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2025年经济,亮点在哪里?
1 月 3 日,是苏州的新年第一会,大会主题五个大字:
新型工业化
经历过这些年的很多事,有一件事的确定性已得到证实:
制造业真正扮演了中流砥柱的坚挺作用,展现出强大的“免疫力”和“抗疫性”,在很多尖峰时刻实现了“绝地反杀”。
而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现在基本稳定在40%以上,“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上,苏州仅次于深圳,位列全国第二。
现在的苏州,拥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第四个万亿产业新能源,也马上呼之欲出了。
2025年,苏州的制造业会怎么打?
我看了一下他们的方案(《苏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2025年行动方案》),就三个字形容:
炸裂了
下面,我用自己的表述+官方的语言来稍微展示一下。
到 2026 年,打造四大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这个还比较正常)
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8万亿,工业投资总额达到2300亿元,增速10%以上(对比一下,深圳1-11月规上工业总产值4.75万亿,苏州1-11月的数据是4.26万亿,据说全年极有可能迫近4.7万亿,距深圳仅一步之遥了)
注意下面,炸裂的内容来了。
2025年,在苏州:
每天都要新增省级专精中小企业超过1家,每天都要跑出瞪羚企业超过2家(2025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以上,推动1000家企业“小升规”,入库独角兽培育企业超200家、遴选瞪羚企业超800家)
每天在技术改造上要投入2.7个亿(2025年,推动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超1000个,技术改造投资超1000亿元)
每天增加的产业用地超过54亩(2025年,推动低效工业用地转型10000亩以上,新供产业用地不少于20000亩)
每天新增制造业贷款超过5个亿(2025年,力争新增制造业贷款规模2000亿元,“科创指数贷”支持中小科技企业超1.8万家、科技贷款余额超7000亿,推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000亿元,新设新型工业化系列基金800亿元)
几乎每天都要落地领军人才,每天要引入博士近2人(2025年,新增重大创新团队15个、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50名左右。2025年,招引博士后700人以上、新增数字技能人才2万人)
每周都要引入工业垂类大模型差不多两个(2025年,引育工业垂类大模型超100个、推广应用场景20个)
每周近2个重大技术攻关(2025年,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00项,累计建设创新联合体超300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0亿)
差不多一个月就要落地一家外资企业研究院(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90%,新增外资企业研究院10家)
……
苏州今年的这个开场音乐,结结实实地把人震撼了。
对苏州的经济,一直以来都两个误解。
一个是觉得,苏州太偏重外企,民企不行;
另一个是觉得苏州的工业偏传统,结构不行。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站不住脚。
苏州的外企的确很强,但民企一点也不弱。苏州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盛虹、恒力、亨通这些民企龙头都是长期深耕在苏州。
至于产业结构,确实苏州传统产业占比还比较大,但这些年苏州在智能制造领域令人振奋,涌现了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苏州制造,正在告别贴牌加工、粗加工企业、密集型产业之路。
我相信这些案例和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灯塔工厂,全球制造业的标杆,全国哪个城市最多?苏州。数量达到7家,全国第一。
去年江苏公布专精特新企业名单,苏州分别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866家,获评数量居全省第一。目前,苏州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1家,位居全国第四。
2021-2023年,苏州全市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个,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目标。
绿色制造,苏州有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2家、绿色工厂77家、绿色工业园区6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当然我知道,这些数字对大多数人来说感受不深。
和互联网这些不断掀起造富神话的行业比起来,制造业显得笨拙甚至有些乏味。人们很少去关心那些发生在车床和轴承之间的故事,尽管它们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无比重要。
而苏州选择了留在无人注意的地方,十几年如一日,牢牢守住制造业的根基。
而如今,他们更是选择把工业转型升级的使命写在新年第一天的旗帜上:
大力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推动“苏州制造”提质增效,打造一流产业生态,让苏州始终有站在潮头的产业和企业,实现排浪式发展。
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之外,在一碗清晨的浇头面、一声婉转的昆曲外,在金碧辉煌的金鸡湖商业、越来越火爆的音乐会之外,苏州有着自己硬核的另一面。
这一面,格外值得珍惜。
苏州的2025年经济,亮点在哪里?
1 月 3 日,是苏州的新年第一会,大会主题五个大字:
新型工业化
经历过这些年的很多事,有一件事的确定性已得到证实:
制造业真正扮演了中流砥柱的坚挺作用,展现出强大的“免疫力”和“抗疫性”,在很多尖峰时刻实现了“绝地反杀”。
而作为国内工业体量最大、配套最全、垂直整合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苏州的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现在基本稳定在40%以上,“2024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上,苏州仅次于深圳,位列全国第二。
现在的苏州,拥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第四个万亿产业新能源,也马上呼之欲出了。
2025年,苏州的制造业会怎么打?
我看了一下他们的方案(《苏州市推进新型工业化2025年行动方案》),就三个字形容:
炸裂了
下面,我用自己的表述+官方的语言来稍微展示一下。
到 2026 年,打造四大万亿级产业,培育15个超千亿级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5万亿(这个还比较正常)
2025年,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8万亿,工业投资总额达到2300亿元,增速10%以上(对比一下,深圳1-11月规上工业总产值4.75万亿,苏州1-11月的数据是4.26万亿,据说全年极有可能迫近4.7万亿,距深圳仅一步之遥了)
注意下面,炸裂的内容来了。
2025年,在苏州:
每天都要新增省级专精中小企业超过1家,每天都要跑出瞪羚企业超过2家(2025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以上,推动1000家企业“小升规”,入库独角兽培育企业超200家、遴选瞪羚企业超800家)
每天在技术改造上要投入2.7个亿(2025年,推动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增资扩产项目超1000个,技术改造投资超1000亿元)
每天增加的产业用地超过54亩(2025年,推动低效工业用地转型10000亩以上,新供产业用地不少于20000亩)
每天新增制造业贷款超过5个亿(2025年,力争新增制造业贷款规模2000亿元,“科创指数贷”支持中小科技企业超1.8万家、科技贷款余额超7000亿,推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000亿元,新设新型工业化系列基金800亿元)
几乎每天都要落地领军人才,每天要引入博士近2人(2025年,新增重大创新团队15个、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50名左右。2025年,招引博士后700人以上、新增数字技能人才2万人)
每周都要引入工业垂类大模型差不多两个(2025年,引育工业垂类大模型超100个、推广应用场景20个)
每周近2个重大技术攻关(2025年,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100项,累计建设创新联合体超300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00亿)
差不多一个月就要落地一家外资企业研究院(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0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90%,新增外资企业研究院10家)
……
苏州今年的这个开场音乐,结结实实地把人震撼了。
对苏州的经济,一直以来都两个误解。
一个是觉得,苏州太偏重外企,民企不行;
另一个是觉得苏州的工业偏传统,结构不行。
这两种说法其实都站不住脚。
苏州的外企的确很强,但民企一点也不弱。苏州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数量始终保持全国领先,盛虹、恒力、亨通这些民企龙头都是长期深耕在苏州。
至于产业结构,确实苏州传统产业占比还比较大,但这些年苏州在智能制造领域令人振奋,涌现了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苏州制造,正在告别贴牌加工、粗加工企业、密集型产业之路。
我相信这些案例和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灯塔工厂,全球制造业的标杆,全国哪个城市最多?苏州。数量达到7家,全国第一。
去年江苏公布专精特新企业名单,苏州分别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4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866家,获评数量居全省第一。目前,苏州市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1家,位居全国第四。
2021-2023年,苏州全市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超3万个,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目标。
绿色制造,苏州有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2家、绿色工厂77家、绿色工业园区6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当然我知道,这些数字对大多数人来说感受不深。
和互联网这些不断掀起造富神话的行业比起来,制造业显得笨拙甚至有些乏味。人们很少去关心那些发生在车床和轴承之间的故事,尽管它们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无比重要。
而苏州选择了留在无人注意的地方,十几年如一日,牢牢守住制造业的根基。
而如今,他们更是选择把工业转型升级的使命写在新年第一天的旗帜上:
大力实施“苏州智造十大行动”,加快打造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智造之城”
推动“苏州制造”提质增效,打造一流产业生态,让苏州始终有站在潮头的产业和企业,实现排浪式发展。
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之外,在一碗清晨的浇头面、一声婉转的昆曲外,在金碧辉煌的金鸡湖商业、越来越火爆的音乐会之外,苏州有着自己硬核的另一面。
这一面,格外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