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储能企业融资或许会更艰难。
©图源 / 航天锂电
文 / 王璟 编辑 / 杨倩
来源 / 储能严究院
新年第二天,也就是2025年1月2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宣判,航天锂电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航天锂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简称“航天锂电”)成为被执行人,被执行金额为5097.8万元。
来源:企查查
作为被执行主体的航天锂电,是扬州首个“独角兽”。
迄今为止,航天锂电完成了两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宝利投资、铂宇基金、芯能创投等。
该公司的高光时刻还停留在2023年10月26日的A轮融资。
彼时,航天锂电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融资金额打破了行业天花板。投前估值50亿,投后估值膨胀至120亿元,一时风头无两。投资者包括领投的桉树资本,另有海岚资本、源起基金等多家机构参与,涵盖了国资产业基金及市场化投资机构。
资本簇拥下,这家明星公司冲入了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江苏省2024年“独角兽企业”等近10个榜单,入围江苏省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经理龚盼星亦曾受邀参加江苏省长座谈会。
而该公司的“航天系”基因,以及狂飙突进的产能计划,更是频频吸引外界瞩目。
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其前身是扬州航天数联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专注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业务的平台,提供“企业级端到端”全套解决方案,直到2021年2月才更名为“航天锂电”,宣告进军磷酸铁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从0到1”。
据公开资料,这家锂电池新秀计划以扬州高邮为总部,筹谋构建全国6大产业集群,分别落地安徽寿县、山东新泰、河南夏邑、湖北天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内蒙古包头市,设计总产能超过300GWh(50GWh x 6),实现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和华中区域全面布局,涉及超160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
这一计划堪称宏大,但“雷声大雨点小”,落到实处却不那么容易。
据公开资料,早在2020年6月,高邮政府与航天锂电前身航天数联签订了50GWh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10亿元,背靠央企中国航天以及国企福建巨电的研发实力,产品主要用于纯电动汽车、两轮电动车、四轮低速车、用户侧储能系统等。
作为当地政府重点招引项目,高邮开发区管委会指定全资控股公司高邮市兴区建设有限公司(简称“高邮建设”)为项目厂房购置设备,航天锂电负责运营、支付租金,并确保后续资金投入及税收条件达标。
截至2022年,该公司实际产能为5GWh。而到了2023年底,满产产能仍停留在5GWh。随后该公司不再对外更新实际产能数字,代之以“300GWh”的目标规划。
航天锂电对标“航天精神”,以打造“航天级”高安全、高能效的电池,并将自己定义为“大圆柱动力电池专家”。A轮融资也将用于大圆柱电芯研发,深耕重卡等商用车电动化及储能产业。
航天锂电官网显示,产品矩阵包括标准重卡电池包、5.2MWh储能系统集成、400KWh独立储能柜、户用电池包、纯电动轮式装载机、磷酸铁锂小动力电池组等。
在技术路线方面,航天锂电刻意突显“大圆柱电芯”标签,宣称采用对标特斯拉的车规级大圆柱电芯技术,聚焦“商用车电动化、船舶电动化、农业机械电动化、微网储能、工商业储能”五大场景。
据悉,该公司电池采用全极耳工艺生产,在纯电重卡上半小时可充满80%的电量,成本下降60%。
大圆柱电池路线虽然安全性更好,但当前成本相比方形电池较高,在储能市场渗透率不如后者,因而航天锂电在储能领域中面临日益边缘化的风险,仅在重卡换电领域排名第九。
在储能领域,航天锂电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强。2023年,航天锂电为深圳力保能源开发的2MW储能项目落地深圳龙华区;并在毛里求斯成功并网630KW/1.1MWh储能系统项目,与屋顶光伏实现光储充一体化。与行业龙头相比,项目体量、数量均较小。
在产能阶段性过剩背景下,锂电产业链价格自2023年以来持续走低,行业近三年同期净利润呈持续下滑态势。据东莞证券研究所统计,锂电池产业链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665.92亿元,同比下降14.22%;归母净利润469.07亿元,同比下降12.21%。
尽管航天锂电并未公布成绩单,但在锂电全行业整体利润收缩的背景下,想必日子并不会太好过。
在“独角兽”光环之下,航天锂电连续多年拖欠供应商货款,更曾被告上法庭。
自2022年以来,截至2024年上半年,航天锂电均为智锂科技最大欠款方。
智锂科技为一家锂电正极材料厂商。2023年年报显示,作为智锂科技第二大客户,航天锂电应收账款规模达5686.21元,占应收账款总额之比为43.73%。
智锂科技为此将航天锂电列入“应收账款坏账风险”一栏,并被计提30%的坏账准备,称将加大催收力度,并采用法律手段维权。
而智锂科技2023年业绩或受此拖累,从上年的盈利1.13亿元急转直下,亏损2.38亿元,毛利率则从上年的17.82%大降为-41.24%。
同年9月,航天锂电还曾连续卷入3起买卖合同纠纷案,原告分别为两家供应商,即湖北骅驰新能源、湖北融通高科,但二者后于同年撤诉,或已达成庭下和解。
2024年,航天锂电与上游供应商的合同纠纷立案信息有增无减。
事实上,在A轮融资当年,该公司裁员比例就高达28.3%,显得颇为不寻常:2023年工商年报参保人数为542人,而2022年为756人。2022、2023年航天锂电曾连续两年积极开启校招,但随后对应届生关闭了大门。
更值得玩味的是,2023年11月8日,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告显示,航天锂电最大机构股东(持股超过31%)的航天数联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航天数联」),自身32.1105%股权竟被第二大股东康源电子厂有限公司公开转让。
公告透露,航天数联主营业务为新能源产业投资平台,主管单位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仅2人,初始挂牌金额为1.395亿元,后降价至1.25亿元出售,2022年该公司亏损-732.80万元、2023年前三季度亏损-41.53万元。
航天数联是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航天控股,HK.00031)的子公司,后者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控股。截至2024年上半年,航天控股实现收入18.2亿港元,同比增长5.3%,但净亏损为2860万港元,相比上年同期的4550万港元盈利大幅下降。
2024年全年新能源行业融资骤减,IPO进入寒冬,许多企业不得不裁员降本、节衣缩食,以期渡过生死存亡考验。那么,未来还有多少在行业风口之时估值爆棚、疯狂融资的储能“独角兽”,会在大浪拍打中卸去妆容,现出原形?
在今年,储能行业全面洗牌的号角正在吹响,答案将很快揭晓。
原文标题 : 投资超1600亿,刚“被执行”,扬州首只独角兽,摊上事了?
2025年,储能企业融资或许会更艰难。
©图源 / 航天锂电
文 / 王璟 编辑 / 杨倩
来源 / 储能严究院
新年第二天,也就是2025年1月2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人民法院宣判,航天锂电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航天锂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简称“航天锂电”)成为被执行人,被执行金额为5097.8万元。
来源:企查查
作为被执行主体的航天锂电,是扬州首个“独角兽”。
迄今为止,航天锂电完成了两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宝利投资、铂宇基金、芯能创投等。
该公司的高光时刻还停留在2023年10月26日的A轮融资。
彼时,航天锂电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融资金额打破了行业天花板。投前估值50亿,投后估值膨胀至120亿元,一时风头无两。投资者包括领投的桉树资本,另有海岚资本、源起基金等多家机构参与,涵盖了国资产业基金及市场化投资机构。
资本簇拥下,这家明星公司冲入了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江苏省2024年“独角兽企业”等近10个榜单,入围江苏省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经理龚盼星亦曾受邀参加江苏省长座谈会。
而该公司的“航天系”基因,以及狂飙突进的产能计划,更是频频吸引外界瞩目。
该公司成立于2020年9月,其前身是扬州航天数联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专注物联网、大数据、新能源业务的平台,提供“企业级端到端”全套解决方案,直到2021年2月才更名为“航天锂电”,宣告进军磷酸铁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从0到1”。
据公开资料,这家锂电池新秀计划以扬州高邮为总部,筹谋构建全国6大产业集群,分别落地安徽寿县、山东新泰、河南夏邑、湖北天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内蒙古包头市,设计总产能超过300GWh(50GWh x 6),实现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和华中区域全面布局,涉及超160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
这一计划堪称宏大,但“雷声大雨点小”,落到实处却不那么容易。
据公开资料,早在2020年6月,高邮政府与航天锂电前身航天数联签订了50GWh锂电池及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10亿元,背靠央企中国航天以及国企福建巨电的研发实力,产品主要用于纯电动汽车、两轮电动车、四轮低速车、用户侧储能系统等。
作为当地政府重点招引项目,高邮开发区管委会指定全资控股公司高邮市兴区建设有限公司(简称“高邮建设”)为项目厂房购置设备,航天锂电负责运营、支付租金,并确保后续资金投入及税收条件达标。
截至2022年,该公司实际产能为5GWh。而到了2023年底,满产产能仍停留在5GWh。随后该公司不再对外更新实际产能数字,代之以“300GWh”的目标规划。
航天锂电对标“航天精神”,以打造“航天级”高安全、高能效的电池,并将自己定义为“大圆柱动力电池专家”。A轮融资也将用于大圆柱电芯研发,深耕重卡等商用车电动化及储能产业。
航天锂电官网显示,产品矩阵包括标准重卡电池包、5.2MWh储能系统集成、400KWh独立储能柜、户用电池包、纯电动轮式装载机、磷酸铁锂小动力电池组等。
在技术路线方面,航天锂电刻意突显“大圆柱电芯”标签,宣称采用对标特斯拉的车规级大圆柱电芯技术,聚焦“商用车电动化、船舶电动化、农业机械电动化、微网储能、工商业储能”五大场景。
据悉,该公司电池采用全极耳工艺生产,在纯电重卡上半小时可充满80%的电量,成本下降60%。
大圆柱电池路线虽然安全性更好,但当前成本相比方形电池较高,在储能市场渗透率不如后者,因而航天锂电在储能领域中面临日益边缘化的风险,仅在重卡换电领域排名第九。
在储能领域,航天锂电的存在感似乎并不强。2023年,航天锂电为深圳力保能源开发的2MW储能项目落地深圳龙华区;并在毛里求斯成功并网630KW/1.1MWh储能系统项目,与屋顶光伏实现光储充一体化。与行业龙头相比,项目体量、数量均较小。
在产能阶段性过剩背景下,锂电产业链价格自2023年以来持续走低,行业近三年同期净利润呈持续下滑态势。据东莞证券研究所统计,锂电池产业链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665.92亿元,同比下降14.22%;归母净利润469.07亿元,同比下降12.21%。
尽管航天锂电并未公布成绩单,但在锂电全行业整体利润收缩的背景下,想必日子并不会太好过。
在“独角兽”光环之下,航天锂电连续多年拖欠供应商货款,更曾被告上法庭。
自2022年以来,截至2024年上半年,航天锂电均为智锂科技最大欠款方。
智锂科技为一家锂电正极材料厂商。2023年年报显示,作为智锂科技第二大客户,航天锂电应收账款规模达5686.21元,占应收账款总额之比为43.73%。
智锂科技为此将航天锂电列入“应收账款坏账风险”一栏,并被计提30%的坏账准备,称将加大催收力度,并采用法律手段维权。
而智锂科技2023年业绩或受此拖累,从上年的盈利1.13亿元急转直下,亏损2.38亿元,毛利率则从上年的17.82%大降为-41.24%。
同年9月,航天锂电还曾连续卷入3起买卖合同纠纷案,原告分别为两家供应商,即湖北骅驰新能源、湖北融通高科,但二者后于同年撤诉,或已达成庭下和解。
2024年,航天锂电与上游供应商的合同纠纷立案信息有增无减。
事实上,在A轮融资当年,该公司裁员比例就高达28.3%,显得颇为不寻常:2023年工商年报参保人数为542人,而2022年为756人。2022、2023年航天锂电曾连续两年积极开启校招,但随后对应届生关闭了大门。
更值得玩味的是,2023年11月8日,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公告显示,航天锂电最大机构股东(持股超过31%)的航天数联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航天数联」),自身32.1105%股权竟被第二大股东康源电子厂有限公司公开转让。
公告透露,航天数联主营业务为新能源产业投资平台,主管单位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仅2人,初始挂牌金额为1.395亿元,后降价至1.25亿元出售,2022年该公司亏损-732.80万元、2023年前三季度亏损-41.53万元。
航天数联是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航天控股,HK.00031)的子公司,后者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控股。截至2024年上半年,航天控股实现收入18.2亿港元,同比增长5.3%,但净亏损为2860万港元,相比上年同期的4550万港元盈利大幅下降。
2024年全年新能源行业融资骤减,IPO进入寒冬,许多企业不得不裁员降本、节衣缩食,以期渡过生死存亡考验。那么,未来还有多少在行业风口之时估值爆棚、疯狂融资的储能“独角兽”,会在大浪拍打中卸去妆容,现出原形?
在今年,储能行业全面洗牌的号角正在吹响,答案将很快揭晓。
原文标题 : 投资超1600亿,刚“被执行”,扬州首只独角兽,摊上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