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银行史诗级 “IPO 困局” 给银行业的反思

中国金融网

16小时前

广州市国资企业广州金控一度实际持有该行超92%的股权,股权高度集中极易引发大股东对银行运营的过度干预,破坏治理结构的平衡。...虽近年来通过增资扩股等手段将广州金控持股比例稀释至超42%,但仍存在股权确权难题。

1-广州银行-小图.jpg

金透社 | 金州

在金融领域的宏大版图中,广州银行的 IPO 历程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历经 16 载漫长征程,却最终折戟沉沙。这一事件不仅对广州银行自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银行业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困境,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深刻反思。

漫长 IPO 之路的坎坷波折

自 2009 年完成资产重组并更名为广州银行后,该行便立下三年内上市的壮志雄心。彼时,其满怀憧憬地规划着 2010 年上半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期望借此快速迈向资本市场。然而,现实却给了它沉重一击。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想象,使得广州银行的上市计划被无情搁置,三年之约化为泡影。

时间来到 2018 年,广州银行再次发力,将 A 股上市工作全面启动,把 “上市 1 号工程” 置于全行战略的核心位置。2020 年 6 月,其上市申请材料被证监会接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进展。然而,在全面注册制落地后的 2023 年 3 月,深交所虽受理了其申请,但之后的进程却陷入了泥沼。受理未问询状态持续许久,期间还因财务资料过期、申报会计师更换等问题,多次中止 IPO 申请。直至 2025 年 1 月 17 日,随着广州银行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正式终止对该行的审核程序,这场长达近五年的 “排队” 之旅就此戛然而止。

困局背后的多重因素剖析

经营业绩的下滑态势:从 2021 年至 2023 年,广州银行的经营数据呈现出令人担忧的趋势。营业收入增长率从 2021 年的 11.03% 降至 2023 年的 -6.71%,净利润更是从 2021 年的 41.01 亿元逐年下滑至 2023 年的 30.17 亿元。到了 2024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约 12.55%。如此明显的业绩滑坡,无疑会对其上市后的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造成严重打击。广州银行将此归因于宏观经济环境压力、行业政策调控、信贷风险事件频发以及市场利率下行等多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新增不良贷款增加,信用减值损失金额增长较快,进而严重侵蚀了利润空间。

不良贷款率的居高不下:在资产质量方面,广州银行同样面临严峻挑战。2021 年末至 2023 年末,其不良贷款余额从 60.84 亿元攀升至 95.11 亿元,不良贷款率也从 1.57% 上升至 2.05%。2023 年,零售层面的信用卡业务受宏观经济环境及居民消费需求恢复缓慢、投资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金额显著增长。这反映出广州银行在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把控方面存在漏洞,而高不良贷款率无疑是资本市场极为关注的负面因素,严重阻碍了其上市进程。

股权结构与确权问题:广州银行的股权结构也曾长期存在隐患。广州市国资企业广州金控一度实际持有该行超 92% 的股权,股权高度集中极易引发大股东对银行运营的过度干预,破坏治理结构的平衡。虽近年来通过增资扩股等手段将广州金控持股比例稀释至超 42%,但仍存在股权确权难题。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尚有 302 户非自然人股东和 1088 户自然人股东未完成确权,涉及股份数占发行前总股本的 0.58%。股权的不清晰不仅不符合首发办法的相关规定,也让投资者对银行的稳定性和未来发展心存疑虑。

广州银行困局对银行业的深远启示

风险管理与资产质量把控至关重要:广州银行的案例警示整个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评估各类潜在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通过加强贷前审查、贷中监控和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当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只有切实保障资产质量,银行才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为上市和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刻不容缓:合理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是银行稳健运营的基石。银行业应避免股权过度集中,通过多元化股权结构,引入不同背景的战略投资者,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科学性。同时,要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边界,加强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确保银行运营在规范、透明的轨道上进行。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还能增强市场对银行的信心,提升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适应市场变化与监管要求:随着资本市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银行业必须紧跟监管步伐,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同时,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上市筹备过程中,要充分评估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确保符合上市条件。对于已上市银行,也要持续满足监管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合规经营水平,以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需求。

广州银行的 IPO 困局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它提醒着银行业在追求上市和发展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只有这样,银行业才能在资本市场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广州市国资企业广州金控一度实际持有该行超92%的股权,股权高度集中极易引发大股东对银行运营的过度干预,破坏治理结构的平衡。...虽近年来通过增资扩股等手段将广州金控持股比例稀释至超42%,但仍存在股权确权难题。

1-广州银行-小图.jpg

金透社 | 金州

在金融领域的宏大版图中,广州银行的 IPO 历程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历经 16 载漫长征程,却最终折戟沉沙。这一事件不仅对广州银行自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银行业在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困境,引发了整个行业的深刻反思。

漫长 IPO 之路的坎坷波折

自 2009 年完成资产重组并更名为广州银行后,该行便立下三年内上市的壮志雄心。彼时,其满怀憧憬地规划着 2010 年上半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期望借此快速迈向资本市场。然而,现实却给了它沉重一击。市场环境的风云变幻、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想象,使得广州银行的上市计划被无情搁置,三年之约化为泡影。

时间来到 2018 年,广州银行再次发力,将 A 股上市工作全面启动,把 “上市 1 号工程” 置于全行战略的核心位置。2020 年 6 月,其上市申请材料被证监会接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进展。然而,在全面注册制落地后的 2023 年 3 月,深交所虽受理了其申请,但之后的进程却陷入了泥沼。受理未问询状态持续许久,期间还因财务资料过期、申报会计师更换等问题,多次中止 IPO 申请。直至 2025 年 1 月 17 日,随着广州银行及其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深交所正式终止对该行的审核程序,这场长达近五年的 “排队” 之旅就此戛然而止。

困局背后的多重因素剖析

经营业绩的下滑态势:从 2021 年至 2023 年,广州银行的经营数据呈现出令人担忧的趋势。营业收入增长率从 2021 年的 11.03% 降至 2023 年的 -6.71%,净利润更是从 2021 年的 41.01 亿元逐年下滑至 2023 年的 30.17 亿元。到了 2024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约 12.55%。如此明显的业绩滑坡,无疑会对其上市后的市场预期和投资者信心造成严重打击。广州银行将此归因于宏观经济环境压力、行业政策调控、信贷风险事件频发以及市场利率下行等多重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新增不良贷款增加,信用减值损失金额增长较快,进而严重侵蚀了利润空间。

不良贷款率的居高不下:在资产质量方面,广州银行同样面临严峻挑战。2021 年末至 2023 年末,其不良贷款余额从 60.84 亿元攀升至 95.11 亿元,不良贷款率也从 1.57% 上升至 2.05%。2023 年,零售层面的信用卡业务受宏观经济环境及居民消费需求恢复缓慢、投资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金额显著增长。这反映出广州银行在风险管理和资产质量把控方面存在漏洞,而高不良贷款率无疑是资本市场极为关注的负面因素,严重阻碍了其上市进程。

股权结构与确权问题:广州银行的股权结构也曾长期存在隐患。广州市国资企业广州金控一度实际持有该行超 92% 的股权,股权高度集中极易引发大股东对银行运营的过度干预,破坏治理结构的平衡。虽近年来通过增资扩股等手段将广州金控持股比例稀释至超 42%,但仍存在股权确权难题。截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尚有 302 户非自然人股东和 1088 户自然人股东未完成确权,涉及股份数占发行前总股本的 0.58%。股权的不清晰不仅不符合首发办法的相关规定,也让投资者对银行的稳定性和未来发展心存疑虑。

广州银行困局对银行业的深远启示

风险管理与资产质量把控至关重要:广州银行的案例警示整个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评估各类潜在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通过加强贷前审查、贷中监控和贷后管理,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当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只有切实保障资产质量,银行才能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为上市和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刻不容缓:合理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是银行稳健运营的基石。银行业应避免股权过度集中,通过多元化股权结构,引入不同背景的战略投资者,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科学性。同时,要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边界,加强监事会的监督作用,确保银行运营在规范、透明的轨道上进行。良好的公司治理不仅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还能增强市场对银行的信心,提升银行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适应市场变化与监管要求:随着资本市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银行业必须紧跟监管步伐,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同时,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上市筹备过程中,要充分评估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确保符合上市条件。对于已上市银行,也要持续满足监管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合规经营水平,以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需求。

广州银行的 IPO 困局为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它提醒着银行业在追求上市和发展的道路上,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只有这样,银行业才能在资本市场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