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道、翠竹篱、黛色瓦、素色壁,浙江省东阳市三单乡——一个在绿水青山环抱中的古老村落,是东阳市唯一的零工业、纯生态乡。
2024年9月,“东阳大地艺术谷”在这里横空出世。以三单乡的山坡、谷地为背景,来自各地的15位艺术家创作了20余件大地艺术作品,形成了一道以“艺术,让人类从大地起飞”为主题的“新文旅”风景线,更将寂寂无闻的浙中传统村落推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地艺术热潮的前沿。
日本大地艺术节的启示
“大地艺术”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美国艺术家开始关注现代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希望通过艺术作品引起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大地艺术起源于美国,其后在日本得到发展,日本的艺术家探索了以艺术唤醒乡村的新实验。在日本新潟县十日町市的越后妻有地区举办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至今已举办9届。它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节,也形成了以艺术为媒介,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全新模式。
位于东京西北方向、距东京两个多小时车程的新潟县是日本有名的农业县,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让当地的乡村变得凋敝。1994年,新潟县提出“New新潟乡创计划”。新潟县出生的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被任命为这一计划的顾问。据北川富朗回忆,当时在760平方公里的越后妻有地区,有200多个村庄面临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废弃学校达到20所、空屋超过500间,一派萧索。
在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宣讲,以及房屋修缮、改造,邀请艺术家入驻、创作作品的筹备后,2000年7月,第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正式开幕,观展量超过预期,达到16万人次,让整个日本社会为之振奋。此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草间弥生、蔡国强等国际知名艺术家也相继投入艺术节,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从2000年至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成为新潟县发展的重要引擎,大量游客的到来让当地旅馆、餐饮、交通、农业、手工制造等行业焕然新生。截至2024年,来自全世界的游客超过550万人次,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选择返乡定居,让越后妻有再度焕发活力。被冠以“日本大地艺术之父”称号的北川富朗,沿着越后妻有的道路又相继打造了“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和“奥能登国际艺术节”,让日本的大地艺术不断壮大。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艺术乡创的成功经验很快就传到了中国。《新周刊》创办人封新城是最早一批关注到乡村建设的有识之士。2014年,封新城专程前往日本乡村考察,越后妻有正是他艺术乡建实践的“启蒙地”。通过深入考察和与北川富朗的交流,他结合中国乡村的形势,最终形成一期极具前瞻性的专题报道《软乡村和酷农业》,这也成为国内许多乡创人的启蒙读物。
2015年,封新城离开《新周刊》后便义无反顾地扎进了乡土,他来到了云南大理的凤羽镇,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大地艺术谷——“凤羽大地艺术谷”。
当代艺术为乡村“填内容”
封新城将大地艺术节的理念带到了凤羽,而凤羽的绿水青山也让封新城萌发出更多的创意灵感。
两座艺术院落“天马草堂”“退步堂”拔地而起,成为旅游地标;架在空中的“稻田剧场”不仅为商业品牌提供展会场地,更成为每年当地人载歌载舞举办插秧节、白米丰收节的重要场所;大型艺术装置作品《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白驹过隙》《垛木屋光美术馆》,让凤羽成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美术馆;《凤羽河畔》《去稻田剧场的路》《凤羽乡创图》,一个面向自然的“凤羽画派”悄然形成;“可否馆咖啡”、白米仓青年文创空间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大涧星空谷在保留古村落建筑的前提下提供了新式的文旅服务……凤羽,这个曾经闭塞的乡村小镇,成为云南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
在封新城看来,艺术的“在地性”是大地艺术节成功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只有在艺术家们沉浸于当地生活、与居民深入交流,从而深刻理解地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与当地文化紧密交融的艺术作品,进而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
如《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白驹过隙》的作者周正昌,他本是凤羽当地的农民画家,是封新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其对大地艺术的讲述,令他大开眼界。“我的创作也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周正昌说。
来自北京的阿老姜是凤羽大地艺术谷的第一位驻坝画家,他认为,凤羽的自然风光带给他一种安宁的能量。阿老姜说:“我画画其实就是在汲取这种能量,画出来给别人看,就是在传递大自然的能量。”
2024年,大地艺术“凤羽模式”又被搬到东阳三单乡。封新城与回乡创业的林栖·三十六院创始人林栖展开合作,打造了“东阳大地艺术谷”。
来自景德镇的艺术家吴军将自己收藏的“垃圾”带到了三单乡现场创作,他将古代烧制瓷器后废弃的匣钵盖,建筑拆除后留下的长短不一、有直有曲的钢筋相结合,在幽静的山间打造了一池《宋代的荷塘》:匣钵盖做成荷叶,废弃钢筋当作荷秆,其表达出的“可持续”理念与当地文化十分契合。
周正昌则在东阳大地艺术谷创作了《行走的七只羊》。由白色钢筋制作的羊群错落分布于田埂之上,羊的大小、动态各不相同,与稻田组成动人的画卷,既象征着对农村幸福生活的期许,也呼应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
既保持乡村原生态的自然条件,又要顺应市场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封新城说:“大地艺术谷是把乡村和田园当成媒体去‘填内容’,是乡村振兴中新的产品形态。”
地域型艺术节要因地制宜
同样被日本大地艺术节启蒙的还有瀚和文化创始人、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总策划人孙倩。与封新城的改良实践不同的是,孙倩将大地艺术节的模式原汁原味地引入了国内。
2015年,担任北京画廊协会副秘书长的孙倩第一次前往日本参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她发现,这个由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共同打造的艺术节中居然缺乏中国艺术家的身影,便萌生了将更多艺术家带到越后妻有的想法。
北川富朗对此很是认同。2016年3月,他向孙倩推荐了一个在越后妻有乡村深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老房子作为展览场地,并将其命名为“CHINAHOUSE华园”。同年8月,作为中国大地艺术基地的“华园”正式启用;当月,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在越后妻有一间废弃的小学教室里举办了首个中国综合艺术活动“华园七月节”,从此,中日两国的民间艺术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以“华园”为中国艺术基地,中国的艺术家开始接连参与此后越后妻有的每一届大地艺术节。
2018年,孙倩正式取得了在中国遵循“大地艺术节”宗旨与模式开展地域型艺术项目的授权。随后,她和团队开始了中国大地艺术的在地探索。
2021年,大地艺术节首个中国项目终于正式落地,地点位于江西景德镇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来自5个国家的22位艺术家在此地打造了“艺术在浮梁”。与此同时,“华园”也从日本回归本土:作为秋季展的新增环节,几位曾参与过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年轻艺术家们,将视野重新聚焦本土,倾力打造他们的“华园驻留计划·浮梁”。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域性艺术节在中国的登场亮相。在策展的过程中也相应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跟当地人合作;如何处理空间、建筑、土地和当地的关系;如何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同时又为本地人带去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孙倩说:“在项目选址和策划阶段,我们走遍了浮梁县几乎一多半的乡镇,考察了几十个村落。”她意识到,中国的乡村跟日本不一样,很多事物在中国完全是另一套逻辑,需要去应对和创新。
“艺术在浮梁”的成功举办,让中国更多县域看到了地域型艺术项目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孙倩应邀前往广东南海进行考察,并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2022年11月18日,“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开幕。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组艺术家在南海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在地性艺术创作。官方数据显示,在短短3个月的展期内,艺术节就吸引了114万人次的客流,带动了超过5亿元的旅游收入。
如今,封新城与孙倩的实践已成为燎原的星火,点燃了更多乡创者的激情。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的蔡家坡村创办了“关中忙罢艺术节”;2020年,艺术家乔小刀在云南省丽江市雪山艺术村里开放了宛如童话世界的“荒野之国”;2023年,艺术家陈文令在家乡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打造了咏叹乡愁的“溪岸艺术公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工作中。
孙倩和封新城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在过去20年里,越后妻有聚集了全球最好的艺术家和艺术项目,而未来20年,中国的大地艺术潜力无限。”孙倩表示。
青砖道、翠竹篱、黛色瓦、素色壁,浙江省东阳市三单乡——一个在绿水青山环抱中的古老村落,是东阳市唯一的零工业、纯生态乡。
2024年9月,“东阳大地艺术谷”在这里横空出世。以三单乡的山坡、谷地为背景,来自各地的15位艺术家创作了20余件大地艺术作品,形成了一道以“艺术,让人类从大地起飞”为主题的“新文旅”风景线,更将寂寂无闻的浙中传统村落推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地艺术热潮的前沿。
日本大地艺术节的启示
“大地艺术”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美国艺术家开始关注现代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希望通过艺术作品引起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大地艺术起源于美国,其后在日本得到发展,日本的艺术家探索了以艺术唤醒乡村的新实验。在日本新潟县十日町市的越后妻有地区举办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至今已举办9届。它不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户外艺术节,也形成了以艺术为媒介,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全新模式。
位于东京西北方向、距东京两个多小时车程的新潟县是日本有名的农业县,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失让当地的乡村变得凋敝。1994年,新潟县提出“New新潟乡创计划”。新潟县出生的艺术策展人北川富朗被任命为这一计划的顾问。据北川富朗回忆,当时在760平方公里的越后妻有地区,有200多个村庄面临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废弃学校达到20所、空屋超过500间,一派萧索。
在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宣讲,以及房屋修缮、改造,邀请艺术家入驻、创作作品的筹备后,2000年7月,第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正式开幕,观展量超过预期,达到16万人次,让整个日本社会为之振奋。此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克里斯蒂安·波坦斯基、草间弥生、蔡国强等国际知名艺术家也相继投入艺术节,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从2000年至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成为新潟县发展的重要引擎,大量游客的到来让当地旅馆、餐饮、交通、农业、手工制造等行业焕然新生。截至2024年,来自全世界的游客超过550万人次,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选择返乡定居,让越后妻有再度焕发活力。被冠以“日本大地艺术之父”称号的北川富朗,沿着越后妻有的道路又相继打造了“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和“奥能登国际艺术节”,让日本的大地艺术不断壮大。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艺术乡创的成功经验很快就传到了中国。《新周刊》创办人封新城是最早一批关注到乡村建设的有识之士。2014年,封新城专程前往日本乡村考察,越后妻有正是他艺术乡建实践的“启蒙地”。通过深入考察和与北川富朗的交流,他结合中国乡村的形势,最终形成一期极具前瞻性的专题报道《软乡村和酷农业》,这也成为国内许多乡创人的启蒙读物。
2015年,封新城离开《新周刊》后便义无反顾地扎进了乡土,他来到了云南大理的凤羽镇,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大地艺术谷——“凤羽大地艺术谷”。
当代艺术为乡村“填内容”
封新城将大地艺术节的理念带到了凤羽,而凤羽的绿水青山也让封新城萌发出更多的创意灵感。
两座艺术院落“天马草堂”“退步堂”拔地而起,成为旅游地标;架在空中的“稻田剧场”不仅为商业品牌提供展会场地,更成为每年当地人载歌载舞举办插秧节、白米丰收节的重要场所;大型艺术装置作品《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白驹过隙》《垛木屋光美术馆》,让凤羽成为中国最大的露天美术馆;《凤羽河畔》《去稻田剧场的路》《凤羽乡创图》,一个面向自然的“凤羽画派”悄然形成;“可否馆咖啡”、白米仓青年文创空间是年轻人聚集的地方;大涧星空谷在保留古村落建筑的前提下提供了新式的文旅服务……凤羽,这个曾经闭塞的乡村小镇,成为云南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
在封新城看来,艺术的“在地性”是大地艺术节成功的关键因素。他认为,只有在艺术家们沉浸于当地生活、与居民深入交流,从而深刻理解地方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与当地文化紧密交融的艺术作品,进而重塑乡村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
如《改变世界的三个苹果》《白驹过隙》的作者周正昌,他本是凤羽当地的农民画家,是封新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及其对大地艺术的讲述,令他大开眼界。“我的创作也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周正昌说。
来自北京的阿老姜是凤羽大地艺术谷的第一位驻坝画家,他认为,凤羽的自然风光带给他一种安宁的能量。阿老姜说:“我画画其实就是在汲取这种能量,画出来给别人看,就是在传递大自然的能量。”
2024年,大地艺术“凤羽模式”又被搬到东阳三单乡。封新城与回乡创业的林栖·三十六院创始人林栖展开合作,打造了“东阳大地艺术谷”。
来自景德镇的艺术家吴军将自己收藏的“垃圾”带到了三单乡现场创作,他将古代烧制瓷器后废弃的匣钵盖,建筑拆除后留下的长短不一、有直有曲的钢筋相结合,在幽静的山间打造了一池《宋代的荷塘》:匣钵盖做成荷叶,废弃钢筋当作荷秆,其表达出的“可持续”理念与当地文化十分契合。
周正昌则在东阳大地艺术谷创作了《行走的七只羊》。由白色钢筋制作的羊群错落分布于田埂之上,羊的大小、动态各不相同,与稻田组成动人的画卷,既象征着对农村幸福生活的期许,也呼应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
既保持乡村原生态的自然条件,又要顺应市场消费需求升级趋势,封新城说:“大地艺术谷是把乡村和田园当成媒体去‘填内容’,是乡村振兴中新的产品形态。”
地域型艺术节要因地制宜
同样被日本大地艺术节启蒙的还有瀚和文化创始人、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总策划人孙倩。与封新城的改良实践不同的是,孙倩将大地艺术节的模式原汁原味地引入了国内。
2015年,担任北京画廊协会副秘书长的孙倩第一次前往日本参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她发现,这个由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共同打造的艺术节中居然缺乏中国艺术家的身影,便萌生了将更多艺术家带到越后妻有的想法。
北川富朗对此很是认同。2016年3月,他向孙倩推荐了一个在越后妻有乡村深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老房子作为展览场地,并将其命名为“CHINAHOUSE华园”。同年8月,作为中国大地艺术基地的“华园”正式启用;当月,参展的中国艺术家在越后妻有一间废弃的小学教室里举办了首个中国综合艺术活动“华园七月节”,从此,中日两国的民间艺术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以“华园”为中国艺术基地,中国的艺术家开始接连参与此后越后妻有的每一届大地艺术节。
2018年,孙倩正式取得了在中国遵循“大地艺术节”宗旨与模式开展地域型艺术项目的授权。随后,她和团队开始了中国大地艺术的在地探索。
2021年,大地艺术节首个中国项目终于正式落地,地点位于江西景德镇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来自5个国家的22位艺术家在此地打造了“艺术在浮梁”。与此同时,“华园”也从日本回归本土:作为秋季展的新增环节,几位曾参与过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年轻艺术家们,将视野重新聚焦本土,倾力打造他们的“华园驻留计划·浮梁”。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域性艺术节在中国的登场亮相。在策展的过程中也相应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跟当地人合作;如何处理空间、建筑、土地和当地的关系;如何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同时又为本地人带去更多的机会和便利……
孙倩说:“在项目选址和策划阶段,我们走遍了浮梁县几乎一多半的乡镇,考察了几十个村落。”她意识到,中国的乡村跟日本不一样,很多事物在中国完全是另一套逻辑,需要去应对和创新。
“艺术在浮梁”的成功举办,让中国更多县域看到了地域型艺术项目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孙倩应邀前往广东南海进行考察,并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2022年11月18日,“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开幕。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34组艺术家在南海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在地性艺术创作。官方数据显示,在短短3个月的展期内,艺术节就吸引了114万人次的客流,带动了超过5亿元的旅游收入。
如今,封新城与孙倩的实践已成为燎原的星火,点燃了更多乡创者的激情。2018年,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武小川在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的蔡家坡村创办了“关中忙罢艺术节”;2020年,艺术家乔小刀在云南省丽江市雪山艺术村里开放了宛如童话世界的“荒野之国”;2023年,艺术家陈文令在家乡福建省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打造了咏叹乡愁的“溪岸艺术公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工作中。
孙倩和封新城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信心。“在过去20年里,越后妻有聚集了全球最好的艺术家和艺术项目,而未来20年,中国的大地艺术潜力无限。”孙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