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的2025年,从「抛弃」自己的身份开始

节点财经

11小时前

在《节点财经》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完善的产品体系和高效的运营能力的企业,才可能走到最后。...但是,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整个产业趋势正在从“中国汽车看世界”向”世界汽车看中国”转变。
文 / 三生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刚刚过去的2024年非常值得纪念。经过这一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销量首度突破1000万辆。

日前,乘联会公布了2024年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数据,去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1089.8万辆,同比增长40.7%。

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各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布的数据,比亚迪全年销量达427.21万辆仍排第一;鸿蒙智行全年累计交付新车44万4956台,其中问界M9上市12个月累计大定突破20万辆……

此外,长城、理想、蔚来、小鹏、小米、零跑等品牌也都发布了2024年自己的成绩单,整体表现都达到预期。

但是,《节点财经》观察发现,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的同时,整个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各不相让,“价格战”愈演愈烈,车企在智驾、产品、营销等各个方面“内卷”。激烈竞争下,淘汰在所难免,比如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极越事件”。

行业实现历史性突破的背后,也不得不面对“冰火两重天”的局面。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如何演变,成为新年伊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让“内卷”来得更猛烈?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仍将是2025年之后的趋势之一,出局者将增多。不久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做过类似的表述,他“坚信未来的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会进入淘汰赛阶段。”

竞争激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价格战”。2024年初,比亚迪率先推出秦PLUS荣耀版、驱逐舰05荣耀版,直接将价格打到了7万元,市场震动。面对比亚迪的咄咄逼人,各路车企纷纷跟进,市场一片降价声。

到了2024年底,各大车企为了冲刺业绩,纷纷加大推广和促销力度。比如近日特斯拉中国在官网上线“选购现车尾款立减”活动,选购Model Y现车享尾款立减10000元;理想汽车宣布推出全系车型“3年0息”购车方案,车型最低首付金额仅6.98万元;极氪汽车针对全系车型推出限时购车优惠,让消费者可以享受0息购车活动……   

不难想见,“价格战”的背后就是各大品牌的危机感。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淘汰赛不断升级,整个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跨界而来的华为、小米等科技大厂给原来的“玩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目前,小米SU7的全年交付量已超过13万辆,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雷军造车取得开门红。

小米之外,华为虽然坚持不造车,但汽车行业已经不可能忽视华为的布局。目前,华为鸿蒙智行旗下以问界为首的四大品牌已全部集齐,凭借在智能网联技术上的优势,鸿蒙智行的品牌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在《节点财经》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完善的产品体系和高效的运营能力的企业,才可能走到最后。而且,新能源车企不仅在国内“卷”,还一路“卷”向了国际市场。

几乎可以肯定,新能源车企“出海”也成为未来的大趋势之一。

全产业链出海,“列强竟是我自己”?

首先从数据表现来看,近年来中国车企出口规模增长非常快。

2021年,中国车企出口规模超过德国,202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汽车产业生产国。2024年1-10月,汽车出口485.5万辆,同比增长23.8%,全年有望冲击6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占比越来越高,已经达到20%以上。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目的国已涵盖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180多个国家。

长期观察中国汽车出口的朋友应该可以发现,其实在这一波汽车出口大增在之前,中国汽车出口已经卡在百万量级多年。而之所以从2021年开始实现销量和单价的跃升,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

在此之前,中国汽车产业为了融入全球汽车体系,普遍采用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通过向外国车企学习来实现自身增长。但是,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整个产业趋势正在从“中国汽车看世界”向”世界汽车看中国”转变。

这种情况下,“出海”也成为中国车企增长的新动能之一。而且,中国汽车品牌并不是简单地产品销售,而是利用“技术换市场”,打开了“反向合资”的新思路。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在借助中国车企,加快向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BBA登门拜访新势力的场景一再出现。

在《节点财经》看来,世界汽车产业的变革已经走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则走在了整个变革的前沿。过去中国车企是整车出口,如今已经进入到当地投资建厂,“产品、技术、人才、管理”全产业链输出,上下游协同出海,“生态出海”逐渐成为新趋势。

当然,由于逆全球化的出现,中国车企“出海”还面临不少挑战,但产业发展大势所趋,在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及欧洲市场,随着中国车企纷纷落地投产,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25,请叫我“人工智能公司”

但是,在《节点财经》看来,出海只能解决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一部分的“增长焦虑”,并不能决定车企是否能脱颖而出。未来真正决定新能源汽车品牌生死的,还是以智能化为趋势的技术创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4年下半年,不少造车新势力开始淡化自己的汽车角色,转而向人工智能的“人设”转变。比如在小鹏AI科技日上,何小鹏就公开表示,“从今年开始,小鹏汽车已明确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即成为一家全球化的AI汽车公司。”

不只是他,“蔚小理”中的其它两家也有着类似的看法。近日,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和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先后表态。

李想表示,理想汽车的愿景已升级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李斌则认为,成功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一定是成功的AI公司。

从新能源车企向人工智能企业演变,俨然已成为2024年跨入2025年的第一股科技热潮。

回顾2024年,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最受瞩目的应用,应该是智能驾驶。这一年,武汉街头的百度萝卜快跑登上热搜,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揭开神秘面纱,一大批智能驾驶企业如地平线、黑芝麻、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纷纷抢滩上市。

但是,在《节点财经》看来,智能驾驶只是人工智能之于汽车的一个功能,二者的结合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增长潜力。随着以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深度融合,以AI为驱动的智能化,有望成为产业的技术高地和汽车品牌增长的战略支点。

如果说2024年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前沿“卷”的是智能驾驶,2025年则可能从汽车的方向盘,“卷”向整个“人工智能+”。每一辆车里都有一个“贾维斯”,或许不再是空想,而也彻底打开车企的增长空间。

也许,这也是车企纷纷抛弃车企身份,投身AI角色的根本所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能走到哪一步,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题图由AI生成

投稿、约稿、建议与合作 

请联系栗子总监 

微信:Lettheskyfall_

邮箱:lizi@jdcaijing.com

文章内容授权转载

请联系七星总监 微信:q28298394

在《节点财经》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完善的产品体系和高效的运营能力的企业,才可能走到最后。...但是,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整个产业趋势正在从“中国汽车看世界”向”世界汽车看中国”转变。
文 / 三生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刚刚过去的2024年非常值得纪念。经过这一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销量首度突破1000万辆。

日前,乘联会公布了2024年新能源厂商零售销量数据,去年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1089.8万辆,同比增长40.7%。

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大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根据各家新能源汽车品牌发布的数据,比亚迪全年销量达427.21万辆仍排第一;鸿蒙智行全年累计交付新车44万4956台,其中问界M9上市12个月累计大定突破20万辆……

此外,长城、理想、蔚来、小鹏、小米、零跑等品牌也都发布了2024年自己的成绩单,整体表现都达到预期。

但是,《节点财经》观察发现,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的同时,整个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各不相让,“价格战”愈演愈烈,车企在智驾、产品、营销等各个方面“内卷”。激烈竞争下,淘汰在所难免,比如不久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极越事件”。

行业实现历史性突破的背后,也不得不面对“冰火两重天”的局面。202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如何演变,成为新年伊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让“内卷”来得更猛烈?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仍将是2025年之后的趋势之一,出局者将增多。不久前,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做过类似的表述,他“坚信未来的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会进入淘汰赛阶段。”

竞争激烈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价格战”。2024年初,比亚迪率先推出秦PLUS荣耀版、驱逐舰05荣耀版,直接将价格打到了7万元,市场震动。面对比亚迪的咄咄逼人,各路车企纷纷跟进,市场一片降价声。

到了2024年底,各大车企为了冲刺业绩,纷纷加大推广和促销力度。比如近日特斯拉中国在官网上线“选购现车尾款立减”活动,选购Model Y现车享尾款立减10000元;理想汽车宣布推出全系车型“3年0息”购车方案,车型最低首付金额仅6.98万元;极氪汽车针对全系车型推出限时购车优惠,让消费者可以享受0息购车活动……   

不难想见,“价格战”的背后就是各大品牌的危机感。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淘汰赛不断升级,整个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跨界而来的华为、小米等科技大厂给原来的“玩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目前,小米SU7的全年交付量已超过13万辆,提前完成全年目标,雷军造车取得开门红。

小米之外,华为虽然坚持不造车,但汽车行业已经不可能忽视华为的布局。目前,华为鸿蒙智行旗下以问界为首的四大品牌已全部集齐,凭借在智能网联技术上的优势,鸿蒙智行的品牌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增强。

在《节点财经》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优胜劣汰”已是大势所趋,未来只有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完善的产品体系和高效的运营能力的企业,才可能走到最后。而且,新能源车企不仅在国内“卷”,还一路“卷”向了国际市场。

几乎可以肯定,新能源车企“出海”也成为未来的大趋势之一。

全产业链出海,“列强竟是我自己”?

首先从数据表现来看,近年来中国车企出口规模增长非常快。

2021年,中国车企出口规模超过德国,202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汽车产业生产国。2024年1-10月,汽车出口485.5万辆,同比增长23.8%,全年有望冲击6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占比越来越高,已经达到20%以上。

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目的国已涵盖欧洲、亚洲、大洋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的180多个国家。

长期观察中国汽车出口的朋友应该可以发现,其实在这一波汽车出口大增在之前,中国汽车出口已经卡在百万量级多年。而之所以从2021年开始实现销量和单价的跃升,离不开新能源汽车的爆发。

在此之前,中国汽车产业为了融入全球汽车体系,普遍采用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通过向外国车企学习来实现自身增长。但是,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整个产业趋势正在从“中国汽车看世界”向”世界汽车看中国”转变。

这种情况下,“出海”也成为中国车企增长的新动能之一。而且,中国汽车品牌并不是简单地产品销售,而是利用“技术换市场”,打开了“反向合资”的新思路。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在借助中国车企,加快向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BBA登门拜访新势力的场景一再出现。

在《节点财经》看来,世界汽车产业的变革已经走到了时代的十字路口,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则走在了整个变革的前沿。过去中国车企是整车出口,如今已经进入到当地投资建厂,“产品、技术、人才、管理”全产业链输出,上下游协同出海,“生态出海”逐渐成为新趋势。

当然,由于逆全球化的出现,中国车企“出海”还面临不少挑战,但产业发展大势所趋,在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以及欧洲市场,随着中国车企纷纷落地投产,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025,请叫我“人工智能公司”

但是,在《节点财经》看来,出海只能解决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一部分的“增长焦虑”,并不能决定车企是否能脱颖而出。未来真正决定新能源汽车品牌生死的,还是以智能化为趋势的技术创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4年下半年,不少造车新势力开始淡化自己的汽车角色,转而向人工智能的“人设”转变。比如在小鹏AI科技日上,何小鹏就公开表示,“从今年开始,小鹏汽车已明确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即成为一家全球化的AI汽车公司。”

不只是他,“蔚小理”中的其它两家也有着类似的看法。近日,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和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先后表态。

李想表示,理想汽车的愿景已升级为“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李斌则认为,成功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一定是成功的AI公司。

从新能源车企向人工智能企业演变,俨然已成为2024年跨入2025年的第一股科技热潮。

回顾2024年,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最受瞩目的应用,应该是智能驾驶。这一年,武汉街头的百度萝卜快跑登上热搜,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揭开神秘面纱,一大批智能驾驶企业如地平线、黑芝麻、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纷纷抢滩上市。

但是,在《节点财经》看来,智能驾驶只是人工智能之于汽车的一个功能,二者的结合应该有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增长潜力。随着以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深度融合,以AI为驱动的智能化,有望成为产业的技术高地和汽车品牌增长的战略支点。

如果说2024年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前沿“卷”的是智能驾驶,2025年则可能从汽车的方向盘,“卷”向整个“人工智能+”。每一辆车里都有一个“贾维斯”,或许不再是空想,而也彻底打开车企的增长空间。

也许,这也是车企纷纷抛弃车企身份,投身AI角色的根本所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能走到哪一步,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题图由AI生成

投稿、约稿、建议与合作 

请联系栗子总监 

微信:Lettheskyfall_

邮箱:lizi@jdcaijing.com

文章内容授权转载

请联系七星总监 微信:q28298394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