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阿里巴巴就做出了一桩大动作——把大润发的“娘家”高鑫零售给卖了。
公告称,阿里巴巴的子公司及New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了一项交易,决定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的价格,出售所持的全部高鑫零售股份,共计75.08亿股,这些股份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阿里以每股1.75港元的价格将高鑫零售出手,这与它曾经的两次收购价——6.5港元和8.1港元相比,简直是不折不扣的“骨折价”。
说起来也是挺让人唏嘘的,想当年,阿里巴巴为了拿下高鑫零售,可是不惜重金,三年里斥资超过500亿港元。可这才过了几年,怎么就走到分道扬镳这一步了呢?阿里巴巴这般决绝的出售,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而随着高鑫易主,新的接盘人德弘资本又会怎么打理这块“烫手山芋”,高鑫零售能否在新的东家手下焕发出新生机?
大润发,曾经在华人商业圈里那可是“标杆”般的存在,靠着大卖场模式,迈着大步子发展。2010年,大润发的营收已经达到了404亿元,成为国内零售超市的“销冠”。2011年,大润发和欧尚合并成了高鑫零售,还在港交所上了市,名副其实的“超市之王”。
不过电商时代,大润发的发展就有些拉胯了。2013年左右,高鑫零售的营收增速开始放缓,从2012年到2014年,增速从50.6%一路跌到了4.8%。
大润发也开始尝试电商化转型,但步伐总显得有些滞后。彼时,大润发跑去开发了自己的“飞牛网”,一会儿是“依托大润发供应链的线上卖场”,一会儿又是“开通配送服务的O2O生鲜电商”,还计划进军B2B业务,定位还摇摆不定,结果错过了最佳时机。
而此时市场也在变化,不仅有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来势汹汹,又有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网易严选这些新物种横空出世,传统商超后继乏力,高鑫零售很着急。
就在大润发手足无措的时候,阿里出手了。2017年正是阿里巴巴的好时候,电商行业已基本定局,阿里第一再无敌手,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阿里巴巴雄赳赳气昂昂地布局线下零售,试图在线下再造一个阿里巴巴。
2017年,阿里以28.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36.16%的股权。2020年10月,阿里又花了36亿美元(约224亿港元),通过收购法国欧尚零售国际公司持有的股权,增持高鑫零售股权至72%。
除了高鑫零售外,阿里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投资了银泰、盒马、苏宁、居然之家等线下业态。还打造了零售新物种——盒马鲜生。
而阿里和大润发两者的合作也被外界看好:当时的阿里,可以说是最懂中国电商产业的,而大润发,又是最懂线下零售业的超市之王,怎么不算强强联合呢?
不少传统零售业和互联网公司开始效仿阿里巴巴和大润发“结对子”,基于对战略的思考不同,选择了不同的阵营。永辉、步步高、家乐福和京东、腾讯合作,联华、百联、新华都则被阿里入股。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曾把阿里、腾讯分别比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IOS系统有统一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对应阿里会像“旧城改造”一样参与到企业的转型中,而安卓系统则更能保持独立性,对应腾讯只提供连接器等最底层的东西,也只进行小比例投资。
阿里巴巴也在倾尽全力盘活大润发。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和欧尚超市门店不仅接入了饿了么、淘鲜达等平台,还与天猫超市共享库存业务,涉及供应链、配送、技术、会员体系等诸多方面。在线下层面,大润发的改革步伐也从未停歇,相继推出了大润发Super店和大润发M会员店。
然而,这些尝试至今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高鑫零售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近年来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甚至陷入了亏损的泥潭。
大润发M会员店
从2018财年至2023财年,高鑫零售的净利润分别为25.88亿元、28.34亿元、28.72亿元、-8.26亿元、-7.39亿元、0.78亿元,阿里控股的高鑫零售开始由盈转亏。
而到了2024财年(截至2024年3月31日),高鑫零售的收入更是下滑至725.67亿元,同比下降了13.3%;年内亏损高达16.68亿元,亏损幅度达到了惊人的2238.5%,创造了公司有财报以来的亏损之最。
这一沉重打击,大概率是阿里决定出清的直接原因。
阿里“变脸”其实早有预兆。
2023年5月下旬,在阿里巴巴的内部会议上,马云就明确指出了三个重要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这似乎是阿里战略调整的一个信号。
到了11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又对外介绍了阿里未来的三个优先级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以及全球化的商业网络。这些方向,清晰地勾勒出了阿里未来的战略蓝图。
吴泳铭
2024年2月,在阿里的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更是明确表态,称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些传统实体零售业务并非阿里核心聚焦的业务,退出也非常合理,只是由于市场环境存在挑战,需要时间。这话一出,外界纷纷猜测阿里可能要对非核心业务动手了。
果然,紧接着的3月,阿里就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盒马CEO、创始人侯毅退休,由盒马CFO严筱磊兼任CEO。同时,由阿里派往高鑫零售的高管林小海也卸任了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由原欧尚总经理沈辉接任。林小海则被调回阿里巴巴集团另有任用,后来出任了上海家化CEO兼总经理。
高鑫零售那边,也开始不断传出“卖身”的消息。2024年9月,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突然发布公告停牌,称有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
到了10月15日,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收到了一位潜在买家的接触函,表达了收购全部已发行股份的兴趣。第二天股票复牌,股价一度上涨超25%。虽然它有最大单一股东,但毕竟也是独立的上市公司。
直到现在,高鑫零售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原第一大股东阿里巴巴则悄然退出,德弘资本成为高鑫零售的第一大股东。
阿里巴巴出售高鑫零售,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流量爆炸、资本强势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电商行业出现了新玩家,后起之秀拼多多的市值已经连续两次超过了阿里。消费降级,电商价格战此起彼伏,阿里已经是自顾不暇。
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电商,AI业务等核心业务已经成为阿里必须做出的选择。而银泰、大润发等实体零售业务,就是阿里标志性的“非核心资产”。
事实上,在出售大润发之前,阿里已经以地板价将银泰商业99%的股份转让给了雅戈尔集团等买家。这是阿里瘦身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银泰和大润发,阿里还在通过其他方式剥离非核心业务。比如,新设公司杭州灏月,接手了阿里网络所持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的股权,以及由淘宝中国所持苏宁云商的股权。同时,阿里巴巴还两次减持小鹏汽车,合计超7亿美元。光线传媒、商汤科技、华谊兄弟、哔哩哔哩、丽人丽妆等都在阿里的减持队列中。
舰队再度转向,总有主力舰要“掉队”。这些交易和变动,显示了阿里瘦身的决心。
出售大润发母公司股权,对阿里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获得大量现金流入。根据公告,交易金额最高约131.3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3亿元)。而2025财年中报也披露,截至9月30日的6个月内,阿里巴巴退出多项投资获得现金流65亿元。
如今,阿里最重要的三个新零售资产只剩下盒马了。有人问,阿里会不会抛弃盒马?笔者认为目前还不会,盒马作为阿里线上线下整合的新零售代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不仅是阿里巴巴和大润发,其他互联网巨头和传统商超也即将迎来“分手潮”。京东在今年两次减持永辉超市股份,并在三个月前将股权转让给了名创优品,最终亏损近半。而小比例投资了家乐福、永辉、万达、步步高等的腾讯,也在2022年减持步步高,将股份降到5%以下。
不得不承认,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平台尚且救不了挽救传统商超的颓势。这并非因为互联网平台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运营规律和挑战,
术业有专攻,跨界经营并非易事,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平台尚且挽救传统商超的颓势,更不要说,现在互联网巨头们已经自顾不暇。互联网巨头们大包大揽的时代已经过去,巨头们和线下零售业的缘分,或许就此止步。
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作效率损失,说的是当资源没有被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用的地方时,就会产生浪费和低效。大润发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关系,就碰上了这么个难题。
尽管两者一度相互学习,成为互联网新零售的最佳样本,但1+1并未能大于2,反而拖累了彼此的发展。
于是,他们决定各奔东西,那么“分手”对于两者来说影响几何呢?
仔细看看阿里的财报,淘天集团、云智能、国际数字商业、菜鸟等业务依然是稳坐钓鱼台的主力,而像高鑫(大润发母公司)、银泰等已出售的业务,还有盒马、阿里健康、UC、飞猪、钉钉、灵犀互娱等,都被归在了“所有其他”类别中。
这一大类别营收占阿里总体的20%,对其中一些业务进行调整,对阿里大盘来说并不会伤筋动骨。
反而,出售大润发母公司股权,阿里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获得一大笔现金流入。根据公告,交易金额最高约131.3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3亿元)。
而且,阿里2025财年中报也披露了,截至9月30日的6个月内,阿里退出多项投资,已经获得了65亿元的现金流。
从战略上看,阿里这是快刀斩乱麻,好让自己更专心搞电商和AI。瘦身并聚焦核心战略,对阿里来说未尝不是好事,能让自己变得更轻盈、更敏捷。
但对高鑫零售来说,情况就不那么明朗了。这不,公告发布次日,高鑫零售开盘就大跌,跌幅一度超过20%。
再者,高鑫零售人事高层几番变动,战略飘忽不定,在零售市场中的存在感逐渐变弱。
这时候,德弘资本出现了。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独立投资机构,虽然历史不长,但其管理团队却出身名门,来自KKR及摩根士丹利在亚洲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拥有超过30年的大股权比例投资和并购经验。
他们的投资历程中,不乏中国平安、蒙牛乳业、海尔等龙头企业的身影,可以说是在PE界留下了不少开创性的项目。
德弘资本董事长刘海峰曾有一套独特的投资逻辑:“有些项目可能是挺好的公司,但它的估值已经涨到‘伟大公司’的程度了。这种公司就算做成,可能风险跟回报也不成比例了。”
言下之意,德弘应该是认为目前高鑫的估值并不高了,此时买入算抄底。
作为曾经的“中国超市之王”,高鑫零售旗下拥有466家大润发门店、30家大润发Super以及6家M会员店,总资产高达620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关键时期,高鑫零售实现了净利润的扭亏为盈,2025上半财年营收347.08亿元,净利润达到1.86亿元。
以上两点,可能就是德弘认为可以抄底的原因,德弘资本向来是以投资风格稳健著称的,此次德宏资本接盘大润发,也是看到了它的基本面的价值。
如果后续大润发持续扭亏为盈,阿里巴巴会不会后悔?
从德弘资本过往的投资案例来看,他们通常不会直接插手被投企业的日常运营,而是选择与有经验的管理团队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源与管理建议。
所以,可以合理推测,大润发被德弘资本接手后,现有的业务模式、全渠道零售战略、门店结构、品类布局、固定客群这些,都可能会保持不变。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润发现有的管理团队可能还会继续运营。
被阿里卖掉,对于大润发来说,并不是终点,而且阿里的技术改造也已经沉淀,加上德弘资本的入主,如果继续优化资金和资源配置,未来或许能走得更远。
这两年,线下零售正处在转型的蓄力期,行业迎来深度变革。一方面,传统商超整体遇到了低谷期,家乐福关店潮、步步高破产、大润发易主;另一方面,胖东来成了“零售导师”,山姆、Costco、盒马等会员店那是攻城略地……
机会还是有的,但如何抓住机会是个大难题,这些年来,大润发经历了大卖场、会员店、折扣店等多种模式的尝试,但几乎每次转型都成效甚微,反而辨识度越来越低。
在未来的日子里,大润发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那份独属于大润发的“基因”,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能活成“四不像”。
分手后,阿里和大润发或许各自会活得更好!
2025年伊始,阿里巴巴就做出了一桩大动作——把大润发的“娘家”高鑫零售给卖了。
公告称,阿里巴巴的子公司及NewRetail与德弘资本达成了一项交易,决定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的价格,出售所持的全部高鑫零售股份,共计75.08亿股,这些股份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
阿里以每股1.75港元的价格将高鑫零售出手,这与它曾经的两次收购价——6.5港元和8.1港元相比,简直是不折不扣的“骨折价”。
说起来也是挺让人唏嘘的,想当年,阿里巴巴为了拿下高鑫零售,可是不惜重金,三年里斥资超过500亿港元。可这才过了几年,怎么就走到分道扬镳这一步了呢?阿里巴巴这般决绝的出售,究竟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而随着高鑫易主,新的接盘人德弘资本又会怎么打理这块“烫手山芋”,高鑫零售能否在新的东家手下焕发出新生机?
大润发,曾经在华人商业圈里那可是“标杆”般的存在,靠着大卖场模式,迈着大步子发展。2010年,大润发的营收已经达到了404亿元,成为国内零售超市的“销冠”。2011年,大润发和欧尚合并成了高鑫零售,还在港交所上了市,名副其实的“超市之王”。
不过电商时代,大润发的发展就有些拉胯了。2013年左右,高鑫零售的营收增速开始放缓,从2012年到2014年,增速从50.6%一路跌到了4.8%。
大润发也开始尝试电商化转型,但步伐总显得有些滞后。彼时,大润发跑去开发了自己的“飞牛网”,一会儿是“依托大润发供应链的线上卖场”,一会儿又是“开通配送服务的O2O生鲜电商”,还计划进军B2B业务,定位还摇摆不定,结果错过了最佳时机。
而此时市场也在变化,不仅有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来势汹汹,又有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网易严选这些新物种横空出世,传统商超后继乏力,高鑫零售很着急。
就在大润发手足无措的时候,阿里出手了。2017年正是阿里巴巴的好时候,电商行业已基本定局,阿里第一再无敌手,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阿里巴巴雄赳赳气昂昂地布局线下零售,试图在线下再造一个阿里巴巴。
2017年,阿里以28.8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36.16%的股权。2020年10月,阿里又花了36亿美元(约224亿港元),通过收购法国欧尚零售国际公司持有的股权,增持高鑫零售股权至72%。
除了高鑫零售外,阿里凭借强大的资金实力投资了银泰、盒马、苏宁、居然之家等线下业态。还打造了零售新物种——盒马鲜生。
而阿里和大润发两者的合作也被外界看好:当时的阿里,可以说是最懂中国电商产业的,而大润发,又是最懂线下零售业的超市之王,怎么不算强强联合呢?
不少传统零售业和互联网公司开始效仿阿里巴巴和大润发“结对子”,基于对战略的思考不同,选择了不同的阵营。永辉、步步高、家乐福和京东、腾讯合作,联华、百联、新华都则被阿里入股。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曾把阿里、腾讯分别比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IOS系统有统一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对应阿里会像“旧城改造”一样参与到企业的转型中,而安卓系统则更能保持独立性,对应腾讯只提供连接器等最底层的东西,也只进行小比例投资。
阿里巴巴也在倾尽全力盘活大润发。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和欧尚超市门店不仅接入了饿了么、淘鲜达等平台,还与天猫超市共享库存业务,涉及供应链、配送、技术、会员体系等诸多方面。在线下层面,大润发的改革步伐也从未停歇,相继推出了大润发Super店和大润发M会员店。
然而,这些尝试至今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高鑫零售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近年来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下滑,甚至陷入了亏损的泥潭。
大润发M会员店
从2018财年至2023财年,高鑫零售的净利润分别为25.88亿元、28.34亿元、28.72亿元、-8.26亿元、-7.39亿元、0.78亿元,阿里控股的高鑫零售开始由盈转亏。
而到了2024财年(截至2024年3月31日),高鑫零售的收入更是下滑至725.67亿元,同比下降了13.3%;年内亏损高达16.68亿元,亏损幅度达到了惊人的2238.5%,创造了公司有财报以来的亏损之最。
这一沉重打击,大概率是阿里决定出清的直接原因。
阿里“变脸”其实早有预兆。
2023年5月下旬,在阿里巴巴的内部会议上,马云就明确指出了三个重要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这似乎是阿里战略调整的一个信号。
到了11月,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又对外介绍了阿里未来的三个优先级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以及全球化的商业网络。这些方向,清晰地勾勒出了阿里未来的战略蓝图。
吴泳铭
2024年2月,在阿里的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阿里董事会主席蔡崇信更是明确表态,称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些传统实体零售业务并非阿里核心聚焦的业务,退出也非常合理,只是由于市场环境存在挑战,需要时间。这话一出,外界纷纷猜测阿里可能要对非核心业务动手了。
果然,紧接着的3月,阿里就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盒马CEO、创始人侯毅退休,由盒马CFO严筱磊兼任CEO。同时,由阿里派往高鑫零售的高管林小海也卸任了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由原欧尚总经理沈辉接任。林小海则被调回阿里巴巴集团另有任用,后来出任了上海家化CEO兼总经理。
高鑫零售那边,也开始不断传出“卖身”的消息。2024年9月,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突然发布公告停牌,称有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
到了10月15日,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收到了一位潜在买家的接触函,表达了收购全部已发行股份的兴趣。第二天股票复牌,股价一度上涨超25%。虽然它有最大单一股东,但毕竟也是独立的上市公司。
直到现在,高鑫零售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原第一大股东阿里巴巴则悄然退出,德弘资本成为高鑫零售的第一大股东。
阿里巴巴出售高鑫零售,其实也是迫不得已。流量爆炸、资本强势的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电商行业出现了新玩家,后起之秀拼多多的市值已经连续两次超过了阿里。消费降级,电商价格战此起彼伏,阿里已经是自顾不暇。
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电商,AI业务等核心业务已经成为阿里必须做出的选择。而银泰、大润发等实体零售业务,就是阿里标志性的“非核心资产”。
事实上,在出售大润发之前,阿里已经以地板价将银泰商业99%的股份转让给了雅戈尔集团等买家。这是阿里瘦身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银泰和大润发,阿里还在通过其他方式剥离非核心业务。比如,新设公司杭州灏月,接手了阿里网络所持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的股权,以及由淘宝中国所持苏宁云商的股权。同时,阿里巴巴还两次减持小鹏汽车,合计超7亿美元。光线传媒、商汤科技、华谊兄弟、哔哩哔哩、丽人丽妆等都在阿里的减持队列中。
舰队再度转向,总有主力舰要“掉队”。这些交易和变动,显示了阿里瘦身的决心。
出售大润发母公司股权,对阿里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获得大量现金流入。根据公告,交易金额最高约131.3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3亿元)。而2025财年中报也披露,截至9月30日的6个月内,阿里巴巴退出多项投资获得现金流65亿元。
如今,阿里最重要的三个新零售资产只剩下盒马了。有人问,阿里会不会抛弃盒马?笔者认为目前还不会,盒马作为阿里线上线下整合的新零售代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发展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不仅是阿里巴巴和大润发,其他互联网巨头和传统商超也即将迎来“分手潮”。京东在今年两次减持永辉超市股份,并在三个月前将股权转让给了名创优品,最终亏损近半。而小比例投资了家乐福、永辉、万达、步步高等的腾讯,也在2022年减持步步高,将股份降到5%以下。
不得不承认,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平台尚且救不了挽救传统商超的颓势。这并非因为互联网平台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运营规律和挑战,
术业有专攻,跨界经营并非易事,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平台尚且挽救传统商超的颓势,更不要说,现在互联网巨头们已经自顾不暇。互联网巨头们大包大揽的时代已经过去,巨头们和线下零售业的缘分,或许就此止步。
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作效率损失,说的是当资源没有被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用的地方时,就会产生浪费和低效。大润发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关系,就碰上了这么个难题。
尽管两者一度相互学习,成为互联网新零售的最佳样本,但1+1并未能大于2,反而拖累了彼此的发展。
于是,他们决定各奔东西,那么“分手”对于两者来说影响几何呢?
仔细看看阿里的财报,淘天集团、云智能、国际数字商业、菜鸟等业务依然是稳坐钓鱼台的主力,而像高鑫(大润发母公司)、银泰等已出售的业务,还有盒马、阿里健康、UC、飞猪、钉钉、灵犀互娱等,都被归在了“所有其他”类别中。
这一大类别营收占阿里总体的20%,对其中一些业务进行调整,对阿里大盘来说并不会伤筋动骨。
反而,出售大润发母公司股权,阿里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获得一大笔现金流入。根据公告,交易金额最高约131.3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3亿元)。
而且,阿里2025财年中报也披露了,截至9月30日的6个月内,阿里退出多项投资,已经获得了65亿元的现金流。
从战略上看,阿里这是快刀斩乱麻,好让自己更专心搞电商和AI。瘦身并聚焦核心战略,对阿里来说未尝不是好事,能让自己变得更轻盈、更敏捷。
但对高鑫零售来说,情况就不那么明朗了。这不,公告发布次日,高鑫零售开盘就大跌,跌幅一度超过20%。
再者,高鑫零售人事高层几番变动,战略飘忽不定,在零售市场中的存在感逐渐变弱。
这时候,德弘资本出现了。这家成立于2017年的独立投资机构,虽然历史不长,但其管理团队却出身名门,来自KKR及摩根士丹利在亚洲的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拥有超过30年的大股权比例投资和并购经验。
他们的投资历程中,不乏中国平安、蒙牛乳业、海尔等龙头企业的身影,可以说是在PE界留下了不少开创性的项目。
德弘资本董事长刘海峰曾有一套独特的投资逻辑:“有些项目可能是挺好的公司,但它的估值已经涨到‘伟大公司’的程度了。这种公司就算做成,可能风险跟回报也不成比例了。”
言下之意,德弘应该是认为目前高鑫的估值并不高了,此时买入算抄底。
作为曾经的“中国超市之王”,高鑫零售旗下拥有466家大润发门店、30家大润发Super以及6家M会员店,总资产高达620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关键时期,高鑫零售实现了净利润的扭亏为盈,2025上半财年营收347.08亿元,净利润达到1.86亿元。
以上两点,可能就是德弘认为可以抄底的原因,德弘资本向来是以投资风格稳健著称的,此次德宏资本接盘大润发,也是看到了它的基本面的价值。
如果后续大润发持续扭亏为盈,阿里巴巴会不会后悔?
从德弘资本过往的投资案例来看,他们通常不会直接插手被投企业的日常运营,而是选择与有经验的管理团队深度合作,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源与管理建议。
所以,可以合理推测,大润发被德弘资本接手后,现有的业务模式、全渠道零售战略、门店结构、品类布局、固定客群这些,都可能会保持不变。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大润发现有的管理团队可能还会继续运营。
被阿里卖掉,对于大润发来说,并不是终点,而且阿里的技术改造也已经沉淀,加上德弘资本的入主,如果继续优化资金和资源配置,未来或许能走得更远。
这两年,线下零售正处在转型的蓄力期,行业迎来深度变革。一方面,传统商超整体遇到了低谷期,家乐福关店潮、步步高破产、大润发易主;另一方面,胖东来成了“零售导师”,山姆、Costco、盒马等会员店那是攻城略地……
机会还是有的,但如何抓住机会是个大难题,这些年来,大润发经历了大卖场、会员店、折扣店等多种模式的尝试,但几乎每次转型都成效甚微,反而辨识度越来越低。
在未来的日子里,大润发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那份独属于大润发的“基因”,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不能活成“四不像”。
分手后,阿里和大润发或许各自会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