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华商韬略

2周前

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各部门与主创团队联手打造的舞剧《咏春》,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爆发力。

在践行「高质量发展」模式上,深圳做对了什么?

作 者母泽良
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的背后,愈发完善的「深圳高质量发展模式」正被更多人看见。

1992年,“发展才是硬道理”由南向北,响彻中国。

如今,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时代背景,“高质量发展”则成为核心关键词之一。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背后的城市开始全力贯彻这一标准,并总结出了不少实战经验与成果。

而深圳,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先拿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来说。被称为“工业第一城”的深圳在2024年,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就以4.75万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几近追平了2023年的全年数据。从2022年至今,深圳持续保持规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全国“双第一”。

31大类齐全、其中23种占全国产量比超10%,且先进电池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设备等集群先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俯瞰制造业版图,深圳的特点,是能在保持高增速的同时,也将高质量发展中强调的“又快又好”扎实落地。

再来看经济方面,2024年前四个月,深圳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4105.83亿元,跃居全国首位;截止11月这项数据突破4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7.4%,且进、出口额再创新高,连续31年领跑全国。

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海外仓面积、“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等关键数据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

在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层面,深圳及相关企业、科研院校的成绩也同样亮眼。

2024年10月,华为于深圳正式发布原生鸿蒙系统,打破了我国全栈自研操作系统“0”的突破;

南方科技大学「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与华为公司「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两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比亚迪于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举行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也见证了深圳与该新能源时代代表性企业的共同成长。

这样的案例,在近几年持续爆发。如今,“站在科技创新前沿”正成为深圳的又一标签。

此外,站在全球视野下看,2024年深圳在文化产业上的成果,甚至成为其最出圈的“代表作之一”。

从首次出海巡演点燃狮城,到响彻被称为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的伦敦西区,再到于巴黎会议宫连演4场,震撼巴黎。

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各部门与主创团队联手打造的舞剧《咏春》,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爆发力。

工业、经济、科技、文化……这一年,深圳遍地生花。

围绕“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各个产业、领域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深圳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其背后的成因,也在此过程中被拆解、剖析。

从案例事实反推过程,或许可以对「深圳模式」的方法论洞悉一二。

首先是“把握时代脉搏”的洞察力与执行力。

一般来说,政府端在产业端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导向,往往是具体企业爆发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政策端能摸准时代脉搏,更早、更好的布局,相关企业才可能有诞生的土壤。

就近看,2024年10月18日,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三个重点产业办公室集体亮相。

据悉,这三个办公室由深圳全市选调精干干部组建,聚焦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领域,通过全力统筹全市资源力量,去推动这些重点产业的快速,甚至是超常规发展。

通过把握主要矛盾,深圳往往能够凭借更好的执行力先人一步,更早地对重点产业进行布局,为相关企业提供帮扶与加持。

也正是如此,华为、比亚迪、腾讯这些时代巨头陆续诞生在深圳,并最终反哺深圳走向科技前沿。

其次,深圳能在“好”的基础上,依旧保持极“快”的发展速率,同样离不开灵活的手段与持续投入的决心。

这其中的重点,除了为华为等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空间之外,对更为广大的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也至关重要。

如果说,超大型企业是城市的“动脉”,那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是“静脉”与“毛细血管”。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大量的就业人口,也往往蕴藏着不弱于头部企业的强大创新能力。

但就是相对“弱小”的身板,导致了它们抗风险能力极低。人员少、抵押少、不确定性高等特征,也导致银行很难以传统的风控标注提供融资支持。

而深圳,则在这一链条中扮演着「托举者」的关键角色。

2024年6月,深圳推出“科技初创通”征信产品,帮助更多优质的中小型企业,通过“社保、税务及知识产权”等数据,向银行展示自身的潜力及发展空间,从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这一举措,便是深圳手段灵活的最好佐证。

一方面,需要政府端了解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想出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则需要不同产业间的协调能力,例如该事项便是引金融“活水”浇灌科创“沃土”的极佳案例。

这种“托底”能力,不仅能最大范围地帮助更多潜力股走上台前,也进一步刺激了整体的研发、创新激情。

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6.46%,达2236.6亿元,实现了18.9%的增长。其中93.3%为企业研发投入,领跑全国。

且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居全国首位。

细看深圳,“高站位”或者说“高视野”同样是其能更好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质。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闷头努力”总是一个笨办法,在产业化、技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闭门造车几乎注定了事倍功半的结果。这对于站在企业背后的人也一样。

视野的高度往往决定了这件事的“上限”,就像那句熟知的“人无法赚到认知之外的钱”一样。

在创新这件事上,与世界接轨,探索前沿领域的全球化语境至关重要。

若能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那便更好不过。

举例来看,深圳通过对内地“三甲”标准的升级以及与国际标准的融合,编制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CIHA),成为中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

2024年底,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获得CIHA《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认证授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家通过此项标准认证的医院。

这标志着深圳制订的国际医院评审标准正式走向境外,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

事实上,「深圳模式」的背后成因还有很多,其能如此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原因也不仅仅于此。

多年来沉淀下来的自上而下的主观能动性、各界相互协调劲往一块使的默契……这些共同造就了“可以学习”,但短期内很难模仿的「深圳模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向全国推广深圳8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截至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已累计3批48条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整体来看,2024年的深圳硕果累累,而这份“硕果”,也在大变局的当下以更快的速度传向各地,为更多城市践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范本。

而这些细流也正汇入江海,最终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影响潮流走向。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美编宋晓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
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
◆◆◆

点赞”是喜欢,“在看分享”是真爱

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各部门与主创团队联手打造的舞剧《咏春》,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爆发力。

在践行「高质量发展」模式上,深圳做对了什么?

作 者母泽良
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的背后,愈发完善的「深圳高质量发展模式」正被更多人看见。

1992年,“发展才是硬道理”由南向北,响彻中国。

如今,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为时代背景,“高质量发展”则成为核心关键词之一。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背后的城市开始全力贯彻这一标准,并总结出了不少实战经验与成果。

而深圳,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先拿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来说。被称为“工业第一城”的深圳在2024年,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就以4.75万亿元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几近追平了2023年的全年数据。从2022年至今,深圳持续保持规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全国“双第一”。

31大类齐全、其中23种占全国产量比超10%,且先进电池材料、高端医疗器械、智能设备等集群先后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俯瞰制造业版图,深圳的特点,是能在保持高增速的同时,也将高质量发展中强调的“又快又好”扎实落地。

再来看经济方面,2024年前四个月,深圳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4105.83亿元,跃居全国首位;截止11月这项数据突破4万亿大关,同比增长17.4%,且进、出口额再创新高,连续31年领跑全国。

其中,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海外仓面积、“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等关键数据持续增长,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

在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创新层面,深圳及相关企业、科研院校的成绩也同样亮眼。

2024年10月,华为于深圳正式发布原生鸿蒙系统,打破了我国全栈自研操作系统“0”的突破;

南方科技大学「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与华为公司「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两项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比亚迪于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举行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也见证了深圳与该新能源时代代表性企业的共同成长。

这样的案例,在近几年持续爆发。如今,“站在科技创新前沿”正成为深圳的又一标签。

此外,站在全球视野下看,2024年深圳在文化产业上的成果,甚至成为其最出圈的“代表作之一”。

从首次出海巡演点燃狮城,到响彻被称为世界两大戏剧中心之一的伦敦西区,再到于巴黎会议宫连演4场,震撼巴黎。

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各部门与主创团队联手打造的舞剧《咏春》,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与爆发力。

工业、经济、科技、文化……这一年,深圳遍地生花。

围绕“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各个产业、领域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深圳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其背后的成因,也在此过程中被拆解、剖析。

从案例事实反推过程,或许可以对「深圳模式」的方法论洞悉一二。

首先是“把握时代脉搏”的洞察力与执行力。

一般来说,政府端在产业端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导向,往往是具体企业爆发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政策端能摸准时代脉搏,更早、更好的布局,相关企业才可能有诞生的土壤。

就近看,2024年10月18日,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办公室、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三个重点产业办公室集体亮相。

据悉,这三个办公室由深圳全市选调精干干部组建,聚焦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领域,通过全力统筹全市资源力量,去推动这些重点产业的快速,甚至是超常规发展。

通过把握主要矛盾,深圳往往能够凭借更好的执行力先人一步,更早地对重点产业进行布局,为相关企业提供帮扶与加持。

也正是如此,华为、比亚迪、腾讯这些时代巨头陆续诞生在深圳,并最终反哺深圳走向科技前沿。

其次,深圳能在“好”的基础上,依旧保持极“快”的发展速率,同样离不开灵活的手段与持续投入的决心。

这其中的重点,除了为华为等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空间之外,对更为广大的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也至关重要。

如果说,超大型企业是城市的“动脉”,那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则是“静脉”与“毛细血管”。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大量的就业人口,也往往蕴藏着不弱于头部企业的强大创新能力。

但就是相对“弱小”的身板,导致了它们抗风险能力极低。人员少、抵押少、不确定性高等特征,也导致银行很难以传统的风控标注提供融资支持。

而深圳,则在这一链条中扮演着「托举者」的关键角色。

2024年6月,深圳推出“科技初创通”征信产品,帮助更多优质的中小型企业,通过“社保、税务及知识产权”等数据,向银行展示自身的潜力及发展空间,从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

这一举措,便是深圳手段灵活的最好佐证。

一方面,需要政府端了解广大中小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想出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则需要不同产业间的协调能力,例如该事项便是引金融“活水”浇灌科创“沃土”的极佳案例。

这种“托底”能力,不仅能最大范围地帮助更多潜力股走上台前,也进一步刺激了整体的研发、创新激情。

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6.46%,达2236.6亿元,实现了18.9%的增长。其中93.3%为企业研发投入,领跑全国。

且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居全国首位。

细看深圳,“高站位”或者说“高视野”同样是其能更好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质。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闷头努力”总是一个笨办法,在产业化、技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闭门造车几乎注定了事倍功半的结果。这对于站在企业背后的人也一样。

视野的高度往往决定了这件事的“上限”,就像那句熟知的“人无法赚到认知之外的钱”一样。

在创新这件事上,与世界接轨,探索前沿领域的全球化语境至关重要。

若能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那便更好不过。

举例来看,深圳通过对内地“三甲”标准的升级以及与国际标准的融合,编制出《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CIHA),成为中国首个经国际认证的医院评审标准。

2024年底,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获得CIHA《国际医院评审认证标准(中国)》认证授牌,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家通过此项标准认证的医院。

这标志着深圳制订的国际医院评审标准正式走向境外,成为国际认可的标准。

事实上,「深圳模式」的背后成因还有很多,其能如此深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原因也不仅仅于此。

多年来沉淀下来的自上而下的主观能动性、各界相互协调劲往一块使的默契……这些共同造就了“可以学习”,但短期内很难模仿的「深圳模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向全国推广深圳8条综合改革试点经验。

截至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已累计3批48条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

整体来看,2024年的深圳硕果累累,而这份“硕果”,也在大变局的当下以更快的速度传向各地,为更多城市践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范本。

而这些细流也正汇入江海,最终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影响潮流走向。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美编宋晓昱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
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
◆◆◆

点赞”是喜欢,“在看分享”是真爱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