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贷行业深度洗牌 9年近3600家公司退场

证券时报

1周前

央行数据显示,9年时间里,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减少3580家,降幅约40%,贷款余额减少约2000亿元,从业人员也流失将近60%。

小贷公司牌照似乎不香了。从央国企的主动转让或关停清退,到小微公司的被动淘汰,小额贷款行业经历了多轮洗牌。

近日,又一家大型企业全面退出小贷行业。中国平安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近日完成转让旗下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受让方是在美股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信也科技。此外,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包括保利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在内的多家央企子公司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所持有的小贷公司股权。

2025年以来,广西、湖南、湖北等省区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公示一批失联、“空壳”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超过20家。随着小贷行业监管更加规范、门槛进一步提高,小贷公司数量和行业规模显著萎缩,公司数量从2015年9月末的高点至今减少了将近3600家。

1 平安集团退出小贷业务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近日,中国平安旗下全资控股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完成转让所持的广州平安好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好贷”)股权。工商信息变更后,上海耳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耳序”)成为平安好贷全资股东,信也科技公众号有关文章显示,上海耳序正是信也科技旗下的经营主体之一。

信也科技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金融科技集团,成立于2007年并于2017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主营消费金融及小微金融等业务。在拿下平安小贷之前,2024年初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曾同意上海耳序受让一张互联网小额贷款牌照,不过目前工商信息仍未更新。

而此次转让平安好贷的中国平安集团,此前也通过子公司逐步出清旗下小贷牌照。2022年,平安集团子公司退出广东明珠互联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2022年,平安集团旗下的平安普惠注销了两张互联网小贷牌照,不再从事小额贷款业务。2024年12月,平安普惠旗下的重庆金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更名,并调整有关贷款业务的经营范围,意味着网络小贷牌照的退出。

实际上,近年来大型企业退出小贷行业的案例屡见不鲜。2024年8月,中国保利集团两家全资控股子公司转让旗下广州保利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底价约为2.81亿元;同年7月,中国电信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转让重庆众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41.18%股权。

与此同时,也有一批上市公司在2024年转让旗下小贷公司股权。证券时报记者据上市公司公告不完全统计,去年包括农产品、三变科技、开开实业、通达股份、中山公用等沪深上市公司公告称,欲转让旗下小贷公司股权。另外,2025年1月8日,兆丰小贷终止挂牌,成为年内首家在新三板退市的小贷公司。

2 多地清退失联、空壳公司

随着小贷行业监管日益从严,粗放经营、信用风险偏高的小贷公司被市场淘汰也是大势所趋。进入2025年,已有广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在官网通报,一批“失联”“空壳”的地方小额贷款公司即将走入被清退的终局。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网发文称,128家参加广西年审的小额贷款公司中,有25家被限期整改、2家不合格。这也意味着至少有2家小贷公司即将“退场”。

1月6日,湖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网通报,为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防范化解地方金融组织风险,净化地方金融组织行业发展环境,该局开展了全省失联、空壳的地方金融组织排查工作,名单包括82家机构,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6家。翌日,该局官网再发公告,同意注销4家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小额贷款的业务资质。

事实上,多地加快出清小贷公司、整顿行业乱象的背后,是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细化小贷行业监管规则,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内容主要涉及业务经营、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退出机制和监督管理等五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新规要求小贷公司立足当地,不得跨省区、跨地市展业,同时也对小贷公司“牌照出租”等乱象进行遏制。此外,跨省展业的网络小贷的一次性实缴资本不低于50亿元,提高了经营主体的门槛。

行业格局存在分化的是,区域性小贷公司艰难生存之际,互联网巨头却纷纷增资入场。包括腾讯、京东、美团、字节跳动、滴滴等互联网公司已拿下小贷公司并注资,市场份额日趋集中于头部互联网平台。

3 行业规模明显萎缩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随着各地加快清退不合规小贷公司,从总量上来看,小贷行业近年来已发生明显的规模萎缩。

央行官网此前公布的2024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385家,贷款余额7514亿元,从业人员4.6万人。对比2023年末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小贷公司已减少115家。

拉长时间跨度来看,当前小贷公司数量和规模与2015年9月末的高点相比,二者已不可同日而语。央行数据显示,9年时间里,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减少3580家,降幅约40%,贷款余额减少约2000亿元,从业人员也流失将近60%。

近年来,众多小贷机构主动或被动关停,主要原因包括:互联网线上消费金融产品快速发展,互联网巨头整合头部小贷公司牌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有意识清理整顿当地小贷机构,以及居民主动降杠杆等多因素互相交织。

“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在内,我国地方金融组织众多,自我约束和监管还不足,经营管理不规范、存量业务风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到位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地区和一些机构表现还很突出。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对数量庞大的地方金融组织采取‘控新增、降存量’的策略,地方金融组织数量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一位业内研究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上述受访者认为,小额贷款公司要发挥好主体作用,一是明确定位,回归本源,以服务普惠金融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主要目标,将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二是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从资金管理、催收管理、信息披露、保护客户信息等方面进行规范。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形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完善风险监测体系,防患于未然。

编辑:王春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