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财经】财政部:今年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中国日报网

5天前

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更加注重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加快资金下达拨付进度,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让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效益。

中国日报网1月10日电 今日下午,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会上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内涵。

第一,提高赤字率。根据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的需要,2025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再加上我国GDP规模是不断增加的,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总支出会进一步扩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也会加大,为经济持续回暖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扩大债务规模。将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强基础、补弱项、促发展。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能力,更可持续地支持有效需求扩大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保障重点支出。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的保障,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在惠民生方面,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增加居民收入。在促消费方面,将充分运用财税工具,支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力度,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让消费更有温度、更加便利。在增后劲方面,将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教育科技、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区域重大战略等重点领域的支持,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第四,提高资金效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更加注重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加快资金下达拨付进度,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让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效益。继续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反对铺张浪费,严禁建设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将更多的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最需要的领域。同时,坚持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相结合,既要用好增量资金,也要下大力气盘活存量,切实提升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2025年,将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力度,注重提升政策的组合效应和乘数效应,通过公共资金的运用,带动激发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资,恢复市场信心,从而为扩大内需和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刁云娇 李海鹏)

【责任编辑:刁云娇】
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更加注重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加快资金下达拨付进度,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让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效益。

中国日报网1月10日电 今日下午,国新办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财政高质量发展成效。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会上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从四个方面来说明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内涵。

第一,提高赤字率。根据宏观经济逆周期调控的需要,2025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再加上我国GDP规模是不断增加的,赤字规模将有较大幅度增加。财政总支出会进一步扩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也会加大,为经济持续回暖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扩大债务规模。将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更多支撑。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增加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带动扩大有效投资,支持强基础、补弱项、促发展。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这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能力,更可持续地支持有效需求扩大和经济结构调整。

第三,保障重点支出。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的保障,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在惠民生方面,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增加居民收入。在促消费方面,将充分运用财税工具,支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大消费品以旧换新力度,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让消费更有温度、更加便利。在增后劲方面,将支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教育科技、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区域重大战略等重点领域的支持,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第四,提高资金效益。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更加注重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加快资金下达拨付进度,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管好用好,让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效益。继续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反对铺张浪费,严禁建设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将更多的资金用于重点领域和最需要的领域。同时,坚持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相结合,既要用好增量资金,也要下大力气盘活存量,切实提升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2025年,将加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力度,注重提升政策的组合效应和乘数效应,通过公共资金的运用,带动激发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资,恢复市场信心,从而为扩大内需和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刁云娇 李海鹏)

【责任编辑:刁云娇】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