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24年的CES上,AI更多是作为独立亮点被少数企业展示;今年的CES 2025,AI与消费电子产业的融入更加广泛和深入,恰如这届CES的主题“Dive In(沉浸)”。
以智能眼镜产品为例,本届CES上,从 Rokid、雷鸟、Xreal、INMO 等 AR 厂商,到星纪魅族、雷神科技、大朋等跨界选手,再到 Haliday、Vuzix 等新创公司,中国厂商们在万里之外的美国,上演了一场“AI百镜大战”。
在CES展会现场,“智能涌现”发现,从无弦吉他、AI面膜,到戒指、拐杖、AI自行车……生活中的各类硬件产品,都成了AI大模型落地终端的新“面孔”。更不用提早就拥抱大模型的各类消费电子——从AI眼镜、AI耳机到AI陪伴机器人,再到AI PC、手机和学习机等等。
AI,在这场消费电子行业的“春晚”中,无处不在;但热烈的表象背后,AI硬件行业更需要深入的“冷思考”:
从“用上AI”到“用好AI”,硬件厂商们还要跨过几座山?当产品搭载AI大模型不再稀奇,AI还能否给产品带来卖点和溢价?AI大模型不断迭代,被赋能的智能硬件能跟上步伐吗?
更有智能硬件厂商创始人对“智能涌现”发出灵魂拷问:当一个赛道的大部分玩家都用上了AI,是不是从侧面说明这件事门槛太低了?
在CES 2025现场,“智能涌现”采访了四家积极拥抱AI大模型的智能硬件厂商,分别是未来智能(AI耳机)、学而思(AI学习机)、李未可(AI眼镜)、INAIR(AR眼镜),他们分享了现阶段在各自细分领域应用AI大模型的实践、探索和挑战。
7.同样是接入学而思的模型能力,硬件形态对于用户的接受度很重要,比如学习机就比手机更方便用户学习。我们现在既有独立APP,也有学习机。目前国内有非常多的厂家,包括手机厂商、Pad厂商、PC厂商,还有眼镜厂商都在接学而思的API。
未来智能的AI耳机来源:企业授权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耳机”,目前主要有两个卡点,都是在硬件上面,一个是SOC芯片的算力,耳机的算力芯片既要体积小,又要算力强,很难实现;另一个是电池续航问题,把SOC芯片塞到耳机里,功耗会很高,续航时间很短,用户很难接受。
李未可的AI眼镜来源:企业授权
7.过去XR生态不太成熟,导致销量不好,很大程度是因为生态不够完善、应用开发成本太高。AI眼镜不会走这个老路,因为它的开发成本远低于XR生态。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景的话,有可能一两个开发者就能把agent做出来。
INAIR的AR眼镜 来源:企业授权
8.今天用户所有的硬件形态,不管是计算机、手机,还是电脑,都是在解决用户和最终的那个应用之间的问题,AI是OS里面的一个应用和功能。但未来AI Agent本身会独立成为一个OS,解决这些列表式应用的分发问题。
如果说2024年的CES上,AI更多是作为独立亮点被少数企业展示;今年的CES 2025,AI与消费电子产业的融入更加广泛和深入,恰如这届CES的主题“Dive In(沉浸)”。
以智能眼镜产品为例,本届CES上,从 Rokid、雷鸟、Xreal、INMO 等 AR 厂商,到星纪魅族、雷神科技、大朋等跨界选手,再到 Haliday、Vuzix 等新创公司,中国厂商们在万里之外的美国,上演了一场“AI百镜大战”。
在CES展会现场,“智能涌现”发现,从无弦吉他、AI面膜,到戒指、拐杖、AI自行车……生活中的各类硬件产品,都成了AI大模型落地终端的新“面孔”。更不用提早就拥抱大模型的各类消费电子——从AI眼镜、AI耳机到AI陪伴机器人,再到AI PC、手机和学习机等等。
AI,在这场消费电子行业的“春晚”中,无处不在;但热烈的表象背后,AI硬件行业更需要深入的“冷思考”:
从“用上AI”到“用好AI”,硬件厂商们还要跨过几座山?当产品搭载AI大模型不再稀奇,AI还能否给产品带来卖点和溢价?AI大模型不断迭代,被赋能的智能硬件能跟上步伐吗?
更有智能硬件厂商创始人对“智能涌现”发出灵魂拷问:当一个赛道的大部分玩家都用上了AI,是不是从侧面说明这件事门槛太低了?
在CES 2025现场,“智能涌现”采访了四家积极拥抱AI大模型的智能硬件厂商,分别是未来智能(AI耳机)、学而思(AI学习机)、李未可(AI眼镜)、INAIR(AR眼镜),他们分享了现阶段在各自细分领域应用AI大模型的实践、探索和挑战。
7.同样是接入学而思的模型能力,硬件形态对于用户的接受度很重要,比如学习机就比手机更方便用户学习。我们现在既有独立APP,也有学习机。目前国内有非常多的厂家,包括手机厂商、Pad厂商、PC厂商,还有眼镜厂商都在接学而思的API。
未来智能的AI耳机来源:企业授权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耳机”,目前主要有两个卡点,都是在硬件上面,一个是SOC芯片的算力,耳机的算力芯片既要体积小,又要算力强,很难实现;另一个是电池续航问题,把SOC芯片塞到耳机里,功耗会很高,续航时间很短,用户很难接受。
李未可的AI眼镜来源:企业授权
7.过去XR生态不太成熟,导致销量不好,很大程度是因为生态不够完善、应用开发成本太高。AI眼镜不会走这个老路,因为它的开发成本远低于XR生态。如果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景的话,有可能一两个开发者就能把agent做出来。
INAIR的AR眼镜 来源:企业授权
8.今天用户所有的硬件形态,不管是计算机、手机,还是电脑,都是在解决用户和最终的那个应用之间的问题,AI是OS里面的一个应用和功能。但未来AI Agent本身会独立成为一个OS,解决这些列表式应用的分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