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两家中国Biotech或“卖身”?!MNC超1700亿美元“弹药”就位,2025并购潮再掀新高度

E药经理人

2周前

强生、默沙东、诺华、诺和诺德、辉瑞、罗氏等21家MNC,手握超1700亿美元的充沛现金储备和举债杠杆能力,无疑是2025年并购与BD的催化剂。

“收购仍是全球Biotech资金筹集的绝对主流。而自2022年起,并购交易愈发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来源,且有可能在2025年掀起浪潮新高度。”

撰文| 润屿
JPM大会前夕,总是有各种并购BD交易公布。今日,强生官宣了与国内药企和正医药/上海药物的合作,首款出海的国产BTK降解剂随即诞生。同日,先为达宣布就GLP-1产品组合与Verdiva达成在除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许可与合作协议,交易额超24亿美元;康诺亚实现了第三次NewCo出海。
不过,不像去年JPM会议召开前有轰轰烈烈的并购潮,开年至今几乎没有重大并购发生,中国药企跨境并购数量更是0。
但不能忽视的是,并购绝对仍是2025年药界重头戏,因为并购给中国药企带来的财务影响远超投融资、IPO或传统BD活动。去年,中国第一家被收购的ADC企业普方生物,相对于B轮融资估值,收购让其B轮股东纯赚400%;葆元医药并购虽未提钱,但明显帮助其实现最大化实现产品商业价值。
而2025年JPM大会前后,必是“找钱难”大背景下Biotech寻找BD与并购机会的重头戏,期间不乏有一些潜在标的,或被海外Pharma和Biotech收入囊中。
尤其是全球第一梯队的Pharma们,其目前在并购策略上虽都集体保守了些,但在做中小型并购上的弹药仍相当充足。强生、默沙东、诺华、诺和诺德、辉瑞、罗氏等21家MNC,手握超1700亿美元的充沛现金储备和举债杠杆能力,无疑是2025年并购与BD的催化剂。其中,现金流超百亿美元的有7家,强生约200亿美元,默沙东约150亿美元,诺华约140亿美元,是绝对的潜在大买方。
来源:Oppenheimer

两家中国Biotech或被收购

据Seeking Alpha分析师预计,有9家公司有望在近期被收购,包括两家中国公司:硕迪生物与拓臻生物。

硕迪生物曾深得红杉、礼来亚洲基金、药明康德等海内外知名机构、产业资本共同青睐,且赶上了GLP-1风口,其口服小分子GLP-1产品研发进度处于同行前列,且其独特的偏向激动剂设计具备明显的差异化。此外,硕迪生物还有强有力的国际化创始团队“站台”。

拓臻生物,在2021年登陆纳斯达克,上市时礼来与OrbiMed是其股东。目前,拓臻生物重点产品管线中,同样包含口服小分子GLP-1R激动剂。去年,拓臻生物公布了其口服GLP-1R激动剂较为积极的临床I期结果。

实际上,GLP-1市场,现在正是一个高度波动、同时又高度受到关注的细分市场。虽然增速惊人,但竞争格局远未尘埃落定,占据先发优势、或现阶段临床数据较好的,不一定是最终的赢家。以礼来替尔泊肽为例,其虽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崛起,但替尔泊肽品牌Mounjaro和Zepbound前三季度销售都未能达到市场预期。

在这一情形下,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GLP-1市场持续迎来并购、BD的确定性相对是最高的。潜在被并购的9家企业中,除了硕迪生物与拓臻生物,也还有一家GLP-1明星上市公司——Viking Therapeutics,其在2024年因GLP-1临床数据较积极而引起股价大涨,然而又因生产制造方面的问题,股价出现了一定回落。与产能制造能力更强劲的大药企融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归途”。

此外,Seeking Alpha分析师预测将被并购的公司还有如:

Madrigal,手握全球首款MASH新药Resmetirom,该产品在去年获FDA批准上市。

Summit,康方生物海外重要的商业合作伙伴。“头对头”胜K药的依沃西早在2022年便“高调”出海授权给了Summit,获得全球医药人士的长期关注。目前,Summit已突破百亿美元市值。

Sarepta,小核酸药物三大巨头之一,2023年其基因疗法SRP-9001获FDA加速批准。这家公司的底层技术没得说,但市场一直对其商业回报存有质疑,“钱景”堪忧。近年来,这家公司一直是MNC并购的热门标的。

uniQure,手握全球首款基因治疗疗法Glybera(2012年,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与Sarepta有着相似情况在于,商业化成绩较为惨淡。

总体来看,潜在被并购标的画像非常清晰:有在某个明星前沿领域的差异化技术平台,或者有聚焦在某一疾病领域的全球潜力产品管线,或者单个重磅产品,国际背景浓厚,明星资本加注,多数有收入基础和低估值,或囿于一定的商业化困境。

另外,2025年,实际还有一桩并购“悬案”待解:此前传出或被收购的传奇生物,是否真的会“卖身”?

去年,业内人士猜测收购方或是传奇生物现在的合作方强生。

但在近期,有海外医药分析师认为,基于较成熟的合作,强生现阶段收购强生,实际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还可以继续观望下Carvykti的发展前景,同时,上述分析师认为,传奇生物目前除了Carvykti,其余管线的竞争力尚且比较薄弱。

推荐阅读 

130亿全现金,股东纯赚400%!当中国首家ADC Biotech被收购,下一个又是谁?
活久见!一场没提“钱”的并购,为何刷屏医药圈?

展望2025:并购金额如何?

2024年,“并购退出”备受瞩目,但生物医药并购潮已经迎来新的拐点:交易额规模小了,没有百亿美元以上的巨型并购;面向同一个并购标的的竞争不再激烈了;同时,亚太地区跨境并购成为了浪潮中的“主角”。
相比2023年,2024年MNC的巨额并购交易大幅减少,并购交易规模几乎都在50亿美元以内,最高的一笔交易不是来自全球大型Pharma,而是Biopharma福泰制药收购AlpineImmune Sciences,平均溢价也较2023年大幅下降。
潜在买家竞争也不似此前那样激烈,2023年几乎所有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都至少有6个以上竞标者,但这一现象在2024年不复存在。
另外,高盛投资银行指出,2024年跨区域并购复苏,其中亚太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占全球交易量近三成。除了中国市场外,日本市场表现也较为强劲,并购交易量同比增长30%;得益于支持并购的监管和政府政策,印度也成为跨境交易的热点区域。
基于此基础,2025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并购或有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基于2024年并购市场已迈入到快步增长轨道(尤其是跨境并购),2025年全球并购活动必将继续加速。
实际上,基于2024年生物技术股持续复苏的预期未能实现、并且在2025年并没有明显的复苏迹象的大背景下,并购仍是中小型创新药企“找钱”,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途径。
高盛投资银行也指出,尽管部分地区和行业已出现复苏迹象,但资本市场在过去三年尚未实现真正的全球并购复苏,而在接下来,并购的关键条件已经汇聚:更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等逐步到常态),更宽松的监管预期,以及企业风险偏好的提升。叠加技术创新加速了行业变革,财务投资机构寻求流动性,企业亦趋向通过并购战略重塑投资组合。
同时,结合公开数据,有资本机构预测,因药品专利到期,2025年至2029年制药巨头们存在不同梯度的收入损失比例,如BMS高达76%,GSK、安进损失幅度均超50%,默沙东、礼来、强生的比例也在40%以上。尤其随着手中重磅产品逐渐失去市场独占性,如何快速从外部寻找到能接力的潜在重磅炸弹,仍旧是大药企出手并购的核心原因之一。
二是,并购现象繁荣虽是必然,但可能难再看到特别大型的并购交易,反倒是中小型并购交易持续成为主流。大型制药企业仍在消化此轮周期调整中发生的大型并购交易,叠加宏观经济形势等诸多不确定性,MNC们对于是否选择中型并购、花多少钱去并购,仍持有谨慎观望的态度。同时,AI浪潮必将进一步驱动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

参考资料:华尔街投资管理机构Oppenheime《Biopharma MA and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Insights: 2024 Year-In-Review and 2025 Outlook》

1-10 《高盛观点|2025并购前瞻:全球市场蓄势待发

1-6 猎药人俱乐部《盘点:2025年有望成为“并购标的”的9家biotech》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强生、默沙东、诺华、诺和诺德、辉瑞、罗氏等21家MNC,手握超1700亿美元的充沛现金储备和举债杠杆能力,无疑是2025年并购与BD的催化剂。

“收购仍是全球Biotech资金筹集的绝对主流。而自2022年起,并购交易愈发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资金来源,且有可能在2025年掀起浪潮新高度。”

撰文| 润屿
JPM大会前夕,总是有各种并购BD交易公布。今日,强生官宣了与国内药企和正医药/上海药物的合作,首款出海的国产BTK降解剂随即诞生。同日,先为达宣布就GLP-1产品组合与Verdiva达成在除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许可与合作协议,交易额超24亿美元;康诺亚实现了第三次NewCo出海。
不过,不像去年JPM会议召开前有轰轰烈烈的并购潮,开年至今几乎没有重大并购发生,中国药企跨境并购数量更是0。
但不能忽视的是,并购绝对仍是2025年药界重头戏,因为并购给中国药企带来的财务影响远超投融资、IPO或传统BD活动。去年,中国第一家被收购的ADC企业普方生物,相对于B轮融资估值,收购让其B轮股东纯赚400%;葆元医药并购虽未提钱,但明显帮助其实现最大化实现产品商业价值。
而2025年JPM大会前后,必是“找钱难”大背景下Biotech寻找BD与并购机会的重头戏,期间不乏有一些潜在标的,或被海外Pharma和Biotech收入囊中。
尤其是全球第一梯队的Pharma们,其目前在并购策略上虽都集体保守了些,但在做中小型并购上的弹药仍相当充足。强生、默沙东、诺华、诺和诺德、辉瑞、罗氏等21家MNC,手握超1700亿美元的充沛现金储备和举债杠杆能力,无疑是2025年并购与BD的催化剂。其中,现金流超百亿美元的有7家,强生约200亿美元,默沙东约150亿美元,诺华约140亿美元,是绝对的潜在大买方。
来源:Oppenheimer

两家中国Biotech或被收购

据Seeking Alpha分析师预计,有9家公司有望在近期被收购,包括两家中国公司:硕迪生物与拓臻生物。

硕迪生物曾深得红杉、礼来亚洲基金、药明康德等海内外知名机构、产业资本共同青睐,且赶上了GLP-1风口,其口服小分子GLP-1产品研发进度处于同行前列,且其独特的偏向激动剂设计具备明显的差异化。此外,硕迪生物还有强有力的国际化创始团队“站台”。

拓臻生物,在2021年登陆纳斯达克,上市时礼来与OrbiMed是其股东。目前,拓臻生物重点产品管线中,同样包含口服小分子GLP-1R激动剂。去年,拓臻生物公布了其口服GLP-1R激动剂较为积极的临床I期结果。

实际上,GLP-1市场,现在正是一个高度波动、同时又高度受到关注的细分市场。虽然增速惊人,但竞争格局远未尘埃落定,占据先发优势、或现阶段临床数据较好的,不一定是最终的赢家。以礼来替尔泊肽为例,其虽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崛起,但替尔泊肽品牌Mounjaro和Zepbound前三季度销售都未能达到市场预期。

在这一情形下,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GLP-1市场持续迎来并购、BD的确定性相对是最高的。潜在被并购的9家企业中,除了硕迪生物与拓臻生物,也还有一家GLP-1明星上市公司——Viking Therapeutics,其在2024年因GLP-1临床数据较积极而引起股价大涨,然而又因生产制造方面的问题,股价出现了一定回落。与产能制造能力更强劲的大药企融合,不失为一种好的“归途”。

此外,Seeking Alpha分析师预测将被并购的公司还有如:

Madrigal,手握全球首款MASH新药Resmetirom,该产品在去年获FDA批准上市。

Summit,康方生物海外重要的商业合作伙伴。“头对头”胜K药的依沃西早在2022年便“高调”出海授权给了Summit,获得全球医药人士的长期关注。目前,Summit已突破百亿美元市值。

Sarepta,小核酸药物三大巨头之一,2023年其基因疗法SRP-9001获FDA加速批准。这家公司的底层技术没得说,但市场一直对其商业回报存有质疑,“钱景”堪忧。近年来,这家公司一直是MNC并购的热门标的。

uniQure,手握全球首款基因治疗疗法Glybera(2012年,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与Sarepta有着相似情况在于,商业化成绩较为惨淡。

总体来看,潜在被并购标的画像非常清晰:有在某个明星前沿领域的差异化技术平台,或者有聚焦在某一疾病领域的全球潜力产品管线,或者单个重磅产品,国际背景浓厚,明星资本加注,多数有收入基础和低估值,或囿于一定的商业化困境。

另外,2025年,实际还有一桩并购“悬案”待解:此前传出或被收购的传奇生物,是否真的会“卖身”?

去年,业内人士猜测收购方或是传奇生物现在的合作方强生。

但在近期,有海外医药分析师认为,基于较成熟的合作,强生现阶段收购强生,实际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还可以继续观望下Carvykti的发展前景,同时,上述分析师认为,传奇生物目前除了Carvykti,其余管线的竞争力尚且比较薄弱。

推荐阅读 

130亿全现金,股东纯赚400%!当中国首家ADC Biotech被收购,下一个又是谁?
活久见!一场没提“钱”的并购,为何刷屏医药圈?

展望2025:并购金额如何?

2024年,“并购退出”备受瞩目,但生物医药并购潮已经迎来新的拐点:交易额规模小了,没有百亿美元以上的巨型并购;面向同一个并购标的的竞争不再激烈了;同时,亚太地区跨境并购成为了浪潮中的“主角”。
相比2023年,2024年MNC的巨额并购交易大幅减少,并购交易规模几乎都在50亿美元以内,最高的一笔交易不是来自全球大型Pharma,而是Biopharma福泰制药收购AlpineImmune Sciences,平均溢价也较2023年大幅下降。
潜在买家竞争也不似此前那样激烈,2023年几乎所有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都至少有6个以上竞标者,但这一现象在2024年不复存在。
另外,高盛投资银行指出,2024年跨区域并购复苏,其中亚太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占全球交易量近三成。除了中国市场外,日本市场表现也较为强劲,并购交易量同比增长30%;得益于支持并购的监管和政府政策,印度也成为跨境交易的热点区域。
基于此基础,2025年,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并购或有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基于2024年并购市场已迈入到快步增长轨道(尤其是跨境并购),2025年全球并购活动必将继续加速。
实际上,基于2024年生物技术股持续复苏的预期未能实现、并且在2025年并没有明显的复苏迹象的大背景下,并购仍是中小型创新药企“找钱”,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途径。
高盛投资银行也指出,尽管部分地区和行业已出现复苏迹象,但资本市场在过去三年尚未实现真正的全球并购复苏,而在接下来,并购的关键条件已经汇聚:更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等逐步到常态),更宽松的监管预期,以及企业风险偏好的提升。叠加技术创新加速了行业变革,财务投资机构寻求流动性,企业亦趋向通过并购战略重塑投资组合。
同时,结合公开数据,有资本机构预测,因药品专利到期,2025年至2029年制药巨头们存在不同梯度的收入损失比例,如BMS高达76%,GSK、安进损失幅度均超50%,默沙东、礼来、强生的比例也在40%以上。尤其随着手中重磅产品逐渐失去市场独占性,如何快速从外部寻找到能接力的潜在重磅炸弹,仍旧是大药企出手并购的核心原因之一。
二是,并购现象繁荣虽是必然,但可能难再看到特别大型的并购交易,反倒是中小型并购交易持续成为主流。大型制药企业仍在消化此轮周期调整中发生的大型并购交易,叠加宏观经济形势等诸多不确定性,MNC们对于是否选择中型并购、花多少钱去并购,仍持有谨慎观望的态度。同时,AI浪潮必将进一步驱动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

参考资料:华尔街投资管理机构Oppenheime《Biopharma MA and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Insights: 2024 Year-In-Review and 2025 Outlook》

1-10 《高盛观点|2025并购前瞻:全球市场蓄势待发

1-6 猎药人俱乐部《盘点:2025年有望成为“并购标的”的9家biotech》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