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用力、更加给力 打好政策“组合拳”——财政部详解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新华社

4天前

财政部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优先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稳住就业大盘。...“下一步,财政部将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继续加强投入保障,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

新华财经北京1月11日电(记者申铖、王雨萧) 国新办10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综合司司长林泽昌、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发布会上,围绕2024年财政运行和政策阶段性进展情况、2025年财政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介绍。

2024年财政运行可实现收支平衡

廖岷表示,2024年,财政部门加力落实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目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数据正在汇总。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收入方面,全年财政收入可以完成预算目标;支出方面,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8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总体看,全年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重点保障有力,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廖岷说,例如,加大对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教育、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都得到了较好保障。

2025年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廖岷表示,2025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内涵可以从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务规模、保障重点支出、提高资金效益四方面来说明。

其中,赤字率备受社会关注。廖岷表示,根据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的需要,2025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再加上我国GDP规模是不断增加的,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提高财政赤字率,将为今年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廖岷说,赤字率提高以后,可以更多利用财政空间,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关于2025年赤字率具体是多少,廖岷表示,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后,向社会正式公布。“财政赤字率提高的目的、条件,以及考虑的因素都有充分的论证。”

多措并举加力支持提振消费

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廖岷表示,2025年,财政部将加大力度来支持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在消费方面,财政部将坚持多措并举,加力支持提振消费。”廖岷说,消费是就业和收入的函数。多渠道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来增强实际消费能力,这就是逆周期宏观调控最主要的目的。

此外,支持进一步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的申报流程、健全回收利用的体系。用好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一些新的产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培育更多更新的消费产业和消费场景。深入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推进实施新一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等,降低物流成本。

与此同时,坚持支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这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培育新的产业和消费场景,进而带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从根本上促进总消费,释放内需潜力。”廖岷说。

推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费的重要基础。

林泽昌说,财政部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优先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稳住就业大盘。

“下一步,财政部将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继续加强投入保障,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林泽昌说。

林泽昌介绍,财政部将推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举措,配合有关部门着力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包括文旅行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外贸领域等。确保稳岗促就业政策“不退坡”。更好推动小微企业吸纳就业。

专项债券管理迎来新机制

去年12月,国办印发了《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

王建凡表示,这份文件的公布,标志着专项债券管理新机制的建立。新机制的“新”,体现在五个方面:投向领域实行“新清单”;用作项目资本金的领域增加“新范围”;项目审核实行“新模式”;拓宽专项债券偿还“新来源”;“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提出“新要求”。

此外,廖岷介绍,专项债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财政部门正在配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抓紧研究,细化有关措施安排。

2025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发行

为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2024年我国推出了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最新进展如何?

廖岷表示,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当年12月18日已经全部发行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

“目前,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王建凡介绍,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方面做好政策落地实施的“后半篇”文章:一是持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推动扎实落实置换工作要求;二是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合规使用;三是坚定不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隐性债务“清仓见底”。

编辑:胡晨曦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财政部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优先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稳住就业大盘。...“下一步,财政部将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继续加强投入保障,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

新华财经北京1月11日电(记者申铖、王雨萧) 国新办10日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副部长廖岷、综合司司长林泽昌、预算司司长王建凡在发布会上,围绕2024年财政运行和政策阶段性进展情况、2025年财政政策等热点问题进行介绍。

2024年财政运行可实现收支平衡

廖岷表示,2024年,财政部门加力落实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推动经济回稳向好和社会大局稳定。财政运行总体平稳,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目前,年度的财政收支数据正在汇总。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收入方面,全年财政收入可以完成预算目标;支出方面,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过28万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总体看,全年可以实现收支平衡。

“重点保障有力,财政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廖岷说,例如,加大对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教育、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领域支出都得到了较好保障。

2025年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廖岷表示,2025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内涵可以从提高赤字率、扩大债务规模、保障重点支出、提高资金效益四方面来说明。

其中,赤字率备受社会关注。廖岷表示,根据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的需要,2025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再加上我国GDP规模是不断增加的,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

“提高财政赤字率,将为今年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廖岷说,赤字率提高以后,可以更多利用财政空间,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关于2025年赤字率具体是多少,廖岷表示,需要履行法定程序后,向社会正式公布。“财政赤字率提高的目的、条件,以及考虑的因素都有充分的论证。”

多措并举加力支持提振消费

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廖岷表示,2025年,财政部将加大力度来支持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在消费方面,财政部将坚持多措并举,加力支持提振消费。”廖岷说,消费是就业和收入的函数。多渠道增加居民就业和收入,来增强实际消费能力,这就是逆周期宏观调控最主要的目的。

此外,支持进一步扩大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优化补贴的申报流程、健全回收利用的体系。用好财税政策,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文化旅游等一些新的产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支持培育更多更新的消费产业和消费场景。深入开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推进实施新一轮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提升行动等,降低物流成本。

与此同时,坚持支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这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培育新的产业和消费场景,进而带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从根本上促进总消费,释放内需潜力。”廖岷说。

推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增加居民收入、提振消费的重要基础。

林泽昌说,财政部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优先目标,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稳住就业大盘。

“下一步,财政部将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继续加强投入保障,落实和完善政策措施。”林泽昌说。

林泽昌介绍,财政部将推出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举措,配合有关部门着力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包括文旅行业及其他现代服务业、外贸领域等。确保稳岗促就业政策“不退坡”。更好推动小微企业吸纳就业。

专项债券管理迎来新机制

去年12月,国办印发了《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

王建凡表示,这份文件的公布,标志着专项债券管理新机制的建立。新机制的“新”,体现在五个方面:投向领域实行“新清单”;用作项目资本金的领域增加“新范围”;项目审核实行“新模式”;拓宽专项债券偿还“新来源”;“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提出“新要求”。

此外,廖岷介绍,专项债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财政部门正在配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抓紧研究,细化有关措施安排。

2025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发行

为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2024年我国推出了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最新进展如何?

廖岷表示,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当年12月18日已经全部发行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

“目前,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王建凡介绍,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方面做好政策落地实施的“后半篇”文章:一是持续加大对地方的指导力度,推动扎实落实置换工作要求;二是加强债券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确保合规使用;三是坚定不移严防新增隐性债务,推动隐性债务“清仓见底”。

编辑:胡晨曦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