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市值站上3000亿,高处不胜寒?

财富FORTUNE

3天前

寒武纪的业务发展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度较高,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逐渐成为支撑业绩的关键,但第一大客户频繁变更,成为较大的隐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股价累计飙升近四倍的寒武纪,今年1月7日涨超10%一举突破700元大关,市值逼近3000亿元,且如虹的涨势至今仍未见放缓迹象。如果不考虑产品和营收,仅从市值来看,寒武纪已成为A股对标英伟达的“AI芯片一哥”,但随之而来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
寒武纪股价迭创新高之际,市场开始流传一个调侃式说法:“寒武纪有1%的可能性成为英伟达,所以可以按1%的英伟达来对它进行估值”。1月8日美股收盘时,英伟达报140美元,市值约3.4万亿美元(约合24.4万亿人民币),而在寒武纪股价突破700元的前一天即1月6日,英伟达曾涨至150美元左右,之后两日连续下跌,因投资者对英伟达CES发布会预期较高但并未见到其有关核心AI芯片或其他更具革命性产品的具体进展,出现部分获利了结。
英伟达的显著回调也并未阻挡寒武纪这两日继续上攻,其最新市值已来到3100亿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1月9日,有券商电子研究团队首席在某微信群表示:“和华为算力发展平台老大聊完,坚定了寒武纪站上5000-6000亿的信心”。随后,由于该内容被截图并流传到微博,该首席随即退出群聊。实际上,寒武纪2020年7月在A股科创板上市后,前两年其股价并未显山露水,直到2022年底ChatGPT全球爆火,基于市场对其国产替代的潜力和AI芯片市场的广阔前景,寒武纪才开始一枝独秀。其股价2023年起飞,一度突破200元,2024年继续攀升,“924行情”启动后加速上涨,11月29日被调入上证50指数更是如虎添翼,甚至被打上了“寒王”的标签。
与股价的势如破竹相映照的是,寒武纪自2016年成立以来,虽然营收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曾快速增长,但2022年和2023年营收增长都很乏力,2023年甚至出现下滑,而且自成立以来公司从未盈利,2017年至2023年合计亏损约49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收有所增长,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对于硬科技公司而言,持续亏损并不鲜见,但寒武纪的关键“痛点”或不在此,而是AI芯片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英伟达、英特尔等国际巨头,还有国内众多的竞争对手,包括华为海思、摩尔线程等,寒武纪的市值能否匹配其领先优势?以摩尔线程为例,其成立四年已完成四次迭代升级,截至2024年10月获得425项授权专利,位居国内GPU企业专利授权数量前列。
除了摩尔线程,还有景嘉微、壁仞科技、天数智芯、燧原科技等芯片公司也在快速发展。显然,伴随着AI和芯片技术快速迭代,如果寒武纪不能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其产品的优势地位难保。在此背景下,“寒王”50倍的市净率估值难免显得高处不胜寒,并频频受到市场质疑。从技术和产品来看,虽然寒武纪在AI芯片领域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早期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也曾取得突破,一度是华为海思的主要IP供应商,但随着华为自研终端智能芯片,寒武纪这一核心业务受到冲击。同时,寒武纪的业务发展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度较高,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逐渐成为支撑业绩的关键,但第一大客户频繁变更,成为较大的隐患。
另外,从硬科技公司赖以发展的人才来看,与从事RD(研发)的员工占员工总数45%且在全球广纳人才的华为相比,寒武纪的员工总数截至2024年年中不到千人,无论人才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而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积累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高估值也无法助其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抛开这些基本面来看,寒武纪目前还没有出现股东大规模减持的计划或迹象,至少在A股市场,这对一家常年亏损的公司而言可谓一大利好。另外,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1月8日宣布了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及其价格指数即上证科创板综合价格指数的发布安排,该新指数的即将登场,意味着还将有更多资金被动流入寒武纪。在持续质疑声中股价不断突破新高的“寒王”,能否演变成“中国英伟达”,可能会成为2025年中国科技圈最大的悬念之一。(财富中文网)

在财富Plus,网友们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许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观点。一起来看看吧。也欢迎你加入我们,谈谈你的想法。今日其他热议话题:

查看《腾讯两日耗资30.04亿港元回购公司股份》的精彩观点
查看《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可期》的精彩观点

推荐阅读

寒武纪的业务发展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度较高,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逐渐成为支撑业绩的关键,但第一大客户频繁变更,成为较大的隐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去年股价累计飙升近四倍的寒武纪,今年1月7日涨超10%一举突破700元大关,市值逼近3000亿元,且如虹的涨势至今仍未见放缓迹象。如果不考虑产品和营收,仅从市值来看,寒武纪已成为A股对标英伟达的“AI芯片一哥”,但随之而来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
寒武纪股价迭创新高之际,市场开始流传一个调侃式说法:“寒武纪有1%的可能性成为英伟达,所以可以按1%的英伟达来对它进行估值”。1月8日美股收盘时,英伟达报140美元,市值约3.4万亿美元(约合24.4万亿人民币),而在寒武纪股价突破700元的前一天即1月6日,英伟达曾涨至150美元左右,之后两日连续下跌,因投资者对英伟达CES发布会预期较高但并未见到其有关核心AI芯片或其他更具革命性产品的具体进展,出现部分获利了结。
英伟达的显著回调也并未阻挡寒武纪这两日继续上攻,其最新市值已来到3100亿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1月9日,有券商电子研究团队首席在某微信群表示:“和华为算力发展平台老大聊完,坚定了寒武纪站上5000-6000亿的信心”。随后,由于该内容被截图并流传到微博,该首席随即退出群聊。实际上,寒武纪2020年7月在A股科创板上市后,前两年其股价并未显山露水,直到2022年底ChatGPT全球爆火,基于市场对其国产替代的潜力和AI芯片市场的广阔前景,寒武纪才开始一枝独秀。其股价2023年起飞,一度突破200元,2024年继续攀升,“924行情”启动后加速上涨,11月29日被调入上证50指数更是如虎添翼,甚至被打上了“寒王”的标签。
与股价的势如破竹相映照的是,寒武纪自2016年成立以来,虽然营收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曾快速增长,但2022年和2023年营收增长都很乏力,2023年甚至出现下滑,而且自成立以来公司从未盈利,2017年至2023年合计亏损约49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收有所增长,但仍处于亏损状态。
对于硬科技公司而言,持续亏损并不鲜见,但寒武纪的关键“痛点”或不在此,而是AI芯片市场竞争激烈,不仅有英伟达、英特尔等国际巨头,还有国内众多的竞争对手,包括华为海思、摩尔线程等,寒武纪的市值能否匹配其领先优势?以摩尔线程为例,其成立四年已完成四次迭代升级,截至2024年10月获得425项授权专利,位居国内GPU企业专利授权数量前列。
除了摩尔线程,还有景嘉微、壁仞科技、天数智芯、燧原科技等芯片公司也在快速发展。显然,伴随着AI和芯片技术快速迭代,如果寒武纪不能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其产品的优势地位难保。在此背景下,“寒王”50倍的市净率估值难免显得高处不胜寒,并频频受到市场质疑。从技术和产品来看,虽然寒武纪在AI芯片领域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早期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也曾取得突破,一度是华为海思的主要IP供应商,但随着华为自研终端智能芯片,寒武纪这一核心业务受到冲击。同时,寒武纪的业务发展对少数大客户的依赖度较高,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逐渐成为支撑业绩的关键,但第一大客户频繁变更,成为较大的隐患。
另外,从硬科技公司赖以发展的人才来看,与从事RD(研发)的员工占员工总数45%且在全球广纳人才的华为相比,寒武纪的员工总数截至2024年年中不到千人,无论人才数量还是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而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积累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高估值也无法助其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
不过,抛开这些基本面来看,寒武纪目前还没有出现股东大规模减持的计划或迹象,至少在A股市场,这对一家常年亏损的公司而言可谓一大利好。另外,上交所和中证指数公司1月8日宣布了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及其价格指数即上证科创板综合价格指数的发布安排,该新指数的即将登场,意味着还将有更多资金被动流入寒武纪。在持续质疑声中股价不断突破新高的“寒王”,能否演变成“中国英伟达”,可能会成为2025年中国科技圈最大的悬念之一。(财富中文网)

在财富Plus,网友们对这篇文章发表了许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观点。一起来看看吧。也欢迎你加入我们,谈谈你的想法。今日其他热议话题:

查看《腾讯两日耗资30.04亿港元回购公司股份》的精彩观点
查看《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可期》的精彩观点

推荐阅读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