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销量加上各种定语,制作成可以在朋友圈发布的画面的同时,绝大多数整车制造商的大佬们都忙着填补龙年的窟窿:没有达成的销量目标、没有完成的出口压库量、离预期收入还缺少的额度,成堆的敞口朝天锅在等盖子。
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阿拉伯数字,把这种状况可视化了一下。2024年11月份,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为3.3%,这是自2020年4月以来的第二低,上一次是2023年1-2月份的3.2%。在没有了口罩、疫苗、行程码的捆绑后,中国汽车在销量奔着3000万辆去的路上,眼见的净收益却越来越少。
在不超过5家整车制造商尚有余粮稳中向好的大势里,严重的产能过剩,催逼着一众厂家的刀刃没有底线向内疯卷。合资品牌不亏损,国有大股东都不知道这么多年换道超车的油费是谁出的;造车新势力要是净利润转正,碾压马斯克与特斯拉在资本市场就失去了想象空间;高合与极越们不闪崩,智能汽车的赛道也不缺这样的存在。
行业协会还没来得及统计出完整的年度产销数据,超过20家品牌掀起的新一轮价格战已经密集开打。花样堪比车辆类型的促销手段,叠加着各类补贴与置换的刺激,拼命诱惑着买家出手。合资品牌继续下压燃油车的价格,把B级车以A级车的价格出售,能碰到买家,实属幸运;造车新势力在原有优惠的基础上,再次给出超过万元的让利;头部的自主品牌继续现时特价,加固大盘。
从北京传达到基层要求停止恶意内卷的指令,没有阻挡住一众品牌保量求生的相互踩踏。房地产市场不缺房的昨天,正被中国汽车市场不缺车的现实淹没。新的一年才刚开始没几天,就把淘汰赛的力度狠狠的升了级。远在曼谷的赵博士说,这是汽车的新坟场。
2025年1月2日。特斯拉以178.9万辆的交付量,结束了过去的一年。自2012年推出Model S系列车型,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与其将此归咎于产品迭代速度慢、降价幅度太小等,不如说这是本轮电动车泡沫破裂的开始。
在中国占据全球电动车市场近7成的份额后,电动车将逐渐回归。2025年的某个月,在插电式与增程式混合动力超过电动车后,电动车的量会逐渐被压缩。理论上,中国电动车厂家已建成的数千万辆产能,足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现实中,在中国的电动车能顺利运抵各大洲的市场之前,130+家电动车品牌需要先活下来。已经开始的价格搏杀,成了最无奈且有效的选择。
自2023年1月至今,9成以上的汽车厂家都陆续开始裁减生产工人,关闭或出售生产工厂,旧城拆迁改造一样的应付无底洞的寒气。市场份额已经被挤压至30%左右的合资与跨国汽车品牌,被逼走上了亏损空转的新势力之路。在批量的普通汽车工人被当成「本」降掉后,「效」不仅没增起来,部分整车制造商不得不面对王小二过年的窘境。
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裁员,董事会成员会遭到大大小小工会的问候;菲亚特要在意大利减员,得先问问工会答不答应;克莱斯勒要缩减工人的上班时间,须征得UAW点头;现代汽车不仅要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得满足工会涨薪的要求;本田与日产重组要裁员,被当成了国耻。
只有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汽车工人是可以随意被裁减的。在钢铁、铝材、橡胶等物料的成本被压到极限状态后,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家已经意识到,员工才是最大的成本。不过,仅仅以现在的力道搞汽车打工人,还远远不够。价格战需要更多的汽车人,脱下工装。
一家国有汽车集团的大佬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甩着讲话稿要业绩,要么出利润,要么有销量,两个都没有的负责人必须主动请辞;北方一家合资公司的中方一把手想挪窝,却找不到接盘侠,害得集团大脑袋不得不邀请纪检部门约谈目标人选;另一家自主品牌在没法支付代理公司的账款后,换掉了对口业务的负责人,方便继续拖延账期。影影绰绰的动作,预演着搞人要升级的伎俩:
应搞尽搞。
不论是所谓电动化的上半场,还是美其名曰的智能化下半场,终究只是消耗战这一场。
把销量加上各种定语,制作成可以在朋友圈发布的画面的同时,绝大多数整车制造商的大佬们都忙着填补龙年的窟窿:没有达成的销量目标、没有完成的出口压库量、离预期收入还缺少的额度,成堆的敞口朝天锅在等盖子。
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阿拉伯数字,把这种状况可视化了一下。2024年11月份,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为3.3%,这是自2020年4月以来的第二低,上一次是2023年1-2月份的3.2%。在没有了口罩、疫苗、行程码的捆绑后,中国汽车在销量奔着3000万辆去的路上,眼见的净收益却越来越少。
在不超过5家整车制造商尚有余粮稳中向好的大势里,严重的产能过剩,催逼着一众厂家的刀刃没有底线向内疯卷。合资品牌不亏损,国有大股东都不知道这么多年换道超车的油费是谁出的;造车新势力要是净利润转正,碾压马斯克与特斯拉在资本市场就失去了想象空间;高合与极越们不闪崩,智能汽车的赛道也不缺这样的存在。
行业协会还没来得及统计出完整的年度产销数据,超过20家品牌掀起的新一轮价格战已经密集开打。花样堪比车辆类型的促销手段,叠加着各类补贴与置换的刺激,拼命诱惑着买家出手。合资品牌继续下压燃油车的价格,把B级车以A级车的价格出售,能碰到买家,实属幸运;造车新势力在原有优惠的基础上,再次给出超过万元的让利;头部的自主品牌继续现时特价,加固大盘。
从北京传达到基层要求停止恶意内卷的指令,没有阻挡住一众品牌保量求生的相互踩踏。房地产市场不缺房的昨天,正被中国汽车市场不缺车的现实淹没。新的一年才刚开始没几天,就把淘汰赛的力度狠狠的升了级。远在曼谷的赵博士说,这是汽车的新坟场。
2025年1月2日。特斯拉以178.9万辆的交付量,结束了过去的一年。自2012年推出Model S系列车型,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与其将此归咎于产品迭代速度慢、降价幅度太小等,不如说这是本轮电动车泡沫破裂的开始。
在中国占据全球电动车市场近7成的份额后,电动车将逐渐回归。2025年的某个月,在插电式与增程式混合动力超过电动车后,电动车的量会逐渐被压缩。理论上,中国电动车厂家已建成的数千万辆产能,足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现实中,在中国的电动车能顺利运抵各大洲的市场之前,130+家电动车品牌需要先活下来。已经开始的价格搏杀,成了最无奈且有效的选择。
自2023年1月至今,9成以上的汽车厂家都陆续开始裁减生产工人,关闭或出售生产工厂,旧城拆迁改造一样的应付无底洞的寒气。市场份额已经被挤压至30%左右的合资与跨国汽车品牌,被逼走上了亏损空转的新势力之路。在批量的普通汽车工人被当成「本」降掉后,「效」不仅没增起来,部分整车制造商不得不面对王小二过年的窘境。
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裁员,董事会成员会遭到大大小小工会的问候;菲亚特要在意大利减员,得先问问工会答不答应;克莱斯勒要缩减工人的上班时间,须征得UAW点头;现代汽车不仅要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还得满足工会涨薪的要求;本田与日产重组要裁员,被当成了国耻。
只有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里,汽车工人是可以随意被裁减的。在钢铁、铝材、橡胶等物料的成本被压到极限状态后,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家已经意识到,员工才是最大的成本。不过,仅仅以现在的力道搞汽车打工人,还远远不够。价格战需要更多的汽车人,脱下工装。
一家国有汽车集团的大佬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甩着讲话稿要业绩,要么出利润,要么有销量,两个都没有的负责人必须主动请辞;北方一家合资公司的中方一把手想挪窝,却找不到接盘侠,害得集团大脑袋不得不邀请纪检部门约谈目标人选;另一家自主品牌在没法支付代理公司的账款后,换掉了对口业务的负责人,方便继续拖延账期。影影绰绰的动作,预演着搞人要升级的伎俩:
应搞尽搞。
不论是所谓电动化的上半场,还是美其名曰的智能化下半场,终究只是消耗战这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