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投资主线!最新研判来了

中国基金报

3天前

国内债券投资牛市持续性较强,券商投资业务有望对盈利继续形成支撑。...这些都将显著提升行业的景气度,特别是在保险和券商板块中,有望出现许多值得把握的投资机会,那些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导读】基金经理把脉2025年行业配置:政策持续发力,青睐高股息、科技等投资主线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张玲

2024年A股走势“先抑后扬”,整体收获较好回报,上证指数涨幅达到12.67%,深证成指上涨9.34%,创业板指上涨13.23%。

行业表现方面,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1个上涨,涨幅位于前列的热门行业包括银行(34.39%)、非银金融(30.17%)、电子(18.52%);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房地产等行业表现相对较弱。

展望2025年市场,银行等高股息板块能否继续走强?AI板块景气度会否延续?连跌四年的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板块会否迎来反转?地产板块能否否极泰来?公募基金经理更青睐的行业方向有哪些?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兼基金经理黄继晨,嘉实红利精选基金经理陈黎明,泓德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秦毅,民生加银基金权益研究部副总监秦波,诺安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邓心怡,中航基金基金经理韩浩,以及宏利基金,共同解读主流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研判2025年行业配置的主要方向。

受访基金经理和机构认为,随着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2025年资本市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不仅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将继续有所表现,消费等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也将迎来较好的布局时机。

黄继晨:我们会寻找国家补贴拉动和消费升级两个重要产业趋势的交叉点,这类公司有望享受估值和业绩的双击。
陈黎明:医药行业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创新药领域,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和全球利率环境改善。
秦毅:2025年内需消费的重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或将出台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提振消费的具体政策,拉动内需增长。
秦波:当前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筑底阶段,政策的极力支持已推动市场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但是有所分化。
邓心怡:从全球维度分析,AI是新一轮科技长周期主推力,市场现阶段也正在开启半导体新一轮长周期。
韩浩:那些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银行资产质量预期有所改善

2025年表现值得期待

中国基金报:2024年银行板块表现突出,受益于高股息、红利等概念,四大行“大象起舞”,表现较为强势。当前看,银行板块估值情况如何?2025年行情持续性如何?

韩浩: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盘,银行板块中42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约为12.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约3.23万亿元。2024年全年,银行板块整体涨幅约为35%,在各行业板块中位列第一。

根据测算,2025年,上市银行的整体营收预计会有小幅下滑,下降幅度在3.2%左右。不过,净利润有望实现1.2%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一些优质区域城商行的带动。整体来看,2025年银行板块业绩较为稳定。

近期,政策“组合拳”陆续出台,宏观资产负债表改善和风险偏好回暖,加上银行股通常具备稳健和高股息特点,依然值得关注。

总地来说,银行板块在2025年的表现依然值得期待,特别是那些具备优质资产和稳健盈利能力的银行,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邓心怡:2024年银行板块的出色表现主要得益于高股息、低估值、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积极的政策方向,为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2025年市场利率或仍有下行空间。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以及化债新政等政策推出,银行的资产质量预期将会有所改善。

目前银行板块整体估值仍然较低,政策支持、经济复苏预期、基本面改善等因素对高股息个股的行情有一定的支撑。

陈黎明:银行板块攻守兼备,在经济从衰退周期转向复苏周期的阶段,往往会有不错的表现。从近期重磅会议的宏观定调看,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持续发力之下,或将持续利好银行板块。同时,监管层将扩大内需与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首要任务,相关政策的出台落地有望缓释银行零售贷款质量预期。此外,受益于新一轮债务置换推进及一揽子地产政策落地,银行板块将迎来估值修复。

秦毅:截至2024年末,银行板块的静态股息率为4.83%,行业PB为0.54倍,处于近十年分位数的24.6%位置、历史五年分位数的49.22%位置,属于合理低估水平。

展望2025年,银行板块基本面或继续边际承压,在没有大规模宏观政策刺激的情况下,银行投放规模预计会边际放缓,降息环境里息差仍在收敛。化债背景下,对公资产质量稳健但零售资产质量仍有暴露风险,但业绩恶化幅度仍相当缓慢。在行业估值依旧合理偏低的情况下,银行板块依旧具备配置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在2024年板块估值已经大幅修复的基础上,预计银行股2025年的表现或不及2024年。

秦波:2025年,银行板块仍有较好的配置价值,具体原因包括:一、“资产荒”背景下,有稳定股息率的银行仍是有吸引力的红利型资产,目前,大行平均股息率较10年国债收益率还有近300BP的利差优势;二、上市银行基本面相对稳健,大多数利润能够实现正增长,在不确定环境中业绩韧性较为突出;三、银行兼有顺周期属性,随着政策不断见效,经济逐步修复,信贷、息差、风险有望企稳改善,进而带动估值修复。

资本市场改革红利释放

非银金融板块估值存修复空间

中国基金报:受益于股市回暖、政策利好等,非银金融涨幅仅次于银行板块,目前板块是否出现高估?2025年行情是否值得期待?

宏利基金:非银板块在前期大涨之后有所回落。目前,行业估值从5年维度看,处在历史中位水平;从10年维度看,距离中位水平仍有一定的修复空间。

展望2025年,预计交投环境相比2024年会有明显改善,券商板块将直接受益。国内债券投资牛市持续性较强,券商投资业务有望对盈利继续形成支撑。2025年行业并购重组将继续加速推进,券商板块业绩确定性相对较强。保险板块2025年的NBV(新业务价值)有望继续保持正增长,“开门红”表现整体符合预期,保险产品需求相对强劲,负债端优势明显。一般而言,保险股行情更注重资产端业绩的弹性,预计下半年盈利可能有一定的基数压力,需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情况。

邓心怡:当前,非银金融板块整体估值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保险和证券行业的估值修复空间依然存在,且业绩增长预期良好。2025年,在政策环境持续向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行业内部整合加速、科技赋能与创新突破等多重因素推动下,非银金融板块行情仍然值得期待。

韩浩:2025年非银金融行业预计会有很多积极因素共振,比如经营业绩的修复、一系列改革政策的落地等。这些都将显著提升行业的景气度,特别是在保险和券商板块中,有望出现许多值得把握的投资机会,那些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陈黎明:目前券商和保险板块估值和机构配置比例仍处在相对低位,在政策面改革持续强化资本市场稳定性机制的环境下,市场活跃度水平显著提升,证券公司有望在多个层次实现基本面改善。同时,证券行业并购重组加速,头部券商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有望形成国际一流投行。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有助于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中长期将继续推动券商业务扩容及模式升级。

AI是新一轮科技周期主推力

中国基金报:AI热潮中,电子板块去年获得较好涨幅,而电子板块也是公募基金重仓板块。2025年电子板块的行情是否能够延续?投资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性指标?

黄继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始于2023年初,先后经历了基础设施扩建、高性能算力升级迭代、大模型性能升级迭代、2C应用落地、2B应用落地等多个阶段。2024年下半年开始,伴随AI应用在端侧(硬件终端)的逐步落地,市场预期到2025至2026年,智能硬件有望迎来“换机潮”,从而拉动对相关电子零部件和芯片的需求。

陈黎明:科技创新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复杂系统,是难而正确的“长坡厚雪”。我们长期看好科技板块中的国产替代和AI产业链前景,尤其是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算力及应用端相关领域,其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升级背景下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秦波:展望2025年,我们预期电子板块行情有望延续。具体来看,首先是AI需求拉动的算力资本输出投资仍在持续上行,服务器、GPU(微处理器)、ASIC(专用集成芯片)、PCB(印制电路板)及连接等细分产业仍有较多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在端侧方面,AI手机、AIPC、AI眼镜等AI应用领域2025年都有望推出新品,叠加“以旧换新”补贴带来的增量换机需求,消费电子行业的创新周期值得重视。

秦毅:2022年以来,基于大模型的AI技术不仅在模型规模和效率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多模态融合能力等方面更是实现了质的提升。AI产业已经从基础设施投入期进入产业落地期,大模型在医疗、金融、教育、政务、制造业等众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催生出许多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AI+行业”应用出现,AI产业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邓心怡:从全球维度分析,AI是新一轮科技长周期的主推力,市场现阶段正在开启半导体新一轮长周期。首先,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需求快速增长带动相关芯片需求旺盛;其次,在消费电子、汽车、工业等领域仍未出现显著复苏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会有相对较好的增长。

医药板块处于见底企稳阶段

看好创新药领域机会

中国基金报:2021年至2024年,医药生物板块连跌四年,累计跌幅超40%。2025年医药生物板块能否迎来反转?目前板块周期处于什么位置?

秦波:医药板块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产业发展处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这两个因素有边际好转的可能。首先是医疗反腐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多数品种正常的供需对接逐步恢复,政府对商保的大力支持有望为医药产业的需求端带来增量空间;其次是多数医药企业通过海外建厂,以及剥离敏感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基于此,我们认为当前医药板块处于见底企稳阶段,后续,随着业绩的逐步恢复,有望带动医药生物上市公司股价逐渐好转。

陈黎明:医药板块兼具刚性消费和科技的双重属性,有关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对于医药行业的创新是长期利好,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配套措施出台。

长期看,人们对绝大部分医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刚性的、真实的、持续的,这些需求只会压抑或者延迟,不会消失。因此,医药行业的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创新药领域,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和全球利率环境改善而有不错的表现。

邓心怡:创新药市场空间潜力巨大。从长周期角度看,创新药是我国与美国相比市场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未来5年将加速增长。同时,随着保险新“国十条”等制度在2024年末落地,2025年创新药有望实现产业周期和政策支持的共振;作为全球定价类资产,创新药对降息较为敏感,流动性充裕有望修复估值中枢。另外,得益于基本面向好、研发投入及政策驱动景气度恢复,生命科学服务上游产业也存在机会,同时还可关注医药器械的AI应用、设备更新等主题。

看好消费板块行情

关注汽车、家电等细分领域

中国基金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首要任务。和医药生物板块一样,食品饮料也是连跌四年,你对大消费板块预期如何?哪些细分板块可能率先迎来景气度回升?

黄继晨:刺激内需消费是今年拉动国内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会寻找国家补贴拉动和消费升级两个重要产业趋势的交叉点,处于交叉位置的公司有望享受估值和业绩的双击。具体到细分板块,可重点关注受到“00后”等新兴消费群体追捧的消费品,以及受益于AI技术拉动的智能3C类消费品。

秦毅:2025年内需消费的重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或将出台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提振消费的具体政策,拉动内需增长。具体板块方面,餐饮、家电、汽车、社服等板块将直接受益于促消费政策,或率先迎来温和复苏;上述细分板块中不乏股息率较高的优质公司,尤其值得关注。此外,消费板块经历了过去几年的估值消化后,不少标的估值已相当便宜,在此基础之上,若受益于促消费政策,在保持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可能迎来较好的配置机会。

邓心怡:消费大概率是2025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长周期来看,服务消费占比的提升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明确趋势。中国服务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可积极关注餐饮、酒店、景区、影视、电子娱乐、医疗服务、保险、教育、宠物等领域。另外,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的人口出生高峰,“60后”已成为目前消费版图中的重要一块。基于生活场景,出游、带娃、医疗、社交、生活购物等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需求,可积极关注相关旅游产业、育婴产业、保健产业、影视短剧产业、折扣超市等方面的机会。

陈黎明:‌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两新”政策引导下,有望撬动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创新消费模式、消费业态和消费体验有望为消费板块注入新的成长动力,相关领域也将提供丰富的结构性机会。总体而言,必选消费,如食品相关领域或已触底,可选消费则更多依赖于经济修复和通胀复苏的节奏。

宏利基金:目前比较看好2025年大消费板块的行情。随着中央总量经济调控政策逐步落地,过去几年压制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都有边际改善。同时,当前大消费板块整体估值仍处于过去五年来的低位,修复空间较大。

看好的细分行业包括:直接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品类,如汽车、家电、电动自行车、家居等;有国货替代空间的行业,如化妆品、运动服饰等;新渠道新消费,如量贩零食、谷子经济、潮玩手办等。

房价有望企稳

投资回报或出现分化

中国基金报:随着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房地产板块跌幅有所缩小,同时市场分化也在加剧。目前有部分机构已在左侧布局房地产板块。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所处的市场阶段?2025年能否“否极泰来”,哪些细分板块值得跟踪和关注?

陈黎明:2024年,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调整状态,不过,四季度以来,重点城市房地产销售出现改善。2025年,随着预期改善,供需矛盾缓解,部分热点一、二线城市房价有望率先止跌回稳,进而有望逐步扭转居民家庭财富效应预期,提振消费意愿。

秦波:当前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筑底阶段,政策的极力支持推动市场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但分化也相当明显,各房企的销售、现金流、资产负债状况等均表现出较大差异。我们初步判断,2025年房地产板块的投资回报也将出现分化,部分经营稳健的央国企市场份额在稳步提升,若市场回暖有望率先有所表现。

邓心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稳住楼市股市”,意味着2025年房价有望企稳,但地产投资、拿地方面或仍有压力。预计此前需求端放松、金融支持等政策仍将持续,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对地产销售将构成提振。不过,仍需观察是否会出现大规模收储等。

宏利基金:目前地产板块估值处在历史极低位置,且资金重仓水平非常低,预计2025年房地产板块会遵循政策驱动的估值修复逻辑,后续需要进一步观察房价变化情况,等待基本面驱动行情的出现;关注龙头房企信用修复、二手房占比提升、困境反转等机会。

关注科技、红利投资等机会

中国基金报:2025年,从行业资产配置角度,比较关注哪些行业的投资机会?投资的逻辑是怎样的?

秦毅:我们首先关注能够提供稳健、确定性收益的资产;第二类是一揽子稳经济的政策推出后,需求边际好转的行业,例如部分顺周期行业,及部分消费子行业;第三类是成长型板块,主要包括科技、汽车、新能源等。科技板块由AI带来一波较大的投资机会,汽车智能化将为整车及零部件行业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秦波:我们比较关注银行板块,主要逻辑在于低利率环境下的高股息及低波动性,估值性价比高,有望成为配债资金的替代资产。若后续顺周期发力,银行板块将同样受益。二是交运板块,高速公路现金流稳定,也属于低波红利资产,同样具备较强的顺周期属性。若宏观经济在政策支持下进一步复苏,交运板块景气度有望提升。三是以电子为代表的AI相关行业,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早期阶段,“AI+”产业趋势方兴未艾,AI相关的软硬件板块值得持续投入。

陈黎明:我们将采取红利为本、精选红利的“红利+”策略,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结合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确定组合重点投资方向;第二步,精选行业和个股。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尽量规避风险,剔除那些需求萎缩、竞争恶化、管理不善、债务风险过高、商业模式不好、经营持续性差的股票,力争让组合更加稳健,减少波动。二是尽量增强收益,寻找收益更好的方向,比如利润和现金流步入上行拐点的行业(红利+行业拐点)、追求更高成长性(红利+产业趋势),此外还有“红利+出海”“红利+内需”等行业。

宏利基金:一是人工智能创新周期驱动的硬件投资机会,代表性行业为电子;二是在国内无风险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高股息红利策略依旧有较大想象空间,代表性行业为银行;三是需求韧性强、估值具备修复空间的机会,代表性行业为医药。

制作:小茉
编辑:杜妍
校对:宿纪元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国内债券投资牛市持续性较强,券商投资业务有望对盈利继续形成支撑。...这些都将显著提升行业的景气度,特别是在保险和券商板块中,有望出现许多值得把握的投资机会,那些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导读】基金经理把脉2025年行业配置:政策持续发力,青睐高股息、科技等投资主线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张玲

2024年A股走势“先抑后扬”,整体收获较好回报,上证指数涨幅达到12.67%,深证成指上涨9.34%,创业板指上涨13.23%。

行业表现方面,申万一级行业中有21个上涨,涨幅位于前列的热门行业包括银行(34.39%)、非银金融(30.17%)、电子(18.52%);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房地产等行业表现相对较弱。

展望2025年市场,银行等高股息板块能否继续走强?AI板块景气度会否延续?连跌四年的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板块会否迎来反转?地产板块能否否极泰来?公募基金经理更青睐的行业方向有哪些?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博时基金行业研究部总经理助理兼基金经理黄继晨,嘉实红利精选基金经理陈黎明,泓德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秦毅,民生加银基金权益研究部副总监秦波,诺安基金研究部总经理邓心怡,中航基金基金经理韩浩,以及宏利基金,共同解读主流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研判2025年行业配置的主要方向。

受访基金经理和机构认为,随着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2025年资本市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不仅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将继续有所表现,消费等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也将迎来较好的布局时机。

黄继晨:我们会寻找国家补贴拉动和消费升级两个重要产业趋势的交叉点,这类公司有望享受估值和业绩的双击。
陈黎明:医药行业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创新药领域,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和全球利率环境改善。
秦毅:2025年内需消费的重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或将出台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提振消费的具体政策,拉动内需增长。
秦波:当前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筑底阶段,政策的极力支持已推动市场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但是有所分化。
邓心怡:从全球维度分析,AI是新一轮科技长周期主推力,市场现阶段也正在开启半导体新一轮长周期。
韩浩:那些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银行资产质量预期有所改善

2025年表现值得期待

中国基金报:2024年银行板块表现突出,受益于高股息、红利等概念,四大行“大象起舞”,表现较为强势。当前看,银行板块估值情况如何?2025年行情持续性如何?

韩浩:截至2024年12月31日收盘,银行板块中42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约为12.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约3.23万亿元。2024年全年,银行板块整体涨幅约为35%,在各行业板块中位列第一。

根据测算,2025年,上市银行的整体营收预计会有小幅下滑,下降幅度在3.2%左右。不过,净利润有望实现1.2%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一些优质区域城商行的带动。整体来看,2025年银行板块业绩较为稳定。

近期,政策“组合拳”陆续出台,宏观资产负债表改善和风险偏好回暖,加上银行股通常具备稳健和高股息特点,依然值得关注。

总地来说,银行板块在2025年的表现依然值得期待,特别是那些具备优质资产和稳健盈利能力的银行,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邓心怡:2024年银行板块的出色表现主要得益于高股息、低估值、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了积极的政策方向,为财政政策提供了较大的操作空间,2025年市场利率或仍有下行空间。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以及化债新政等政策推出,银行的资产质量预期将会有所改善。

目前银行板块整体估值仍然较低,政策支持、经济复苏预期、基本面改善等因素对高股息个股的行情有一定的支撑。

陈黎明:银行板块攻守兼备,在经济从衰退周期转向复苏周期的阶段,往往会有不错的表现。从近期重磅会议的宏观定调看,2025年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持续发力之下,或将持续利好银行板块。同时,监管层将扩大内需与提振消费列为2025年首要任务,相关政策的出台落地有望缓释银行零售贷款质量预期。此外,受益于新一轮债务置换推进及一揽子地产政策落地,银行板块将迎来估值修复。

秦毅:截至2024年末,银行板块的静态股息率为4.83%,行业PB为0.54倍,处于近十年分位数的24.6%位置、历史五年分位数的49.22%位置,属于合理低估水平。

展望2025年,银行板块基本面或继续边际承压,在没有大规模宏观政策刺激的情况下,银行投放规模预计会边际放缓,降息环境里息差仍在收敛。化债背景下,对公资产质量稳健但零售资产质量仍有暴露风险,但业绩恶化幅度仍相当缓慢。在行业估值依旧合理偏低的情况下,银行板块依旧具备配置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在2024年板块估值已经大幅修复的基础上,预计银行股2025年的表现或不及2024年。

秦波:2025年,银行板块仍有较好的配置价值,具体原因包括:一、“资产荒”背景下,有稳定股息率的银行仍是有吸引力的红利型资产,目前,大行平均股息率较10年国债收益率还有近300BP的利差优势;二、上市银行基本面相对稳健,大多数利润能够实现正增长,在不确定环境中业绩韧性较为突出;三、银行兼有顺周期属性,随着政策不断见效,经济逐步修复,信贷、息差、风险有望企稳改善,进而带动估值修复。

资本市场改革红利释放

非银金融板块估值存修复空间

中国基金报:受益于股市回暖、政策利好等,非银金融涨幅仅次于银行板块,目前板块是否出现高估?2025年行情是否值得期待?

宏利基金:非银板块在前期大涨之后有所回落。目前,行业估值从5年维度看,处在历史中位水平;从10年维度看,距离中位水平仍有一定的修复空间。

展望2025年,预计交投环境相比2024年会有明显改善,券商板块将直接受益。国内债券投资牛市持续性较强,券商投资业务有望对盈利继续形成支撑。2025年行业并购重组将继续加速推进,券商板块业绩确定性相对较强。保险板块2025年的NBV(新业务价值)有望继续保持正增长,“开门红”表现整体符合预期,保险产品需求相对强劲,负债端优势明显。一般而言,保险股行情更注重资产端业绩的弹性,预计下半年盈利可能有一定的基数压力,需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情况。

邓心怡:当前,非银金融板块整体估值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保险和证券行业的估值修复空间依然存在,且业绩增长预期良好。2025年,在政策环境持续向好、资本市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行业内部整合加速、科技赋能与创新突破等多重因素推动下,非银金融板块行情仍然值得期待。

韩浩:2025年非银金融行业预计会有很多积极因素共振,比如经营业绩的修复、一系列改革政策的落地等。这些都将显著提升行业的景气度,特别是在保险和券商板块中,有望出现许多值得把握的投资机会,那些具有更强综合能力和创新力的企业,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陈黎明:目前券商和保险板块估值和机构配置比例仍处在相对低位,在政策面改革持续强化资本市场稳定性机制的环境下,市场活跃度水平显著提升,证券公司有望在多个层次实现基本面改善。同时,证券行业并购重组加速,头部券商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有望形成国际一流投行。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有助于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中长期将继续推动券商业务扩容及模式升级。

AI是新一轮科技周期主推力

中国基金报:AI热潮中,电子板块去年获得较好涨幅,而电子板块也是公募基金重仓板块。2025年电子板块的行情是否能够延续?投资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性指标?

黄继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始于2023年初,先后经历了基础设施扩建、高性能算力升级迭代、大模型性能升级迭代、2C应用落地、2B应用落地等多个阶段。2024年下半年开始,伴随AI应用在端侧(硬件终端)的逐步落地,市场预期到2025至2026年,智能硬件有望迎来“换机潮”,从而拉动对相关电子零部件和芯片的需求。

陈黎明:科技创新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复杂系统,是难而正确的“长坡厚雪”。我们长期看好科技板块中的国产替代和AI产业链前景,尤其是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算力及应用端相关领域,其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升级背景下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秦波:展望2025年,我们预期电子板块行情有望延续。具体来看,首先是AI需求拉动的算力资本输出投资仍在持续上行,服务器、GPU(微处理器)、ASIC(专用集成芯片)、PCB(印制电路板)及连接等细分产业仍有较多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在端侧方面,AI手机、AIPC、AI眼镜等AI应用领域2025年都有望推出新品,叠加“以旧换新”补贴带来的增量换机需求,消费电子行业的创新周期值得重视。

秦毅:2022年以来,基于大模型的AI技术不仅在模型规模和效率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语言理解与生成能力、多模态融合能力等方面更是实现了质的提升。AI产业已经从基础设施投入期进入产业落地期,大模型在医疗、金融、教育、政务、制造业等众多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催生出许多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AI+行业”应用出现,AI产业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邓心怡:从全球维度分析,AI是新一轮科技长周期的主推力,市场现阶段正在开启半导体新一轮长周期。首先,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需求快速增长带动相关芯片需求旺盛;其次,在消费电子、汽车、工业等领域仍未出现显著复苏的情况下,人工智能会有相对较好的增长。

医药板块处于见底企稳阶段

看好创新药领域机会

中国基金报:2021年至2024年,医药生物板块连跌四年,累计跌幅超40%。2025年医药生物板块能否迎来反转?目前板块周期处于什么位置?

秦波:医药板块表现不佳,主要是由于产业发展处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这两个因素有边际好转的可能。首先是医疗反腐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多数品种正常的供需对接逐步恢复,政府对商保的大力支持有望为医药产业的需求端带来增量空间;其次是多数医药企业通过海外建厂,以及剥离敏感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基于此,我们认为当前医药板块处于见底企稳阶段,后续,随着业绩的逐步恢复,有望带动医药生物上市公司股价逐渐好转。

陈黎明:医药板块兼具刚性消费和科技的双重属性,有关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导向对于医药行业的创新是长期利好,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配套措施出台。

长期看,人们对绝大部分医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刚性的、真实的、持续的,这些需求只会压抑或者延迟,不会消失。因此,医药行业的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创新药领域,有望受益于政策支持和全球利率环境改善而有不错的表现。

邓心怡:创新药市场空间潜力巨大。从长周期角度看,创新药是我国与美国相比市场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未来5年将加速增长。同时,随着保险新“国十条”等制度在2024年末落地,2025年创新药有望实现产业周期和政策支持的共振;作为全球定价类资产,创新药对降息较为敏感,流动性充裕有望修复估值中枢。另外,得益于基本面向好、研发投入及政策驱动景气度恢复,生命科学服务上游产业也存在机会,同时还可关注医药器械的AI应用、设备更新等主题。

看好消费板块行情

关注汽车、家电等细分领域

中国基金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首要任务。和医药生物板块一样,食品饮料也是连跌四年,你对大消费板块预期如何?哪些细分板块可能率先迎来景气度回升?

黄继晨:刺激内需消费是今年拉动国内经济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会寻找国家补贴拉动和消费升级两个重要产业趋势的交叉点,处于交叉位置的公司有望享受估值和业绩的双击。具体到细分板块,可重点关注受到“00后”等新兴消费群体追捧的消费品,以及受益于AI技术拉动的智能3C类消费品。

秦毅:2025年内需消费的重要性有望进一步提升,预计或将出台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提振消费的具体政策,拉动内需增长。具体板块方面,餐饮、家电、汽车、社服等板块将直接受益于促消费政策,或率先迎来温和复苏;上述细分板块中不乏股息率较高的优质公司,尤其值得关注。此外,消费板块经历了过去几年的估值消化后,不少标的估值已相当便宜,在此基础之上,若受益于促消费政策,在保持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可能迎来较好的配置机会。

邓心怡:消费大概率是2025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长周期来看,服务消费占比的提升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明确趋势。中国服务消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可积极关注餐饮、酒店、景区、影视、电子娱乐、医疗服务、保险、教育、宠物等领域。另外,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的人口出生高峰,“60后”已成为目前消费版图中的重要一块。基于生活场景,出游、带娃、医疗、社交、生活购物等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需求,可积极关注相关旅游产业、育婴产业、保健产业、影视短剧产业、折扣超市等方面的机会。

陈黎明:‌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两新”政策引导下,有望撬动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创新消费模式、消费业态和消费体验有望为消费板块注入新的成长动力,相关领域也将提供丰富的结构性机会。总体而言,必选消费,如食品相关领域或已触底,可选消费则更多依赖于经济修复和通胀复苏的节奏。

宏利基金:目前比较看好2025年大消费板块的行情。随着中央总量经济调控政策逐步落地,过去几年压制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都有边际改善。同时,当前大消费板块整体估值仍处于过去五年来的低位,修复空间较大。

看好的细分行业包括:直接受益于“以旧换新”政策的品类,如汽车、家电、电动自行车、家居等;有国货替代空间的行业,如化妆品、运动服饰等;新渠道新消费,如量贩零食、谷子经济、潮玩手办等。

房价有望企稳

投资回报或出现分化

中国基金报:随着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房地产板块跌幅有所缩小,同时市场分化也在加剧。目前有部分机构已在左侧布局房地产板块。如何看待当前房地产所处的市场阶段?2025年能否“否极泰来”,哪些细分板块值得跟踪和关注?

陈黎明:2024年,房地产市场整体仍处于调整状态,不过,四季度以来,重点城市房地产销售出现改善。2025年,随着预期改善,供需矛盾缓解,部分热点一、二线城市房价有望率先止跌回稳,进而有望逐步扭转居民家庭财富效应预期,提振消费意愿。

秦波:当前房地产市场整体处于筑底阶段,政策的极力支持推动市场出现一些积极的信号,但分化也相当明显,各房企的销售、现金流、资产负债状况等均表现出较大差异。我们初步判断,2025年房地产板块的投资回报也将出现分化,部分经营稳健的央国企市场份额在稳步提升,若市场回暖有望率先有所表现。

邓心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稳住楼市股市”,意味着2025年房价有望企稳,但地产投资、拿地方面或仍有压力。预计此前需求端放松、金融支持等政策仍将持续,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对地产销售将构成提振。不过,仍需观察是否会出现大规模收储等。

宏利基金:目前地产板块估值处在历史极低位置,且资金重仓水平非常低,预计2025年房地产板块会遵循政策驱动的估值修复逻辑,后续需要进一步观察房价变化情况,等待基本面驱动行情的出现;关注龙头房企信用修复、二手房占比提升、困境反转等机会。

关注科技、红利投资等机会

中国基金报:2025年,从行业资产配置角度,比较关注哪些行业的投资机会?投资的逻辑是怎样的?

秦毅:我们首先关注能够提供稳健、确定性收益的资产;第二类是一揽子稳经济的政策推出后,需求边际好转的行业,例如部分顺周期行业,及部分消费子行业;第三类是成长型板块,主要包括科技、汽车、新能源等。科技板块由AI带来一波较大的投资机会,汽车智能化将为整车及零部件行业带来较好的投资机会。

秦波:我们比较关注银行板块,主要逻辑在于低利率环境下的高股息及低波动性,估值性价比高,有望成为配债资金的替代资产。若后续顺周期发力,银行板块将同样受益。二是交运板块,高速公路现金流稳定,也属于低波红利资产,同样具备较强的顺周期属性。若宏观经济在政策支持下进一步复苏,交运板块景气度有望提升。三是以电子为代表的AI相关行业,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早期阶段,“AI+”产业趋势方兴未艾,AI相关的软硬件板块值得持续投入。

陈黎明:我们将采取红利为本、精选红利的“红利+”策略,主要分两步走:第一步,结合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确定组合重点投资方向;第二步,精选行业和个股。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尽量规避风险,剔除那些需求萎缩、竞争恶化、管理不善、债务风险过高、商业模式不好、经营持续性差的股票,力争让组合更加稳健,减少波动。二是尽量增强收益,寻找收益更好的方向,比如利润和现金流步入上行拐点的行业(红利+行业拐点)、追求更高成长性(红利+产业趋势),此外还有“红利+出海”“红利+内需”等行业。

宏利基金:一是人工智能创新周期驱动的硬件投资机会,代表性行业为电子;二是在国内无风险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高股息红利策略依旧有较大想象空间,代表性行业为银行;三是需求韧性强、估值具备修复空间的机会,代表性行业为医药。

制作:小茉
编辑:杜妍
校对:宿纪元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