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67)丨鉴古知今:新的时代更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访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纪连海

川观新闻

7小时前

他将“如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归纳为三句话:“鉴古知今:新的时代更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勿忘真我:踏遍世界千山万水也不能失去自己;相信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影响全世界。

(点击图片进入报道专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

·传统的史料、典籍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的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就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技术,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特性和规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这些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

·只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够确保它在全球文化中的既有地位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还在于让世界感受包括仁、礼、德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书写当代世界地图上的中华理念:和平相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纪连海,历史文化学者、教育工作者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北京市昌平区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2008年被北京教育新闻中心评为2007年“首都十大教育人物”。2005年7月至2009年5月,纪连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先后主讲《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等70多讲。纪连海在《百家讲坛》中的每一次开讲都引起极大关注,他的“和珅系列”曾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

川观新闻记者 陈松 摄影 李志强
2024年岁末,纪连海在抖音上发布一条说史视频“秦陵兵马俑的重重谜团”。纪连海的声音、着装一如在当年《百家讲坛》上,但一头银发见证了岁月走过的痕迹。从1982年考入大学到2025年临近退休,纪连海一直是在学历史、讲历史、写历史,讲述中华民族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日,纪连海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的采访。他将“如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归纳为三句话:“鉴古知今:新的时代更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勿忘真我:踏遍世界千山万水也不能失去自己;相信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影响全世界。”

纪连海

三尺讲台上,

讲授中华传统文化得心应手

在纪连海看来,他和中国历史的结缘纯属一种“无奈”。

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纪连海考上了大学,由于家境贫寒,他选择了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当时,就读师范,可以免交学费。”那时北京师范学院的文科只有三个专业:中文、政治教育和历史。纪连海认为读中文专业要看很多书,历史专业的书简单些,因担心自己近视进一步加重,他就选择了历史系。

踏进大学后,纪连海才发觉自己“大错特错”,“这历史专业要看的书真多啊,且多是古文。”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纪连海一头扎进那“枯燥无味”的历史学习中。渐渐地,他发现“有些老师讲课还是蛮有意思的,特别善于表达,能够让学生有代入感”,他饶有兴趣地在“故纸堆”里拼命学习历史知识。

怎么才能把历史表达好?纪连海认为“工夫在诗外”,他开始学习吸收历史之外的知识,并刻意训练自己的授课能力,“作为师范生,最终是要当教师给学生上课。上课其实是在演讲,需要口才,也需要把讲授的历史知识吃透,让学生喜欢听。”

1986年,纪连海大学毕业后,来到昌平四中担任历史老师。为丰富表达,他不仅学相声和评书,还学用电脑做课件演示,用当时最时髦的词汇讲课,课余还会用QQ、MSN与学生们聊天。他的努力很快扭转了历史课堂沉闷的局面,学生开始喜欢上他的历史课。2001年,纪连海到北师大二附中任教,并成为历史教研组主任。

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纪连海亲历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纪连海看来,他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太接受的,也不认为有多优秀,“因为刚刚打开的国门让人看到的都是国外的好。别说学生,不少老师也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所以这个阶段讲历史课,就有种特别被动的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番挣扎。”纪连海说,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逐渐强盛、人民逐步富裕,纪连海在三尺讲台上讲授中华传统文化,就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川观新闻记者采访纪连海(左)

登上《百家讲坛》,

再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2005年7月,纪连海登上《百家讲坛》。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纪连海是怎么登上《百家讲坛》的呢?《百家讲坛》刚开播时收视率比较低迷,为了摆脱困境,栏目组找到历史学家阎崇年救场。一次阎崇年录节目时,他的儿子、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阎天也跟了去,当时《百家讲坛》正在全国选拔讲师,编导顺便问阎天:“你的老师里面有没有特别优秀的?”阎天就推荐了自己高中时的历史老师纪连海。全国海选了100多个讲师,最后经过试讲,百里挑一,纪连海脱颖而出。

当时,栏目组给纪连海规定的讲授范围是清朝大臣。这对于纪连海来说,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中国传统史书是纪传体为主,但是现行历史教科书却是类似于编年体与纪事、本末相结合的体裁,“在这种讲述历史的体裁中,历史人物是被割裂的,每个人只讲那么一小段。比如说霍去病,教科书直接就用‘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讲西汉河西之战。课本留给霍去病的就十几个字,这对于展示历史人物丰满的一生是不够全面的,而这种不全面就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纪连海介绍。

在《百家讲坛》上,纪连海在充分吸收消化史料、典籍的基础上,用丰富形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输出,再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七情六欲的历史人物。讲述左宗棠,当讲到他抬棺进疆的时候,纪连海在讲台上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潸然泪下。“我觉得讲历史,首先自己得有代入感。有了代入感,就会让这个人鲜活起来,就容易让别人接受。”纪连海说。

纪连海在《百家讲坛》每一次开讲,都引起极大关注。他先后主讲了《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正说李连英》《正说孙思邈》等。他的“和珅系列”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至今无人超越。2005年,在央视国际网站上的300多个栏目中,《百家讲坛》点击率排在第二,仅次于《同一首歌》。

线上线下,

做中国文化复兴的传播者和推动者

“大家好,我是纪连海,从今天起我正式入驻抖音,和大家分享历史上那些好玩的事。”2021年8月5日,纪连海在抖音上更新了第一条视频。凭借其在文化圈的影响力,纪连海入驻抖音仅十天就收获了70多万粉丝。

《百家讲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纪连海,但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走南闯北,以多种方式继续普及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中国的繁荣昌盛是不可避免的,与中国经济复兴一样,中国文化亦必将复兴。鉴古知今,新的时代更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要做中国文化复兴的传播者和推动者。”纪连海说。

2024年10月,纪连海飞往德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在展会上向世界推荐他即将出版的新书,“这7本新书都与中国历史有关,书名暂时保密。”他神秘地笑着对记者说。

10余年来,他持续出版了多部历史类书籍,例如《纪连海品清史》《纪连海说西游》《纪连海谈庄子》等,这些书籍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主题。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讲述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解析,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激发了更多人对历史的兴趣,为普及历史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纪连海出版的著作

到山西古县讲述历史人物蔺相如、到江西南昌探讨赣鄱文化……走南闯北的纪连海,与听众面对面交流分享历史知识和见解,通过现场互动解答观众的疑问,引导听众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让历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当下如何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我觉得首先就离不开互联网。”纪连海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历史,在社交媒体、网络视频平台等发布历史讲解内容,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获取历史文化信息,并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现如今的网络传播要求我们在一分钟内能讲完一个故事,和早前一坐就是6个小时的《百家讲坛》不一样了。”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体现在“人”

记者:今天我们探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想厘清几个概念: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区别在哪里?

纪连海:文明的概念更宽泛,中华文明要从我们蒙昧野蛮时代即从新石器时代算起。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认为还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提炼出来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它当中有一些已经不是优秀的了,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以现在的眼光看,有一些文化现象是糟粕,比如说女人裹小脚,男尊女卑,现在看来这些都是糟粕,所以要加上“传统”两个字。我们讲的传统文化,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所以叫中华传统文化,1840年以后的,这就是近现代的文化和文明。

记者:在您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什么地方?

纪连海:纵观历史发展,西方国家也好,印度也好,他们研究的是什么?有的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的研究的是人和鬼的关系,有的研究的是人和神的关系,但是中国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从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先秦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构架逐步完善成型。那么,中国人讲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的“儒”字怎么解释?拆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需”,“人的需要”就是儒家思想。那么人需要的是什么呢?人需要的是两个以上的人如何相处。这个字就是“仁”,仁义道德的“仁”,这个“仁”是二人,不就是两人相处时候的人际关系吗?

在论语里这个“人”字出现了很多回,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孔子的意思是面对不同的人,需要有不同的相处方式。那么贯穿其中的思想是什么?就是德行的“德”,礼貌的“礼”,孔子的学问说到底是“人”,如何来确立人的行为、确定人际关系,那就是德和礼,把“德”和“礼”传承下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代际传承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医者仁心”,其中包含的价值观从古至今始终是行医人的最高标准。再比如我上大学时的老师,耄耋之年给学生上课从来都是站着讲,他说:“我要有病我可以去看病,我要没病我就站着来上课,这是规矩、礼节。”这样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后来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程

是一个包容互鉴的过程

记者:您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它的包容性是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纪连海:我们称中原为华夏,华夏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从历史上看,外来民族谁占据中原,谁就会接受这里农耕民族的文化。当外来民族从文化上接受这里以后,一般来说,他们带来的异域文化也为中原本土的原住民所接受。所以说,中华文化一开始就是多元的、互鉴的。比较典型的是盛唐,如果你穿越到当时的长安城,在大街上会听到不同语言,有西域、有南诏、有突厥;沿街餐馆售卖各国风味食品;大唐宫廷内跳着异域风情舞蹈,品尝各国风味食品。而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就成为士绅平民竞相追求的价值取向,进而成为潮流趋势,进而固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原因。

记者: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包容别人,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纪连海:这就要强调我们前边为什么会出现百花齐放,最后又罢黜百家,因为你会发现最终百家被废了吗?没有!它被融合进了儒家的理念中。孔夫子心目中的儒家思想,跟董仲舒讲的儒家还不一样,董仲舒讲的儒家跟程朱理学讲的儒家又不一样。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始终遵循的是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各个时代的先行者、理学家、思想家都是吸收借鉴儒家思想的优秀内容,然后把它吸收进自己的思想体系当中,去影响帝王成为统治思想,再由帝王上行下效加以推广,这就是我们中国文明。

譬如,汉初,黄老思想适应社会现实,成为统治思想,但其理论上有严重不足。儒家学者如叔孙通、贾谊等不断吸收融合诸子百家之长,经过董仲舒努力,形成以儒家思想为纲,糅合诸子百家思想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色‌;再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的发展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丰富。这一理念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在《大学》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述。至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其归纳为“三纲领、八条目”,进一步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核心的理念仍然是仁,仍然是德,仍然是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程是一个包容互鉴的过程。比如旗袍,过去是没有的,到清朝后才逐渐被接受。所以在文化传承的过程当中是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兼收并蓄并不等于全盘接收。在华夏文明进程中,西方宗教、印度宗教等进入中国后,都会中国化,我们会吸收他们优秀的内容,改造成我们的东西,成为中华文化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好具有时代价值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记者:很多人都是通过《百家讲坛》认识您的。您是如何将历史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传播的?

纪连海:这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播内容?在讲历史课的时候,不能什么都讲,你选择讲的这个人这件事,一定是具有时代价值的。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可能会有多个侧面,但是要怎么讲,要有所取舍,我们取的都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内容,对社会没有价值的内容,我们可能也会讲。比如和珅,我们带着谴责去讲,对有价值的我们给予点赞的态度,所以这是一个材料的取舍问题。

同时,还需要紧跟这个时代,拥抱这个时代。19年前的《百家讲坛》,我一开讲就是40分钟,下边观众都全神贯注的。但现在观众手机上有那么多的网络平台,再去讲45分钟,有谁听?所以要想有好的传播效果就得求变,得学会如何把一个长篇大论的40分钟的史料故事浓缩成为一分半钟左右。如果不去主动适应这个时代,将被时代所抛弃、所淘汰。

其实,讲哪些人、讲哪些事儿,我们要有所选择,我们选择的一定是该歌颂的歌颂,该否定的否定。通过材料的取舍、史料的考据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提升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记者: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教材编写中?

纪连海:从教材的编写上,需要把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在新的形势下展开。比如说,中华医学史上,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植物青蒿的退热功能。但在屠呦呦获诺奖前,对此段医学历史描述语焉不详,同时也不能确定其中描述青蒿药用是否正确。通过屠呦呦团队获诺奖的事情,反证《肘后备急方》记载的精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科学性,所以我们需要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将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收录入相关教材中。传统的史料、典籍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的。

记者:怎么理解利用互联网或AI技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纪连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颗璀璨宝石,其表面闪烁的光辉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后逐渐显现。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很容易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因此,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就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技术,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特性和规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这些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文化传播者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使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这些故事,让人们真正能够理解其中的智慧与美德。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他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与活力。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中来。只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够确保它在全球文化中的既有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

进一步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记者:作为提升中华民族影响力、软实力的一部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纪连海:数据显示,在全世界22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其中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位置如此耀眼。面对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国,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不是个问题。比如,最近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世界游戏界,各国游戏爱好者都争相追捧,为什么能风靡?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完美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这款西游题材的游戏在国外卖得越来越火爆,很多人就会去关心游戏背后的内容,因此客观上关注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国网友也会越来越多。

记者:您在参加许多公众活动时都提出,新时代更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踏遍千山万水也不能忘记真我、失去自我。相信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进一步影响世界。能否再给我们诠释一下其中含义?

纪连海:讲历史也好,讲哲学也好,归纳起来都是“三句话”。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里来,第三我要往哪去。以“三句话”为坐标观察人类文明发展史,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世界上那么多的古文明都没了,只有中华文明屹立不倒,为啥?因为中华文化是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中国找对了路。既然我们曾经选择的路历史证明是正确的,那就要坚持,不管走到哪儿都要保持一个勿忘真我的心。因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注重“人道大伦”,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好“四个讲清楚”,同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讲清楚历史脉络,讲清楚内涵外延,更要讲清楚辉煌未来。

走进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还在于让世界感受包括仁、礼、德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书写在当代世界地图上的中华理念:和平相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做历史的讲述者与传承者

采访纪连海,约了多次才成行。因为年近退休的他还是很忙碌:不是在为观众、网友讲述中华历史文化,就是在去讲述中华历史文化的路上。在北京昌平区他的住所,记者眼里的纪连海可用“渊博““坚守”“真诚”这几个词来概括。
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便是知识渊博。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深厚造诣的他,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制度了如指掌。无论先秦诸子百家,还是明清风云变幻,他都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融入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独到见解,让记者脑海里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立体。
纪连海40余年来的坚守也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纪连海从内心深处就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对于纪连海,向大众说史讲史就成为一种自觉。纪连海的这种坚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魅力和价值的深刻认知,进而他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走向世界并成为人类和谐发展的解决方案之一。纪连海的坚信也反映了他对文化传播的积极态度,现实也证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富裕,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手段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采访镜头前,纪连海展现了他的真诚。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他敢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不回避争议和矛盾。不管是做讲座还是做抖音视频,纪连海非常乐于与网友交流和互动,他认真回答他们的提问,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亲和力使得他与观众和网友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作为一名历史文化学者,纪连海用他的知识、才华和热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策划:李鹏

统筹:姜明 赵晓梦

第六十七期

执行:杨昕

记者:陈松

摄影:李志强

海报:刘津余

编辑:梁庆

他将“如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归纳为三句话:“鉴古知今:新的时代更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勿忘真我:踏遍世界千山万水也不能失去自己;相信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影响全世界。

(点击图片进入报道专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

·传统的史料、典籍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的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就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技术,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特性和规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这些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

·只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够确保它在全球文化中的既有地位

·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还在于让世界感受包括仁、礼、德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书写当代世界地图上的中华理念:和平相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纪连海,历史文化学者、教育工作者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北京市昌平区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历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班结业。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2008年被北京教育新闻中心评为2007年“首都十大教育人物”。2005年7月至2009年5月,纪连海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先后主讲《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等70多讲。纪连海在《百家讲坛》中的每一次开讲都引起极大关注,他的“和珅系列”曾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

川观新闻记者 陈松 摄影 李志强
2024年岁末,纪连海在抖音上发布一条说史视频“秦陵兵马俑的重重谜团”。纪连海的声音、着装一如在当年《百家讲坛》上,但一头银发见证了岁月走过的痕迹。从1982年考入大学到2025年临近退休,纪连海一直是在学历史、讲历史、写历史,讲述中华民族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日,纪连海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记者的采访。他将“如何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归纳为三句话:“鉴古知今:新的时代更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勿忘真我:踏遍世界千山万水也不能失去自己;相信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影响全世界。”

纪连海

三尺讲台上,

讲授中华传统文化得心应手

在纪连海看来,他和中国历史的结缘纯属一种“无奈”。

20世纪8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纪连海考上了大学,由于家境贫寒,他选择了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当时,就读师范,可以免交学费。”那时北京师范学院的文科只有三个专业:中文、政治教育和历史。纪连海认为读中文专业要看很多书,历史专业的书简单些,因担心自己近视进一步加重,他就选择了历史系。

踏进大学后,纪连海才发觉自己“大错特错”,“这历史专业要看的书真多啊,且多是古文。”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纪连海一头扎进那“枯燥无味”的历史学习中。渐渐地,他发现“有些老师讲课还是蛮有意思的,特别善于表达,能够让学生有代入感”,他饶有兴趣地在“故纸堆”里拼命学习历史知识。

怎么才能把历史表达好?纪连海认为“工夫在诗外”,他开始学习吸收历史之外的知识,并刻意训练自己的授课能力,“作为师范生,最终是要当教师给学生上课。上课其实是在演讲,需要口才,也需要把讲授的历史知识吃透,让学生喜欢听。”

1986年,纪连海大学毕业后,来到昌平四中担任历史老师。为丰富表达,他不仅学相声和评书,还学用电脑做课件演示,用当时最时髦的词汇讲课,课余还会用QQ、MSN与学生们聊天。他的努力很快扭转了历史课堂沉闷的局面,学生开始喜欢上他的历史课。2001年,纪连海到北师大二附中任教,并成为历史教研组主任。

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纪连海亲历了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纪连海看来,他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太接受的,也不认为有多优秀,“因为刚刚打开的国门让人看到的都是国外的好。别说学生,不少老师也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所以这个阶段讲历史课,就有种特别被动的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番挣扎。”纪连海说,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逐渐强盛、人民逐步富裕,纪连海在三尺讲台上讲授中华传统文化,就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

川观新闻记者采访纪连海(左)

登上《百家讲坛》,

再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2005年7月,纪连海登上《百家讲坛》。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纪连海是怎么登上《百家讲坛》的呢?《百家讲坛》刚开播时收视率比较低迷,为了摆脱困境,栏目组找到历史学家阎崇年救场。一次阎崇年录节目时,他的儿子、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阎天也跟了去,当时《百家讲坛》正在全国选拔讲师,编导顺便问阎天:“你的老师里面有没有特别优秀的?”阎天就推荐了自己高中时的历史老师纪连海。全国海选了100多个讲师,最后经过试讲,百里挑一,纪连海脱颖而出。

当时,栏目组给纪连海规定的讲授范围是清朝大臣。这对于纪连海来说,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中国传统史书是纪传体为主,但是现行历史教科书却是类似于编年体与纪事、本末相结合的体裁,“在这种讲述历史的体裁中,历史人物是被割裂的,每个人只讲那么一小段。比如说霍去病,教科书直接就用‘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讲西汉河西之战。课本留给霍去病的就十几个字,这对于展示历史人物丰满的一生是不够全面的,而这种不全面就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纪连海介绍。

在《百家讲坛》上,纪连海在充分吸收消化史料、典籍的基础上,用丰富形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输出,再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七情六欲的历史人物。讲述左宗棠,当讲到他抬棺进疆的时候,纪连海在讲台上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潸然泪下。“我觉得讲历史,首先自己得有代入感。有了代入感,就会让这个人鲜活起来,就容易让别人接受。”纪连海说。

纪连海在《百家讲坛》每一次开讲,都引起极大关注。他先后主讲了《正说和珅》《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正说李连英》《正说孙思邈》等。他的“和珅系列”以平均收视率0.69%荣登《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收视率冠军,至今无人超越。2005年,在央视国际网站上的300多个栏目中,《百家讲坛》点击率排在第二,仅次于《同一首歌》。

线上线下,

做中国文化复兴的传播者和推动者

“大家好,我是纪连海,从今天起我正式入驻抖音,和大家分享历史上那些好玩的事。”2021年8月5日,纪连海在抖音上更新了第一条视频。凭借其在文化圈的影响力,纪连海入驻抖音仅十天就收获了70多万粉丝。

《百家讲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纪连海,但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继续走南闯北,以多种方式继续普及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中国的繁荣昌盛是不可避免的,与中国经济复兴一样,中国文化亦必将复兴。鉴古知今,新的时代更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要做中国文化复兴的传播者和推动者。”纪连海说。

2024年10月,纪连海飞往德国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在展会上向世界推荐他即将出版的新书,“这7本新书都与中国历史有关,书名暂时保密。”他神秘地笑着对记者说。

10余年来,他持续出版了多部历史类书籍,例如《纪连海品清史》《纪连海说西游》《纪连海谈庄子》等,这些书籍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主题。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讲述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解析,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激发了更多人对历史的兴趣,为普及历史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纪连海出版的著作

到山西古县讲述历史人物蔺相如、到江西南昌探讨赣鄱文化……走南闯北的纪连海,与听众面对面交流分享历史知识和见解,通过现场互动解答观众的疑问,引导听众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让历史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当下如何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我觉得首先就离不开互联网。”纪连海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历史,在社交媒体、网络视频平台等发布历史讲解内容,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获取历史文化信息,并吸引了大量年轻受众,“现如今的网络传播要求我们在一分钟内能讲完一个故事,和早前一坐就是6个小时的《百家讲坛》不一样了。”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体现在“人”

记者:今天我们探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想厘清几个概念: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区别在哪里?

纪连海:文明的概念更宽泛,中华文明要从我们蒙昧野蛮时代即从新石器时代算起。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认为还是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提炼出来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至今,它当中有一些已经不是优秀的了,所以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以现在的眼光看,有一些文化现象是糟粕,比如说女人裹小脚,男尊女卑,现在看来这些都是糟粕,所以要加上“传统”两个字。我们讲的传统文化,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所以叫中华传统文化,1840年以后的,这就是近现代的文化和文明。

记者:在您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什么地方?

纪连海:纵观历史发展,西方国家也好,印度也好,他们研究的是什么?有的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的研究的是人和鬼的关系,有的研究的是人和神的关系,但是中国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上。

从诸子百家到独尊儒术,先秦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构架逐步完善成型。那么,中国人讲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的“儒”字怎么解释?拆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需”,“人的需要”就是儒家思想。那么人需要的是什么呢?人需要的是两个以上的人如何相处。这个字就是“仁”,仁义道德的“仁”,这个“仁”是二人,不就是两人相处时候的人际关系吗?

在论语里这个“人”字出现了很多回,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孔子的意思是面对不同的人,需要有不同的相处方式。那么贯穿其中的思想是什么?就是德行的“德”,礼貌的“礼”,孔子的学问说到底是“人”,如何来确立人的行为、确定人际关系,那就是德和礼,把“德”和“礼”传承下来,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代际传承就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医者仁心”,其中包含的价值观从古至今始终是行医人的最高标准。再比如我上大学时的老师,耄耋之年给学生上课从来都是站着讲,他说:“我要有病我可以去看病,我要没病我就站着来上课,这是规矩、礼节。”这样的言行潜移默化影响着后来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程

是一个包容互鉴的过程

记者:您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到现在,它的包容性是从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

纪连海:我们称中原为华夏,华夏首先是一个地域概念。从历史上看,外来民族谁占据中原,谁就会接受这里农耕民族的文化。当外来民族从文化上接受这里以后,一般来说,他们带来的异域文化也为中原本土的原住民所接受。所以说,中华文化一开始就是多元的、互鉴的。比较典型的是盛唐,如果你穿越到当时的长安城,在大街上会听到不同语言,有西域、有南诏、有突厥;沿街餐馆售卖各国风味食品;大唐宫廷内跳着异域风情舞蹈,品尝各国风味食品。而统治阶级的价值取向就成为士绅平民竞相追求的价值取向,进而成为潮流趋势,进而固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原因。

记者: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包容别人,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纪连海:这就要强调我们前边为什么会出现百花齐放,最后又罢黜百家,因为你会发现最终百家被废了吗?没有!它被融合进了儒家的理念中。孔夫子心目中的儒家思想,跟董仲舒讲的儒家还不一样,董仲舒讲的儒家跟程朱理学讲的儒家又不一样。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始终遵循的是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各个时代的先行者、理学家、思想家都是吸收借鉴儒家思想的优秀内容,然后把它吸收进自己的思想体系当中,去影响帝王成为统治思想,再由帝王上行下效加以推广,这就是我们中国文明。

譬如,汉初,黄老思想适应社会现实,成为统治思想,但其理论上有严重不足。儒家学者如叔孙通、贾谊等不断吸收融合诸子百家之长,经过董仲舒努力,形成以儒家思想为纲,糅合诸子百家思想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色‌;再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的发展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丰富。这一理念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在《大学》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述。至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将其归纳为“三纲领、八条目”,进一步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核心的理念仍然是仁,仍然是德,仍然是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进程是一个包容互鉴的过程。比如旗袍,过去是没有的,到清朝后才逐渐被接受。所以在文化传承的过程当中是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兼收并蓄并不等于全盘接收。在华夏文明进程中,西方宗教、印度宗教等进入中国后,都会中国化,我们会吸收他们优秀的内容,改造成我们的东西,成为中华文化创新的一个组成部分。

讲好具有时代价值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记者:很多人都是通过《百家讲坛》认识您的。您是如何将历史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传播的?

纪连海:这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传播内容?在讲历史课的时候,不能什么都讲,你选择讲的这个人这件事,一定是具有时代价值的。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可能会有多个侧面,但是要怎么讲,要有所取舍,我们取的都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内容,对社会没有价值的内容,我们可能也会讲。比如和珅,我们带着谴责去讲,对有价值的我们给予点赞的态度,所以这是一个材料的取舍问题。

同时,还需要紧跟这个时代,拥抱这个时代。19年前的《百家讲坛》,我一开讲就是40分钟,下边观众都全神贯注的。但现在观众手机上有那么多的网络平台,再去讲45分钟,有谁听?所以要想有好的传播效果就得求变,得学会如何把一个长篇大论的40分钟的史料故事浓缩成为一分半钟左右。如果不去主动适应这个时代,将被时代所抛弃、所淘汰。

其实,讲哪些人、讲哪些事儿,我们要有所选择,我们选择的一定是该歌颂的歌颂,该否定的否定。通过材料的取舍、史料的考据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提升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记者: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教材编写中?

纪连海:从教材的编写上,需要把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在新的形势下展开。比如说,中华医学史上,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植物青蒿的退热功能。但在屠呦呦获诺奖前,对此段医学历史描述语焉不详,同时也不能确定其中描述青蒿药用是否正确。通过屠呦呦团队获诺奖的事情,反证《肘后备急方》记载的精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华传统医学的科学性,所以我们需要适应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将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收录入相关教材中。传统的史料、典籍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的。

记者:怎么理解利用互联网或AI技术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纪连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颗璀璨宝石,其表面闪烁的光辉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后逐渐显现。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传播很容易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因此,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就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拥抱新技术,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特性和规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这些传统美德、经典故事得以在更广范围内传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下文化传播者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使用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这些故事,让人们真正能够理解其中的智慧与美德。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他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与活力。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中来。只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才能够确保它在全球文化中的既有地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

进一步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记者:作为提升中华民族影响力、软实力的一部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纪连海:数据显示,在全世界22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是其中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位置如此耀眼。面对经济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中国,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不是个问题。比如,最近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风靡世界游戏界,各国游戏爱好者都争相追捧,为什么能风靡?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完美结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这款西游题材的游戏在国外卖得越来越火爆,很多人就会去关心游戏背后的内容,因此客观上关注和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国网友也会越来越多。

记者:您在参加许多公众活动时都提出,新时代更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踏遍千山万水也不能忘记真我、失去自我。相信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进一步影响世界。能否再给我们诠释一下其中含义?

纪连海:讲历史也好,讲哲学也好,归纳起来都是“三句话”。第一我是谁,第二我从哪里来,第三我要往哪去。以“三句话”为坐标观察人类文明发展史,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世界上那么多的古文明都没了,只有中华文明屹立不倒,为啥?因为中华文化是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中国找对了路。既然我们曾经选择的路历史证明是正确的,那就要坚持,不管走到哪儿都要保持一个勿忘真我的心。因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注重“人道大伦”,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好“四个讲清楚”,同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讲清楚历史脉络,讲清楚内涵外延,更要讲清楚辉煌未来。

走进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还在于让世界感受包括仁、礼、德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书写在当代世界地图上的中华理念:和平相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做历史的讲述者与传承者

采访纪连海,约了多次才成行。因为年近退休的他还是很忙碌:不是在为观众、网友讲述中华历史文化,就是在去讲述中华历史文化的路上。在北京昌平区他的住所,记者眼里的纪连海可用“渊博““坚守”“真诚”这几个词来概括。
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便是知识渊博。在历史研究方面有着深厚造诣的他,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制度了如指掌。无论先秦诸子百家,还是明清风云变幻,他都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的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融入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独到见解,让记者脑海里的历史变得更加鲜活、立体。
纪连海40余年来的坚守也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纪连海从内心深处就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所以,对于纪连海,向大众说史讲史就成为一种自觉。纪连海的这种坚信,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魅力和价值的深刻认知,进而他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走向世界并成为人类和谐发展的解决方案之一。纪连海的坚信也反映了他对文化传播的积极态度,现实也证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富裕,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手段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采访镜头前,纪连海展现了他的真诚。他从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他敢于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客观的评价,不回避争议和矛盾。不管是做讲座还是做抖音视频,纪连海非常乐于与网友交流和互动,他认真回答他们的提问,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亲和力使得他与观众和网友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作为一名历史文化学者,纪连海用他的知识、才华和热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魅力和价值,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策划:李鹏

统筹:姜明 赵晓梦

第六十七期

执行:杨昕

记者:陈松

摄影:李志强

海报:刘津余

编辑:梁庆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