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商业没有关键词

联商网

3天前

个人一直认为,关键词当作一种侧面的参考可以,很难作为明确的方向,商业发展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到底什么是关键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与泰国相比,我们的商业缺的不是关键词,也不是大概念,而是信心、专业与想象力。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宋若嘉

难以界定的2024,与无法预测的2025

2024年的跨年钟声已经敲响,2025年步履蹒跚的走了过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商业圈最常见的是两种文章,一种叫回顾与预测,一种是展望下明年的关键词。

往年老丹也喜欢这么干,到了年底,总结下过去,展望下未来,再提上几个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趋势或者逻辑,既有高度又有热度,但到了今年,发现了一件事:

就是一般没人敢再预测什么了!

如果说疫情是突发事件,那么疫情后的商业市场,就是一片铺满了黑色天鹅的池塘,什么报复性消费,什么商业复苏,什么消费回暖全部都成了故事,整个消费市场处于一言难尽的状态。

2024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中国商业高地的上海同比下降了13.5%,北京下降了14.1%,而在今年10月,这两个城市刚刚实现了同比正增长,马上又跌了回去。

这也是两年来商业市场的映射,周期波动频繁,总体不容乐观,而且这种不乐观会持续多长的时间,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在一个非规律性发展的市场上,任何预测都变成了一个风险很大的事情。

所以今年的文章展望少了,关键词反而多了起来。

所谓关键词,就是把过往开始流行的某个模式进行归纳,提炼出可能成为共性的东西,然后作为核心词汇对外发布,安全程度比真正的趋势预测要好一些,因为趋势这种东西,预测起来真的会错,而关键词一般不会。

比如你说2025年的关键词是“开源节流”,这个肯定没问题,再不开源节流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至于说开源没有客户,节流都已经裁员裁到大动脉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你就说关键不关键吧?

个人一直认为,关键词当作一种侧面的参考可以,很难作为明确的方向,商业发展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到底什么是关键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举个例子,今年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说,2025年的商业关键词是“环境与空间提升!”

这个说法肯定是对的,环境与氛围是驱动顾客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个理论十年前就被提出来过,只不过那时市场比较好做,大家都在搞“标准化”商业,除了一些重奢以及特色型的项目,大部分购物中心在内部氛围营造上都比较保守。

因为什么是好的环境,其实是没有刚性标准的。

而之所以环境与空间忽然热门起来,是因为随着消费的降级,大量商业项目的招商与运营陷入了困难之中,特别是品牌开店意愿的下降,更是让空置率上升的商业项目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发现空间与环境不仅是差异化的一种,而且属于硬件范畴,似乎更容易做出特点。

那么问题是第一,空间与环境真的是商业地产的下一根稻草么?

泰国商业在场景营造上,在整个亚洲区都是领先的,比如这几年一直被国内商业人追捧的ICON SIAM,在场景上就有很多令人惊叹的地方。

但是ICON之所以客如潮涌,环境与内装仅仅是一个方面,从商业布局上,ICON打破了很多传统的理念,一楼最好的位置没有给零售,而是做了一个Floating Market,理念来自泰国最著名的水上市场。这里有小吃,特产,服饰、以及各种各样的工艺品,集市里人声鼎沸,充满了烟火气息,是曼谷最知名的打卡地之一。

从业态上,ICON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品牌组合形式,将国内定义的所谓“快时尚”“轻奢”与“重奢”组合在了一个商场中间,通过动线与空间进行了分区布局。这里汇聚了超过500个泰国国内与国外的品牌,被称为泰国品牌最丰富的购物中心。

ICON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是将奢侈与烟火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在卡地亚的巨大LOGO下,是热闹而红火的夜市,这是一种很有冲击力的场景,也是对于传统商业消费形式的一种再造式的创新。

作为总建筑面积50万平米的巨型商业项目,这种多种消费场景的搭配,使它获得了更广泛的客群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ICON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消费场景的重构与业态品牌的突破性组合,而不仅仅是内装与氛围。

而实现这种理念有很大的难度,这中间涉及到业态与品牌和谐的混搭,空间转换有机的过渡,不同层次的客群都能获得期望的体验,而又不会冲突。

无论是在定位与设计上,对于现在国内的商业逻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决定商业成败的,是整体而不是局部,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如果装修能解决运营问题,那么商管总就应该都是设计师。

第二个问题是,环境与空间提升,真的相对容易么?

去年的商业项目大部分都处在租金萎缩收入下滑的境地。在这种前提下再拿出巨资去做内装改造,必然会面临成本与收益的平衡问题。

而消费场景的打造,不是简单的做几个打卡点及增加一些装饰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项目定位、客群需求、以及业态布局进行体系化的调整与创新,不仅对于项目运营者的专业要求很高,也需要不小的投入。

今年老丹遇见了好几个想做项目改造的业主,先不谈硬件投入的预算,在寻找前研与设计团队上,条件最集中的居然是:

能不能帮我们找点便宜的!

类似要求完全可以理解,市场前景不明朗,前期投入自然能省则省,可这种心态下,要想做出好的东西就很难。

国内的商业改造最容易犯的错误,大部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有系统性的策略与规划。今天调整个露台,明天增加个雕塑,看着也算有些新东西,但缺乏整体逻辑。

就像一个人,如果只得得了鸡眼走路不适,那么把鸡眼挖了就行了。但如果是器官老化,体质衰弱导致的出行障碍,治疗方式还是挖个鸡眼,那么显然不能让这个人恢复健步如飞。

但是全面治疗,无论是诊断费用还是医药费用,肯定比挖个鸡眼要高很多,如果诊断错误还会雪上加霜。

曼谷新开业的EMSPHERE,内部空间的宏大瑰丽,让很多人感到震撼,但被问到我们能学习到什么时,我的回答是:

几乎很难借鉴!

因为无论是对于空间的使用,内装的打造,灯光与色彩的运用,EMSPHERE都有很高的门槛,这不是投入的问题,相反,对于大面积采用工业风的EMSPHERE,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高昂,它的难度是对于不同区域的主题与色彩,都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使整个项目成为了一个新都市生活的秀场。

同时EMSHERE对于业态的布局也是开创性的。

无论是拿出商业价值最高的一层和二层引入餐饮食集,还是在五楼设置半开放式的空中酒吧街,都与传统的商业逻辑都大相径庭,它围绕的是年轻时尚的娱乐与社交需求集合,同时通过系统化的创新模糊了与其他消费阶层的边界,不仅吸引了本地消费,还成为了一个旅游的目的地。

这个项目与Emporium和EmQuartier共同位于曼谷“EM区“,属于一家集团,前两者环境一流,品牌涵盖了重奢与时尚,而EMSHERE既要与自家商业形成差异,又要具备独特的竞争力,所以采用了这种极为前卫的模式。

连EM集团都认为这是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产品。

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泰国不仅经济稳定增长,在TRAVELNESS的研究中,曼谷的国际游客数量在2023年全球第一,而我们最靠前的是香港,第20名。

而以现在的国内商业形势下,你敢不敢做这样一个项目?能不能做下来?投入和产出的风险是否可控?

空间与环境提升对于国内的商业一定最重要的一环,但真正能做好并不容易,如果不能真正的了解客户,了解市场,并拿出一定的战略决心,只是准备做两个IP形象,搞几个网红打卡点,最后一定是东施效颦,不伦不类。

就像《后悔无期》中所说的:“我读了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看别人做,和自己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与泰国相比,我们的商业缺的不是关键词,也不是大概念,而是信心、专业与想象力。

我们的商业缺少什么?

对于在新的一年里商业应该做好什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每个项目的背景与定位都是不同的,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锁,也没有一个标准可以适配所有的问题。

但最重要的一定是:找到你的消费者,了解你的消费者,满足你的消费者。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消费者?

因为这是国内商业最缺失的一块,过去的二十年里,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消费极为旺盛,所以大部分商业项目的经营模式都比较粗放。

比如对客户的分析,就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很多运营者对于客户似乎也有一些了解,但是真正的细究起来,往往深入度不够,对于客户的细分也不够精细。

举个例子,我们说起自己的客户群体,以前购物中心最喜欢说的是中产,那么现在中产消费明显的下滑,于是又觉得要去吸引年轻人。

很多时候,商业运营就像一个拜金女,前男友没钱了,就马上想去找个新的。

这里面不涉及道德因素,但最少有个逻辑要梳理清楚,就是前男友是不是真破产了,以及新男友是不是真的有钱。

老丹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做过测算,年轻一代算是潜力客群,但受限于整体的收入水平,总体消费能力还远不能支撑全国大量的购物中心,而中产虽然有滑落,其实还是目前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中产只是一个大的群体代词,在中产里面,按照收入水平、家庭结构、生命周期、生活背景等,其实是可以分为很多种类的,这些细分既有个性需求,也有共性需求,对这些需求进行分类与组合后,能形成多种商业模式,而国内的很多商业,其实都是一套模式包打天下。

中产远远没有到退出消费舞台的地步,只是他们的消费在调整与改变。

这个时候轻易的放弃中产群体,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完全可以通过精准定位他们的诉求,进一步挖掘潜力。

例如传统意义上的轻奢、格调与档次等,是不是真的能代表全部的中产消费?

上海有一个位于浦东的文峰广场,离中环不远,周边有大量的所谓中产阶层。过去十年里,这个商场前后经过了几轮改造,但是大逻辑只有一个:接地气!

改造前一楼是餐饮和食集,改造后是环境精致了一些的餐饮和食集,一层的零售还是很传统的黄金珠宝,从二楼起是服装的零售,但牌子也算不上多潮,主要是一些快时尚、运动和童装等,几乎都是性价比产品。

文峰从开业走的就是平民化的路线,虽然后期对立面与内装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可从氛围与业态角度,依然是以烟火气为主。

这个商业没有绚丽的装饰,没有知名的IP,也没有什么值得打卡的地方,整体的环境就是清爽明亮干净整洁,

但保持了极高的出租率,客流也一直很稳定。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案例,在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商业卷到天际的上海,文峰广场并不被很多人关注,但依靠精准的定位和接地气的运营,依然保证了良好的业绩。

所以商业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也不是一定要有多么牛的概念,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社会的需求,你要做什么,取决于你的客户是谁,他们要什么。

商业最终是为顾客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在自媒体上出圈。

2025年的商业,应该走向哪里?

2024年年末,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其中第一条就是推动场景化改造。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场景?

国内很多商业,对于场景的理解是网红、酷炫,是视觉的冲击和感官的刺激。

但这不是场景,只是装修与装饰。

商业的场景,应该是人与生活、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链接空间。

从2014年日本Grandtree开业时提出“要把购物中心建成大家乐意来玩的地方,在玩的过程中顺便买一些东西回家”开始,商业已经走出了传统购物的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一种颠覆与重构。

这种重构在过去的十年里,被大量的运用在了商业地产的发展中,传统的业态布局被打破,空间逻辑被调整,公共区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商业项目不再是一个租赁的平台,而是整合成为了一个生活、社交、休闲、娱乐与消费的综合场所。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场所的重构中,从来没有什么标准,也没有什么关键词。

例如日本的东急HARAKADO,理念是“激发多元人群的感性,创造与传播新的原宿文化”。从地下1层延伸到7层,共设有75家商店。这里的商户涵盖了时尚、食品、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每个商户都提供独特的产品,使其与原宿的其他商业设施区分开来。

此外,HARAKADO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设施 - 它还为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支持空间。三楼的休息区定期举办快闪活动,包括艺术作品展览和商品销售,尤其吸引艺术爱好者。

此外,HARAKADO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设施 - 它还为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支持空间。三楼的休息区定期举办快闪活动,包括艺术作品展览和商品销售,尤其吸引艺术爱好者。

比较典型的是四楼打造一个充满了自由与环保气息的展览空间KARAPP,几乎占据了全部楼层,利用艺术设置来表现项目的可持续理念,坐在那里喝一杯咖啡,看一看窗外,可以体会到真正的休闲与放松。

HARAKADO最成功的就是内部场景很丰富,但都是基于自身的定位与客户的诉求,形成了非常自然的消费融合,场景与场景之间的链接与过渡也十分协调。

当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商业成为新的潮流时,我们的理解是给商业配一个公园,或者做个中心花园,而泰国的CENTRAL NAKHON PATHOM则是把绿色、景观与公园与商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不是给商业搭配一个公园,而是你随时随地的就身处绿色之中,消费动线可以在景观与购物区域之间自如的转换与穿梭。这种模式其实也是场景的一种重构。

CENTRAL NAKHON PATHOM将本土文化特征的山形屋顶形式融入入口设计,形成一个连接绿色空间与大型活动广场“初始俱乐部”(Pathom Club)的重要入口,为使用者提供从绿色景观步行至购物中心的体验,同时让绿意延伸至建筑内部,营造出自然与建筑融合的氛围。

绿色在这个商业中随处可见,公共空间都做了功能化的处理,既有儿童游乐,花车展示,也有成人的休憩区,这个项目所有的场景,都是巧妙地结合了当地的文化背景,将设计与地区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实现自己“生活中心“的核心功能。,

上面的两个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业态与空间富有想象力又接地气,场景灵动多样,不拘一格,这里面需要的是对商业、对客户深入的、全面的、体系化的理解。

结语

2025年,商业有流行词,但可能没有什么关键词,对于我们的商业经营者来说,不是简单靠“文旅概念”、“数据应用”等就可以翻身,更不是空泛的说”商业要有体验感‘。

而是要把商业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

国内很多商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上的改进,而是理念上的更新,在新的一年,下面的一些思路,可能是商业运营者们需要思考的。

商业的个性化

今年还在宣扬“非标”商业,是因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大量商业都是以卖货为主要的目的,强调规模,强调连锁,所以到处都是同质化的购物中心。

但是商业本来就不该有什么标准。

每一个项目的区域、背景、体量以及竞争环境都不一样,在早期市场大片空白的时候,用标准化的产品跑马圈地无可厚非,但到了今天,如果商业还是千篇一律的面孔,肯定会慢慢的引起消费的疲劳。

个性化商业不是标新立异的玩概念,而是找到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围绕他们去打造整个商业的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基于需求来进行创新,是最核心的要素。

场景的营造

商业不仅仅是一个卖货平台,而应该是人与社会链接的空间,这可能是我们的商业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考虑的要素有很多,包括空间的多元、氛围的亲和、文化的融合、业态的重组等等,“人货场”三个字,依然是今天商业的核心,但这三个元素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紧密而和谐。

做好场景不是把各种色彩斑斓的元素进行堆砌,而是围绕项目的定位,对场景进行体系化的营造,这种营造不仅包含了空间和景观,还包括了业态与品牌,以及运营与服务。

情绪价值的回归

情绪价值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可以通过各种商业元素来具象。

比如一个绿色松弛的环境,能让人们有舒适放松的感觉,一个好吃又不贵的餐厅,可能会让一个家庭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上,当辛苦了一天后,坐在露天的外摆区喝一杯啤酒,能让社畜们暂时忘记生活的压力。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没有一个商业能完全满足所有的情绪价值,但商业一定要具备一些独特的差异化,让核心客群能在其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关怀与共鸣。

有些商业我们逛完以后,可能谈不上什么好坏,也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有的商业,会让你在离开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后者是复购产生的基础。

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产品的购买,而是后面所代表的精神诉求,例如松弛,有趣,解压,亲和等,商业能否通过具象化的环境与产品,来提供这些抽象化的精神感知,会对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商业人来说,2025,绝对不是容易的一年,甚至可能比2024更加严峻,但在困难中,也许还有着机遇的身影,我们只能每天努力的做好一点,并怀着信心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登录 | 注册

2025年中国零售业最值得关注的七件事

2025零售企业必须谨记“五件事”

寄语2025:拥抱美好商业

2025年,消费新增量在哪里?

2025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单揭晓,13家餐厅最新进入

有效需求不足,零售企业2025年该怎么办?

2024抖音美妆TOP20出炉,国货11席,最高超65亿

回到顶部

个人一直认为,关键词当作一种侧面的参考可以,很难作为明确的方向,商业发展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到底什么是关键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与泰国相比,我们的商业缺的不是关键词,也不是大概念,而是信心、专业与想象力。

来源/联商专栏

撰文/宋若嘉

难以界定的2024,与无法预测的2025

2024年的跨年钟声已经敲响,2025年步履蹒跚的走了过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商业圈最常见的是两种文章,一种叫回顾与预测,一种是展望下明年的关键词。

往年老丹也喜欢这么干,到了年底,总结下过去,展望下未来,再提上几个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趋势或者逻辑,既有高度又有热度,但到了今年,发现了一件事:

就是一般没人敢再预测什么了!

如果说疫情是突发事件,那么疫情后的商业市场,就是一片铺满了黑色天鹅的池塘,什么报复性消费,什么商业复苏,什么消费回暖全部都成了故事,整个消费市场处于一言难尽的状态。

2024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中国商业高地的上海同比下降了13.5%,北京下降了14.1%,而在今年10月,这两个城市刚刚实现了同比正增长,马上又跌了回去。

这也是两年来商业市场的映射,周期波动频繁,总体不容乐观,而且这种不乐观会持续多长的时间,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在一个非规律性发展的市场上,任何预测都变成了一个风险很大的事情。

所以今年的文章展望少了,关键词反而多了起来。

所谓关键词,就是把过往开始流行的某个模式进行归纳,提炼出可能成为共性的东西,然后作为核心词汇对外发布,安全程度比真正的趋势预测要好一些,因为趋势这种东西,预测起来真的会错,而关键词一般不会。

比如你说2025年的关键词是“开源节流”,这个肯定没问题,再不开源节流日子都过不下去了。

至于说开源没有客户,节流都已经裁员裁到大动脉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你就说关键不关键吧?

个人一直认为,关键词当作一种侧面的参考可以,很难作为明确的方向,商业发展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到底什么是关键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举个例子,今年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说,2025年的商业关键词是“环境与空间提升!”

这个说法肯定是对的,环境与氛围是驱动顾客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个理论十年前就被提出来过,只不过那时市场比较好做,大家都在搞“标准化”商业,除了一些重奢以及特色型的项目,大部分购物中心在内部氛围营造上都比较保守。

因为什么是好的环境,其实是没有刚性标准的。

而之所以环境与空间忽然热门起来,是因为随着消费的降级,大量商业项目的招商与运营陷入了困难之中,特别是品牌开店意愿的下降,更是让空置率上升的商业项目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发现空间与环境不仅是差异化的一种,而且属于硬件范畴,似乎更容易做出特点。

那么问题是第一,空间与环境真的是商业地产的下一根稻草么?

泰国商业在场景营造上,在整个亚洲区都是领先的,比如这几年一直被国内商业人追捧的ICON SIAM,在场景上就有很多令人惊叹的地方。

但是ICON之所以客如潮涌,环境与内装仅仅是一个方面,从商业布局上,ICON打破了很多传统的理念,一楼最好的位置没有给零售,而是做了一个Floating Market,理念来自泰国最著名的水上市场。这里有小吃,特产,服饰、以及各种各样的工艺品,集市里人声鼎沸,充满了烟火气息,是曼谷最知名的打卡地之一。

从业态上,ICON 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品牌组合形式,将国内定义的所谓“快时尚”“轻奢”与“重奢”组合在了一个商场中间,通过动线与空间进行了分区布局。这里汇聚了超过500个泰国国内与国外的品牌,被称为泰国品牌最丰富的购物中心。

ICON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是将奢侈与烟火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在卡地亚的巨大LOGO下,是热闹而红火的夜市,这是一种很有冲击力的场景,也是对于传统商业消费形式的一种再造式的创新。

作为总建筑面积50万平米的巨型商业项目,这种多种消费场景的搭配,使它获得了更广泛的客群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ICON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消费场景的重构与业态品牌的突破性组合,而不仅仅是内装与氛围。

而实现这种理念有很大的难度,这中间涉及到业态与品牌和谐的混搭,空间转换有机的过渡,不同层次的客群都能获得期望的体验,而又不会冲突。

无论是在定位与设计上,对于现在国内的商业逻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决定商业成败的,是整体而不是局部,是内容而不是形式,如果装修能解决运营问题,那么商管总就应该都是设计师。

第二个问题是,环境与空间提升,真的相对容易么?

去年的商业项目大部分都处在租金萎缩收入下滑的境地。在这种前提下再拿出巨资去做内装改造,必然会面临成本与收益的平衡问题。

而消费场景的打造,不是简单的做几个打卡点及增加一些装饰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项目定位、客群需求、以及业态布局进行体系化的调整与创新,不仅对于项目运营者的专业要求很高,也需要不小的投入。

今年老丹遇见了好几个想做项目改造的业主,先不谈硬件投入的预算,在寻找前研与设计团队上,条件最集中的居然是:

能不能帮我们找点便宜的!

类似要求完全可以理解,市场前景不明朗,前期投入自然能省则省,可这种心态下,要想做出好的东西就很难。

国内的商业改造最容易犯的错误,大部分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有系统性的策略与规划。今天调整个露台,明天增加个雕塑,看着也算有些新东西,但缺乏整体逻辑。

就像一个人,如果只得得了鸡眼走路不适,那么把鸡眼挖了就行了。但如果是器官老化,体质衰弱导致的出行障碍,治疗方式还是挖个鸡眼,那么显然不能让这个人恢复健步如飞。

但是全面治疗,无论是诊断费用还是医药费用,肯定比挖个鸡眼要高很多,如果诊断错误还会雪上加霜。

曼谷新开业的EMSPHERE,内部空间的宏大瑰丽,让很多人感到震撼,但被问到我们能学习到什么时,我的回答是:

几乎很难借鉴!

因为无论是对于空间的使用,内装的打造,灯光与色彩的运用,EMSPHERE都有很高的门槛,这不是投入的问题,相反,对于大面积采用工业风的EMSPHERE,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高昂,它的难度是对于不同区域的主题与色彩,都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使整个项目成为了一个新都市生活的秀场。

同时EMSHERE对于业态的布局也是开创性的。

无论是拿出商业价值最高的一层和二层引入餐饮食集,还是在五楼设置半开放式的空中酒吧街,都与传统的商业逻辑都大相径庭,它围绕的是年轻时尚的娱乐与社交需求集合,同时通过系统化的创新模糊了与其他消费阶层的边界,不仅吸引了本地消费,还成为了一个旅游的目的地。

这个项目与Emporium和EmQuartier共同位于曼谷“EM区“,属于一家集团,前两者环境一流,品牌涵盖了重奢与时尚,而EMSHERE既要与自家商业形成差异,又要具备独特的竞争力,所以采用了这种极为前卫的模式。

连EM集团都认为这是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产品。

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是泰国不仅经济稳定增长,在TRAVELNESS的研究中,曼谷的国际游客数量在2023年全球第一,而我们最靠前的是香港,第20名。

而以现在的国内商业形势下,你敢不敢做这样一个项目?能不能做下来?投入和产出的风险是否可控?

空间与环境提升对于国内的商业一定最重要的一环,但真正能做好并不容易,如果不能真正的了解客户,了解市场,并拿出一定的战略决心,只是准备做两个IP形象,搞几个网红打卡点,最后一定是东施效颦,不伦不类。

就像《后悔无期》中所说的:“我读了很多道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看别人做,和自己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与泰国相比,我们的商业缺的不是关键词,也不是大概念,而是信心、专业与想象力。

我们的商业缺少什么?

对于在新的一年里商业应该做好什么,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每个项目的背景与定位都是不同的,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锁,也没有一个标准可以适配所有的问题。

但最重要的一定是:找到你的消费者,了解你的消费者,满足你的消费者。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消费者?

因为这是国内商业最缺失的一块,过去的二十年里,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消费极为旺盛,所以大部分商业项目的经营模式都比较粗放。

比如对客户的分析,就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很多运营者对于客户似乎也有一些了解,但是真正的细究起来,往往深入度不够,对于客户的细分也不够精细。

举个例子,我们说起自己的客户群体,以前购物中心最喜欢说的是中产,那么现在中产消费明显的下滑,于是又觉得要去吸引年轻人。

很多时候,商业运营就像一个拜金女,前男友没钱了,就马上想去找个新的。

这里面不涉及道德因素,但最少有个逻辑要梳理清楚,就是前男友是不是真破产了,以及新男友是不是真的有钱。

老丹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做过测算,年轻一代算是潜力客群,但受限于整体的收入水平,总体消费能力还远不能支撑全国大量的购物中心,而中产虽然有滑落,其实还是目前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

中产只是一个大的群体代词,在中产里面,按照收入水平、家庭结构、生命周期、生活背景等,其实是可以分为很多种类的,这些细分既有个性需求,也有共性需求,对这些需求进行分类与组合后,能形成多种商业模式,而国内的很多商业,其实都是一套模式包打天下。

中产远远没有到退出消费舞台的地步,只是他们的消费在调整与改变。

这个时候轻易的放弃中产群体,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完全可以通过精准定位他们的诉求,进一步挖掘潜力。

例如传统意义上的轻奢、格调与档次等,是不是真的能代表全部的中产消费?

上海有一个位于浦东的文峰广场,离中环不远,周边有大量的所谓中产阶层。过去十年里,这个商场前后经过了几轮改造,但是大逻辑只有一个:接地气!

改造前一楼是餐饮和食集,改造后是环境精致了一些的餐饮和食集,一层的零售还是很传统的黄金珠宝,从二楼起是服装的零售,但牌子也算不上多潮,主要是一些快时尚、运动和童装等,几乎都是性价比产品。

文峰从开业走的就是平民化的路线,虽然后期对立面与内装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可从氛围与业态角度,依然是以烟火气为主。

这个商业没有绚丽的装饰,没有知名的IP,也没有什么值得打卡的地方,整体的环境就是清爽明亮干净整洁,

但保持了极高的出租率,客流也一直很稳定。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案例,在各种新概念层出不穷,商业卷到天际的上海,文峰广场并不被很多人关注,但依靠精准的定位和接地气的运营,依然保证了良好的业绩。

所以商业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也不是一定要有多么牛的概念,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社会的需求,你要做什么,取决于你的客户是谁,他们要什么。

商业最终是为顾客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在自媒体上出圈。

2025年的商业,应该走向哪里?

2024年年末,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其中第一条就是推动场景化改造。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场景?

国内很多商业,对于场景的理解是网红、酷炫,是视觉的冲击和感官的刺激。

但这不是场景,只是装修与装饰。

商业的场景,应该是人与生活、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链接空间。

从2014年日本Grandtree开业时提出“要把购物中心建成大家乐意来玩的地方,在玩的过程中顺便买一些东西回家”开始,商业已经走出了传统购物的时代。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传统商业模式的一种颠覆与重构。

这种重构在过去的十年里,被大量的运用在了商业地产的发展中,传统的业态布局被打破,空间逻辑被调整,公共区域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商业项目不再是一个租赁的平台,而是整合成为了一个生活、社交、休闲、娱乐与消费的综合场所。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场所的重构中,从来没有什么标准,也没有什么关键词。

例如日本的东急HARAKADO,理念是“激发多元人群的感性,创造与传播新的原宿文化”。从地下1层延伸到7层,共设有75家商店。这里的商户涵盖了时尚、食品、艺术和设计等多个领域。每个商户都提供独特的产品,使其与原宿的其他商业设施区分开来。

此外,HARAKADO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设施 - 它还为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支持空间。三楼的休息区定期举办快闪活动,包括艺术作品展览和商品销售,尤其吸引艺术爱好者。

此外,HARAKADO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设施 - 它还为年轻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支持空间。三楼的休息区定期举办快闪活动,包括艺术作品展览和商品销售,尤其吸引艺术爱好者。

比较典型的是四楼打造一个充满了自由与环保气息的展览空间KARAPP,几乎占据了全部楼层,利用艺术设置来表现项目的可持续理念,坐在那里喝一杯咖啡,看一看窗外,可以体会到真正的休闲与放松。

HARAKADO最成功的就是内部场景很丰富,但都是基于自身的定位与客户的诉求,形成了非常自然的消费融合,场景与场景之间的链接与过渡也十分协调。

当POD(Park Oriented Development)商业成为新的潮流时,我们的理解是给商业配一个公园,或者做个中心花园,而泰国的CENTRAL NAKHON PATHOM则是把绿色、景观与公园与商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不是给商业搭配一个公园,而是你随时随地的就身处绿色之中,消费动线可以在景观与购物区域之间自如的转换与穿梭。这种模式其实也是场景的一种重构。

CENTRAL NAKHON PATHOM将本土文化特征的山形屋顶形式融入入口设计,形成一个连接绿色空间与大型活动广场“初始俱乐部”(Pathom Club)的重要入口,为使用者提供从绿色景观步行至购物中心的体验,同时让绿意延伸至建筑内部,营造出自然与建筑融合的氛围。

绿色在这个商业中随处可见,公共空间都做了功能化的处理,既有儿童游乐,花车展示,也有成人的休憩区,这个项目所有的场景,都是巧妙地结合了当地的文化背景,将设计与地区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实现自己“生活中心“的核心功能。,

上面的两个案例,最大的特点就是业态与空间富有想象力又接地气,场景灵动多样,不拘一格,这里面需要的是对商业、对客户深入的、全面的、体系化的理解。

结语

2025年,商业有流行词,但可能没有什么关键词,对于我们的商业经营者来说,不是简单靠“文旅概念”、“数据应用”等就可以翻身,更不是空泛的说”商业要有体验感‘。

而是要把商业与人的关系放在首位。

国内很多商业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上的改进,而是理念上的更新,在新的一年,下面的一些思路,可能是商业运营者们需要思考的。

商业的个性化

今年还在宣扬“非标”商业,是因为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大量商业都是以卖货为主要的目的,强调规模,强调连锁,所以到处都是同质化的购物中心。

但是商业本来就不该有什么标准。

每一个项目的区域、背景、体量以及竞争环境都不一样,在早期市场大片空白的时候,用标准化的产品跑马圈地无可厚非,但到了今天,如果商业还是千篇一律的面孔,肯定会慢慢的引起消费的疲劳。

个性化商业不是标新立异的玩概念,而是找到自己的核心客户群体,围绕他们去打造整个商业的生态。在这个过程中,深入的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基于需求来进行创新,是最核心的要素。

场景的营造

商业不仅仅是一个卖货平台,而应该是人与社会链接的空间,这可能是我们的商业最需要提升的地方。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考虑的要素有很多,包括空间的多元、氛围的亲和、文化的融合、业态的重组等等,“人货场”三个字,依然是今天商业的核心,但这三个元素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紧密而和谐。

做好场景不是把各种色彩斑斓的元素进行堆砌,而是围绕项目的定位,对场景进行体系化的营造,这种营造不仅包含了空间和景观,还包括了业态与品牌,以及运营与服务。

情绪价值的回归

情绪价值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可以通过各种商业元素来具象。

比如一个绿色松弛的环境,能让人们有舒适放松的感觉,一个好吃又不贵的餐厅,可能会让一个家庭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上,当辛苦了一天后,坐在露天的外摆区喝一杯啤酒,能让社畜们暂时忘记生活的压力。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没有一个商业能完全满足所有的情绪价值,但商业一定要具备一些独特的差异化,让核心客群能在其中感受到不一样的关怀与共鸣。

有些商业我们逛完以后,可能谈不上什么好坏,也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有的商业,会让你在离开后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后者是复购产生的基础。

消费行为不仅仅是产品的购买,而是后面所代表的精神诉求,例如松弛,有趣,解压,亲和等,商业能否通过具象化的环境与产品,来提供这些抽象化的精神感知,会对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商业人来说,2025,绝对不是容易的一年,甚至可能比2024更加严峻,但在困难中,也许还有着机遇的身影,我们只能每天努力的做好一点,并怀着信心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登录 | 注册

2025年中国零售业最值得关注的七件事

2025零售企业必须谨记“五件事”

寄语2025:拥抱美好商业

2025年,消费新增量在哪里?

2025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单揭晓,13家餐厅最新进入

有效需求不足,零售企业2025年该怎么办?

2024抖音美妆TOP20出炉,国货11席,最高超65亿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