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分析】产业园REITs运营呈“以价换量”趋势 未来应如何破局?

新华财经

3天前

应加强发起人资源转化,争取“投租、投贷”联动,形成招商合力,促进优质项目资源落地;另一方面,应根据市场及客户需求变化,遵循“长期稳定与灵活适配”的原则,灵活调整楼宇空间布局、优化租赁条件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达成意向转化;再者,各产业园应对内实施内部“赛马机制”、加强招商运营团队激励和约束,同时对外全面铺开招商网络、加强多渠道招商推广。

新华财经上海1月7日电(记者 杨溢仁)近期,建信中关村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建信中关村REIT”)发布了2024年第4季度经营情况临时公告,引发业界关注。

可以看到,受区域市场承压影响,该基金持有的基础设施项目2024年第4季度整体租金下行。

分析人士指出,2023年以来,各大产业园REITs所处地区的经营状况显示出了明显的“以价换量”趋势。在此背景下,各路资金对于产业园REITs项目亦普遍保持相对慎重的态度。眼下,多方协力、多措并举激活园区资产价值迫在眉睫。

建信中关村REIT经营承压

可以看到,建信中关村REIT的2024年4季度平均月末租金为4.36元/㎡/天,相较于2023年第4季度平均月末租金5.65 元/㎡/天同比下降了22.83%。该基础设施项目2024年第4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为2884.77万元,相较于2023年4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22.76%。

事实上,建信中关村REIT在2024年3季度亦披露过经营情况,彼时基金持有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体租金亦呈现出下行走势,季度平均租金单价为4.56元/㎡/天,相较于2023年第3季度平均租金单价5.75元/㎡/天同比下降了20.70%;基础设施项目2024年第3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为3154.83万元,相较于2023年第3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25.67%。

记者注意到,面对市场供应规模持续加大、存量面积保持偏高水平的局面,建信中关村REIT综合考虑出租率、租金、收入等指标,正采取降价抢占客源的竞争策略。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市场报告,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建信中关村REIT底层资产所在的上地区域产业园总存量为273万平方米,占北京市整体产业园市场存量的18.8%,上地区域平均空置率达28.7%,平均租金水平为4.82元/㎡/天。

“现阶段,我国产业园区资产仍处于去化阶段。”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裴佳敏指出,“在供给端放量的同时,需求侧整体偏弱也对市场表现构成了负面影响。尤以北京为例,地方商务园区的净吸纳量尚未明显修复。根据CBRE数据,北京市2024年一至三季度的净吸纳量逐步下滑,三季度更是由正转负,录得-6.3万平方米,主要系部分TMT为主的企业出现了面积整合腾退情况,叠加新增需求有限,可谓‘雪上加霜’。”

行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从各地如火如荼“开门办园”到如今租户腾挪退出,部分产业园的租金水平和出租面积大幅下降……当前,产业园发展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除了老生常谈的供给端放量外——供应饱和、空置率升高问题日益凸显,急剧增加的产业载体供应与产业发展的进程并不匹配,导致了供需关系的倒挂,不少园区‘重税收、轻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弊端。”一位原始权益人告诉记者,“部分地区会通过投资规模、亩均税收等方面强化对园区的经济考核,甚至要签署‘对赌协议’,这会导致部分园区只关注招商引资、税收的增长,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发展,这不仅会加剧园区间的同质化竞争,还将阻碍园区的特色化发展。”

其次,部分园区管理方式和服务水平落后、政策依赖度高、招商能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传统产业园区欠缺现代化的服务思维、管理理念和方式,信息化利用水平低。同时,园区服务不到位,存在办事不便、信息获取成本高、生活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租户的黏性。

不仅如此,部分产业园区内企业间协作不足,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问题同样较为突出。具体而言,有不少产业园区因过度追求综合发展,而忽视了专业化、特色化建设,这会导致产业分工协作机制缺失,定位模糊不清晰,园区整体竞争力下降——园区管理者和招商部门无法系统地对外展示园区的发展前景,也难以推动大项目、大企业进驻,最终致使租户黏性下滑。

多措并举精益“存量”运营

毋庸置疑,产业园区行业正在从粗放式的高速开发“增量时代”迈入精细化的高质管理“存量时代”。

眼下,如何更好地激活这些园区资产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园区开发企业应注重产业服务及产业投资,聚焦产业发展,更加精细化地进行园区管理与服务,还要深入到产业中去,积极地构建产业生态。”张江高科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海生说。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产业园而言,结合当前市场需求,持续优化运营策略实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应加强发起人资源转化,争取“投租、投贷”联动,形成招商合力,促进优质项目资源落地;另一方面,应根据市场及客户需求变化,遵循“长期稳定与灵活适配”的原则,灵活调整楼宇空间布局、优化租赁条件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达成意向转化;再者,各产业园应对内实施内部“赛马机制”、加强招商运营团队激励和约束,同时对外全面铺开招商网络、加强多渠道招商推广。

此外,后续地方管理部门还可由顶层设计着手,多措并举,助力产业园转型发展。

例如,可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引导作用,从制度上解决部分引导基金分散、“趴窝”现状,以“优势产业+母基金+政策支持”模式,更好地吸引优质GP(普通合伙人)和项目落地。通过“基地+基金”的模式,发挥社会资本对产业导入和发展的作用,给予一定容错机制,鼓励资本进入长周期的投资,构建技术创新、资本赋能、人才支撑、服务保障、场景开放“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重塑城市空间,释放科创动能。

另外,管理层还可主导探索不同类型主体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将科创贡献、税收贡献、就业贡献、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投入等因素纳入评价标准,错位发挥不同类型主体的功能优势,实现激励相容。

编辑:张煜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应加强发起人资源转化,争取“投租、投贷”联动,形成招商合力,促进优质项目资源落地;另一方面,应根据市场及客户需求变化,遵循“长期稳定与灵活适配”的原则,灵活调整楼宇空间布局、优化租赁条件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达成意向转化;再者,各产业园应对内实施内部“赛马机制”、加强招商运营团队激励和约束,同时对外全面铺开招商网络、加强多渠道招商推广。

新华财经上海1月7日电(记者 杨溢仁)近期,建信中关村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建信中关村REIT”)发布了2024年第4季度经营情况临时公告,引发业界关注。

可以看到,受区域市场承压影响,该基金持有的基础设施项目2024年第4季度整体租金下行。

分析人士指出,2023年以来,各大产业园REITs所处地区的经营状况显示出了明显的“以价换量”趋势。在此背景下,各路资金对于产业园REITs项目亦普遍保持相对慎重的态度。眼下,多方协力、多措并举激活园区资产价值迫在眉睫。

建信中关村REIT经营承压

可以看到,建信中关村REIT的2024年4季度平均月末租金为4.36元/㎡/天,相较于2023年第4季度平均月末租金5.65 元/㎡/天同比下降了22.83%。该基础设施项目2024年第4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为2884.77万元,相较于2023年4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22.76%。

事实上,建信中关村REIT在2024年3季度亦披露过经营情况,彼时基金持有基础设施项目的整体租金亦呈现出下行走势,季度平均租金单价为4.56元/㎡/天,相较于2023年第3季度平均租金单价5.75元/㎡/天同比下降了20.70%;基础设施项目2024年第3季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为3154.83万元,相较于2023年第3季度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了25.67%。

记者注意到,面对市场供应规模持续加大、存量面积保持偏高水平的局面,建信中关村REIT综合考虑出租率、租金、收入等指标,正采取降价抢占客源的竞争策略。

根据第三方机构的市场报告,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建信中关村REIT底层资产所在的上地区域产业园总存量为273万平方米,占北京市整体产业园市场存量的18.8%,上地区域平均空置率达28.7%,平均租金水平为4.82元/㎡/天。

“现阶段,我国产业园区资产仍处于去化阶段。”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裴佳敏指出,“在供给端放量的同时,需求侧整体偏弱也对市场表现构成了负面影响。尤以北京为例,地方商务园区的净吸纳量尚未明显修复。根据CBRE数据,北京市2024年一至三季度的净吸纳量逐步下滑,三季度更是由正转负,录得-6.3万平方米,主要系部分TMT为主的企业出现了面积整合腾退情况,叠加新增需求有限,可谓‘雪上加霜’。”

行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从各地如火如荼“开门办园”到如今租户腾挪退出,部分产业园的租金水平和出租面积大幅下降……当前,产业园发展究竟面临哪些挑战?

“除了老生常谈的供给端放量外——供应饱和、空置率升高问题日益凸显,急剧增加的产业载体供应与产业发展的进程并不匹配,导致了供需关系的倒挂,不少园区‘重税收、轻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弊端。”一位原始权益人告诉记者,“部分地区会通过投资规模、亩均税收等方面强化对园区的经济考核,甚至要签署‘对赌协议’,这会导致部分园区只关注招商引资、税收的增长,而忽略了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发展,这不仅会加剧园区间的同质化竞争,还将阻碍园区的特色化发展。”

其次,部分园区管理方式和服务水平落后、政策依赖度高、招商能力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传统产业园区欠缺现代化的服务思维、管理理念和方式,信息化利用水平低。同时,园区服务不到位,存在办事不便、信息获取成本高、生活配套设施欠缺等问题,这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租户的黏性。

不仅如此,部分产业园区内企业间协作不足,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的问题同样较为突出。具体而言,有不少产业园区因过度追求综合发展,而忽视了专业化、特色化建设,这会导致产业分工协作机制缺失,定位模糊不清晰,园区整体竞争力下降——园区管理者和招商部门无法系统地对外展示园区的发展前景,也难以推动大项目、大企业进驻,最终致使租户黏性下滑。

多措并举精益“存量”运营

毋庸置疑,产业园区行业正在从粗放式的高速开发“增量时代”迈入精细化的高质管理“存量时代”。

眼下,如何更好地激活这些园区资产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园区开发企业应注重产业服务及产业投资,聚焦产业发展,更加精细化地进行园区管理与服务,还要深入到产业中去,积极地构建产业生态。”张江高科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赵海生说。

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产业园而言,结合当前市场需求,持续优化运营策略实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应加强发起人资源转化,争取“投租、投贷”联动,形成招商合力,促进优质项目资源落地;另一方面,应根据市场及客户需求变化,遵循“长期稳定与灵活适配”的原则,灵活调整楼宇空间布局、优化租赁条件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达成意向转化;再者,各产业园应对内实施内部“赛马机制”、加强招商运营团队激励和约束,同时对外全面铺开招商网络、加强多渠道招商推广。

此外,后续地方管理部门还可由顶层设计着手,多措并举,助力产业园转型发展。

例如,可发挥国有资本战略引导作用,从制度上解决部分引导基金分散、“趴窝”现状,以“优势产业+母基金+政策支持”模式,更好地吸引优质GP(普通合伙人)和项目落地。通过“基地+基金”的模式,发挥社会资本对产业导入和发展的作用,给予一定容错机制,鼓励资本进入长周期的投资,构建技术创新、资本赋能、人才支撑、服务保障、场景开放“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重塑城市空间,释放科创动能。

另外,管理层还可主导探索不同类型主体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将科创贡献、税收贡献、就业贡献、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投入等因素纳入评价标准,错位发挥不同类型主体的功能优势,实现激励相容。

编辑:张煜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