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十二
编辑:朗明
来源:财经天下WEEKLY(ID:cjtxweekly)
在2023年底的一场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介绍了自家汽车的超级电机等技术。但眼尖的网友们发现,小米汽车所谓超级电机并非自研,而是来自于供应商。
针对这一质疑,联合动力的母公司汇川技术站了出来,表示:“小米超级电机中,V6s是汇川技术与小米联合研发,但V8s是小米全自研的。”
也就是在这次为小米的辟谣中,联合动力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如今,联合动力冲击创业板上市的进程已更进一步。2025年1月13日,联合动力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联合动力此次计划募资额为48.57亿元,是当前创业板在审的最大IPO项目。
招股书显示,联合动力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70540.53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5%且不低于10%。以此计算,联合动力此次IPO估值最低约194.28亿元,最高将达到485.7亿元。
联合动力是有着工控界“小华为”之称的汇川技术旗下子公司,且是汇川技术体系内负责运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的唯一主体。2023年,其在该领域市占率已经仅次于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中国第二大电控企业。如若在第三方供应商中算,联合动力市占率当属第一。
目前,朱兴明实际控制汇川技术19.29%股份,进而通过汇川技术间接控制联合动力94.51%的股份,为联合动力实际控制人。
朱兴明是如何在打造了市值1600多亿元汇川技术后,又踏上新能源汽车风口的?
与理想汽车合作
作为电动汽车的“三大件”,电控、电机、电池,替代了传统燃油车中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并且重新定义了汽车的动力系统架构。
▲截图源于联合动力招股书
在这个赛道里,电池界的“宁王”(宁德时代)早已声名远扬,而深耕电控、电机领域的联合动力,其故事还要从2009年说起。那时新能源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人对电动汽车的未来还持观望态度。朱兴明在汇川技术的时候,已经预见了这个行业即将迎来的巨大变革。他果断提议在汇川技术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联合动力,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开发。
这一决定不仅让联合动力成为了汇川技术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也为后来的成功埋下了伏笔。如今,市面上多款热销车型的电控产品,背后都有联合动力的身影。
比如在新能源领域赚到钱的理想,就是联合动力最大的客户,也成功帮助联合动力敲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门。
理想汽车与联合动力的合作结缘于“新能源之都”——常州。
2021年,联合动力与理想汽车合资成立了常州汇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双方共同出资研发五合一驱动总成,联合动力为理想ONE提供双电控系统和后电桥电控。在这个合作公司中,理想汽车成员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9%,联合动力持股51%。
随着理想汽车的热销车型不断推出,联合动力的业绩也随之腾飞。2021年,理想汽车卖出了9万多辆新车,进而为联合动力贡献了52.58%的营收。直到后续联合动力开拓了新的客户,理想带来的营收占比在2024上半年下降至33.16%,理想也拿走了双方合资公司的控股权,联合动力的持股比例为此下降至约12.66%。
除了理想之外,包括小鹏汽车、小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也都是联合动力的客户。
另外,广汽、奇瑞、长安、吉利等大厂,在自研电机电控的同时,也选择与联合动力合作。2024年上半年,这4大车企给联合动力带来的营收占比为33.11%。国际车企中,沃尔沃、Stellantis集团、大众、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等也都是联合动力的客户。
除了在电机和电驱系统等方面,联合动力深度绑定新能源汽车巨头们,在电控市场上,根据NE时代统计,2023年联合动力以84.8万出货、10.2%市占率力压特斯拉、紧追比亚迪,位居国内电控企业第二位,且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市占率的傲人战绩,也带来了不俗的业绩表现。
2021年到2023年,联合动力的总营收从29.03亿元增至93.65亿元。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为60.55亿元。随着营收增长,联合动力开始扭亏为盈,2021年和2022年累计亏损了4.3亿元,到了2023年,归母净利润达到了1.86亿元,实现盈利。2024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规模更是进一步扩大为2.85亿元。
业绩迎来拐点之后,如今联合动力踏上了IPO之路。
脱离华为体系后创业
作为车企们的供应商,走到如今IPO的地步,离不开背后创始人朱兴明毒辣的眼光。
朱兴明,1967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在燕山大学毕业后,出于对电控领域的兴趣,从毕业之初就从事了相关领域的工作。
在小公司干了几年,朱兴明想要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能力,1997年,他加入了华为旗下的深圳市安圣电气有限公司(简称“安圣电气”)。然而,命运多舛。2000年前后突如其来的互联网泡沫,导致全球电信设备行业深受牵连,华为不得不进行业务调整。
华为转让和剥离了一些与核心业务不相干的产品线,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安圣电气成为了“弃子”,还卖出了一个好价钱。2001年10月,美国艾默生集团一次性拿出了7.5亿美元,收购了安圣电气,这成为当时国内市场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从此,朱兴明成为了艾默生的员工。
尽管在艾默生的日子不算长,但这段经历给朱兴明带来了宝贵的国际视野和人脉资源。2003年,朱兴明带着19名前同事共同创立了汇川技术。这些早期的支持者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汇川技术和联合动力的重要股东和董事会成员,联合动力的9名董事会成员中,有4位是朱兴明的前艾默生同事,3位是华为——艾默生系员工。
朱兴明深知,要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领先,就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为了不让自己的管理和思想落后,他养成了两个习惯:“见高人、理大事。”每个月,他都会与8位优秀企业家交流,向他们请教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格局。这也潜在地决定着汇川技术以及联合动力的发展方向。
汇川技术的创业点,也选择了华为电气老产品之一——矢量变频器。矢量变频器是用于电机进行速度调节的设备,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应用场景之一就是电梯。
当时,国内的房地产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业如火如荼,电梯需求大幅上升。但囿于国内电梯企业缺乏一体化的自动控制技术,导致成本高昂,而国外的产品适应难度大、定价高,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汇川技术迅速占领了这一细分市场,并于2010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一举成为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
朱兴明深知,工业自动化一直处于变化当中,单一产品在未来很难发展。
随着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不断演变,朱兴明开始着眼于伺服系统(用来精确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等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伺服系统是未来自动化的核心,但初期的研发并不顺利,拿出去10个伺服系统现场测试能被退回7个。为此,朱兴明跑到欧洲寻求顶级专家的帮助,最终攻克难关,推出了成功的伺服系统产品。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并购,汇川技术实现了高速增长,进入了轨道交通等多个新领域。
2016年,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已经相继成立,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彼时,汇川技术市值已突破300亿元,但朱兴明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大胆跨界进入新能源电控领域。他坚信:“我们现在正站在一个巨大的产业断层的风口之上。”
然而联合动力的起步并不容易,并且长期依赖母公司汇川技术的资金支持。即便是在2019年,汇川技术因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开拓期亏损和通用自动化业务受宏观经济低迷的影响导致利润下降,朱兴明依然坚定地承诺:“只要汇川不被ST,就一定将汽车业务干到底!”
这份坚持最终换来了回报。从2024年上半年的营收来看,联合动力的营收几乎占据了汇川技术(同期营收为161.83亿元)总营收的四成,成为仅次于旗下通用自动化业务(同期营收为75亿元)的第二大支柱。更重要的是,联合动力的营收增速远超通用自动化、智慧电梯、轨道交通这三大业务。
商务合作:lting2015(微信)
更多交流请加:jcg654(微信)
设置星标不迷路,感谢您的支持!
正商参阅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作者:杨十二
编辑:朗明
来源:财经天下WEEKLY(ID:cjtxweekly)
在2023年底的一场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介绍了自家汽车的超级电机等技术。但眼尖的网友们发现,小米汽车所谓超级电机并非自研,而是来自于供应商。
针对这一质疑,联合动力的母公司汇川技术站了出来,表示:“小米超级电机中,V6s是汇川技术与小米联合研发,但V8s是小米全自研的。”
也就是在这次为小米的辟谣中,联合动力成功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如今,联合动力冲击创业板上市的进程已更进一步。2025年1月13日,联合动力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联合动力此次计划募资额为48.57亿元,是当前创业板在审的最大IPO项目。
招股书显示,联合动力本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70540.53万股,占本次发行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5%且不低于10%。以此计算,联合动力此次IPO估值最低约194.28亿元,最高将达到485.7亿元。
联合动力是有着工控界“小华为”之称的汇川技术旗下子公司,且是汇川技术体系内负责运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的唯一主体。2023年,其在该领域市占率已经仅次于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中国第二大电控企业。如若在第三方供应商中算,联合动力市占率当属第一。
目前,朱兴明实际控制汇川技术19.29%股份,进而通过汇川技术间接控制联合动力94.51%的股份,为联合动力实际控制人。
朱兴明是如何在打造了市值1600多亿元汇川技术后,又踏上新能源汽车风口的?
与理想汽车合作
作为电动汽车的“三大件”,电控、电机、电池,替代了传统燃油车中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并且重新定义了汽车的动力系统架构。
▲截图源于联合动力招股书
在这个赛道里,电池界的“宁王”(宁德时代)早已声名远扬,而深耕电控、电机领域的联合动力,其故事还要从2009年说起。那时新能源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大多数人对电动汽车的未来还持观望态度。朱兴明在汇川技术的时候,已经预见了这个行业即将迎来的巨大变革。他果断提议在汇川技术内部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联合动力,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开发。
这一决定不仅让联合动力成为了汇川技术的重要业务板块之一,也为后来的成功埋下了伏笔。如今,市面上多款热销车型的电控产品,背后都有联合动力的身影。
比如在新能源领域赚到钱的理想,就是联合动力最大的客户,也成功帮助联合动力敲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大门。
理想汽车与联合动力的合作结缘于“新能源之都”——常州。
2021年,联合动力与理想汽车合资成立了常州汇想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双方共同出资研发五合一驱动总成,联合动力为理想ONE提供双电控系统和后电桥电控。在这个合作公司中,理想汽车成员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9%,联合动力持股51%。
随着理想汽车的热销车型不断推出,联合动力的业绩也随之腾飞。2021年,理想汽车卖出了9万多辆新车,进而为联合动力贡献了52.58%的营收。直到后续联合动力开拓了新的客户,理想带来的营收占比在2024上半年下降至33.16%,理想也拿走了双方合资公司的控股权,联合动力的持股比例为此下降至约12.66%。
除了理想之外,包括小鹏汽车、小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也都是联合动力的客户。
另外,广汽、奇瑞、长安、吉利等大厂,在自研电机电控的同时,也选择与联合动力合作。2024年上半年,这4大车企给联合动力带来的营收占比为33.11%。国际车企中,沃尔沃、Stellantis集团、大众、奥迪、保时捷、捷豹路虎等也都是联合动力的客户。
除了在电机和电驱系统等方面,联合动力深度绑定新能源汽车巨头们,在电控市场上,根据NE时代统计,2023年联合动力以84.8万出货、10.2%市占率力压特斯拉、紧追比亚迪,位居国内电控企业第二位,且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
市占率的傲人战绩,也带来了不俗的业绩表现。
2021年到2023年,联合动力的总营收从29.03亿元增至93.65亿元。2024年上半年,其营收为60.55亿元。随着营收增长,联合动力开始扭亏为盈,2021年和2022年累计亏损了4.3亿元,到了2023年,归母净利润达到了1.86亿元,实现盈利。2024上半年,其归母净利润规模更是进一步扩大为2.85亿元。
业绩迎来拐点之后,如今联合动力踏上了IPO之路。
脱离华为体系后创业
作为车企们的供应商,走到如今IPO的地步,离不开背后创始人朱兴明毒辣的眼光。
朱兴明,1967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在燕山大学毕业后,出于对电控领域的兴趣,从毕业之初就从事了相关领域的工作。
在小公司干了几年,朱兴明想要在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的能力,1997年,他加入了华为旗下的深圳市安圣电气有限公司(简称“安圣电气”)。然而,命运多舛。2000年前后突如其来的互联网泡沫,导致全球电信设备行业深受牵连,华为不得不进行业务调整。
华为转让和剥离了一些与核心业务不相干的产品线,与电力电子技术相关的安圣电气成为了“弃子”,还卖出了一个好价钱。2001年10月,美国艾默生集团一次性拿出了7.5亿美元,收购了安圣电气,这成为当时国内市场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从此,朱兴明成为了艾默生的员工。
尽管在艾默生的日子不算长,但这段经历给朱兴明带来了宝贵的国际视野和人脉资源。2003年,朱兴明带着19名前同事共同创立了汇川技术。这些早期的支持者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了汇川技术和联合动力的重要股东和董事会成员,联合动力的9名董事会成员中,有4位是朱兴明的前艾默生同事,3位是华为——艾默生系员工。
朱兴明深知,要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领先,就必须不断学习和进步。为了不让自己的管理和思想落后,他养成了两个习惯:“见高人、理大事。”每个月,他都会与8位优秀企业家交流,向他们请教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格局。这也潜在地决定着汇川技术以及联合动力的发展方向。
汇川技术的创业点,也选择了华为电气老产品之一——矢量变频器。矢量变频器是用于电机进行速度调节的设备,在工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其应用场景之一就是电梯。
当时,国内的房地产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业如火如荼,电梯需求大幅上升。但囿于国内电梯企业缺乏一体化的自动控制技术,导致成本高昂,而国外的产品适应难度大、定价高,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汇川技术迅速占领了这一细分市场,并于2010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一举成为国产品牌中的佼佼者。
朱兴明深知,工业自动化一直处于变化当中,单一产品在未来很难发展。
随着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不断演变,朱兴明开始着眼于伺服系统(用来精确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等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伺服系统是未来自动化的核心,但初期的研发并不顺利,拿出去10个伺服系统现场测试能被退回7个。为此,朱兴明跑到欧洲寻求顶级专家的帮助,最终攻克难关,推出了成功的伺服系统产品。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并购,汇川技术实现了高速增长,进入了轨道交通等多个新领域。
2016年,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已经相继成立,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彼时,汇川技术市值已突破300亿元,但朱兴明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大胆跨界进入新能源电控领域。他坚信:“我们现在正站在一个巨大的产业断层的风口之上。”
然而联合动力的起步并不容易,并且长期依赖母公司汇川技术的资金支持。即便是在2019年,汇川技术因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开拓期亏损和通用自动化业务受宏观经济低迷的影响导致利润下降,朱兴明依然坚定地承诺:“只要汇川不被ST,就一定将汽车业务干到底!”
这份坚持最终换来了回报。从2024年上半年的营收来看,联合动力的营收几乎占据了汇川技术(同期营收为161.83亿元)总营收的四成,成为仅次于旗下通用自动化业务(同期营收为75亿元)的第二大支柱。更重要的是,联合动力的营收增速远超通用自动化、智慧电梯、轨道交通这三大业务。
商务合作:lting2015(微信)
更多交流请加:jcg654(微信)
设置星标不迷路,感谢您的支持!
正商参阅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