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观察家】2024年中国储能市场深度剖析与未来格局展望

熠熠全球能源观察

4周前

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快速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下游:储能系统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进群|“氢能交流群”“储能交流群”“碳中和交流群” “天然气交流群”

请加微信17310056319,申请请备注进群。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储能技术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电网的桥梁,正逐步从辅助地位走向舞台中央,成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新能源投资国,其储能市场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着国内能源结构的优化进程,也对全球能源转型具有深远影响。百慧咨询将全面剖析2024年中国储能市场的现状,深入解析竞争格局,探讨政策导向,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市场现状:从量变到质变

1.1 市场规模:跨越式增长
近年来,中国储能市场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态势。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及CNESA等机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到34.5GW/74.5GWh,较上一年度实现了显著跃升。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中国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彰显了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的市场活力。进入2024年,储能装机继续高歌猛进,上半年并网规模即达到10.2GW/26.4GWh,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3.1%37.6%,预示着全年储能装机有望实现更为惊人的增长,中性预测规模可达83.9GWh,同比增速达到80%
1.2 技术革新:多元并进
储能技术的多样性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电化学储能,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灵活性和高度的商业化成熟度,成为当前储能市场的主流。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制造工艺的优化,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不断提升,成本持续下降,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单一技术路线难以满足所有应用场景的需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重力储能、氢储能等新兴技术正加速研发与商业化进程,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钠离子电池因其原材料成本低、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液流电池则因其能量功率解耦、时长灵活、扩容方便、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成为长时储能领域的热门选项。
1.3 产业链构建:上下游协同
储能产业链涵盖了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储能系统集成与下游储能系统应用三大环节,形成了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
·上游:原材料供应方面,锂、钠等金属材料和电解液等关键材料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储能电池的成本。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回收技术的进步,原材料供应稳定性增强,为储能电池成本降低提供了可能。电芯生产方面,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及固态电池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推动了储能电池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
·中游:储能系统集成环节,技术路线的多元化推动了市场竞争的加剧,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快速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下游:储能系统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升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储能系统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1.4 市场应用:多元化探索
储能系统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电力系统削峰填谷,到新能源并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等领域,储能技术正在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要素。
·用户侧:工商业储能作为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用户侧的典型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峰谷电价差的扩大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工商业用户通过配置储能系统实现电力自发自用、峰谷套利的需求日益强烈。
·电源侧:储能系统成为提升火电调频响应能力和新能源发电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新能源大发时期,储能系统可以吸收多余电量,在电力需求高峰时释放,有效缓解电网压力,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
·电网侧:储能系统在调峰、调频、备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区域电网输电能力和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
1.5 市场价格:竞争加剧下的价格战
2023年,储能领域价格战率先在电芯领域打响,随后蔓延至直流侧系统、交流侧系统,导致储能系统价格大幅下降。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年初的0.9-1.0/Wh下降至年末的0.4-0.5/Wh,价格腰斩;储能系统平均价格也从年初的约1.3-1.4/Wh降至约0.8/Wh,下降幅度接近40%。价格战背后,是产能急剧扩张与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之间的矛盾,也是企业间竞争加剧的直接体现。
1.6 投融资:资本热潮与冷静思考
2023年,储能领域投融资活动频繁,近400起投融资事件涉及金额或达千亿以上。众多储能企业排队冲刺IPO,其中超过20家企业成功上市,但也有超过20家企业因各种原因终止上市进程。这一现象反映了资本对储能市场的热情与谨慎并存。一方面,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政策监管的加强,投资者开始更加审慎地评估投资风险。

二、竞争格局:群雄逐鹿,强者恒强

2.1 竞争企业:多元主体同台竞技
中国储能市场竞争格局复杂多变,既有传统电池制造企业、新能源企业,也有跨界新秀企业等多元主体同台竞技。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其储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动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在储能领域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其储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成功打入海外市场,成为国际储能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阳光电源:作为中国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的佼佼者,阳光电源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其储能系统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出货量第一。
·派能科技:作为专注于储能领域的上市公司,派能科技在储能锂电池领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其储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等领域,成为推动中国储能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中天科技、国轩高科、南都电源等企业也在储能领域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成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2.2 市场份额:头部效应显著
按照2023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划分,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形成了明显的竞争格局。宁德时代以超过70GWh的出货量,占据37%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等企业紧随其后,分别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能扩张、市场拓展等手段,不断巩固和扩大其市场地位,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2.3 市场细分:工商业储能异军突起
在储能市场的众多细分领域中,工商业储能成为近年来增速最快的分支。2022年,中国工商业储能市场总规模仅为数百MWh,但2023年用户侧工商业储能装机量(锂电池储能系统)已接近2GWh,预计2024-2025年仍将保持高增速。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峰谷电价差的扩大、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节能减排需求的提升。
相比之下,户储市场则呈现出降温趋势。2023年以来,全球户用储能系统出货量出现首次同比下降,标志着户储市场正经历从快速增长到平稳发展的转变。这一变化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加剧、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三、政策支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并重

中国政府对储能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储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1 国家政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国家层面,中国政府通过制定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明确储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例如,《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这一目标不仅为储能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
3.2 地方政策:差异化扶持与激励措施
地方层面,各地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例如,部分地区对储能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电价优惠等政策支持;部分地区则通过建设储能示范项目、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式,促进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市场机制:完善电力市场与价格机制
市场机制方面,中国政府正逐步完善电力市场和价格机制,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例如,通过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等方式,提高储能系统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参与度;通过优化电价结构、扩大峰谷电价差等方式,激发用户对储能系统的需求。

四、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4.1 技术创新:持续推动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例如,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进一步提升、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的不断成熟等,都将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4.2 市场需求: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储能系统的应用需求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不同应用场景对储能系统的需求将各具特色。例如,发电侧需要储能系统提升火电调频响应能力和新能源发电利用效率;电网侧需要储能系统调峰、调频、备用等

-END-

来源:百慧咨询


-- 欢迎加入VX群交流 --
“氢能交流群”“储能交流群”“碳中和交流群” “天然气交流群”



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快速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下游:储能系统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进群|“氢能交流群”“储能交流群”“碳中和交流群” “天然气交流群”

请加微信17310056319,申请请备注进群。



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下,储能技术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传统电网的桥梁,正逐步从辅助地位走向舞台中央,成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的关键力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新能源投资国,其储能市场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着国内能源结构的优化进程,也对全球能源转型具有深远影响。百慧咨询将全面剖析2024年中国储能市场的现状,深入解析竞争格局,探讨政策导向,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市场现状:从量变到质变

1.1 市场规模:跨越式增长
近年来,中国储能市场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态势。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及CNESA等机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已达到34.5GW/74.5GWh,较上一年度实现了显著跃升。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中国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彰显了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双重作用下的市场活力。进入2024年,储能装机继续高歌猛进,上半年并网规模即达到10.2GW/26.4GWh,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3.1%37.6%,预示着全年储能装机有望实现更为惊人的增长,中性预测规模可达83.9GWh,同比增速达到80%
1.2 技术革新:多元并进
储能技术的多样性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电化学储能,特别是锂离子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灵活性和高度的商业化成熟度,成为当前储能市场的主流。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和制造工艺的优化,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不断提升,成本持续下降,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单一技术路线难以满足所有应用场景的需求,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液流电池、重力储能、氢储能等新兴技术正加速研发与商业化进程,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钠离子电池因其原材料成本低、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被视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液流电池则因其能量功率解耦、时长灵活、扩容方便、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成为长时储能领域的热门选项。
1.3 产业链构建:上下游协同
储能产业链涵盖了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储能系统集成与下游储能系统应用三大环节,形成了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
·上游:原材料供应方面,锂、钠等金属材料和电解液等关键材料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储能电池的成本。随着全球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回收技术的进步,原材料供应稳定性增强,为储能电池成本降低提供了可能。电芯生产方面,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及固态电池等技术的不断突破,推动了储能电池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
·中游:储能系统集成环节,技术路线的多元化推动了市场竞争的加剧,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的快速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下游:储能系统应用领域广泛,涵盖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升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储能系统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1.4 市场应用:多元化探索
储能系统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最初的电力系统削峰填谷,到新能源并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等领域,储能技术正在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要素。
·用户侧:工商业储能作为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用户侧的典型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峰谷电价差的扩大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工商业用户通过配置储能系统实现电力自发自用、峰谷套利的需求日益强烈。
·电源侧:储能系统成为提升火电调频响应能力和新能源发电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新能源大发时期,储能系统可以吸收多余电量,在电力需求高峰时释放,有效缓解电网压力,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
·电网侧:储能系统在调峰、调频、备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区域电网输电能力和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
1.5 市场价格:竞争加剧下的价格战
2023年,储能领域价格战率先在电芯领域打响,随后蔓延至直流侧系统、交流侧系统,导致储能系统价格大幅下降。储能电芯平均价格从年初的0.9-1.0/Wh下降至年末的0.4-0.5/Wh,价格腰斩;储能系统平均价格也从年初的约1.3-1.4/Wh降至约0.8/Wh,下降幅度接近40%。价格战背后,是产能急剧扩张与市场需求增长放缓之间的矛盾,也是企业间竞争加剧的直接体现。
1.6 投融资:资本热潮与冷静思考
2023年,储能领域投融资活动频繁,近400起投融资事件涉及金额或达千亿以上。众多储能企业排队冲刺IPO,其中超过20家企业成功上市,但也有超过20家企业因各种原因终止上市进程。这一现象反映了资本对储能市场的热情与谨慎并存。一方面,储能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政策监管的加强,投资者开始更加审慎地评估投资风险。

二、竞争格局:群雄逐鹿,强者恒强

2.1 竞争企业:多元主体同台竞技
中国储能市场竞争格局复杂多变,既有传统电池制造企业、新能源企业,也有跨界新秀企业等多元主体同台竞技。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其储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推动全球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比亚迪在储能领域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其储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成功打入海外市场,成为国际储能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阳光电源:作为中国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的佼佼者,阳光电源在储能系统集成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经验。其储能系统广泛应用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出货量第一。
·派能科技:作为专注于储能领域的上市公司,派能科技在储能锂电池领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其储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等领域,成为推动中国储能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此外,中天科技、国轩高科、南都电源等企业也在储能领域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成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2.2 市场份额:头部效应显著
按照2023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划分,中国储能电池行业形成了明显的竞争格局。宁德时代以超过70GWh的出货量,占据37%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等企业紧随其后,分别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能扩张、市场拓展等手段,不断巩固和扩大其市场地位,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
2.3 市场细分:工商业储能异军突起
在储能市场的众多细分领域中,工商业储能成为近年来增速最快的分支。2022年,中国工商业储能市场总规模仅为数百MWh,但2023年用户侧工商业储能装机量(锂电池储能系统)已接近2GWh,预计2024-2025年仍将保持高增速。工商业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峰谷电价差的扩大、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以及企业节能减排需求的提升。
相比之下,户储市场则呈现出降温趋势。2023年以来,全球户用储能系统出货量出现首次同比下降,标志着户储市场正经历从快速增长到平稳发展的转变。这一变化主要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加剧、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三、政策支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并重

中国政府对储能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储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1 国家政策: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国家层面,中国政府通过制定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明确储能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例如,《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这一目标不仅为储能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也激发了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动力。
3.2 地方政策:差异化扶持与激励措施
地方层面,各地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例如,部分地区对储能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电价优惠等政策支持;部分地区则通过建设储能示范项目、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等方式,促进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市场机制:完善电力市场与价格机制
市场机制方面,中国政府正逐步完善电力市场和价格机制,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例如,通过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等方式,提高储能系统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参与度;通过优化电价结构、扩大峰谷电价差等方式,激发用户对储能系统的需求。

四、未来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

4.1 技术创新:持续推动产业升级
技术创新是推动储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例如,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进一步提升、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的不断成熟等,都将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4.2 市场需求: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完善,储能系统的应用需求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不同应用场景对储能系统的需求将各具特色。例如,发电侧需要储能系统提升火电调频响应能力和新能源发电利用效率;电网侧需要储能系统调峰、调频、备用等

-END-

来源:百慧咨询


-- 欢迎加入VX群交流 --
“氢能交流群”“储能交流群”“碳中和交流群” “天然气交流群”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