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潮生,用一部纪录片浓缩中国企业的40年

盐财经

2周前

如何在开放中坚守自我,如何在融合中塑造未来,这部纪录片给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答案。...在这条脉络中,关于中国企业在美国创牌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文|林檎

统筹|孙梅

视觉 | 诺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的边界已不再局限于一隅之地,而是被不断拓宽至全球市场。然而,全球化并非单纯的扩张之旅,而是一次次在多元文化、不同规则中寻找平衡的考验。企业既需要在国际市场中彰显竞争力,又必须保持本土特色,以回应来自不同区域的需求与期望。这场平衡的博弈,早已成为经济议题中的焦点。

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背景下,有一部纪录片展示了关于这种平衡的实践与思考。它通过审视一家企业在四十年间的每一次跃迁与变革,以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制定战略布局,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路径提供了深刻启示。

这不仅是关于企业发展的故事,更是关于时代选择的叩问。如何在开放中坚守自我,如何在融合中塑造未来,这部纪录片给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答案。

在细节中谱写史诗

自1984年创业至今,海尔已然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在这样的特殊节点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推出了大型纪录片《海阔潮生》,将镜头对准了这家堪称传奇的企业。

《海阔潮生》以时间为轴线,浓缩了海尔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故事的四个篇章——从“百川归海”到“生生不息”,从柏林国际展会的小标摊到如今的核心舞台,从学习德国工艺的起点到享誉全球制造的反超,以关键事件勾勒出中国制造四十年成长的壮丽史诗。

在进化的浪潮之中,这些事件被赋予了宏大且厚重的时代意义。

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纪录片开篇的高潮。那时,张瑞敏刚刚接管这家位于青岛的工厂不久。退货、停产、上班喝酒、资不抵债,亏空147万元,靠借钱发工资,面对这样的绝境,张瑞敏从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这样的最基础的管理开始,整顿工厂、步步求生。他迅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打破旧有的生产观念。

1985年海尔砸毁76台不合格电冰箱 / 图源:《海阔潮生》第一集《百川归海》

在纪录片中,当76台瑕疵冰箱出现在工厂时,他下令全部砸毁,由生产的工人亲手执行。

彼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刚刚拉开,国产品牌从产品质量到品牌意识都处于薄弱阶段。这一锤所象征的,是一种与旧有粗放模式决裂的决心。这场行动让海尔每个员工摆脱了低端制造的心理依赖,也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质量意识觉醒的重要节点。

海尔集团副总裁杜镜国的故事,也是在细节中谱写史诗的代表。作为海尔早期派往德国利勃海尔学习工业标准的技术人员之一,他的任务,是学习德国先进且严谨的工业生产技术,并将这些标准化流程引入中国。

此后,海尔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通过盲测的方式在德国拿下首批2万台订单,以及在德国科隆展上向德国经销商颁发证书,一步步完成学生反超老师的跨越,种种关键时刻杜镜国都见证了。

杜镜国在利勃海尔展台观察产品/ 图源:《海阔潮生》第一集《百川归海》

他的人物视角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海尔这家企业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也是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国产品牌从学习者到定义者、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出海成长传奇。

在质量意识、出海创牌之外,智能制造的蜕变也是40年巨变中不容忽视的维度。

13年前,海尔专门从德国请来了为宝马设计生产线的专业团队,来建全球冰箱行业第一家智能互联工厂,跨界混搭,从零开始,一次次推翻重来,他们从未放弃。

“布局,包括设备的自动化,包括你的物流的技术,都在变革,都在颠覆。你前面没有指路,这个路要你自己去闯。”沈阳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晓全回忆起过往还是唏嘘不已。今天这些拆建留下的地基痕迹,仍然深深刻印在厂房里,刻印了中国冰箱甚至中国家电行业智造变革的起点,在纪录片的这些细腻镜头里,观众可以找到中国制造何以由大到强的答案。

拆建留下的地基痕迹,仍然深深刻印在厂房里/ 图源:《海阔潮生》第一集《百川归海》

令人欣慰的是,沈阳这个全球冰箱行业首座灯塔工厂,已经累计生产出1000多万台冰箱。截至2024年10月,像这样的灯塔工厂,中国已经拥有72家,占全球总量的42%。

如果说这些宏大的叙事,赋予《海阔潮生》一种史诗般的格局,那么细腻的个体故事的雕琢,则让它直抵人心。

在讲述超低温冰箱的研发历程时,纪录片镜头聚焦于产品背后的研发故事,展现了一群人对“守护生命”的执着追求;在焦煤的煤矿,名为衣联网的智能洗衣房,帮助矿工解决了工作后换洗衣物的痛点,蕴含着对劳动者尊严的深刻关怀;把用户当“老丈人家”的沈阳海尔服务工程师王宇,用真诚到永远的服务,让用户杨槟玮收获了一个超出预期的智能新家;而在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卡奥斯平台助力延长石油实现数字化转型,工程师一寸寸摸排现场数据,构建起一比一还原的数字世界,让石油采、运、储、用全链数据高速流转、信息共享。

沈阳海尔服务工程师王宇提出:把用户当“老丈人家”般服务 / 图源:《海阔潮生》第一集《百川归海》

类似的视角,在纪录片中贯穿始终。这样的叙事让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冷峻,更是情感与信念交织的力量。它们将技术理性的表达转化为深具情感张力的叙述,跨越行业与领域,描摹出生活的温度与社会的脉动。

这些细节,让这部纪录片拥有了共鸣人心的分量。它关注历史长河中那些宏大的成果,更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个体,以及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迸发出的情感与光芒。由此,《海阔潮生》纪录片在细节与格局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纪录片中的故事不仅被讲述,更被感同身受。

在变化中坚守初心

以视觉影像为桥梁,《海阔潮生》让历史与当下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

博物馆中陈列的旧冰箱上,斑驳的标签仿佛在诉说40年前的故事;现代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而高效地运转——新旧的影像交替呈现,直观勾勒出时间的厚度和企业进化的脉络。

在这条脉络中,关于中国企业在美国创牌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时间追溯到1992年,外资品牌瞄准中国市场,期望通过本地代工模式迅速拓展业务。通用家电专机邀请张瑞敏到美国,试图通过并购,将当时尚在起步阶段的海尔变更为其在中国的代工厂。

张瑞敏受邀请到GE沟通/ 图源:《海阔潮生》第二集《阔步远行》

尽管开出的条件很优渥,但张瑞敏却有着更为长远的考量。“当时我们也研究过这个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是说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那怎么能行?没有自己的国际名牌肯定不行。如果中国的企业都要被外国人打败的话 ,海尔争取最后一个倒下。”张瑞敏的这句话,为海尔赢得了自主发展的未来。

多年后的2016年,海尔反向收购了曾试图掌控它的通用家电,以56.1亿美元的交易彻底改写了双方当年的角色。这桩中国家电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让全球目光惊艳于这家中国企业,也成为海尔迈向全球化深水区的标志性事件。

八年后,通用家电成为美国市场的引领者。时间赋予海尔的,是一场自强者的逆袭。“这是个痛苦的过程,我们一定要熬过这个坎,一旦放弃了我们前功尽弃,从张首席到我们班子成员,从来没有动摇过,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讨论过进还是退的问题,只是研究怎么进。”海尔如今的掌舵者周云杰,回看出海创牌的历程时,仍然初心坚定。

全球创牌终点是“牌”,重点却在“创”上。位于美国路易斯维尔的First Build,便是海尔的一个共创中心。在这里,普通用户可以化身家电设计师,提出创意构思,并通过微型工厂试生产,直到产品上市。

由用户需求催生的产品,往往能够直击痛点,收获市场的认可。在这里,诞生了全球最快的披萨烤箱,周云杰品尝着这个烤箱烤出的披萨,被问及“跟山东大饼比起来哪个好吃”时,他真诚地说:“两个风格,这是中西结合。”

周云杰用全球最快的烤箱烤制披萨/ 图源:《海阔潮生》第二集《阔步远行

这种来自东方的企业智慧和力量,正在全球各地实现本土化地扎根。

在埃及,第一个数字孪生生态园落地投产,背后是来自中国企业海尔的力量。比起“授之以鱼”,海尔更愿意做的是“授之以渔”。

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一年的埃及人赵一夫,跟着中国师傅宋晓伟,学习智能工厂的管理经验。师傅带徒,徒弟出师再带更多的徒弟。这是海尔在海外坚持了20多年的本土化制度。

师傅带徒是海尔在海外坚持了20多年的本土化制度 / 图源:《海阔潮生》 第二集《阔步远行》

“很多新功能、新技术,学到了很多知识,机械手在埃及是没有的,只有海尔有机械手,这个是技术很高的。”赵一夫为中国智造的技术所折服。

这个把“要想富,先修路”挂在嘴边的埃及人,被周云杰问及未来人生规划时,信心满满的说:“十年之后做自己的生意,现在工作经验就会帮助我得到我的梦想。”

2024年是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海尔埃及生态园二期项目在这一年奠基,建成后将生产冰箱和冷柜,将进一步助力埃及制造走出埃及,走向世界。这里是赵一夫实现梦想的起点,也是海尔全球创牌的又一个里程碑。

埃及和美国的创牌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但中西结合、求同存异的底色,以及创造一个享誉世界的全球名牌的初心,始终没变。

从最初引进生产线时无法改动任何一个螺丝钉,到如今,海尔在智慧住居、智慧工业、智慧城市和智慧健康等新赛道上,不断探索软硬件结合的创新,为未来产业竞争积累基础。这些成就,构筑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全新高度。

海尔智慧家场景

海尔与时代交融的缩影,正是这部纪录片所记录的。海尔以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企业如何应对变化”的时代议题:保持变化、保持流动,以全球视野拓展无限可能。这是海尔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走上世界舞台的共同目标。

在进化中以人为本

“海尔40年沉淀下来的就是一句话:人的价值最大化。”

海尔以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为人称道,这部纪录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直观展现了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独特魅力,也让观众读懂了这个来自东方的管理智慧何以在全球广泛复制应用。

2005年,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先生提出了“人单合一”的模式,倡导每个员工都直接面对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表达。自此,每位员工都不再是被动的岗位执行者,成为了用户需求的直接响应者;每个团队都被转化为“小”而“微”的独立单元,拥有独立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具备高度灵活性和自主性,直面市场。

在纪录片《海阔潮生》中,“人单合一”对个体的赋权,呈现出“千人千面”的结果,但在这些不同职业的不同面孔里,对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也是“人单合一”的精神内核。

海尔是中国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创新成果的企业 / 图源:《海阔潮生》 第三集《逐浪潮头》

在传统的制造业语境中,工人常被视为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然而,在海尔的工厂,每一位工人都是可以改进生产流程、优化产品性能的创新主体,能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新成果,“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皆是典范。

如今,这种创新精神仍在延续。在纪录片第三集《逐浪潮头》中,胶州海尔空调互联工厂的刘帅对空调隔板两毫米偏差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精准的优化方案,将不良品率降低了30%,显著减少了生产成本,同时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是一个工人自主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获得话语权与成就感的证明。在被尊重与激励的文化中,劳动者的创新热情被激发,赋予了工作以价值感和荣誉感。

这种实现自己价值的追求也同样发生在研发人员身上,展现出了“人单合一”对科技创新的深远影响。

面对用户保鲜食材、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来自海尔冰箱的朱小兵和姜波团队迎难而上,攻克了磁控保鲜技术这一行业难题。他们将理论付诸实践,从构思到成果的转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调整,最终突破了技术的瓶颈。

朱小兵和姜波团队攻克了磁控保鲜技术这一行业难题 / 图源:《海阔潮生》 第三集《逐浪潮头》

事实上,除了研发本身的难题,他们也面临着来自市场等多个维度的压力,但是人单合一的模式给了研发团队宽容试错的空间。正如朱小兵所说,没有松口,让他们再试一下,结果收获了令市场惊艳的保鲜效果。

这一突破不仅为团队赢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也让海尔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占据了关键话语权。朱小兵和姜波团队的成功,为这一管理模式增添了科技创新的注脚,展现出个人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无限可能。

在“小微”模式的赋权下,中层管理人员的角色,从执行者转变为创业者,获得了更广阔的舞台。

10年前,时任海尔中层的路凯林,敏锐捕捉到游戏发烧友对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需求,捕捉到了这一领域的市场空白。正值海尔鼓励内部创业,路凯林在这一机制支持下创立了雷神科技。

路凯林创立了雷神科技 / 图源:《海阔潮生》 第三集《逐浪潮头》

“小微”模式让雷神团队在创业初期,便具备了高度灵活性与自主权。路凯林带领团队深入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如今,他们研发的新一代无线连接技术“星闪”,获得了大量用户的反馈支持。2022年,雷神科技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成为电竞装备领域的第一股。

在“人单合一”的激励机制下,路凯林的团队通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模式,激发了成员的创新潜能,同时为企业创造了持续的增长动力。这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模式,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早川三智子,在日本海尔亚洲总部工作,在纪录片的镜头下,她以创新和执行力,应对了一场物流行业的巨大挑战。

在日本传统的终身雇佣制环境中,年龄和资历直接决定员工的职位和薪资,女性员工特别是生育后回归职场者,往往难以实现职位跃迁。然而,她凭借自信和专业能力,在部门重组时主动竞选物流部部长一职,并通过5个月的努力,带领团队搭建了全新的订单派送系统,与私人配送公司达成合作,重塑了物流运营模式。

早川三智子凭借自信和专业能力,在部门重组时主动竞选物流部部长一职/ 图源:《海阔潮生》 第三集《逐浪潮头》

她的故事不仅是“人单合一”理念在日本市场的成功实践,也展现了创新管理如何帮助企业在文化与市场交融中找到新的增长路径。

远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传媒公司糖果工厂,同样受到“人单合一”模式的启发,在企业管理危机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四年前,这家不到60人的公司面临严峻挑战,工作效率低下、创意成本居高不下,经营陷入困境。公司负责人法布里奇奥在寻找脱困之道时,被一篇哈佛商业评论的封面文章所吸引,这篇文章中分析了海尔在管理模式上的实践。

法布里奇奥引入了这一管理理念,员工被鼓励组建自己的小团队,自主承担项目并享有成果分享的权利。原公司员工马瑟在这一机制下组建团队,与外部合作伙伴成立了独立公司,而法布里奇奥则从雇主转变为了股东。

通过这种赋权机制,糖果工厂的业绩迅速增长,第一年就实现了52%的业务增量。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模式在公司内部持续演化,更多员工加入到团队创业的行列中,释放了巨大的创造力。

从工人、科研人到创业团队,从中国到海外,这些不同角色的案例的成功验证了“人单合一”模式的跨文化适用性,这其中的底层逻辑是对个体价值的深度尊重。

时代不会主动给出答案,我们都只能在探索中寻找,期间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未知的回应。《海阔潮生》这部纪录片所提供给我们的,正是对创新的解答、以及对共生的追问,值得静下心来,看一看,想一想,得出自身关于成长的答案。


星标关注《盐财经》

洞察趋势,睿智人生

///大家都在看///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如何在开放中坚守自我,如何在融合中塑造未来,这部纪录片给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答案。...在这条脉络中,关于中国企业在美国创牌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文|林檎

统筹|孙梅

视觉 | 诺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企业的边界已不再局限于一隅之地,而是被不断拓宽至全球市场。然而,全球化并非单纯的扩张之旅,而是一次次在多元文化、不同规则中寻找平衡的考验。企业既需要在国际市场中彰显竞争力,又必须保持本土特色,以回应来自不同区域的需求与期望。这场平衡的博弈,早已成为经济议题中的焦点。

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背景下,有一部纪录片展示了关于这种平衡的实践与思考。它通过审视一家企业在四十年间的每一次跃迁与变革,以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制定战略布局,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路径提供了深刻启示。

这不仅是关于企业发展的故事,更是关于时代选择的叩问。如何在开放中坚守自我,如何在融合中塑造未来,这部纪录片给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答案。

在细节中谱写史诗

自1984年创业至今,海尔已然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在这样的特殊节点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推出了大型纪录片《海阔潮生》,将镜头对准了这家堪称传奇的企业。

《海阔潮生》以时间为轴线,浓缩了海尔过去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故事的四个篇章——从“百川归海”到“生生不息”,从柏林国际展会的小标摊到如今的核心舞台,从学习德国工艺的起点到享誉全球制造的反超,以关键事件勾勒出中国制造四十年成长的壮丽史诗。

在进化的浪潮之中,这些事件被赋予了宏大且厚重的时代意义。

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纪录片开篇的高潮。那时,张瑞敏刚刚接管这家位于青岛的工厂不久。退货、停产、上班喝酒、资不抵债,亏空147万元,靠借钱发工资,面对这样的绝境,张瑞敏从不准在车间随地大小便这样的最基础的管理开始,整顿工厂、步步求生。他迅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打破旧有的生产观念。

1985年海尔砸毁76台不合格电冰箱 / 图源:《海阔潮生》第一集《百川归海》

在纪录片中,当76台瑕疵冰箱出现在工厂时,他下令全部砸毁,由生产的工人亲手执行。

彼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帷幕刚刚拉开,国产品牌从产品质量到品牌意识都处于薄弱阶段。这一锤所象征的,是一种与旧有粗放模式决裂的决心。这场行动让海尔每个员工摆脱了低端制造的心理依赖,也成为了中国制造业质量意识觉醒的重要节点。

海尔集团副总裁杜镜国的故事,也是在细节中谱写史诗的代表。作为海尔早期派往德国利勃海尔学习工业标准的技术人员之一,他的任务,是学习德国先进且严谨的工业生产技术,并将这些标准化流程引入中国。

此后,海尔产品第一次走出国门、通过盲测的方式在德国拿下首批2万台订单,以及在德国科隆展上向德国经销商颁发证书,一步步完成学生反超老师的跨越,种种关键时刻杜镜国都见证了。

杜镜国在利勃海尔展台观察产品/ 图源:《海阔潮生》第一集《百川归海》

他的人物视角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海尔这家企业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也是在改革开放的东风下,国产品牌从学习者到定义者、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出海成长传奇。

在质量意识、出海创牌之外,智能制造的蜕变也是40年巨变中不容忽视的维度。

13年前,海尔专门从德国请来了为宝马设计生产线的专业团队,来建全球冰箱行业第一家智能互联工厂,跨界混搭,从零开始,一次次推翻重来,他们从未放弃。

“布局,包括设备的自动化,包括你的物流的技术,都在变革,都在颠覆。你前面没有指路,这个路要你自己去闯。”沈阳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总经理万晓全回忆起过往还是唏嘘不已。今天这些拆建留下的地基痕迹,仍然深深刻印在厂房里,刻印了中国冰箱甚至中国家电行业智造变革的起点,在纪录片的这些细腻镜头里,观众可以找到中国制造何以由大到强的答案。

拆建留下的地基痕迹,仍然深深刻印在厂房里/ 图源:《海阔潮生》第一集《百川归海》

令人欣慰的是,沈阳这个全球冰箱行业首座灯塔工厂,已经累计生产出1000多万台冰箱。截至2024年10月,像这样的灯塔工厂,中国已经拥有72家,占全球总量的42%。

如果说这些宏大的叙事,赋予《海阔潮生》一种史诗般的格局,那么细腻的个体故事的雕琢,则让它直抵人心。

在讲述超低温冰箱的研发历程时,纪录片镜头聚焦于产品背后的研发故事,展现了一群人对“守护生命”的执着追求;在焦煤的煤矿,名为衣联网的智能洗衣房,帮助矿工解决了工作后换洗衣物的痛点,蕴含着对劳动者尊严的深刻关怀;把用户当“老丈人家”的沈阳海尔服务工程师王宇,用真诚到永远的服务,让用户杨槟玮收获了一个超出预期的智能新家;而在更广阔的产业互联网领域,卡奥斯平台助力延长石油实现数字化转型,工程师一寸寸摸排现场数据,构建起一比一还原的数字世界,让石油采、运、储、用全链数据高速流转、信息共享。

沈阳海尔服务工程师王宇提出:把用户当“老丈人家”般服务 / 图源:《海阔潮生》第一集《百川归海》

类似的视角,在纪录片中贯穿始终。这样的叙事让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冷峻,更是情感与信念交织的力量。它们将技术理性的表达转化为深具情感张力的叙述,跨越行业与领域,描摹出生活的温度与社会的脉动。

这些细节,让这部纪录片拥有了共鸣人心的分量。它关注历史长河中那些宏大的成果,更关注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个体,以及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迸发出的情感与光芒。由此,《海阔潮生》纪录片在细节与格局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让纪录片中的故事不仅被讲述,更被感同身受。

在变化中坚守初心

以视觉影像为桥梁,《海阔潮生》让历史与当下的故事交织在了一起。

博物馆中陈列的旧冰箱上,斑驳的标签仿佛在诉说40年前的故事;现代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而高效地运转——新旧的影像交替呈现,直观勾勒出时间的厚度和企业进化的脉络。

在这条脉络中,关于中国企业在美国创牌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时间追溯到1992年,外资品牌瞄准中国市场,期望通过本地代工模式迅速拓展业务。通用家电专机邀请张瑞敏到美国,试图通过并购,将当时尚在起步阶段的海尔变更为其在中国的代工厂。

张瑞敏受邀请到GE沟通/ 图源:《海阔潮生》第二集《阔步远行》

尽管开出的条件很优渥,但张瑞敏却有着更为长远的考量。“当时我们也研究过这个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是说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那怎么能行?没有自己的国际名牌肯定不行。如果中国的企业都要被外国人打败的话 ,海尔争取最后一个倒下。”张瑞敏的这句话,为海尔赢得了自主发展的未来。

多年后的2016年,海尔反向收购了曾试图掌控它的通用家电,以56.1亿美元的交易彻底改写了双方当年的角色。这桩中国家电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让全球目光惊艳于这家中国企业,也成为海尔迈向全球化深水区的标志性事件。

八年后,通用家电成为美国市场的引领者。时间赋予海尔的,是一场自强者的逆袭。“这是个痛苦的过程,我们一定要熬过这个坎,一旦放弃了我们前功尽弃,从张首席到我们班子成员,从来没有动摇过,就是说在这个问题上从来没有讨论过进还是退的问题,只是研究怎么进。”海尔如今的掌舵者周云杰,回看出海创牌的历程时,仍然初心坚定。

全球创牌终点是“牌”,重点却在“创”上。位于美国路易斯维尔的First Build,便是海尔的一个共创中心。在这里,普通用户可以化身家电设计师,提出创意构思,并通过微型工厂试生产,直到产品上市。

由用户需求催生的产品,往往能够直击痛点,收获市场的认可。在这里,诞生了全球最快的披萨烤箱,周云杰品尝着这个烤箱烤出的披萨,被问及“跟山东大饼比起来哪个好吃”时,他真诚地说:“两个风格,这是中西结合。”

周云杰用全球最快的烤箱烤制披萨/ 图源:《海阔潮生》第二集《阔步远行

这种来自东方的企业智慧和力量,正在全球各地实现本土化地扎根。

在埃及,第一个数字孪生生态园落地投产,背后是来自中国企业海尔的力量。比起“授之以鱼”,海尔更愿意做的是“授之以渔”。

在中国人民大学留学一年的埃及人赵一夫,跟着中国师傅宋晓伟,学习智能工厂的管理经验。师傅带徒,徒弟出师再带更多的徒弟。这是海尔在海外坚持了20多年的本土化制度。

师傅带徒是海尔在海外坚持了20多年的本土化制度 / 图源:《海阔潮生》 第二集《阔步远行》

“很多新功能、新技术,学到了很多知识,机械手在埃及是没有的,只有海尔有机械手,这个是技术很高的。”赵一夫为中国智造的技术所折服。

这个把“要想富,先修路”挂在嘴边的埃及人,被周云杰问及未来人生规划时,信心满满的说:“十年之后做自己的生意,现在工作经验就会帮助我得到我的梦想。”

2024年是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海尔埃及生态园二期项目在这一年奠基,建成后将生产冰箱和冷柜,将进一步助力埃及制造走出埃及,走向世界。这里是赵一夫实现梦想的起点,也是海尔全球创牌的又一个里程碑。

埃及和美国的创牌是截然不同的故事,但中西结合、求同存异的底色,以及创造一个享誉世界的全球名牌的初心,始终没变。

从最初引进生产线时无法改动任何一个螺丝钉,到如今,海尔在智慧住居、智慧工业、智慧城市和智慧健康等新赛道上,不断探索软硬件结合的创新,为未来产业竞争积累基础。这些成就,构筑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全新高度。

海尔智慧家场景

海尔与时代交融的缩影,正是这部纪录片所记录的。海尔以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企业如何应对变化”的时代议题:保持变化、保持流动,以全球视野拓展无限可能。这是海尔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走上世界舞台的共同目标。

在进化中以人为本

“海尔40年沉淀下来的就是一句话:人的价值最大化。”

海尔以其独特的管理模式为人称道,这部纪录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直观展现了海尔“人单合一”模式的独特魅力,也让观众读懂了这个来自东方的管理智慧何以在全球广泛复制应用。

2005年,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先生提出了“人单合一”的模式,倡导每个员工都直接面对用户,为用户创造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表达。自此,每位员工都不再是被动的岗位执行者,成为了用户需求的直接响应者;每个团队都被转化为“小”而“微”的独立单元,拥有独立决策权、用人权和分配权,具备高度灵活性和自主性,直面市场。

在纪录片《海阔潮生》中,“人单合一”对个体的赋权,呈现出“千人千面”的结果,但在这些不同职业的不同面孔里,对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这也是“人单合一”的精神内核。

海尔是中国第一个以员工名字命名创新成果的企业 / 图源:《海阔潮生》 第三集《逐浪潮头》

在传统的制造业语境中,工人常被视为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然而,在海尔的工厂,每一位工人都是可以改进生产流程、优化产品性能的创新主体,能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创新成果,“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皆是典范。

如今,这种创新精神仍在延续。在纪录片第三集《逐浪潮头》中,胶州海尔空调互联工厂的刘帅对空调隔板两毫米偏差的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精准的优化方案,将不良品率降低了30%,显著减少了生产成本,同时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这是一个工人自主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获得话语权与成就感的证明。在被尊重与激励的文化中,劳动者的创新热情被激发,赋予了工作以价值感和荣誉感。

这种实现自己价值的追求也同样发生在研发人员身上,展现出了“人单合一”对科技创新的深远影响。

面对用户保鲜食材、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来自海尔冰箱的朱小兵和姜波团队迎难而上,攻克了磁控保鲜技术这一行业难题。他们将理论付诸实践,从构思到成果的转化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调整,最终突破了技术的瓶颈。

朱小兵和姜波团队攻克了磁控保鲜技术这一行业难题 / 图源:《海阔潮生》 第三集《逐浪潮头》

事实上,除了研发本身的难题,他们也面临着来自市场等多个维度的压力,但是人单合一的模式给了研发团队宽容试错的空间。正如朱小兵所说,没有松口,让他们再试一下,结果收获了令市场惊艳的保鲜效果。

这一突破不仅为团队赢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也让海尔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占据了关键话语权。朱小兵和姜波团队的成功,为这一管理模式增添了科技创新的注脚,展现出个人与企业协同发展的无限可能。

在“小微”模式的赋权下,中层管理人员的角色,从执行者转变为创业者,获得了更广阔的舞台。

10年前,时任海尔中层的路凯林,敏锐捕捉到游戏发烧友对高性能笔记本电脑的需求,捕捉到了这一领域的市场空白。正值海尔鼓励内部创业,路凯林在这一机制支持下创立了雷神科技。

路凯林创立了雷神科技 / 图源:《海阔潮生》 第三集《逐浪潮头》

“小微”模式让雷神团队在创业初期,便具备了高度灵活性与自主权。路凯林带领团队深入用户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如今,他们研发的新一代无线连接技术“星闪”,获得了大量用户的反馈支持。2022年,雷神科技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成为电竞装备领域的第一股。

在“人单合一”的激励机制下,路凯林的团队通过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模式,激发了成员的创新潜能,同时为企业创造了持续的增长动力。这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模式,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双赢。

早川三智子,在日本海尔亚洲总部工作,在纪录片的镜头下,她以创新和执行力,应对了一场物流行业的巨大挑战。

在日本传统的终身雇佣制环境中,年龄和资历直接决定员工的职位和薪资,女性员工特别是生育后回归职场者,往往难以实现职位跃迁。然而,她凭借自信和专业能力,在部门重组时主动竞选物流部部长一职,并通过5个月的努力,带领团队搭建了全新的订单派送系统,与私人配送公司达成合作,重塑了物流运营模式。

早川三智子凭借自信和专业能力,在部门重组时主动竞选物流部部长一职/ 图源:《海阔潮生》 第三集《逐浪潮头》

她的故事不仅是“人单合一”理念在日本市场的成功实践,也展现了创新管理如何帮助企业在文化与市场交融中找到新的增长路径。

远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传媒公司糖果工厂,同样受到“人单合一”模式的启发,在企业管理危机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四年前,这家不到60人的公司面临严峻挑战,工作效率低下、创意成本居高不下,经营陷入困境。公司负责人法布里奇奥在寻找脱困之道时,被一篇哈佛商业评论的封面文章所吸引,这篇文章中分析了海尔在管理模式上的实践。

法布里奇奥引入了这一管理理念,员工被鼓励组建自己的小团队,自主承担项目并享有成果分享的权利。原公司员工马瑟在这一机制下组建团队,与外部合作伙伴成立了独立公司,而法布里奇奥则从雇主转变为了股东。

通过这种赋权机制,糖果工厂的业绩迅速增长,第一年就实现了52%的业务增量。更重要的是,这种创新模式在公司内部持续演化,更多员工加入到团队创业的行列中,释放了巨大的创造力。

从工人、科研人到创业团队,从中国到海外,这些不同角色的案例的成功验证了“人单合一”模式的跨文化适用性,这其中的底层逻辑是对个体价值的深度尊重。

时代不会主动给出答案,我们都只能在探索中寻找,期间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对未知的回应。《海阔潮生》这部纪录片所提供给我们的,正是对创新的解答、以及对共生的追问,值得静下心来,看一看,想一想,得出自身关于成长的答案。


星标关注《盐财经》

洞察趋势,睿智人生

///大家都在看///

在看把盐撒给更多的人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