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距离首个合约LG2507交割尚远,锚定临近月份现货价格预期,当前盘面整体估值偏高。
近期原木期货市场交易逻辑在两方面:一是检尺径标准差异问题引发期货估值修复,二是一季度现货上涨预期带动原木估值上行。
交割“检尺差”及仓单成本方面,在实际交割过程中,原木体积测量较现货贸易存在偏差,市场以2024年12月19日江苏地区首笔期转现业务的4%作为“检尺差”去交易,盘面应升水现货4%左右。叠加一季度现货锚定未来仓单成本,盘面估值进一步上移。
需求方面,港口出货量在2024年12月份整体表现稳定,出库量的向下拐点晚于往年同期。一方面,需求整体稳定偏好;另一方面,2024年12月山东到港量较为集中,现货价格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贸易商采取“以价换量”方式,带来港口出货增量。
进口方面,2024年12月底新西兰假期影响阶段性原木发运,以一个半月的销售期估算,对应2月进口量季节性下降。2025年春节较早,在库存整体维持中性的格局下,若节后需求好转,带动加工厂备货,则现货价格存在上涨预期。
原木一季度现货价格上行预期暂无法证伪,但市场对持仓成本对应的盘面估值仍存在分歧。
仓单逻辑应以交易预期为主,而非以当前现货锚定的仓单成本为主。仓单成本逻辑:原木品种特性为低货值、高储存成本,且无法长期保存。目前距离2507首个交割合约尚远,当下市场多以当前现货价格作为基准,加上较高的储存费用,往往导致持有成本偏高。市场需要注意风险在于:1.期货交易应以交易预期为主,本质上是对未来现货价格的预判;2.以持有成本理论来锚定6个月后的仓单成本,未考虑现货波动带来的价格风险,平白承受持仓损耗,不符合期现套利逻辑;3.最低交割品选择方面,目前以5.9m中A作为替代交割更有性价比,同时需考虑旧货折价问题。
估值逻辑应以未来现货价格预期为锚,4—7月往往呈下跌趋势。现货估值逻辑:从历史价格出发,7月为季节性淡季,往往处于全年价格中部偏低位置。从历史价格规律来看,除2024年之外,1—3月、4月往往是现货价格的提升期,4—7月现货价格通常呈下跌趋势。
原木露天堆放,储存时间较久容易引起质量问题。从持仓理论出发锚定临近月现货价格,根据下游低库存及补库需求分析,预判3月现货价格上涨确定性较大。6—8月江苏市场处于梅雨季节,现货储存困难,价格偏弱。若以一季度现货提升期的价格预期锚定7月淡季合约仓单成本,不符合交易逻辑。
原木从估值预期叠加仓单成本分析,仓单成本=现货价格(预期)+涨尺+仓储成本+资金利息+交割费用±升贴水。以临近月现货价格预期作为基准,更贴近盘面估值,5.9米规格辐射松替代交割更具备性价比。
1.以仓单开始注册时间节点,4月现货价格预期为基准。假设3—4月现货提涨20元/方,不考虑交割旧货前提下,取3.9米小A~5.9米中A规格交割,不同规格单品对应的无风险套利持仓成本在870~890元/方。
图为山东3.9米辐射松中A现货价(单位:元/方)
2.以临近月为基准,5月、6月现货价格更靠近2507合约估值,且交割仍在免堆期内。假设5月现货较一季度回落10元/方,取3.9米小A~5.9米中A规格交割,不同规格单品对应的无风险套利持仓成本在850~870元/方。
3.以6月现货价格预期为基准, 6月为需求淡季,假设现货较当前平水,不同规格单品对应的无风险套利持仓成本在838~857元/方。若考虑最低交割品,不同规格单品对应无风险套利在830~850元/方。
从原木市场基本面逻辑来看,需求端在一季度存在边际改善,但整体供需仍处弱平衡格局。原木下游加工厂逐步进入停工阶段,港口贸易商陆续封库,现货市场购销趋于清淡,春节后存在需求回暖预期。从长期看,2025年新西兰原木供应仍维持高峰。2024年12月新西兰向中国发货量达145.6万方,环比增加13%,2025年1月仍有到港压力,2月到港季节性下降,全年供应预计稳定。从地产投资角度看,2025年预计地产需求仍同比下行,但在强政策托底下,下降幅度收窄。2025年原木市场供需整体仍维持弱平衡格局。
从估值逻辑来看,7月为季节性淡季,往往处于全年价格中部偏低位置,若以一季度现货提升期的价格预期锚定7月淡季合约仓单成本,不符合交易逻辑。以临近月份(5月、6月)现货价格预期作为定价,更加贴近盘面实际估值。原木仓单成本为动态成本,将伴随现货成本等因素变化而改变。一般而言,通常实际进入交割月完成现货交割比例较少,期现公司在交割月前以现货销售方式处理,可节省10元/方交割费用。上述测算的仓单成本均为理论无风险套利的持仓成本,而商品期货市场往往无法长期给出无风险套利空间。
我们认为,目前距离首个合约LG2507交割尚远,锚定临近月份现货价格预期,当前盘面整体估值偏高。但新品种上市前期易受市场情绪影响,原木市场多空分歧加大,春节前注意波动率风险。
风险因素:地产需求、现货流动性、国际贸易关系、资金面等。(作者单位:中信期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目前距离首个合约LG2507交割尚远,锚定临近月份现货价格预期,当前盘面整体估值偏高。
近期原木期货市场交易逻辑在两方面:一是检尺径标准差异问题引发期货估值修复,二是一季度现货上涨预期带动原木估值上行。
交割“检尺差”及仓单成本方面,在实际交割过程中,原木体积测量较现货贸易存在偏差,市场以2024年12月19日江苏地区首笔期转现业务的4%作为“检尺差”去交易,盘面应升水现货4%左右。叠加一季度现货锚定未来仓单成本,盘面估值进一步上移。
需求方面,港口出货量在2024年12月份整体表现稳定,出库量的向下拐点晚于往年同期。一方面,需求整体稳定偏好;另一方面,2024年12月山东到港量较为集中,现货价格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贸易商采取“以价换量”方式,带来港口出货增量。
进口方面,2024年12月底新西兰假期影响阶段性原木发运,以一个半月的销售期估算,对应2月进口量季节性下降。2025年春节较早,在库存整体维持中性的格局下,若节后需求好转,带动加工厂备货,则现货价格存在上涨预期。
原木一季度现货价格上行预期暂无法证伪,但市场对持仓成本对应的盘面估值仍存在分歧。
仓单逻辑应以交易预期为主,而非以当前现货锚定的仓单成本为主。仓单成本逻辑:原木品种特性为低货值、高储存成本,且无法长期保存。目前距离2507首个交割合约尚远,当下市场多以当前现货价格作为基准,加上较高的储存费用,往往导致持有成本偏高。市场需要注意风险在于:1.期货交易应以交易预期为主,本质上是对未来现货价格的预判;2.以持有成本理论来锚定6个月后的仓单成本,未考虑现货波动带来的价格风险,平白承受持仓损耗,不符合期现套利逻辑;3.最低交割品选择方面,目前以5.9m中A作为替代交割更有性价比,同时需考虑旧货折价问题。
估值逻辑应以未来现货价格预期为锚,4—7月往往呈下跌趋势。现货估值逻辑:从历史价格出发,7月为季节性淡季,往往处于全年价格中部偏低位置。从历史价格规律来看,除2024年之外,1—3月、4月往往是现货价格的提升期,4—7月现货价格通常呈下跌趋势。
原木露天堆放,储存时间较久容易引起质量问题。从持仓理论出发锚定临近月现货价格,根据下游低库存及补库需求分析,预判3月现货价格上涨确定性较大。6—8月江苏市场处于梅雨季节,现货储存困难,价格偏弱。若以一季度现货提升期的价格预期锚定7月淡季合约仓单成本,不符合交易逻辑。
原木从估值预期叠加仓单成本分析,仓单成本=现货价格(预期)+涨尺+仓储成本+资金利息+交割费用±升贴水。以临近月现货价格预期作为基准,更贴近盘面估值,5.9米规格辐射松替代交割更具备性价比。
1.以仓单开始注册时间节点,4月现货价格预期为基准。假设3—4月现货提涨20元/方,不考虑交割旧货前提下,取3.9米小A~5.9米中A规格交割,不同规格单品对应的无风险套利持仓成本在870~890元/方。
图为山东3.9米辐射松中A现货价(单位:元/方)
2.以临近月为基准,5月、6月现货价格更靠近2507合约估值,且交割仍在免堆期内。假设5月现货较一季度回落10元/方,取3.9米小A~5.9米中A规格交割,不同规格单品对应的无风险套利持仓成本在850~870元/方。
3.以6月现货价格预期为基准, 6月为需求淡季,假设现货较当前平水,不同规格单品对应的无风险套利持仓成本在838~857元/方。若考虑最低交割品,不同规格单品对应无风险套利在830~850元/方。
从原木市场基本面逻辑来看,需求端在一季度存在边际改善,但整体供需仍处弱平衡格局。原木下游加工厂逐步进入停工阶段,港口贸易商陆续封库,现货市场购销趋于清淡,春节后存在需求回暖预期。从长期看,2025年新西兰原木供应仍维持高峰。2024年12月新西兰向中国发货量达145.6万方,环比增加13%,2025年1月仍有到港压力,2月到港季节性下降,全年供应预计稳定。从地产投资角度看,2025年预计地产需求仍同比下行,但在强政策托底下,下降幅度收窄。2025年原木市场供需整体仍维持弱平衡格局。
从估值逻辑来看,7月为季节性淡季,往往处于全年价格中部偏低位置,若以一季度现货提升期的价格预期锚定7月淡季合约仓单成本,不符合交易逻辑。以临近月份(5月、6月)现货价格预期作为定价,更加贴近盘面实际估值。原木仓单成本为动态成本,将伴随现货成本等因素变化而改变。一般而言,通常实际进入交割月完成现货交割比例较少,期现公司在交割月前以现货销售方式处理,可节省10元/方交割费用。上述测算的仓单成本均为理论无风险套利的持仓成本,而商品期货市场往往无法长期给出无风险套利空间。
我们认为,目前距离首个合约LG2507交割尚远,锚定临近月份现货价格预期,当前盘面整体估值偏高。但新品种上市前期易受市场情绪影响,原木市场多空分歧加大,春节前注意波动率风险。
风险因素:地产需求、现货流动性、国际贸易关系、资金面等。(作者单位:中信期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