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刺中年女的消费陷阱

灼见

1周前

◐◑区委书记:我们要带头消费、带动消费、带领消费,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志春节前去买套新衣服,每个周末都带家人出去吃个饭。...如果你赚钱容易,你不用赚钱,钱帮你生钱,那你消费去吧,注意风险控制就行。

Jan.

11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知道自己最想去哪,就知道在最近的站点下车换乘,有点损失也认了。
作者 | 梁爽

上周,我发现被中国移动给背刺了。

我平时忙这忙那,一收到手机欠费的短信提醒立马充值,以前每次充50,提示得多了,我嫌麻烦就每次充100。每次发来账单,我也一律忽略。

觉得不对劲的风还是吹到我这里,怎么越来越频繁?身为社恐人士的我,不愿拨打10086,下载了中国移动APP。

看到账单,我每个月基本要用200的话费,可我平时几乎只接外卖或快递的电话,手机功能主要靠流量和WiFi维系。

仔细查看账单明细,越看越气。

套餐及固定费就不说了,重点是:增值业务费。

咪咕游戏;每月扣20;权益超市,每月扣12;辽宁电费权益融合产品,每月扣19.9……

这些都是什么?我享受到什么?给我带来什么增值服务了?什么时候开通的?我毫无印象。

咪咕游戏和辽宁电费权益融合产品已扣费3个月,在能查到的记录中,“权益超市”已经扣费13个月了……

冤大头没有我这么当的。我忙着时间管理,却忽略了账单管理,用句流行语形容就是,“感觉天塌了”。我已对这些服务是什么、从哪来不感兴趣,只想送它们走。

我打开已订业务,把包括“微博会员随心玩”“咪咕游戏”在内的6项增值服务依次退订,下月生效。

以前我以为,我的钱支出渠道就3个:银行卡、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我重点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每次开通会员、交完费及时取消自动续费,不得不说,取消自动续费的界面日趋隐蔽,连我这熟练工有时也得找半天。

千盯万盯,把电话费这个渠道漏了,真是大意失金钱,怒把APP里的2500分积分换成卷纸,以后吸取经验。

其实,我也就郁闷了一小会,毕竟,咱被背刺的经历还少吗?经历过房价和基金三成的蒸发,话费,只是小卡拉米般的存在。

为了防止被消费陷阱背刺,我最近看了几本书,总结了几条经验,武装脑袋和钱包,与你共享。

01

永远记住自己的第一诉求

最近,我看了李筱懿写的《有钱花》,她说,她的自媒体公司在2016年第三轮融资,估值3亿。

2023年7月,公司投资款到期,既不能独立上市,也不能被并购,她自己以账面95%的现金回购了股份。

天呐,她应该是我微信联系人里最富的人了。

看完全书,我羡慕她卖掉房子的时间点——

2023年,她搬进新家后,第一时间寻找靠谱的房产中介,说明需求,卖掉之前的旧房子。

别人觉得她操之过急,要价太低,但她说自己卖房的第一诉求是回笼资金。在少赚或不赔的情况下,价格低于其他同类型房屋,房子很快卖掉,没有拉锯战,速战速决。

年底再见到中介,中介说她卖得很及时,现在房子价格压得更低,而且更难出手。她说,“我没有先见之明,不懂房地产的波动,我只是清楚自己的第一诉求,低价卖房是回收现金,落地为安。”

我看完一拍大腿,我们家要是能在住进新房后,把旧房子马上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果断出售,能比现在少亏几十万。

我其实就是吃了第一诉求不清晰的亏,高峰期的高价都没出手,后来的低价更是不甘心,心理落差让我难以止损。

我有的朋友买房喜欢买大户型,比起一套大户型,我更喜欢两套离得近的小户型。因为我们都是外地人,我们常住一套,另备一个小房,父母来时可住,没人住,我也可以当成自习室去写作。

我们的老房子楼层高,想换但又不强烈、不紧迫,目的性不明确,导致很务虚,经常关注市场、周期、经济、政策的大词,其实家庭第一目的,才最重要。

知道自己最想去哪,就知道在最近的站点下车换乘,有点损失也认了。

02

要把拿铁因子当回事

昨天,我办公室的小可爱拿着一个桌面卡通摆件问我:“姐,你看,好看不?这是我买盲盒抽到的。”

我说好看,随后就问多少钱。她回答:“69块。”

我心里弹出一个词:拿铁因子。

由作家兼金融顾问大卫·巴赫提出,源于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30年来花钱竟达70万元。

拿铁因子是生活中那些可有可无的、非必要的、积少成多、容易忽略的习惯性支出,如跨行提款的10元手续费、租书逾期的5元、看到满减就买的2条牛仔裤、在网上淘的3款口红、付了钱却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

大卫指出:“钱的问题,通常不在于收入太少,而在于开销太多。”

我看《拿铁因子》那本书时还不爱喝拿铁,看完反而爱喝上了。我人菜瘾大,咖啡因不太耐受,喝完心突突、心慌慌,但不喝又心痒痒。

摆在我面前的选择,只有30块中杯的星巴克低因拿铁。喝完低因拿铁写文章或想事情,享受又高效,但经常喝、连续喝,咖啡支出是小头,关键是我喝多了会长痘……长痘可太费钱了。

在我们生活中,除了拿铁因子,男士有香烟因子、游戏因子,女士有奶茶因子、网约车因子,小孩有盲盒因子、零食因子……

创维创始人黄宏生说,年轻人一定要对钱有概念。

“1次打车30块,等于坐公交1个月;1杯星巴克40块,等于1箱牛奶;1顿火锅200元,等于5斤猪肉,1斤鸡翅,30个鸡蛋,10斤大米和一桶油;1台苹果1万多,等于买了1台空调、洗衣机、电视机、扫地机、烤箱微波炉,完全够把家里的家具都添置齐了。”

10块20块的,能积少成多。

每天存28元,一年可攒下1万元;每天存84元,一年可攒下3万块。

庄雅婷在她的《硬心肠》一书中写道:

“你在乱花钱时,看到有人勤快地赚一块两块的水磨功夫钱且还很热情,会有一种不知道为什么羞愧和难过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成都小面馆里,老阿姨端上来一碗七块钱的面时也有过;在日本乡下的7-11看到老爷爷围着围裙很礼貌的鞠躬道谢时也有过;在上海的副食商店里看见一个干净的眼镜大叔认真记账的时候也有过。”

其实,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赚水磨功夫钱。

哪怕工资看着不错,其实拆分下来:

一页PPT可能2块,剪个视频可能30块,绞尽脑汁改个方案可能就40块,每天睁眼就狂奔到公司打卡争取的全勤奖,一天也就13块……

如果哄自己开心的方式,是以逼自己辛苦劳作为代价,不如不哄、少哄。

03

警惕一切消费主义新话术

最近我频繁地看到一段话,主题是金钱养人。

“高级餐厅的桌子之间离得更远,头等舱没有中间的座位,豪华酒店有单独的套房客人入口,在这个人挤人的世界里,你能买到的最贵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想指出,这段话出自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焦虑的人》,说出这话的角色,是一个收入很高的银行家。

咱不能没有银行家的收入,却有银行家的消费,警惕金钱养人、刚需、犒赏、爱自己等概念衍生品。

消费社会扩充了必需品的范畴,而其中大部分只是奢侈品、轻奢品、可爱废物,或与生存不直接相关的东西。广告和植入强化了人们对这些东西的伪需求,还把渴望和需求,与幸福感做关联。

我近期搜集到的新术语:

花钱哄着自己去上班、住好的酒店很有必要、人老了还得住市中心、原来住得好那么治愈、买便宜车住高档小区。

不考虑花钱以及钱从哪里来的话,其实很对。

但记得不要跳过赚钱的过程,谈花钱的感受。

如果你赚钱容易,你不用赚钱,钱帮你生钱,那你消费去吧,注意风险控制就行。如果你赚钱不易,感觉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赚了今天的钱,担心明天的钱……

那就警惕消费陷阱吧。

— THE END —

☀作者:梁爽,理性天蝎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点燃你自律的心。本文选自哪梁爽哪喜庆(ID:zheliangshuang),微博:@梁爽笑抽筋了,著有新书《当钻牛角尖,遇到四象限》《把自己重养一遍》《糟糕,今天内耗又超标》。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刘强东,你们村炸锅了!
◐◑电诈组织为什么要给演员王星剃光头
◐◑区委书记:我们要带头消费、带动消费、带领消费,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志春节前去买套新衣服,每个周末都带家人出去吃个饭!
◐◑冲上热搜!吴敬平晒与樊振东聊天记录,看完感动莫名
◐◑她确认去世,年仅29岁……2025年年初,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区委书记:我们要带头消费、带动消费、带领消费,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志春节前去买套新衣服,每个周末都带家人出去吃个饭。...如果你赚钱容易,你不用赚钱,钱帮你生钱,那你消费去吧,注意风险控制就行。

Jan.

11

灼见(ID:penetratingview)

知道自己最想去哪,就知道在最近的站点下车换乘,有点损失也认了。
作者 | 梁爽

上周,我发现被中国移动给背刺了。

我平时忙这忙那,一收到手机欠费的短信提醒立马充值,以前每次充50,提示得多了,我嫌麻烦就每次充100。每次发来账单,我也一律忽略。

觉得不对劲的风还是吹到我这里,怎么越来越频繁?身为社恐人士的我,不愿拨打10086,下载了中国移动APP。

看到账单,我每个月基本要用200的话费,可我平时几乎只接外卖或快递的电话,手机功能主要靠流量和WiFi维系。

仔细查看账单明细,越看越气。

套餐及固定费就不说了,重点是:增值业务费。

咪咕游戏;每月扣20;权益超市,每月扣12;辽宁电费权益融合产品,每月扣19.9……

这些都是什么?我享受到什么?给我带来什么增值服务了?什么时候开通的?我毫无印象。

咪咕游戏和辽宁电费权益融合产品已扣费3个月,在能查到的记录中,“权益超市”已经扣费13个月了……

冤大头没有我这么当的。我忙着时间管理,却忽略了账单管理,用句流行语形容就是,“感觉天塌了”。我已对这些服务是什么、从哪来不感兴趣,只想送它们走。

我打开已订业务,把包括“微博会员随心玩”“咪咕游戏”在内的6项增值服务依次退订,下月生效。

以前我以为,我的钱支出渠道就3个:银行卡、微信支付和支付宝。

我重点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每次开通会员、交完费及时取消自动续费,不得不说,取消自动续费的界面日趋隐蔽,连我这熟练工有时也得找半天。

千盯万盯,把电话费这个渠道漏了,真是大意失金钱,怒把APP里的2500分积分换成卷纸,以后吸取经验。

其实,我也就郁闷了一小会,毕竟,咱被背刺的经历还少吗?经历过房价和基金三成的蒸发,话费,只是小卡拉米般的存在。

为了防止被消费陷阱背刺,我最近看了几本书,总结了几条经验,武装脑袋和钱包,与你共享。

01

永远记住自己的第一诉求

最近,我看了李筱懿写的《有钱花》,她说,她的自媒体公司在2016年第三轮融资,估值3亿。

2023年7月,公司投资款到期,既不能独立上市,也不能被并购,她自己以账面95%的现金回购了股份。

天呐,她应该是我微信联系人里最富的人了。

看完全书,我羡慕她卖掉房子的时间点——

2023年,她搬进新家后,第一时间寻找靠谱的房产中介,说明需求,卖掉之前的旧房子。

别人觉得她操之过急,要价太低,但她说自己卖房的第一诉求是回笼资金。在少赚或不赔的情况下,价格低于其他同类型房屋,房子很快卖掉,没有拉锯战,速战速决。

年底再见到中介,中介说她卖得很及时,现在房子价格压得更低,而且更难出手。她说,“我没有先见之明,不懂房地产的波动,我只是清楚自己的第一诉求,低价卖房是回收现金,落地为安。”

我看完一拍大腿,我们家要是能在住进新房后,把旧房子马上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果断出售,能比现在少亏几十万。

我其实就是吃了第一诉求不清晰的亏,高峰期的高价都没出手,后来的低价更是不甘心,心理落差让我难以止损。

我有的朋友买房喜欢买大户型,比起一套大户型,我更喜欢两套离得近的小户型。因为我们都是外地人,我们常住一套,另备一个小房,父母来时可住,没人住,我也可以当成自习室去写作。

我们的老房子楼层高,想换但又不强烈、不紧迫,目的性不明确,导致很务虚,经常关注市场、周期、经济、政策的大词,其实家庭第一目的,才最重要。

知道自己最想去哪,就知道在最近的站点下车换乘,有点损失也认了。

02

要把拿铁因子当回事

昨天,我办公室的小可爱拿着一个桌面卡通摆件问我:“姐,你看,好看不?这是我买盲盒抽到的。”

我说好看,随后就问多少钱。她回答:“69块。”

我心里弹出一个词:拿铁因子。

由作家兼金融顾问大卫·巴赫提出,源于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30年来花钱竟达70万元。

拿铁因子是生活中那些可有可无的、非必要的、积少成多、容易忽略的习惯性支出,如跨行提款的10元手续费、租书逾期的5元、看到满减就买的2条牛仔裤、在网上淘的3款口红、付了钱却未真正使用的健身卡……

大卫指出:“钱的问题,通常不在于收入太少,而在于开销太多。”

我看《拿铁因子》那本书时还不爱喝拿铁,看完反而爱喝上了。我人菜瘾大,咖啡因不太耐受,喝完心突突、心慌慌,但不喝又心痒痒。

摆在我面前的选择,只有30块中杯的星巴克低因拿铁。喝完低因拿铁写文章或想事情,享受又高效,但经常喝、连续喝,咖啡支出是小头,关键是我喝多了会长痘……长痘可太费钱了。

在我们生活中,除了拿铁因子,男士有香烟因子、游戏因子,女士有奶茶因子、网约车因子,小孩有盲盒因子、零食因子……

创维创始人黄宏生说,年轻人一定要对钱有概念。

“1次打车30块,等于坐公交1个月;1杯星巴克40块,等于1箱牛奶;1顿火锅200元,等于5斤猪肉,1斤鸡翅,30个鸡蛋,10斤大米和一桶油;1台苹果1万多,等于买了1台空调、洗衣机、电视机、扫地机、烤箱微波炉,完全够把家里的家具都添置齐了。”

10块20块的,能积少成多。

每天存28元,一年可攒下1万元;每天存84元,一年可攒下3万块。

庄雅婷在她的《硬心肠》一书中写道:

“你在乱花钱时,看到有人勤快地赚一块两块的水磨功夫钱且还很热情,会有一种不知道为什么羞愧和难过的感觉。

这种感觉在成都小面馆里,老阿姨端上来一碗七块钱的面时也有过;在日本乡下的7-11看到老爷爷围着围裙很礼貌的鞠躬道谢时也有过;在上海的副食商店里看见一个干净的眼镜大叔认真记账的时候也有过。”

其实,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赚水磨功夫钱。

哪怕工资看着不错,其实拆分下来:

一页PPT可能2块,剪个视频可能30块,绞尽脑汁改个方案可能就40块,每天睁眼就狂奔到公司打卡争取的全勤奖,一天也就13块……

如果哄自己开心的方式,是以逼自己辛苦劳作为代价,不如不哄、少哄。

03

警惕一切消费主义新话术

最近我频繁地看到一段话,主题是金钱养人。

“高级餐厅的桌子之间离得更远,头等舱没有中间的座位,豪华酒店有单独的套房客人入口,在这个人挤人的世界里,你能买到的最贵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想指出,这段话出自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焦虑的人》,说出这话的角色,是一个收入很高的银行家。

咱不能没有银行家的收入,却有银行家的消费,警惕金钱养人、刚需、犒赏、爱自己等概念衍生品。

消费社会扩充了必需品的范畴,而其中大部分只是奢侈品、轻奢品、可爱废物,或与生存不直接相关的东西。广告和植入强化了人们对这些东西的伪需求,还把渴望和需求,与幸福感做关联。

我近期搜集到的新术语:

花钱哄着自己去上班、住好的酒店很有必要、人老了还得住市中心、原来住得好那么治愈、买便宜车住高档小区。

不考虑花钱以及钱从哪里来的话,其实很对。

但记得不要跳过赚钱的过程,谈花钱的感受。

如果你赚钱容易,你不用赚钱,钱帮你生钱,那你消费去吧,注意风险控制就行。如果你赚钱不易,感觉一切皆流,无物常驻,赚了今天的钱,担心明天的钱……

那就警惕消费陷阱吧。

— THE END —

☀作者:梁爽,理性天蝎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拧巴症,点燃你自律的心。本文选自哪梁爽哪喜庆(ID:zheliangshuang),微博:@梁爽笑抽筋了,著有新书《当钻牛角尖,遇到四象限》《把自己重养一遍》《糟糕,今天内耗又超标》。灼见经授权发布。

MORE
灼见热文 
◐◑刘强东,你们村炸锅了!
◐◑电诈组织为什么要给演员王星剃光头
◐◑区委书记:我们要带头消费、带动消费、带领消费,希望在座的每个同志春节前去买套新衣服,每个周末都带家人出去吃个饭!
◐◑冲上热搜!吴敬平晒与樊振东聊天记录,看完感动莫名
◐◑她确认去世,年仅29岁……2025年年初,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