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诺:新型光纤陀螺仪解决方案,引领“低空+智驾”未来浪潮

MEMS

2周前

2022年,已是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部副主任的刘晓平决定放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毅然决定投身硅光芯片产业,瞄准光纤陀螺仪赛道开启创业之路,并着手组建奥斯诺团队。

导航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精准定位

惯性导航系统无需持续依赖
导航卫星信号、毫米波雷达等辅助手段
真正意义实现“自主导航”“自动驾驶”
这一技术系统的“心脏”
正是光纤陀螺仪
作为光纤陀螺仪领域的佼佼者
广东奥斯诺工业有限公司
(简称:奥斯诺)拥有国内唯一的
基于硅光芯片的光纤陀螺仪研产销一体化团队
依托自主技术创新,让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
这一“定位神器”广泛应用于民用市场

光纤陀螺仪(Fiber Optic Gyroscope,简称FOG)是一种利用光纤技术实现角速度测量的高精度仪器,其工作原理就像是在光纤中“跳舞”的光:当光在光纤环中传播时,如果光纤环发生旋转,光的传播距离会随之变化,通过精密地测量这种变化,光纤陀螺仪就能推算出光纤环的旋转速度和方向。
奥斯诺成立于2020年4月,聚焦高精度低成本光学导航系统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掌握光子芯片、光学传感、惯性导航、微纳集成光纤陀螺仪等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应用广泛,覆盖军事、民用多个领域,是武器装备制导化、工程机械智能化、交通运输无人化的核心传感器。在格力集团的投资赋能下,在2024年11月的中国航展期间,奥斯诺正式迁入香洲区格创·智造,目前正加快推进生产线建设、扩大生产产能,以期形成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锚定硅光芯片赛道,自研颠覆性技术

领跑全球光纤陀螺仪赛道

自20世纪70年代“现代光纤陀螺仪设想”被提出以来,光纤陀螺仪关键技术发展至今已取得重大突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光纤陀螺仪研究和应用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相比之下,我国对于光纤陀螺仪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2022年,已是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部副主任的刘晓平决定放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毅然决定投身硅光芯片产业,瞄准光纤陀螺仪赛道开启创业之路,并着手组建奥斯诺团队。目前,奥斯诺拥有员工100余人,其中45%为生产人员,研发博士团队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北大、北航、国防科大等知名高校,均为在相关专业拥有15年以上产业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
▲奥斯诺团队专注于光纤陀螺仪的研究和应用技术
刘晓平在公司成立之初,提出了两种低成本方案。其中微纳集成方案颠覆传统闭环干涉式光纤陀螺仪(IFOG)方案,在微米和纳米尺度上另辟蹊径,将保偏光纤加工成偏振器、耦合器、分束器、调制器等光学器件,代替了光纤陀螺仪的Y波导等器件,极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与此同时,奥斯诺并行研发的硅光芯片方案在2023年取得重大突破。该方案聚焦于微纳集成方案在光纤上逐个分立实现的器件,通过半导体生产制造工艺将其集成在同一个硅光芯片上,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一致性,达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的目标。
▲光子芯片
由于上述两种方案所涉及的核心器件、设备、工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无法在市场上直接采购或者委托加工,国内还没有成功研发的先例,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颠覆性。对此,奥斯诺坚持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积极创新生产工艺,经过三年研发攻坚,已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微纳集成光纤陀螺仪和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生产线,截至2024年底,公司发明专利将超过20项。
▲奥斯诺已提交发明专利20多项
目前,奥斯诺已大规模生产微纳集成光纤陀螺仪产品,并着手小批量生产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和惯性导航产品,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球第二家具备提供光纤陀螺仪产品能力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数千万元。“科学研究可以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但在量产问题上也许只有一条路。很庆幸我们选择走硅光芯片这条技术路线,并且能够走通。”刘晓平说道。

自主研发高精度、低成本小型陀螺

仪芯片化赋能千万级民用导航市场

惯性导航系统作为现代智能产品的“前庭系统”,是卫星信号、视觉器件和雷达失效后唯一能保障敏感载体自主导航的部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化智能产品对惯性导航系统的需求逐渐增大,其中无人机、无人车、潜航器等产品对成本十分敏感,亟需性能可靠、高性价比的惯性器件解决方案。

与微机电(MEMS)陀螺仪相比,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的精度高出10倍以上,成本可降低90%,而体积只有传统光纤陀螺的50%,成为当前最有望降低成本且能保障高性能的技术路线之一。

2022年,奥斯诺团队成功研发国内首只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现已拥有近10台套全知识产权自研工艺基台、1条中试生产测试线以及年产1万轴的低成本陀螺仪及系统。公司生产的光子芯片全面满足陀螺仪应用,串扰光抑制能力显著提升,系统光损耗和耦合损耗值实现大幅降低,分束比误差小于1%。

▲ 光纤陀螺仪

奥斯诺生产的商用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精度超越国际最先进的同类产品,具有高可靠性、低成本、易量产等优点,其中NANO-40陀螺仪是市场成本最低的光纤陀螺仪、NANO-24陀螺是市场最小的光纤陀螺仪。在民用市场,奥斯诺研发的集成光纤陀螺仪及高精度惯导系统在高铁轨检、云台稳定、无人机导航、矿井自动化等多型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奥斯诺惯性仪表产品系列及系统级产品系列

国资赋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深度聚合

双向奔赴取得真经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高精度、低成本、小型化陀螺以及惯性导航系统,决定着低空飞行器的抗干扰能力和导航设备精度,将成为低空经济战略的支撑型传感器。

作为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大脑”,L4级以上高级别无人驾驶运动测量和控制需要0.5°/h以上的陀螺仪,传统MEMS难以满足这一指标。随着我国无人驾驶技术位列世界领军地位,奥斯诺瞄准“天地一体”的高级别无人化运载技术,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级惯性传感器和导航技术的民族企业。

▲2024年11月,奥斯诺正式入驻珠海香洲区格创·智造
谈及为何选择落户珠海,刘晓平认为,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热土,其友好的创业环境以及对人才的珍视支持,有助于初创企业加速成长,与奥斯诺锚定“立足国内、走向全球”的双循环战略规划完美契合,并且珠海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深厚产业积淀,能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格力集团作为我们上一轮融资的联合领投方,除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栋独立厂房,满足未来产能扩张对于生产场地的迫切需求。此外,格力集团还积极协调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帮助我们提高产品性价比、拓展市场渠道。”刘晓平表示,在格力集团等投资方的支持下,近年来奥斯诺加速发展,荣获科技部火炬中心颁发的“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秀奖(智能制造组国赛第一名)”,并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低空经济领域专业赛中斩获成长组二等奖。
▲奥斯诺生产基地
“我觉得创业就像是一场修行,和西游记唐僧取经类似,我们团队中的能人很多,怎么把大家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是团队管理的一大难题。此外,创业需要不断化缘,如何更加高效、精确地找到慧眼识珠的投资者,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谈及创业之路,刘晓平感叹道阻且长,但前途充满光明,未来将深耕硅光芯片传感器领域,持续迭代关键技术和研发工艺,锻造市场竞争“硬核实力”,在智能浪潮中砥砺前行,朝着行业领军龙头的目标奋斗,以技术创新为智能时代飞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延伸阅读:
《TDK InvenSense惯性测量单元(IMU)IAM-20685产品分析》
《博世MEMS惯性测量单元(IMU)SMI240产品分析》
《村田MEMS惯性测量单元(IMU)SCHA634产品分析》
《消费类MEMS惯性测量单元(IMU)产品对比分析-2022版》
《汽车级MEMS惯性测量单元(IMU)产品对比分析-2024版》

2022年,已是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部副主任的刘晓平决定放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毅然决定投身硅光芯片产业,瞄准光纤陀螺仪赛道开启创业之路,并着手组建奥斯诺团队。

导航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精准定位

惯性导航系统无需持续依赖
导航卫星信号、毫米波雷达等辅助手段
真正意义实现“自主导航”“自动驾驶”
这一技术系统的“心脏”
正是光纤陀螺仪
作为光纤陀螺仪领域的佼佼者
广东奥斯诺工业有限公司
(简称:奥斯诺)拥有国内唯一的
基于硅光芯片的光纤陀螺仪研产销一体化团队
依托自主技术创新,让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
这一“定位神器”广泛应用于民用市场

光纤陀螺仪(Fiber Optic Gyroscope,简称FOG)是一种利用光纤技术实现角速度测量的高精度仪器,其工作原理就像是在光纤中“跳舞”的光:当光在光纤环中传播时,如果光纤环发生旋转,光的传播距离会随之变化,通过精密地测量这种变化,光纤陀螺仪就能推算出光纤环的旋转速度和方向。
奥斯诺成立于2020年4月,聚焦高精度低成本光学导航系统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掌握光子芯片、光学传感、惯性导航、微纳集成光纤陀螺仪等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应用广泛,覆盖军事、民用多个领域,是武器装备制导化、工程机械智能化、交通运输无人化的核心传感器。在格力集团的投资赋能下,在2024年11月的中国航展期间,奥斯诺正式迁入香洲区格创·智造,目前正加快推进生产线建设、扩大生产产能,以期形成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锚定硅光芯片赛道,自研颠覆性技术

领跑全球光纤陀螺仪赛道

自20世纪70年代“现代光纤陀螺仪设想”被提出以来,光纤陀螺仪关键技术发展至今已取得重大突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光纤陀螺仪研究和应用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相比之下,我国对于光纤陀螺仪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2022年,已是上海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部副主任的刘晓平决定放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毅然决定投身硅光芯片产业,瞄准光纤陀螺仪赛道开启创业之路,并着手组建奥斯诺团队。目前,奥斯诺拥有员工100余人,其中45%为生产人员,研发博士团队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北大、北航、国防科大等知名高校,均为在相关专业拥有15年以上产业工作经验的技术专家。
▲奥斯诺团队专注于光纤陀螺仪的研究和应用技术
刘晓平在公司成立之初,提出了两种低成本方案。其中微纳集成方案颠覆传统闭环干涉式光纤陀螺仪(IFOG)方案,在微米和纳米尺度上另辟蹊径,将保偏光纤加工成偏振器、耦合器、分束器、调制器等光学器件,代替了光纤陀螺仪的Y波导等器件,极大降低了制造成本
与此同时,奥斯诺并行研发的硅光芯片方案在2023年取得重大突破。该方案聚焦于微纳集成方案在光纤上逐个分立实现的器件,通过半导体生产制造工艺将其集成在同一个硅光芯片上,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一致性,达到大规模、低成本生产的目标。
▲光子芯片
由于上述两种方案所涉及的核心器件、设备、工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无法在市场上直接采购或者委托加工,国内还没有成功研发的先例,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和颠覆性。对此,奥斯诺坚持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积极创新生产工艺,经过三年研发攻坚,已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微纳集成光纤陀螺仪和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生产线,截至2024年底,公司发明专利将超过20项。
▲奥斯诺已提交发明专利20多项
目前,奥斯诺已大规模生产微纳集成光纤陀螺仪产品,并着手小批量生产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和惯性导航产品,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球第二家具备提供光纤陀螺仪产品能力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数千万元。“科学研究可以进行天马行空的思考,但在量产问题上也许只有一条路。很庆幸我们选择走硅光芯片这条技术路线,并且能够走通。”刘晓平说道。

自主研发高精度、低成本小型陀螺

仪芯片化赋能千万级民用导航市场

惯性导航系统作为现代智能产品的“前庭系统”,是卫星信号、视觉器件和雷达失效后唯一能保障敏感载体自主导航的部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无人化智能产品对惯性导航系统的需求逐渐增大,其中无人机、无人车、潜航器等产品对成本十分敏感,亟需性能可靠、高性价比的惯性器件解决方案。

与微机电(MEMS)陀螺仪相比,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的精度高出10倍以上,成本可降低90%,而体积只有传统光纤陀螺的50%,成为当前最有望降低成本且能保障高性能的技术路线之一。

2022年,奥斯诺团队成功研发国内首只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现已拥有近10台套全知识产权自研工艺基台、1条中试生产测试线以及年产1万轴的低成本陀螺仪及系统。公司生产的光子芯片全面满足陀螺仪应用,串扰光抑制能力显著提升,系统光损耗和耦合损耗值实现大幅降低,分束比误差小于1%。

▲ 光纤陀螺仪

奥斯诺生产的商用硅光芯片光纤陀螺仪,精度超越国际最先进的同类产品,具有高可靠性、低成本、易量产等优点,其中NANO-40陀螺仪是市场成本最低的光纤陀螺仪、NANO-24陀螺是市场最小的光纤陀螺仪。在民用市场,奥斯诺研发的集成光纤陀螺仪及高精度惯导系统在高铁轨检、云台稳定、无人机导航、矿井自动化等多型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

▲奥斯诺惯性仪表产品系列及系统级产品系列

国资赋能+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深度聚合

双向奔赴取得真经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信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高精度、低成本、小型化陀螺以及惯性导航系统,决定着低空飞行器的抗干扰能力和导航设备精度,将成为低空经济战略的支撑型传感器。

作为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大脑”,L4级以上高级别无人驾驶运动测量和控制需要0.5°/h以上的陀螺仪,传统MEMS难以满足这一指标。随着我国无人驾驶技术位列世界领军地位,奥斯诺瞄准“天地一体”的高级别无人化运载技术,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级惯性传感器和导航技术的民族企业。

▲2024年11月,奥斯诺正式入驻珠海香洲区格创·智造
谈及为何选择落户珠海,刘晓平认为,珠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创业热土,其友好的创业环境以及对人才的珍视支持,有助于初创企业加速成长,与奥斯诺锚定“立足国内、走向全球”的双循环战略规划完美契合,并且珠海在装备制造领域的深厚产业积淀,能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格力集团作为我们上一轮融资的联合领投方,除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栋独立厂房,满足未来产能扩张对于生产场地的迫切需求。此外,格力集团还积极协调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帮助我们提高产品性价比、拓展市场渠道。”刘晓平表示,在格力集团等投资方的支持下,近年来奥斯诺加速发展,荣获科技部火炬中心颁发的“2024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优秀奖(智能制造组国赛第一名)”,并在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低空经济领域专业赛中斩获成长组二等奖。
▲奥斯诺生产基地
“我觉得创业就像是一场修行,和西游记唐僧取经类似,我们团队中的能人很多,怎么把大家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是团队管理的一大难题。此外,创业需要不断化缘,如何更加高效、精确地找到慧眼识珠的投资者,这也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谈及创业之路,刘晓平感叹道阻且长,但前途充满光明,未来将深耕硅光芯片传感器领域,持续迭代关键技术和研发工艺,锻造市场竞争“硬核实力”,在智能浪潮中砥砺前行,朝着行业领军龙头的目标奋斗,以技术创新为智能时代飞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延伸阅读:
《TDK InvenSense惯性测量单元(IMU)IAM-20685产品分析》
《博世MEMS惯性测量单元(IMU)SMI240产品分析》
《村田MEMS惯性测量单元(IMU)SCHA634产品分析》
《消费类MEMS惯性测量单元(IMU)产品对比分析-2022版》
《汽车级MEMS惯性测量单元(IMU)产品对比分析-2024版》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