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万亿新赛道,风口还是噱头?

格隆汇

格隆

1天前

更有意思的是,中标者还是县财政局自己的企业——左手倒右手,热闹给谁看。...预计到2025年,也就是今年,低空经济规模就将突破1.5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到25%-30%。

现实永远比小说更荒诞。

不久前与一个搞房地产的朋友聊天,突然问道:“现在地没得卖了,你们怎么办?”
笑道:“能怎么办?地卖不了,总不能去卖天吧?”
“为什么不行?”
……
11月26日,济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发布《平阴县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中标公告》。
是的,该县以9.24亿元的价格,出售了本地30年“低空经济”的特许经营权。
更有意思的是,中标者还是县财政局自己的企业——左手倒右手,热闹给谁看?
简直闻所未闻。
问题是,天真的能拿来卖吗?
2023年底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三条“空域权属及概括性禁则”中,明确写道:
空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侵占、破坏空域资源或者干扰空域管理活动。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并没有权利,把空域的使用权卖给谁。
所以在12月13日,平阴县发改局发布公告,称全国首例低空经济特许招标被喊停。
这件事一度成为舆论焦点,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事情真的彻底解决了吗?

01

今年就破万亿?

早在2023年底,国家就正式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初,“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不久前,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发改委新设“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等。
2024年12月30日,发改委官网又发布了文章《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政策支持不断,彻底将这一新业态推向舆论高潮。
除了上面说的济南平阴县,全国各地都在争先抢占新风口:
湖南省发布《低空空域划设方案》、《低空空域协同运行办法》,计划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家、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
安徽省发布《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
浙江省发布《关于支持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要素保障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发布《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全国都在叫好的产业,当然不可等闲视之。
相关概念板块,也炒作了近一年之久。
2023年,全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其中仅无人机产业规模就高达1174亿元。
预计到2025年,也就是今年,低空经济规模就将突破1.5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到25%-30%。
很多大V都发声:低空经济,大有可为。
现在对低空经济不屑一顾,就犹如15年前错过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5年前错过了新能源车的风口……云云。
根据央视财经的说法,仅无人机操控员这一个岗位,人才缺口就高达100万。
照这样估计,全行业加起来,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也是千万级别的。
若真的如此,现在让人头痛不已的就业问题,将得到很好的缓解。
但真的能有这么乐观吗?
一个新兴产业,炒作了这么久,今年的行业规模都被预测到1.5万亿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目前为止,我们似乎很少看到实际应用的影子……
总感觉有点儿虚。
上一个类似的概念,叫作元宇宙。它肯定是有未来的,但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空间、是不是真的能那么快到来?
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好的一面。
首先,是安全和监管问题。下面以低空交通来简单举例。
想也能想到,你家小区上空整天几十架无人机飞来飞去的,烦不烦?
就算设计上做了改进,没有噪音,看着就很闹心。
而且,这么飞行器来来去去的,必须要有个规矩,不然必撞。
就算不撞,万一出故障了、或者没电了,掉下来怎么办?
但今时今日,不少场景连地面交通都搞不定,想管好天上飞的,难度只会更大。
尤其是在大城市,高楼大厦密集,导航信号极易受到干扰,不仅很难去监管,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
成本问题。
据测算,飞行器从苏州到上海,不到100公里的距离,成本就高达1500元。
同样的路程,我叫个车,在后座美美睡个午觉,醒来就到了,花费最多五百元出头。
要是跨省,成本更是高达数千元……坐飞机、乘高铁不香吗?
不排除可能确实有人需要,但应用场景绝对不大。
除非,再便宜十倍。
所以,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价格。

但至少在未来几年,这个价格恐怕都很难真正大幅降得下来。

这跟提振消费是一个逻辑,政策方面的支持无疑是很多的,但无论怎么支持,也要有足够多的人用得起才行。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技术。

02

必须正视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低空经济是不是真就是空中楼阁?
当然不完全是。
至少,在火灾、地震之类的突发场景中,以及测绘勘察、农业植保、电力巡线等早就已经有成熟商业模式的领域中……即便价格贵一些,也属于是刚需。
肯定是有实际应用场景的,但绝对没有现在预测的那么大。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没有。
所以说,现在的关注方向、或者说炒作方向,绝对不应该是应用领域。
先不谈监管方面的问题,至少要等到技术更加进步后把成本降下来,这个产业才有可能从空中楼阁变为真正的通天塔。
就如同AI技术实现了质的突破后,市场才开始炒作人形机器人之类的具体应用。
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去谈应用、去预测低空经济能有多大的规模。
而技术突破靠的是企业。
现阶段,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哪些企业值得去关注?
产业链的上游,首先是最基础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其次则包含飞控、动力、电池、电机等细分领域。
相关企业,目前国内有几十家,不少都已经上市,如下图:
中游则集中直升机、无人机和eVTOL制造技术,以及相关的高装备制造细分领域,是真正将产业落向实处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相关企业也有大几十家,如下图:
下游就是应用了,也是目前相对不那么值得关注的,至少在低空经济领域是如此。
不过,即便是中上游的企业,也有多达上百家了,似乎百花齐放。
最知名的是大疆无人机,早就实际应用于送外卖,这算是低空经济的雏形。
低空飞行器驱动的纯电三大件,电控、电池、电机,国内也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当然,也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事情不能只看好的一面。
至少在目前,这上百家企业,至少有两大难关要攻克。
1.芯片。
芯片的国产替代说了很多年了,也确实有很多突破。
但不得不承认,国内目前在先进制程芯片制造上,短板依旧严重,对很多产业、至少包括低空经济的相关技术突破,造成了很大限制。
2.还是成本问题。
感知规避、智能驾驶、电池升级乃至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每一样,都要耗费金钱。
而现阶段,很难把技术实际应用。没法应用,就没有收入。
与此同时,通信基站、起降场等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同样是个天文数字。
投入是如此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企业也不可能做无米之炊,进而拖累技术突破。
……
我不是唱空,而是觉得相比一味地炒作、跟风上头,正视存在的问题更重要。
低空经济有戏吗?
一定是有的,但不一定是现在。

03

尾声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曾经的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炫耀国力、劳民伤财毫无意义,所以才被放弃,进而导致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其实很可能不是这样。
中原人向来是无利不起早。
很简单的道理,宋、元都靠海贸赚大钱,凭什么明朝人就不行?
永乐一朝,一直是国人回忆历史辉煌的重要高潮点,朱棣五征蒙古、攻占交趾、迁都北京、修三大殿、修大运河、经营东北、贵州建省、修永乐大典……隋炀帝都不敢这么玩。
他凭什么?光靠英明神武?
当然还要足够多的金钱,只靠国内税收是不可能的。
毫无疑问,郑和七次下西洋,绝对不可能只是为了所谓的“宣扬国威”,其中一定有足够多的利益。
据《明会典》记载,“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
中原随便一个碗、一个盘子运到海外,利润都是数十倍;同样的,从苏门答腊一两银子100近收购的花椒,运回国销售立刻又是20倍的利润……
据明史专家田培栋通过《明宪宗实录》的推断,郑和船队仅赚取的货币,也就是黄金、白银就分别超过70万两、1200万两……其它的香料、胡椒、苏木等货物,更是无法估计。
赚钱是肯定赚钱的,问题是赚的钱归谁了?
全都进了皇帝的内库。
而船队是户部出钱建的。一项生意,投资的时候国家出钱,没分红就算了,利润还是老板一个人的,这合理吗?
更不地道的是,为了省钱,朝廷还把官员的俸禄折算成船队运回来的胡椒。
金陵城中,顿时胡椒泛滥,原本的稀罕物一下就烂大街了,自然也卖不上价。
也就是说,除了皇帝本人,以及少数游走在规则外的走私犯和海盗,对99%的人而言,下西洋还真就是劳民伤财的、没有半点好处。
这样的行业,就算再好、再赚钱,也会遭到所有人的一致反对。
如果让你穿越回明朝,恐怕也会反对下西洋。
所以朱棣之后,没有了那个能无视规则的人,繁荣了近千年的海上贸易,在官方层面几乎销声匿迹,郑和下西洋之举也被抹黑的一文不值。
……
时至今日,很多事情的内在道理,似乎还是相通的。
最后,再回归到文章开头的事情。
即便低空经济的诸多技术实现了突破,这个产业是否真的能如预测的那样,能很快成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或新能源车?

其实还有一点,是很多人忽略的:是否有足够多的人有资格去参与?

(全文完)

更有意思的是,中标者还是县财政局自己的企业——左手倒右手,热闹给谁看。...预计到2025年,也就是今年,低空经济规模就将突破1.5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到25%-30%。

现实永远比小说更荒诞。

不久前与一个搞房地产的朋友聊天,突然问道:“现在地没得卖了,你们怎么办?”
笑道:“能怎么办?地卖不了,总不能去卖天吧?”
“为什么不行?”
……
11月26日,济南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发布《平阴县低空经济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中标公告》。
是的,该县以9.24亿元的价格,出售了本地30年“低空经济”的特许经营权。
更有意思的是,中标者还是县财政局自己的企业——左手倒右手,热闹给谁看?
简直闻所未闻。
问题是,天真的能拿来卖吗?
2023年底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三条“空域权属及概括性禁则”中,明确写道:
空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侵占、破坏空域资源或者干扰空域管理活动。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并没有权利,把空域的使用权卖给谁。
所以在12月13日,平阴县发改局发布公告,称全国首例低空经济特许招标被喊停。
这件事一度成为舆论焦点,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但事情真的彻底解决了吗?

01

今年就破万亿?

早在2023年底,国家就正式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初,“低空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不久前,据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发改委新设“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等。
2024年12月30日,发改委官网又发布了文章《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政策支持不断,彻底将这一新业态推向舆论高潮。
除了上面说的济南平阴县,全国各地都在争先抢占新风口:
湖南省发布《低空空域划设方案》、《低空空域协同运行办法》,计划到2025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超过20家、总产值达到1600亿元;
安徽省发布《推动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加快培育发展低空经济实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
浙江省发布《关于支持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 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要素保障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
广东省发布《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全国都在叫好的产业,当然不可等闲视之。
相关概念板块,也炒作了近一年之久。
2023年,全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元,其中仅无人机产业规模就高达1174亿元。
预计到2025年,也就是今年,低空经济规模就将突破1.5万亿元;到2030年,中国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将达到25%-30%。
很多大V都发声:低空经济,大有可为。
现在对低空经济不屑一顾,就犹如15年前错过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5年前错过了新能源车的风口……云云。
根据央视财经的说法,仅无人机操控员这一个岗位,人才缺口就高达100万。
照这样估计,全行业加起来,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也是千万级别的。
若真的如此,现在让人头痛不已的就业问题,将得到很好的缓解。
但真的能有这么乐观吗?
一个新兴产业,炒作了这么久,今年的行业规模都被预测到1.5万亿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目前为止,我们似乎很少看到实际应用的影子……
总感觉有点儿虚。
上一个类似的概念,叫作元宇宙。它肯定是有未来的,但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大的空间、是不是真的能那么快到来?
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看好的一面。
首先,是安全和监管问题。下面以低空交通来简单举例。
想也能想到,你家小区上空整天几十架无人机飞来飞去的,烦不烦?
就算设计上做了改进,没有噪音,看着就很闹心。
而且,这么飞行器来来去去的,必须要有个规矩,不然必撞。
就算不撞,万一出故障了、或者没电了,掉下来怎么办?
但今时今日,不少场景连地面交通都搞不定,想管好天上飞的,难度只会更大。
尤其是在大城市,高楼大厦密集,导航信号极易受到干扰,不仅很难去监管,还有一个最最重要的:
成本问题。
据测算,飞行器从苏州到上海,不到100公里的距离,成本就高达1500元。
同样的路程,我叫个车,在后座美美睡个午觉,醒来就到了,花费最多五百元出头。
要是跨省,成本更是高达数千元……坐飞机、乘高铁不香吗?
不排除可能确实有人需要,但应用场景绝对不大。
除非,再便宜十倍。
所以,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价格。

但至少在未来几年,这个价格恐怕都很难真正大幅降得下来。

这跟提振消费是一个逻辑,政策方面的支持无疑是很多的,但无论怎么支持,也要有足够多的人用得起才行。

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技术。

02

必须正视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低空经济是不是真就是空中楼阁?
当然不完全是。
至少,在火灾、地震之类的突发场景中,以及测绘勘察、农业植保、电力巡线等早就已经有成熟商业模式的领域中……即便价格贵一些,也属于是刚需。
肯定是有实际应用场景的,但绝对没有现在预测的那么大。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没有。
所以说,现在的关注方向、或者说炒作方向,绝对不应该是应用领域。
先不谈监管方面的问题,至少要等到技术更加进步后把成本降下来,这个产业才有可能从空中楼阁变为真正的通天塔。
就如同AI技术实现了质的突破后,市场才开始炒作人形机器人之类的具体应用。
等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去谈应用、去预测低空经济能有多大的规模。
而技术突破靠的是企业。
现阶段,对于投资者来说,有哪些企业值得去关注?
产业链的上游,首先是最基础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其次则包含飞控、动力、电池、电机等细分领域。
相关企业,目前国内有几十家,不少都已经上市,如下图:
中游则集中直升机、无人机和eVTOL制造技术,以及相关的高装备制造细分领域,是真正将产业落向实处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相关企业也有大几十家,如下图:
下游就是应用了,也是目前相对不那么值得关注的,至少在低空经济领域是如此。
不过,即便是中上游的企业,也有多达上百家了,似乎百花齐放。
最知名的是大疆无人机,早就实际应用于送外卖,这算是低空经济的雏形。
低空飞行器驱动的纯电三大件,电控、电池、电机,国内也都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当然,也正如前文所说,任何事情不能只看好的一面。
至少在目前,这上百家企业,至少有两大难关要攻克。
1.芯片。
芯片的国产替代说了很多年了,也确实有很多突破。
但不得不承认,国内目前在先进制程芯片制造上,短板依旧严重,对很多产业、至少包括低空经济的相关技术突破,造成了很大限制。
2.还是成本问题。
感知规避、智能驾驶、电池升级乃至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每一样,都要耗费金钱。
而现阶段,很难把技术实际应用。没法应用,就没有收入。
与此同时,通信基站、起降场等基础设施的维护费用,同样是个天文数字。
投入是如此大,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持,企业也不可能做无米之炊,进而拖累技术突破。
……
我不是唱空,而是觉得相比一味地炒作、跟风上头,正视存在的问题更重要。
低空经济有戏吗?
一定是有的,但不一定是现在。

03

尾声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曾经的郑和下西洋只是为了炫耀国力、劳民伤财毫无意义,所以才被放弃,进而导致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其实很可能不是这样。
中原人向来是无利不起早。
很简单的道理,宋、元都靠海贸赚大钱,凭什么明朝人就不行?
永乐一朝,一直是国人回忆历史辉煌的重要高潮点,朱棣五征蒙古、攻占交趾、迁都北京、修三大殿、修大运河、经营东北、贵州建省、修永乐大典……隋炀帝都不敢这么玩。
他凭什么?光靠英明神武?
当然还要足够多的金钱,只靠国内税收是不可能的。
毫无疑问,郑和七次下西洋,绝对不可能只是为了所谓的“宣扬国威”,其中一定有足够多的利益。
据《明会典》记载,“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碗每个三百贯,瓶每个五百贯,酒海每个一千五百贯。豆青瓷盘每个一百五十贯,碗每个一百贯,瓶每个一百五十贯”。
中原随便一个碗、一个盘子运到海外,利润都是数十倍;同样的,从苏门答腊一两银子100近收购的花椒,运回国销售立刻又是20倍的利润……
据明史专家田培栋通过《明宪宗实录》的推断,郑和船队仅赚取的货币,也就是黄金、白银就分别超过70万两、1200万两……其它的香料、胡椒、苏木等货物,更是无法估计。
赚钱是肯定赚钱的,问题是赚的钱归谁了?
全都进了皇帝的内库。
而船队是户部出钱建的。一项生意,投资的时候国家出钱,没分红就算了,利润还是老板一个人的,这合理吗?
更不地道的是,为了省钱,朝廷还把官员的俸禄折算成船队运回来的胡椒。
金陵城中,顿时胡椒泛滥,原本的稀罕物一下就烂大街了,自然也卖不上价。
也就是说,除了皇帝本人,以及少数游走在规则外的走私犯和海盗,对99%的人而言,下西洋还真就是劳民伤财的、没有半点好处。
这样的行业,就算再好、再赚钱,也会遭到所有人的一致反对。
如果让你穿越回明朝,恐怕也会反对下西洋。
所以朱棣之后,没有了那个能无视规则的人,繁荣了近千年的海上贸易,在官方层面几乎销声匿迹,郑和下西洋之举也被抹黑的一文不值。
……
时至今日,很多事情的内在道理,似乎还是相通的。
最后,再回归到文章开头的事情。
即便低空经济的诸多技术实现了突破,这个产业是否真的能如预测的那样,能很快成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或新能源车?

其实还有一点,是很多人忽略的:是否有足够多的人有资格去参与?

(全文完)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