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双城记”
2025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五周年。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五年来发展情况。
根据官方介绍,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覆盖川渝16个地市,总人口规模近1亿人,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对推动全国经济增长有何特殊意义?未来又将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
5年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
对于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在发布会上用“四个新”来概括。
第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
从经济总量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由五年前的不足6.3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8.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从产业体系看,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1/10以上。
第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
在创新布局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第三,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获得新突破。
一方面,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等;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线路已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
第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公共服务领域,“川渝通办”覆盖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地事”。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公立医院161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
“经过五年建设,双城经济圈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开放发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陈亚军说。
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已进入新阶段,西部地区发生巨变。专家表示,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产生巨大赋能作用,同时也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西托青藏、北承陕甘、南接云贵,在区域位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不仅连接西南与西北,也是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区域。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态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使命。
其一,作为西部地区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人口密度大、市场空间广,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增长极;
其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也是西部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区的最便捷通道,将带动西部地区更好地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市场;
其三,成渝地区生态禀赋优良,是中国大江大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保护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使命不仅是带动西部地区,更重要的是成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共同构成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陈耀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同时强调,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度重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国是直通车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不仅增强了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也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综合优势突出,发展空间广阔
在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进程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了中国西北东南四个“增长极”。与其他城市圈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哪些独特优势?
张建平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科教人才、消费市场、交通物流、科技创新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综合优势会更加突出。”
陈耀介绍,成渝地区曾是西部重要的经济重镇和货物集散地。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东部约2000多所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迁移至成渝地区,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化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渝地区从过去的开放末梢转变为开放前沿,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意义重大。
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专家表示,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依靠自身的独特优势,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如何更好、更协调地发展?张建平提出三方面建议:
其一,加快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跨国公司,在新一代IT、大模型、人工智能、云计算、低空经济、首发经济以及银发经济等新兴领域,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其二,持续打造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加大力度开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国内外中外企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同台竞技、公平竞争的局面;
其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扩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方面先行先试,提升成渝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陈耀认为,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需打破体制机制的行政区分割,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新体制,为国家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此外,要适时实施扩容计划,更好地辐射带动云贵等周边地区,提升成渝地区的战略能级。
随着影响力不断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贵州、云南均提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规划,陕西也提出建立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对接机制。
“目前,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已经基本完成,省会之间的高铁等大干线布局已成型。下一步可以推动将贵州、贵阳等小城市群先行纳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扩大其辐射范围,带动西南其他地区的发展。”陈耀说。
fenglingling@chinanews.com.cn
您的关注是我们持续报道的动力!
▼
推荐阅读
编辑:高琰瑭
一审:庞无忌
责编:魏 晞
西部“双城记”
2025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五周年。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五年来发展情况。
根据官方介绍,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积达18.5万平方公里,覆盖川渝16个地市,总人口规模近1亿人,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取得了哪些发展成果?对推动全国经济增长有何特殊意义?未来又将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
5年迈上两个万亿元台阶
对于五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成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在发布会上用“四个新”来概括。
第一,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跃升。
从经济总量看,成渝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由五年前的不足6.3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8.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从产业体系看,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四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汽车产量、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1/10以上。
第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呈现新气象。
在创新布局方面,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西部科学城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正式挂牌,中国(绵阳)科技城加快建设,重组形成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第三,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获得新突破。
一方面,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实现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营业执照互办互发等;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线路已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
第四,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公共服务领域,“川渝通办”覆盖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进一个门、办两地事”。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公立医院161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
“经过五年建设,双城经济圈创新动能更为强劲、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绿色本底更加坚实,开放发展更具成效、民生共享更加可及,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陈亚军说。
中国经济重要增长极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已进入新阶段,西部地区发生巨变。专家表示,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对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产生巨大赋能作用,同时也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西托青藏、北承陕甘、南接云贵,在区域位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不仅连接西南与西北,也是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区域。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态保护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使命。
其一,作为西部地区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础条件好,产业基础雄厚、人口密度大、市场空间广,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增长极;
其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也是西部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欧洲等地区的最便捷通道,将带动西部地区更好地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市场;
其三,成渝地区生态禀赋优良,是中国大江大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保护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使命不仅是带动西部地区,更重要的是成为推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共同构成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体系。”陈耀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同时强调,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度重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国是直通车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不仅增强了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也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综合优势突出,发展空间广阔
在全国一盘棋的发展进程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了中国西北东南四个“增长极”。与其他城市圈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哪些独特优势?
张建平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科教人才、消费市场、交通物流、科技创新等方面具备综合优势。“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综合优势会更加突出。”
陈耀介绍,成渝地区曾是西部重要的经济重镇和货物集散地。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东部约2000多所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迁移至成渝地区,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化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渝地区从过去的开放末梢转变为开放前沿,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意义重大。
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收官之年。专家表示,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依靠自身的独特优势,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未来如何更好、更协调地发展?张建平提出三方面建议:
其一,加快培育一大批拥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跨国公司,在新一代IT、大模型、人工智能、云计算、低空经济、首发经济以及银发经济等新兴领域,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其二,持续打造有序的市场环境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加大力度开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形成国内外中外企业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同台竞技、公平竞争的局面;
其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扩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方面先行先试,提升成渝地区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陈耀认为,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需打破体制机制的行政区分割,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新体制,为国家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此外,要适时实施扩容计划,更好地辐射带动云贵等周边地区,提升成渝地区的战略能级。
随着影响力不断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贵州、云南均提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规划,陕西也提出建立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对接机制。
“目前,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已经基本完成,省会之间的高铁等大干线布局已成型。下一步可以推动将贵州、贵阳等小城市群先行纳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扩大其辐射范围,带动西南其他地区的发展。”陈耀说。
fenglingling@chinanews.com.cn
您的关注是我们持续报道的动力!
▼
推荐阅读
编辑:高琰瑭
一审:庞无忌
责编:魏 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