示范区,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量产规划方面,广汽集团的目标是在 2025 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 年实现整机小批量生产,并逐步扩展至规模量产。
02
机器人研发历时 2 年
广汽布局与小鹏不谋而合
2022 年年初,广汽研究院开始涉足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彼时正是汽车行业风向标特斯拉宣布做人形机器人的第二年。
两年的研发,带来了两代成果。在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公布前半个月,广汽集团公布了
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
。
两代机器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形态。第二代机器人不具备人形外观,更像是装上了两只灵巧手的迷你小车。
第二代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可变轮足结构,灵巧手的功能、结构,以及续航时间均与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一样,同样也实现了低成本开发,通过共用车端芯片、激光雷达等零部件来分摊研发成本。
广汽机器人研发团队负责人张爱民认为,基于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平,纯人工智能控制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真正落地还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广汽集团选择了「
远程操控+AI 末端自主
」的模式,有利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更快落地应用。
广汽集团并没有发布第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最新的两代具身智能机器人面世之前,广汽研究院的机器人有另一个名称:AI 机器人。
在早些时期的宣传中,广汽集团的 AI 机器人同样采用可变轮足设计,纯电驱动,续航超过 20 公里,预期落地场景是家庭,将首先通过远程操纵提供服务。
负责 AI 机器人研发的是广汽研究院前瞻技术部,于 2021 年在广汽集团原先导技术部基础上成立。
在广汽研究院中,前瞻技术部主要负责前瞻技术创新,包括人工智能、飞行汽车等领域,是整个广汽研究院创新项目的中枢系统。
除了技术创新之外,前瞻技术部还承担着类似「天使投资人」的角色,识别到优秀的创新项目时,会组建团队,并统筹多个部门配合该项目的工作,待时机成熟,则会考虑成立公司,独立运营。
广汽埃安、广汽传祺就是前例。当广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成熟之后,也有很大可能独立出来,作为公司运营。
广汽研究院技术研发按照「91」原则,将 90% 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市场最主流的产品上;10% 着眼于比较前瞻性的科技创新。
目前广汽研究院已累计研发投入超过 300 亿,研发人才超 5000 人。
背靠广汽集团,广汽研究院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具备深厚的资金与人才储备。
相比初创企业,广汽集团拥有较为成熟的研发体系,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销售经验,这些优势使得广汽集团能够加速研发智能机器人,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广泛的汽车销售市场渠道也为广汽集团打开具身智能机器人用户群体提供了良好的前置条件。
如此看来,广汽集团要打造行业首个可落地的人形机器人,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据可依。
广汽集团的机器人项目,是其智能化布局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产品上,广汽布局了「三维立体交通-地面移动出行-室内外移动」的全链条场景,每个场景下对应的产品,分别是飞行汽车,普通汽车与机器人。
广汽已发布 GOVE、GOVY AirJet 两款飞行汽车,并推出了飞行汽车品牌 GOVY 高域。
GOVE 已于今年 3 月在广州 CBD 上空进行飞行验证,GOVY AirJet 今年 12 月发布,最大飞行速度可达 250km/h。
广汽飞行汽车 GOVY AirJet
飞行汽车、普通汽车、机器人都做。在产品研发上,广汽集团与小鹏汽车不谋而合,有着相同的布局。
在技术上,广汽集团计划逐步完成涵盖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智能机器人等技术领域的智能化产业生态布局。
全面的智能化布局下,广汽集团的发展战略清晰显现,他们不仅是一家汽车企业,还要做一家科技企业。
03
全球 18 家车企卷向具身智能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下,车企都在争着做 AI 公司。
领头羊如特斯拉。马斯克多次强调特斯拉不是单纯的汽车或者新能源企业,而是一家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
追随者如小鹏、理想。小鹏汽车要成为全球化的 AI 汽车公司,理想汽车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
这既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也暗含着各
家车企试图掌握时代变革命脉的野心。
而具身智能机器人,成为了车企们做 AI 公司的切入点。
现下国内外车企接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的方式有四种:
自研、合作研发、投资押注、合作探索落地应用
。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 18 家车企接入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
从表格来看,不难发现国内车企对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热情要强于外国车企。
车企纷纷卷向具身智能机器人,有三个原因。
一是车企做具身智能机器人,本身就具有软硬件的优势。车企还有相对完备的供应链搭建、管理经验与能力,并且
已经积累了用户群体,拥有大批客户资源。
在传统车企与新势力车企纷纷向新能源、智驾发力的当下,硬件方面,汽车的电池、电机、摄像头、传感器都可以复用到具身智能机器人上。
软件方面,自动驾驶相关算法、大模型、端到端神经网络、运动规划也可以迁移,帮助具身智能机器人学习执行新任务、自主导航与避障。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指出,具身智能领域产业链包括提供核心零部件的上游、负责系统集成技术、整机制造的中游,以及拥有丰富应用场景的下游。
他认为,未来能在具身智能领域占领市场的公司,要么是已经建立了上游的优势,向中游走的,要么就是在下游场景向中游走的。纯靠技术入场的打法很难走通,因为整个赛道的宽度、市场的复杂度决定了这个行业的特殊性。
而车企刚好同时占领了上游和下游。它们既具备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能力,能够搭建起零部件供应链,也拥有一大批用户群体。
相比初创企业,它们还拥有雄厚的资金与稳健的抗风险能力。
二是因为,车企
需要提高工厂的生产力。
人类和具身智能机器人,都是一种劳动力。人类的工作效率、时长以及数量都是有限的,但具身智能机器人本质上是机器,可以不断地被制造出来。理论上,机器人的数量、工作效率与时长都可以超过人类。
并且,在预想中,具身智能机器人将能够适应人类所无法面对的恶劣、极端环境,完成人类所不愿意做的枯燥、重复性、劳动强度高的任务,对于企业来说,机器人比人类更加具有稳定性。
有媒体报道,一位接触过特斯拉团队的投资人透露,马斯克坚持制造人形机器人,就是为了替换掉特斯拉生产线上的工人,让特斯拉摆脱产能的限制。
只要把价格打下来,具身智能机器人将会是一个完美的「打工人」,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三是因为,具身
智能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
具身智能的概念,意味着机器人会拥有一个更加聪明的大脑,在执行任务方面更具备通用性。
汽车只是人类的交通工具,而具身智能机器人则极有可能全方位地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机器人中最火热的赛道。
高盛预测,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154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1037.3 亿元
。
人形之外,具身智能机器人还有更多形态,市场潜力非常广阔,并且市场上还尚未有公司实现商业闭环,分走市场份额。
三个原因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两个方面。
从车企内部看,他们有实力,也需求研发具身智能机器人,从车企外部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广
阔市场,可能是车企的下一个至关重要的新增长点。
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潜力,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认证。
2023 年 11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提出到
2025 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并实现批量生产,到 2027 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
在迈入关键的 2025 年之前,2024 年 12 月,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上的各类选手开始大冲刺。
巨头纷纷下场。
苹果
开发了机器人感知系统 ARMOR,帮助机器人全方位感知环境;谷歌与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 Apptronik 合作;
OpenAI
准备重返人形机器人赛道。
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纷纷发布新产品,或是公布产品的新进展。
仅在 12 月,国内外就有 8 款全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面世
,包括美国机器人公司 Brog Robotics 的 Brog 01,普渡机器人首款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 PUDU D9,众擎机器人的 PM01,优理奇 UniX AI 的人形机器人 Wanda 2.0 等。
机器人都在加速进化:特斯拉 Optimus 展示户外行走能力,波士顿动力的电驱版 Atlas 学会后空翻,逐际动力的机器人进化到能平地起身……
一批具有明星属性的具身智能公司成立。
地平线前副总裁余轶南
联合理想汽车前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赵哲伦、地平线前软件平台总架构师宋巍成立具身智能初创公司
维他动力
;
百度前资深副总裁李震宇
联合华为车 BU 前首席科学家陈亦伦、前华为天才少年丁文超创立具身智能公司
它石智航
。
一批具有潜力的具身智能公司完成融资。
钛虎机器人宣布连续完成两轮融资,合计融资金额
超 1 亿元人民币
,魔法原子、桥介数物分别宣布完成
1.5 亿与数千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
还有一批公司正在推进机器人的商业落地。
Figure AI 宣布开始创收,
智元机器人宣布量产近千台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人形机器人领航者 2 号 NAVIAI 进入联想工厂生产 AI 计算设备,魔法原子的机器人 MagicBot 组队进厂上班。
12 月,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是极不平凡的一个月。公司、产品、进展、融资集中在这个月爆发。
被写入国家政府文件,要让人形机器人实现量产的 2025 年,也将会是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年。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相关新闻
具身智能火了,全球车企抢着进场
汽车之心
2周前
具身智能元年,创业公司拼了
智车科技
4周前
具身智能赛道 再现大额融资
上海证券报
4周前
万字揭秘DeepSeek!这个创新让全世界疯狂复制,顶尖AI人才年薪千万,训练成本被低估
爱范儿
10小时前
果然飙涨!AI应用大爆发!
格隆汇APP
9小时前
Deepseek爆火!靠芯片还能卡脖子吗?
今日芯闻
11小时前
重磅!丰田将在上海独资建厂,雷克萨斯国产化定了!
e公司
9小时前
AI应用大爆发,“易中天”齐齐大跌!啥情况?DeepSeek搅动A股
证券时报
11小时前
销量暴跌63%!特斯拉,欧洲失宠
证券时报
12小时前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