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经济随笔:读懂更加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与温度

新华社

2周前

新的一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释放强劲信号、发挥更大效用,“真金白银”将进一步用在刀刃上、花在要紧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底气和动力。

新华财经北京1月10日电 (申铖、王雨萧、胡旭)约1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清单提前下达;江苏、山东多地披露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中央财政预下达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810亿元……新年伊始,财政新动向不断,释放政策加力信号。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账本”安排关乎千家万户。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策实施影响经济运行。

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政策效用怎样具体体现?近期新华社记者奔赴大江南北,感受财政如何作用于政府市场、千行百业、家庭百姓。

从长江沿线铁路建设,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从上海、陕西等地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到江苏、广东等地增加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坚持“大钱大方、小钱小气”,财政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赤字、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我国财政政策“工具箱”持续丰富,不仅在原有政策上加大力度,也加入创新政策工具,打出“组合拳”,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发力点。

因时酝酿,因势推出。不少地方干部告诉记者,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财政政策从存量和增量两端发力,做好经济工作的“加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必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

1月中旬,湖北省、青岛市等地将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新一年,化债措施持续推进落地。

推出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为近年来力度最大,预计5年将为地方节省利息约6000亿元。

近年来财政运行面临压力,这套“组合拳”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既能直接缓解偿债压力,又能畅通资金链条。

以一子落促满盘活。轻装上阵的地方政府,能腾出更多财力和资源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可持续的财政运行,将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高质量发展对财政政策提出新要求,应更加体现人民性。在财政收入增长有限、财政持续紧平衡的情况下,各地坚持增强政策举措的“民生温度”。

2025年,河南将支持分层分类做好困难人员社会救助保障,适当提高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残疾人“两项补贴”及城乡低保标准等;安徽将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工作;湖南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民生要事支出保障……

政府筹集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公众,花出去的每一分钱关系千家万户。“能否有效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已成为检验各级财政部门工作的一把标尺。

财政关系国计民生。为经济发展护航、为重点保障加温,是大国财政的应有之义。

回顾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至4.06万亿元;年初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万亿元;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完毕……

展望2025年,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多项部署体现了“提”“加”“增”。这意味着新旧部署将紧密衔接,增量政策将有机嵌入存量政策。

可以期待,新的一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释放强劲信号、发挥更大效用,“真金白银”将进一步用在刀刃上、花在要紧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底气和动力。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新的一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释放强劲信号、发挥更大效用,“真金白银”将进一步用在刀刃上、花在要紧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底气和动力。

新华财经北京1月10日电 (申铖、王雨萧、胡旭)约1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清单提前下达;江苏、山东多地披露一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中央财政预下达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810亿元……新年伊始,财政新动向不断,释放政策加力信号。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国家账本”安排关乎千家万户。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策实施影响经济运行。

从“积极”转向“更加积极”,政策效用怎样具体体现?近期新华社记者奔赴大江南北,感受财政如何作用于政府市场、千行百业、家庭百姓。

从长江沿线铁路建设,到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从上海、陕西等地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到江苏、广东等地增加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坚持“大钱大方、小钱小气”,财政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赤字、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我国财政政策“工具箱”持续丰富,不仅在原有政策上加大力度,也加入创新政策工具,打出“组合拳”,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发力点。

因时酝酿,因势推出。不少地方干部告诉记者,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财政政策从存量和增量两端发力,做好经济工作的“加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必须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把握“稳”与“进”的辩证关系。

1月中旬,湖北省、青岛市等地将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新一年,化债措施持续推进落地。

推出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为近年来力度最大,预计5年将为地方节省利息约6000亿元。

近年来财政运行面临压力,这套“组合拳”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既能直接缓解偿债压力,又能畅通资金链条。

以一子落促满盘活。轻装上阵的地方政府,能腾出更多财力和资源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可持续的财政运行,将为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

高质量发展对财政政策提出新要求,应更加体现人民性。在财政收入增长有限、财政持续紧平衡的情况下,各地坚持增强政策举措的“民生温度”。

2025年,河南将支持分层分类做好困难人员社会救助保障,适当提高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残疾人“两项补贴”及城乡低保标准等;安徽将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工作;湖南将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加强民生要事支出保障……

政府筹集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公众,花出去的每一分钱关系千家万户。“能否有效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已成为检验各级财政部门工作的一把标尺。

财政关系国计民生。为经济发展护航、为重点保障加温,是大国财政的应有之义。

回顾2024年,赤字率按3%安排,全国财政赤字规模增至4.06万亿元;年初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3.9万亿元;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完毕……

展望2025年,提高财政赤字率、加大财政支出强度、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多项部署体现了“提”“加”“增”。这意味着新旧部署将紧密衔接,增量政策将有机嵌入存量政策。

可以期待,新的一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释放强劲信号、发挥更大效用,“真金白银”将进一步用在刀刃上、花在要紧处,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底气和动力。

编辑:幸骊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