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一家极其“反常”的企业

联商网

1周前

在把“快”作为商业必备要素的10多年,泡泡玛特却保持了相当的谨慎,王宁认为泡泡玛特是“决策快,做事慢”,投资人都嫌他们太慢。

谭义龙

出品/商隐社

作者/文浩然

01

一家避开“主流”的企业

最近读了财经作家李翔新出的《因为独特》这本书,记录了他对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四次访谈。从泡泡玛特“一号位”的视角揭示了这家很多人看不懂的公司14年的成长历程和关键思考。

2016年8月推出Molly系列盲盒之后,泡泡玛特一夜爆火,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在此之前,它算是个渠道品牌,就是那种潮玩杂货铺,大概有十家门店。这时期产品基本都是外采来的,其中来自日本多丽梦公司的Sonny Angel就占了营收的30%。

但泡泡玛特只是Sonny Angel中国代理商之一,三分之一的营收又都来自这款产品,命运就很容易被对方拿捏,每到新的城市开店时,还要征求对方意见。

后来泡泡玛特跟多丽梦因为代理问题出现了分歧,王宁也嗅到了这种模式隐藏的危机,于是开始自己找IP做产品,从渠道品牌往产品品牌转型。

之所以一开始推出的是Molly是因为,他们当时在微博征集大家最喜欢的IP,结果50%的留言都提到了这个名字。

于是他们去找Molly背后的艺术家王信明,当时中国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潮玩行业,艺术家即便手握IP,也没有通过这种方式变现的,收入比较微薄。

他们就像当年还在餐厅里唱歌的周杰伦。

后来就是Molly的爆火,一并带火了“盲盒”,即消费者购买的潮玩产品在包装盒上没有明确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

Molly火了之后,泡泡玛特又通过收购、内部孵化、签独家或非独家协议等方式推出了Pucky、Dimoo、Labubu、Skullpanda等多个IP。

在一个崭新的赛道,摸索出了“IP+盲盒”的模式,然后在全产业链进行布局。泡泡玛特摆脱了之前做潮玩杂货铺时连年的亏损,到2019年营收超过了16亿。

去年是泡泡玛特14年来发展最好的一年,上半年营收就超过了45亿,净利10.2亿元,同比增长90%。

目前泡泡玛特收入过亿的IP就有7个,运营了8年的Molly系列依然能带来7.8亿的营收,而这两年爆火的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和Skullpanda系列营收均突破了5亿。

更重要的是出海方面,今年泡泡玛特在海外相当受欢迎,尤其是Labubu在东南亚卖爆了,达到了一货难求的程度。

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83家海外门店贡献了整体30%的收入,有预测显示,下半年的占比会超过40%,今年第三季度海外收入同比高增440%。

国内国外几乎快要各占一半了,相当于在海外重塑一个泡泡玛特。

这在中国企业普遍出海,又面临很多难题的当下,尤其难得。

我之所以选择写泡泡玛特,并不只是因为它今年业绩好,股价飙升(甚至股价有些过热了),而是更认可它的独特性。

仔细研究这家企业你会发现,它几乎避开了这10多年的“主流”:

别人选赛道都是选前景广阔、资本看好的,而泡泡玛特一开始做的就是太多人不理解、看不懂的潮玩;

泡泡玛特创立初期,移动互联网浪潮滚滚而来,彼时创业最火热、最容易拿到融资的就是“互联网+”,线下在很多人看来是要被线上淘汰的,而泡泡玛特却选择了从线下开店开始,这也造成了泡泡玛特刚开始很难拿到投资;

在把“快”作为商业必备要素的10多年,泡泡玛特却保持了相当的谨慎,王宁认为泡泡玛特是“决策快,做事慢”,投资人都嫌他们太慢。

甚至创始人的个人经历也有些“反主流”:别人上大学时忙着上课,修学分,后面就是找工作,王宁却忙着摆地摊、做格子铺,并获得了家人支持,后来“正经上班”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

所以在充斥着内卷、价格战的当下,泡泡玛特也取得一些相反的效果:

它不但没有打价格战,还推出了价格更贵的MEGA系列,很多产品在海外市场卖得也比中国大陆更贵;

这两年很多企业增长乏力,泡泡玛特业绩和股价却超预期双双大增;

出海成为中国企业必选项的当下,出海面临的难题也有很多,泡泡玛特的海外营收占比却要接近4成了。

应该说,泡泡玛特在当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不卷“主流”的发展路径,也会获得成功。

02

从研究人开始

理性来看,泡泡玛特做对了什么?

研究零售,就离不开三个核心要素:人、货、场。而且这三个字的次序也是不能变化的。之前流行的“新零售”大多失败了,就是它只解决了“场”的问题,“人”和“货”都没变。

先来看人,泡泡玛特官方曾给出一个数据,其用户75%为15-35岁的女性群体,95后居多。

在很多消费类投资者看来,25岁左右的年轻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是消费类目应该格外关注的群体。

因为小于这个年龄的可能消费能力还不足,但他们会抬头仰望比他们大的哥哥姐姐在买什么、种草什么。而大于这个年龄可能想保持青春、更有活力,就会回过头去看看比他们小的在消费什么。

这几年研究年轻人的文章相当多,都会提到95后、00后是追求个性和悦己的一代,也更需要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精神”类产品。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需要更多情绪价值?

这里我分享一个角度。

人类学教授项飙曾提到过“附近的消失”,是说人们越来越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理解世界和生活,却忽视了周边具体的社会关系。在我看来,当代人需要更多情绪价值很大原因就在于“附近的消失”。

比如,以前人们圈子比较小,比如在厂子里上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你文章写得好、篮球打得好,大家都敬佩你,给你鼓掌。后来有了电视,大家就去看NBA了,不看你打球了,你的那点篮球技巧不值一提。

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一来,更是人人都在全网、全世界激烈竞争。甚至大洋彼岸素不相识的美国蓝领工人都觉得勤奋刻苦、996的你抢走了他们的制造业,使他们失去了工作。

以前你在一个领域有点小本事就能在固定的圈子里获得不少赞誉,现在大家见多识广,地球另一端人的才华都能见识到,你永远都在跟顶级的人较劲,却几乎追不上。

哲学家陈嘉映说,这是一种一个人直接面对漫无边际的整个世界时的无力感、失败感和无足轻重感。

90、00后更是“附近”加速消失的一代,这种感觉会更重。因为他们成长于“人机合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PC互联网可以看作是猫,宅在家里,你出门了就不能跟它玩了,出去也得装在猫包里背着,可以“人机分离”。

而移动互联网是狗,出门也能牵着遛,不断跟它互动,“人机合一”,周围发生了什么,你也没看见。

再加上这几年全球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年轻人比较压抑,太需要情绪价值高、好玩的娱乐型产品。

像淘宝前几天公布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就有不少是被外界戏称为“发癫”的产品。比如丑萌的无边抱枕、丑鱼拖鞋、“不要脸”防晒服、谷子,还有玩谐音梗的“蕉绿绿植”。

事实上,经济下行周期更适合玩具和娱乐行业的发展。迪士尼就诞生于美国深陷金融危机的上世纪20年代末,抓住了美国人在沮丧时强烈需要快乐的大好时机崛起。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迪士尼更是大举收购皮克斯动画、漫威工作室和卢卡斯电影公司,扩充IP资源库。

乐高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业绩增幅也达到了12%、15%。今年上半年营收也增长了13%。

与人的情绪强绑定的产品本身是很能抗周期的。

03

护城河是什么

再来看“货”。

2016年之前泡泡玛特还在做潮玩杂货店,店里有家居产品、服装、化妆品、玩具等,跟其他杂货店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店里高8厘米左右的Sonny Angel却能占到营收的三分之一,这是个大爆品了。

即便当时并没有所谓的“潮玩行业”,但这个切实存在的需求引起了王宁的注意。

再加上泡泡玛特与Sonny Angel所属公司有代理上的分歧,而且泡泡玛特已经连续亏损三年了,让王宁和团队“孤注一掷”地All in潮玩,而且是要做自己掌控IP的潮玩。

这其实无意中开创了一个新品类。

当时市场上比较相似的公司都有哪些呢?

像Sonny Angel所属公司日本的多丽梦,它自己的定位是家居杂货品牌,Sonny Angel是作为家居摆件来卖的。

迪士尼也做玩偶,但它主营业务是电影和乐园,通过电影孵化IP。

拥有芭比娃娃的美国公司美泰定位是儿童玩具品牌,特别是小女孩喜欢的洋娃娃;拥有变形金刚的美国公司孩之宝,也做《变形金刚》大电影、动画、漫画。而且他们的玩具是真正可以拿来玩的。

还有日本的三丽鸥,定位是生活方式品牌,以做二次元动漫IP为主,旗下最具代表性的IP就是被称为“东亚女孩的芭比娃娃”的Hello Kitty。

泡泡玛特的潮玩更多是拿来观赏、收藏,并不能像变形金刚和芭比娃娃那样的摆弄着玩。

乐高也可以拿来玩,但乐高是积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IP。

泡泡玛特与这些已有的企业都不同,所以最初几乎没有投资人愿意投,因为不理解,还有人觉得它是把儿童玩具卖给成人。

它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微缩、便宜且易得的艺术品玩具。

今天我们去逛展,逛完了意犹未尽,又拿不走,是不是就会随手买个艺术品小模型?所以这些年艺术品文创也特别火。

泡泡玛特签约了王信明、龙家升、熊喵等潮流艺术家,把他们的作品拿去建模,然后用钢做成磨具,后面就是注塑、打磨、上色等等,经过一系列工序做成产品,通过自己掌控的各大渠道使其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它其实遵循了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把高级、昂贵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改造,使之廉价且易得,从而能在大众中更广泛传播。

王宁做了一个类比:

那些艺术家就好比几百年前全世界最好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在最贵的剧院卖最贵的门票给几十个人听。唱片公司的模式是把歌手的音乐录下来,卖到全世界,把音乐大众化。

接下来,泡泡玛特用了“盲盒”这一方式将新人群对潮玩这个新品类的需求一下子引爆。

盲盒早在泡泡玛特推广之前就在日本流行了,不是新事物。它激发了人性深处的收藏癖,开盲盒那一刻,有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刺激、期待与兴奋在这一刻交织。

曾有社会学家将人的追求概括为三种:舒适、牛X和刺激。

舒适就是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饥寒交迫,今天已经不成问题。满足之后人就会感到空虚无聊,就追求后两者,牛X就是追求更广泛的被承认,炫耀自己;刺激就是兴奋感。

消费本身就能带来刺激,开盲盒使这种感觉加倍。而且潮玩具有非常强的可晒性,你如果抽到盲盒里的隐藏款,就是幸运的,可以跟人炫耀,发在各大社交平台。

这使得泡泡玛特具备了合法成瘾性,而这种类型的产品有个特点就是用户留存比较高,比如网络游戏、电子烟。

除了开创了新品类、提前进行IP布局、产品具备合法成瘾性之外,泡泡玛特还有个护城河,那就是这个市场相比其他市场足够小。

市场足够小为什么是护城河?

泡泡玛特创立早期,潮玩不算是个行业,大家都觉得这个市场小,比起炙手可热的“可联网+”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还是被电商不断挤压的线下,所以泡泡玛特一度很难拿到投资。

但这也避免了大量竞争对手的涌入,王宁在回忆这段历程时提到:

当然我觉得也很幸运,因为大家看不懂,自然也不会去投我们的竞争对手。

这些年潮玩市场迅速发展,但相比其他赛道仍然不大,国内很长时间里大概率也只能容纳这一家千亿市值的企业。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布鲁斯·格林沃尔德在《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中认为,虽然我们分析竞争战略时常用波特的“五力模型”(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公司间的竞争),但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是进入壁垒,如果行业没有进入壁垒,那大量竞争对手瞬间就把市场瓜分了。

进入壁垒高低主要看三个标准:

行业中是否有市场份额稳定、长期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如果有,说明行业在位者有能力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新进入者难以进入。

行业中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情况是否频繁?如果不频繁,说明行业有一定门槛,新企业难以轻易进入。

支配地位的企业是否持续保持高利润?如果有,说明竞争优势已经转化成了实际的收益,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小区域、小市场的“局部霸主”最容易获得高进入壁垒。比如人口几万的偏远小镇,只能支撑一家大型商店,如果再来一家,那么两家商店都没有足够的客流来支持自身的盈利,新来的就没有能力挤走原有的,所以就几乎不会有新来的,这里的大型商店就能不断锁定客户,获得高进入壁垒。

一些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品牌,包括沃尔玛,其实就是不断从小市场开掘,他们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全国性的,而是由一块块区域优势组合起来的。

竞争优势和高进入壁垒从本质上来说是局部的和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和分散的。

04

开店是细节积累

“场”指的是消费场景和销售渠道。

2012年中国曾有一场王健林与马云的亿元“赌局”。

王健林称,“到2022年,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到50%,我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

尽管几年后王健林称这场赌局只是个笑话,并着手布局万达电商,后万达电商昙花一现,王健林与电商从此绝缘。

时至今日,线上销售仍只占到社会零售额的30%左右,线上与线下融合得也更深了。

但在2012年前后,正是互联网高歌猛进之时,很多人都觉得线下没希望了,不懂互联网和电商就意味着不懂未来。

但广告学专业出身的王宁却对线下有种执念,他认为做品牌不是在卖货,而是在卖文化,而这就要有真正的体验感。

而且他认为线上的门店包装太容易被模仿了,可以找个同样的设计师做出同样的门店风格,不利于新品牌的打造。

相比之下,线下直营门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服务能更好地传递品牌文化,给人一种“包裹感”。

开线下门店其实是无数次迭代和无数细节积累的过程。比如在什么地方开店,每天谁来开门、谁去关门,谁来收钱、钱放在哪儿,货怎么摆、怎么配货,店里怎么服务。这些财务的流程、货的流程、服务的流程,标准怎么统一,甚至还有卫生怎么来打扫,谁监督、怎么监督。

还有,泡泡玛特有近万个SKU,近百个IP,门店要怎么通过动线设计和展柜摆放来向消费者传递一种节奏感,而不是让人进店之后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逛起。怎么通过门店去传递“情感”这种感受上的东西,毕竟泡泡玛特是非实用产品。

这些都需要强执行力和不断的摸索和调试。《因为独特》这本书里记录了在泡泡玛特去年的年终复盘会上,王宁除了盯大事之外,还时不时关注到一些门店的细节问题,比如门店里灯坏了的维修流程问题——2023年泡泡玛特线下门店超过4000起的维修案例中,灯具维修占到了1264起。

对于线下门店来说,选址至关重要,选好了营业额就高,租金就不是问题,而且还能起到品牌宣传的作用,选不好则会导致店铺关闭,带来损失。

嘉御资本创始人卫哲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王宁有一次向他请教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相比厉害在哪。

卫哲认为互联网的试错成本非常低,比如淘宝购物按钮是放左边还是放右边?蓝颜色好看还是红颜色好看?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就ab测试,100万消费者放左边,100万消费者放右边,试试就知道了。但线下的试错成本就很高。

后来王宁就去解决试错成本低的问题,在选址前先在中意的地方放一些自动贩卖机(机器人商店)、快闪店做测试,再来决定选址,这样开店的成功率就变高了。

这里多插一句,泡泡玛特在IP开发过程中其实也解决了试错成本的问题。在北京、上海每年举办的潮流玩具展中,它会给一些还没出名的IP设计师定制一些小玩偶,现场调研哪些卖得好、卖得快,让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然后决定签约哪些艺术家。

虎嗅的报道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泡泡玛特门店总数为480个,其中港澳台及海外门店数为106个。此外,还有2000多机器人商店。

泡泡玛特在拓店过程中非常谨慎,今年上半年在内地仅新开20家门店,在海外也从未有一年拓店超过30家的时候。

最后

虽然泡泡玛特目前的主营业务是零售,但也在试水新业务,比如乐园、游戏和积木。外界对泡泡玛特的评价也从“中国三丽鸥”、“中国万代”到“中国迪士尼”。

但泡泡玛特与这些都是不同的。

今年第一篇商业分析之所以选择泡泡玛特,不是因为其业绩和股价,而是因为它足够独特,正如那本书的名字。

它让我们看到了小品类也能做到千亿市值,不追风口也能“独美”,慢节奏也能取得快增长......

经历了这几年各行各业疯狂的内卷和价格战,“独特性”应该是接下来每个公司都要考虑的话题。当然每个人也要考虑,不做批量生产的NPC。

多一些独特,少一些内卷。

登录 | 注册

台湾年轻人,疯抢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反常识”下的合理性

泡泡玛特出海,如何走出舒适区?

非典型出海之潮玩:泡泡玛特们能走多远

泡泡玛特,越来越像名创优品了

泡泡玛特要成“中国版迪士尼”?

2024抖音美妆TOP20出炉,国货11席,最高超65亿

回到顶部

在把“快”作为商业必备要素的10多年,泡泡玛特却保持了相当的谨慎,王宁认为泡泡玛特是“决策快,做事慢”,投资人都嫌他们太慢。

谭义龙

出品/商隐社

作者/文浩然

01

一家避开“主流”的企业

最近读了财经作家李翔新出的《因为独特》这本书,记录了他对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四次访谈。从泡泡玛特“一号位”的视角揭示了这家很多人看不懂的公司14年的成长历程和关键思考。

2016年8月推出Molly系列盲盒之后,泡泡玛特一夜爆火,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在此之前,它算是个渠道品牌,就是那种潮玩杂货铺,大概有十家门店。这时期产品基本都是外采来的,其中来自日本多丽梦公司的Sonny Angel就占了营收的30%。

但泡泡玛特只是Sonny Angel中国代理商之一,三分之一的营收又都来自这款产品,命运就很容易被对方拿捏,每到新的城市开店时,还要征求对方意见。

后来泡泡玛特跟多丽梦因为代理问题出现了分歧,王宁也嗅到了这种模式隐藏的危机,于是开始自己找IP做产品,从渠道品牌往产品品牌转型。

之所以一开始推出的是Molly是因为,他们当时在微博征集大家最喜欢的IP,结果50%的留言都提到了这个名字。

于是他们去找Molly背后的艺术家王信明,当时中国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潮玩行业,艺术家即便手握IP,也没有通过这种方式变现的,收入比较微薄。

他们就像当年还在餐厅里唱歌的周杰伦。

后来就是Molly的爆火,一并带火了“盲盒”,即消费者购买的潮玩产品在包装盒上没有明确标注,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

Molly火了之后,泡泡玛特又通过收购、内部孵化、签独家或非独家协议等方式推出了Pucky、Dimoo、Labubu、Skullpanda等多个IP。

在一个崭新的赛道,摸索出了“IP+盲盒”的模式,然后在全产业链进行布局。泡泡玛特摆脱了之前做潮玩杂货铺时连年的亏损,到2019年营收超过了16亿。

去年是泡泡玛特14年来发展最好的一年,上半年营收就超过了45亿,净利10.2亿元,同比增长90%。

目前泡泡玛特收入过亿的IP就有7个,运营了8年的Molly系列依然能带来7.8亿的营收,而这两年爆火的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和Skullpanda系列营收均突破了5亿。

更重要的是出海方面,今年泡泡玛特在海外相当受欢迎,尤其是Labubu在东南亚卖爆了,达到了一货难求的程度。

今年上半年泡泡玛特83家海外门店贡献了整体30%的收入,有预测显示,下半年的占比会超过40%,今年第三季度海外收入同比高增440%。

国内国外几乎快要各占一半了,相当于在海外重塑一个泡泡玛特。

这在中国企业普遍出海,又面临很多难题的当下,尤其难得。

我之所以选择写泡泡玛特,并不只是因为它今年业绩好,股价飙升(甚至股价有些过热了),而是更认可它的独特性。

仔细研究这家企业你会发现,它几乎避开了这10多年的“主流”:

别人选赛道都是选前景广阔、资本看好的,而泡泡玛特一开始做的就是太多人不理解、看不懂的潮玩;

泡泡玛特创立初期,移动互联网浪潮滚滚而来,彼时创业最火热、最容易拿到融资的就是“互联网+”,线下在很多人看来是要被线上淘汰的,而泡泡玛特却选择了从线下开店开始,这也造成了泡泡玛特刚开始很难拿到投资;

在把“快”作为商业必备要素的10多年,泡泡玛特却保持了相当的谨慎,王宁认为泡泡玛特是“决策快,做事慢”,投资人都嫌他们太慢。

甚至创始人的个人经历也有些“反主流”:别人上大学时忙着上课,修学分,后面就是找工作,王宁却忙着摆地摊、做格子铺,并获得了家人支持,后来“正经上班”的时间也只有一年多。

所以在充斥着内卷、价格战的当下,泡泡玛特也取得一些相反的效果:

它不但没有打价格战,还推出了价格更贵的MEGA系列,很多产品在海外市场卖得也比中国大陆更贵;

这两年很多企业增长乏力,泡泡玛特业绩和股价却超预期双双大增;

出海成为中国企业必选项的当下,出海面临的难题也有很多,泡泡玛特的海外营收占比却要接近4成了。

应该说,泡泡玛特在当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不卷“主流”的发展路径,也会获得成功。

02

从研究人开始

理性来看,泡泡玛特做对了什么?

研究零售,就离不开三个核心要素:人、货、场。而且这三个字的次序也是不能变化的。之前流行的“新零售”大多失败了,就是它只解决了“场”的问题,“人”和“货”都没变。

先来看人,泡泡玛特官方曾给出一个数据,其用户75%为15-35岁的女性群体,95后居多。

在很多消费类投资者看来,25岁左右的年轻人群,尤其是年轻女性是消费类目应该格外关注的群体。

因为小于这个年龄的可能消费能力还不足,但他们会抬头仰望比他们大的哥哥姐姐在买什么、种草什么。而大于这个年龄可能想保持青春、更有活力,就会回过头去看看比他们小的在消费什么。

这几年研究年轻人的文章相当多,都会提到95后、00后是追求个性和悦己的一代,也更需要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精神”类产品。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需要更多情绪价值?

这里我分享一个角度。

人类学教授项飙曾提到过“附近的消失”,是说人们越来越通过抽象的概念和原则来理解世界和生活,却忽视了周边具体的社会关系。在我看来,当代人需要更多情绪价值很大原因就在于“附近的消失”。

比如,以前人们圈子比较小,比如在厂子里上班,周围都是熟悉的人,你文章写得好、篮球打得好,大家都敬佩你,给你鼓掌。后来有了电视,大家就去看NBA了,不看你打球了,你的那点篮球技巧不值一提。

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一来,更是人人都在全网、全世界激烈竞争。甚至大洋彼岸素不相识的美国蓝领工人都觉得勤奋刻苦、996的你抢走了他们的制造业,使他们失去了工作。

以前你在一个领域有点小本事就能在固定的圈子里获得不少赞誉,现在大家见多识广,地球另一端人的才华都能见识到,你永远都在跟顶级的人较劲,却几乎追不上。

哲学家陈嘉映说,这是一种一个人直接面对漫无边际的整个世界时的无力感、失败感和无足轻重感。

90、00后更是“附近”加速消失的一代,这种感觉会更重。因为他们成长于“人机合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PC互联网可以看作是猫,宅在家里,你出门了就不能跟它玩了,出去也得装在猫包里背着,可以“人机分离”。

而移动互联网是狗,出门也能牵着遛,不断跟它互动,“人机合一”,周围发生了什么,你也没看见。

再加上这几年全球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年轻人比较压抑,太需要情绪价值高、好玩的娱乐型产品。

像淘宝前几天公布的2024年度十大商品,就有不少是被外界戏称为“发癫”的产品。比如丑萌的无边抱枕、丑鱼拖鞋、“不要脸”防晒服、谷子,还有玩谐音梗的“蕉绿绿植”。

事实上,经济下行周期更适合玩具和娱乐行业的发展。迪士尼就诞生于美国深陷金融危机的上世纪20年代末,抓住了美国人在沮丧时强烈需要快乐的大好时机崛起。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迪士尼更是大举收购皮克斯动画、漫威工作室和卢卡斯电影公司,扩充IP资源库。

乐高在2008年、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业绩增幅也达到了12%、15%。今年上半年营收也增长了13%。

与人的情绪强绑定的产品本身是很能抗周期的。

03

护城河是什么

再来看“货”。

2016年之前泡泡玛特还在做潮玩杂货店,店里有家居产品、服装、化妆品、玩具等,跟其他杂货店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店里高8厘米左右的Sonny Angel却能占到营收的三分之一,这是个大爆品了。

即便当时并没有所谓的“潮玩行业”,但这个切实存在的需求引起了王宁的注意。

再加上泡泡玛特与Sonny Angel所属公司有代理上的分歧,而且泡泡玛特已经连续亏损三年了,让王宁和团队“孤注一掷”地All in潮玩,而且是要做自己掌控IP的潮玩。

这其实无意中开创了一个新品类。

当时市场上比较相似的公司都有哪些呢?

像Sonny Angel所属公司日本的多丽梦,它自己的定位是家居杂货品牌,Sonny Angel是作为家居摆件来卖的。

迪士尼也做玩偶,但它主营业务是电影和乐园,通过电影孵化IP。

拥有芭比娃娃的美国公司美泰定位是儿童玩具品牌,特别是小女孩喜欢的洋娃娃;拥有变形金刚的美国公司孩之宝,也做《变形金刚》大电影、动画、漫画。而且他们的玩具是真正可以拿来玩的。

还有日本的三丽鸥,定位是生活方式品牌,以做二次元动漫IP为主,旗下最具代表性的IP就是被称为“东亚女孩的芭比娃娃”的Hello Kitty。

泡泡玛特的潮玩更多是拿来观赏、收藏,并不能像变形金刚和芭比娃娃那样的摆弄着玩。

乐高也可以拿来玩,但乐高是积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IP。

泡泡玛特与这些已有的企业都不同,所以最初几乎没有投资人愿意投,因为不理解,还有人觉得它是把儿童玩具卖给成人。

它其实可以看作是一种微缩、便宜且易得的艺术品玩具。

今天我们去逛展,逛完了意犹未尽,又拿不走,是不是就会随手买个艺术品小模型?所以这些年艺术品文创也特别火。

泡泡玛特签约了王信明、龙家升、熊喵等潮流艺术家,把他们的作品拿去建模,然后用钢做成磨具,后面就是注塑、打磨、上色等等,经过一系列工序做成产品,通过自己掌控的各大渠道使其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它其实遵循了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把高级、昂贵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改造,使之廉价且易得,从而能在大众中更广泛传播。

王宁做了一个类比:

那些艺术家就好比几百年前全世界最好的钢琴家、小提琴家,他们的商业模式是在最贵的剧院卖最贵的门票给几十个人听。唱片公司的模式是把歌手的音乐录下来,卖到全世界,把音乐大众化。

接下来,泡泡玛特用了“盲盒”这一方式将新人群对潮玩这个新品类的需求一下子引爆。

盲盒早在泡泡玛特推广之前就在日本流行了,不是新事物。它激发了人性深处的收藏癖,开盲盒那一刻,有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刺激、期待与兴奋在这一刻交织。

曾有社会学家将人的追求概括为三种:舒适、牛X和刺激。

舒适就是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饥寒交迫,今天已经不成问题。满足之后人就会感到空虚无聊,就追求后两者,牛X就是追求更广泛的被承认,炫耀自己;刺激就是兴奋感。

消费本身就能带来刺激,开盲盒使这种感觉加倍。而且潮玩具有非常强的可晒性,你如果抽到盲盒里的隐藏款,就是幸运的,可以跟人炫耀,发在各大社交平台。

这使得泡泡玛特具备了合法成瘾性,而这种类型的产品有个特点就是用户留存比较高,比如网络游戏、电子烟。

除了开创了新品类、提前进行IP布局、产品具备合法成瘾性之外,泡泡玛特还有个护城河,那就是这个市场相比其他市场足够小。

市场足够小为什么是护城河?

泡泡玛特创立早期,潮玩不算是个行业,大家都觉得这个市场小,比起炙手可热的“可联网+”根本不值得一提,而且还是被电商不断挤压的线下,所以泡泡玛特一度很难拿到投资。

但这也避免了大量竞争对手的涌入,王宁在回忆这段历程时提到:

当然我觉得也很幸运,因为大家看不懂,自然也不会去投我们的竞争对手。

这些年潮玩市场迅速发展,但相比其他赛道仍然不大,国内很长时间里大概率也只能容纳这一家千亿市值的企业。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布鲁斯·格林沃尔德在《竞争优势:透视企业护城河》中认为,虽然我们分析竞争战略时常用波特的“五力模型”(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公司间的竞争),但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是进入壁垒,如果行业没有进入壁垒,那大量竞争对手瞬间就把市场瓜分了。

进入壁垒高低主要看三个标准:

行业中是否有市场份额稳定、长期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如果有,说明行业在位者有能力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新进入者难以进入。

行业中企业进入和退出的情况是否频繁?如果不频繁,说明行业有一定门槛,新企业难以轻易进入。

支配地位的企业是否持续保持高利润?如果有,说明竞争优势已经转化成了实际的收益,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小区域、小市场的“局部霸主”最容易获得高进入壁垒。比如人口几万的偏远小镇,只能支撑一家大型商店,如果再来一家,那么两家商店都没有足够的客流来支持自身的盈利,新来的就没有能力挤走原有的,所以就几乎不会有新来的,这里的大型商店就能不断锁定客户,获得高进入壁垒。

一些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品牌,包括沃尔玛,其实就是不断从小市场开掘,他们的竞争优势并不是全国性的,而是由一块块区域优势组合起来的。

竞争优势和高进入壁垒从本质上来说是局部的和特定的,而不是普遍的和分散的。

04

开店是细节积累

“场”指的是消费场景和销售渠道。

2012年中国曾有一场王健林与马云的亿元“赌局”。

王健林称,“到2022年,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到50%,我给马云一个亿。如果没到,他还我一个亿”。

尽管几年后王健林称这场赌局只是个笑话,并着手布局万达电商,后万达电商昙花一现,王健林与电商从此绝缘。

时至今日,线上销售仍只占到社会零售额的30%左右,线上与线下融合得也更深了。

但在2012年前后,正是互联网高歌猛进之时,很多人都觉得线下没希望了,不懂互联网和电商就意味着不懂未来。

但广告学专业出身的王宁却对线下有种执念,他认为做品牌不是在卖货,而是在卖文化,而这就要有真正的体验感。

而且他认为线上的门店包装太容易被模仿了,可以找个同样的设计师做出同样的门店风格,不利于新品牌的打造。

相比之下,线下直营门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和服务能更好地传递品牌文化,给人一种“包裹感”。

开线下门店其实是无数次迭代和无数细节积累的过程。比如在什么地方开店,每天谁来开门、谁去关门,谁来收钱、钱放在哪儿,货怎么摆、怎么配货,店里怎么服务。这些财务的流程、货的流程、服务的流程,标准怎么统一,甚至还有卫生怎么来打扫,谁监督、怎么监督。

还有,泡泡玛特有近万个SKU,近百个IP,门店要怎么通过动线设计和展柜摆放来向消费者传递一种节奏感,而不是让人进店之后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逛起。怎么通过门店去传递“情感”这种感受上的东西,毕竟泡泡玛特是非实用产品。

这些都需要强执行力和不断的摸索和调试。《因为独特》这本书里记录了在泡泡玛特去年的年终复盘会上,王宁除了盯大事之外,还时不时关注到一些门店的细节问题,比如门店里灯坏了的维修流程问题——2023年泡泡玛特线下门店超过4000起的维修案例中,灯具维修占到了1264起。

对于线下门店来说,选址至关重要,选好了营业额就高,租金就不是问题,而且还能起到品牌宣传的作用,选不好则会导致店铺关闭,带来损失。

嘉御资本创始人卫哲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王宁有一次向他请教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相比厉害在哪。

卫哲认为互联网的试错成本非常低,比如淘宝购物按钮是放左边还是放右边?蓝颜色好看还是红颜色好看?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就ab测试,100万消费者放左边,100万消费者放右边,试试就知道了。但线下的试错成本就很高。

后来王宁就去解决试错成本低的问题,在选址前先在中意的地方放一些自动贩卖机(机器人商店)、快闪店做测试,再来决定选址,这样开店的成功率就变高了。

这里多插一句,泡泡玛特在IP开发过程中其实也解决了试错成本的问题。在北京、上海每年举办的潮流玩具展中,它会给一些还没出名的IP设计师定制一些小玩偶,现场调研哪些卖得好、卖得快,让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然后决定签约哪些艺术家。

虎嗅的报道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泡泡玛特门店总数为480个,其中港澳台及海外门店数为106个。此外,还有2000多机器人商店。

泡泡玛特在拓店过程中非常谨慎,今年上半年在内地仅新开20家门店,在海外也从未有一年拓店超过30家的时候。

最后

虽然泡泡玛特目前的主营业务是零售,但也在试水新业务,比如乐园、游戏和积木。外界对泡泡玛特的评价也从“中国三丽鸥”、“中国万代”到“中国迪士尼”。

但泡泡玛特与这些都是不同的。

今年第一篇商业分析之所以选择泡泡玛特,不是因为其业绩和股价,而是因为它足够独特,正如那本书的名字。

它让我们看到了小品类也能做到千亿市值,不追风口也能“独美”,慢节奏也能取得快增长......

经历了这几年各行各业疯狂的内卷和价格战,“独特性”应该是接下来每个公司都要考虑的话题。当然每个人也要考虑,不做批量生产的NPC。

多一些独特,少一些内卷。

登录 | 注册

台湾年轻人,疯抢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反常识”下的合理性

泡泡玛特出海,如何走出舒适区?

非典型出海之潮玩:泡泡玛特们能走多远

泡泡玛特,越来越像名创优品了

泡泡玛特要成“中国版迪士尼”?

2024抖音美妆TOP20出炉,国货11席,最高超65亿

回到顶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