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化肥行业中的多种骗局与误导行为

农财网农化宝典

7小时前

这种做法严重误导了农户,导致产量和树势明显下降,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这种影响会持续2-3年之久。...据业内人士透露,化肥中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不足,以及总养分含量低于标注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已成为不合格肥料行业的公开秘密。

近几年,化肥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农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企业纷纷登场,包装手段层出不穷,从简单的黑白到五彩斑斓,在此,我们揭露一些假冒伪劣化肥的常见伎俩和“误导行为”,提醒经销商和农户们保持警惕,避免上当受骗。特别是生物肥料领域,由于市场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骗子的目光。他们利用各种概念菌种来制造混乱,常见的骗术包括:

过度标榜菌的种类和数量。市场上充斥着26菌、28菌等夸大其词的产品,但实际上,生物肥料中添加的微生物种类不宜超过3种。
有机肥冒充生物肥。许多产品都标有含有有益菌,但事实上,假冒的生物肥往往使用的是有机肥的证号,而非微生物肥料的国标证号。
菌的数量过高。虽然菌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的活性,但过高的菌数可能导致成本增加,甚至给农作物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农户们更应关注产品是否真正添加了功能菌。
叶面肥无需底肥和追肥,仅需喷施即可满足植物营养需求。这一说法显然过于夸大。叶面肥确实可以作为追肥的一种补充手段,但其作用在整个生育期施肥量中仅占不到5%。单独依赖叶面追肥无法满足植物全面的营养需求,因此,结合底肥和追肥的综合施肥策略才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水溶肥市场乱象频发。首先,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宣称“进口”的水溶肥产品,但实际上,90%以上的所谓进口水溶肥都是国产货。这些产品往往打着进口的旗号来抬高价,甚至一些概念复合肥也采用类似的骗术,价格高昂,令人咋舌。

其次,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螯合微量元素的水溶肥产品,但实际上真正做到有效螯合的产品寥寥无几。同时,激素肥料也泛滥成灾,一些农户为了追求快速效果而使用含有激素的肥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市场上还出现了各种“钾肥”产品。虽然钾肥在膨果期追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一些产品直接以“××钾”命名,却打着“黄腐酸钾”、“高钾”的旗号。实际上,这些产品的证号往往只是微量元素证号,实际钾含量却很低。

一次性施肥,无需追肥。这种说法被许多“忽悠团”和个体小厂所利用,他们利用人们追求省工、省力、省钱的心理,尤其是“忽悠团”们常常用假冒伪劣的高氮肥冒充高钾含量的肥料,宣传只需底肥,无需后续追肥。然而,这种做法严重误导了农户,导致产量和树势明显下降,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这种影响会持续2-3年之久。

事实上,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果树在春季需要大量的氮、磷,而在膨果期则对钾肥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使用相应配比的肥料来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才是更合适的选择。此外,化肥在土壤中的作用是相对速效的,目前尚无法达到缓释半年以上的效果。对于中国北方的栽培模式而言,“少量多次”的施肥策略更适用于各种土壤。
“长毛”的肥料就是添加了活菌的生物菌肥。这是一个误解。除了极个别的放线菌产品外,大多数生物菌肥在正常存储过程中并不会“长毛”。实际上,“长毛”的产品往往是没有经过充分发酵的有机肥,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滋生了大量的有害真菌。这类产品不仅没有添加任何功能细菌,还可能存在水分超标的问题,甚至可能烧苗。而常见的微生物菌剂中添加的是“芽孢类细菌”,其大量繁殖会形成“菌落”,并不会导致肥料“长毛”。因此,在选择肥料时,农户应注意区分,避免被误导。

化肥的三大造假手段

养分偷梁换柱。这是化肥造假中最为普遍的手法。一些知名厂家甚至公开以“暗偷”或“明偷”的方式,在复合肥料中以黄腐酸钾冒充氧化钾,利用农民对肥料养分的不了解进行造假。据业内人士透露,化肥中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不足,以及总养分含量低于标注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已成为不合格肥料行业的公开秘密。这种现象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偷养分”。
概念模糊误导。在肥料抽检中,常会发现标识问题。许多农民误以为这只是包装不规范的小事,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标识对于肥料而言,既是其身份证,也是使用说明。一些化肥产品的包装袋上,诸如“总有效成分”、“元素含量”等术语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总有效成份”的用词并不规范,有时甚至包含锌、硫等微量元素的数据,而按规定这些微量元素不应计入总养分。因此,这种模糊概念的做法仍涉嫌误导消费者。
障眼法欺骗农民。某些企业运用障眼法蒙骗农民。他们会在国外注册听起来高大上的企业名称,包装袋印制精美,正面印有“美国”“挪威”“俄罗斯”等字样,而背面却注明委托国内某不知名企业生产。实际上,这些外地注册的公司与委托生产的企业幕后老板是同一人,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欺诈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使委托生产也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和备案。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来源丨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丨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微信

全国农资市场群,扫码加入交流!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网农化宝典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这种做法严重误导了农户,导致产量和树势明显下降,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这种影响会持续2-3年之久。...据业内人士透露,化肥中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不足,以及总养分含量低于标注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已成为不合格肥料行业的公开秘密。

近几年,化肥行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农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各企业纷纷登场,包装手段层出不穷,从简单的黑白到五彩斑斓,在此,我们揭露一些假冒伪劣化肥的常见伎俩和“误导行为”,提醒经销商和农户们保持警惕,避免上当受骗。特别是生物肥料领域,由于市场发展迅速,吸引了众多骗子的目光。他们利用各种概念菌种来制造混乱,常见的骗术包括:

过度标榜菌的种类和数量。市场上充斥着26菌、28菌等夸大其词的产品,但实际上,生物肥料中添加的微生物种类不宜超过3种。
有机肥冒充生物肥。许多产品都标有含有有益菌,但事实上,假冒的生物肥往往使用的是有机肥的证号,而非微生物肥料的国标证号。
菌的数量过高。虽然菌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的活性,但过高的菌数可能导致成本增加,甚至给农作物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农户们更应关注产品是否真正添加了功能菌。
叶面肥无需底肥和追肥,仅需喷施即可满足植物营养需求。这一说法显然过于夸大。叶面肥确实可以作为追肥的一种补充手段,但其作用在整个生育期施肥量中仅占不到5%。单独依赖叶面追肥无法满足植物全面的营养需求,因此,结合底肥和追肥的综合施肥策略才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水溶肥市场乱象频发。首先,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宣称“进口”的水溶肥产品,但实际上,90%以上的所谓进口水溶肥都是国产货。这些产品往往打着进口的旗号来抬高价,甚至一些概念复合肥也采用类似的骗术,价格高昂,令人咋舌。

其次,市场上还存在着大量螯合微量元素的水溶肥产品,但实际上真正做到有效螯合的产品寥寥无几。同时,激素肥料也泛滥成灾,一些农户为了追求快速效果而使用含有激素的肥料,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市场上还出现了各种“钾肥”产品。虽然钾肥在膨果期追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一些产品直接以“××钾”命名,却打着“黄腐酸钾”、“高钾”的旗号。实际上,这些产品的证号往往只是微量元素证号,实际钾含量却很低。

一次性施肥,无需追肥。这种说法被许多“忽悠团”和个体小厂所利用,他们利用人们追求省工、省力、省钱的心理,尤其是“忽悠团”们常常用假冒伪劣的高氮肥冒充高钾含量的肥料,宣传只需底肥,无需后续追肥。然而,这种做法严重误导了农户,导致产量和树势明显下降,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这种影响会持续2-3年之久。

事实上,作物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果树在春季需要大量的氮、磷,而在膨果期则对钾肥的需求量较大。因此,使用相应配比的肥料来满足不同时期的需求才是更合适的选择。此外,化肥在土壤中的作用是相对速效的,目前尚无法达到缓释半年以上的效果。对于中国北方的栽培模式而言,“少量多次”的施肥策略更适用于各种土壤。
“长毛”的肥料就是添加了活菌的生物菌肥。这是一个误解。除了极个别的放线菌产品外,大多数生物菌肥在正常存储过程中并不会“长毛”。实际上,“长毛”的产品往往是没有经过充分发酵的有机肥,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滋生了大量的有害真菌。这类产品不仅没有添加任何功能细菌,还可能存在水分超标的问题,甚至可能烧苗。而常见的微生物菌剂中添加的是“芽孢类细菌”,其大量繁殖会形成“菌落”,并不会导致肥料“长毛”。因此,在选择肥料时,农户应注意区分,避免被误导。

化肥的三大造假手段

养分偷梁换柱。这是化肥造假中最为普遍的手法。一些知名厂家甚至公开以“暗偷”或“明偷”的方式,在复合肥料中以黄腐酸钾冒充氧化钾,利用农民对肥料养分的不了解进行造假。据业内人士透露,化肥中氮、磷、钾等主要养分的不足,以及总养分含量低于标注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已成为不合格肥料行业的公开秘密。这种现象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偷养分”。
概念模糊误导。在肥料抽检中,常会发现标识问题。许多农民误以为这只是包装不规范的小事,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标识对于肥料而言,既是其身份证,也是使用说明。一些化肥产品的包装袋上,诸如“总有效成分”、“元素含量”等术语让人眼花缭乱。其中,“总有效成份”的用词并不规范,有时甚至包含锌、硫等微量元素的数据,而按规定这些微量元素不应计入总养分。因此,这种模糊概念的做法仍涉嫌误导消费者。
障眼法欺骗农民。某些企业运用障眼法蒙骗农民。他们会在国外注册听起来高大上的企业名称,包装袋印制精美,正面印有“美国”“挪威”“俄罗斯”等字样,而背面却注明委托国内某不知名企业生产。实际上,这些外地注册的公司与委托生产的企业幕后老板是同一人,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欺诈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使委托生产也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和备案。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来源丨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丨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微信

全国农资市场群,扫码加入交流!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网农化宝典

文章不错,点个“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