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高质量” 央企积极谋划新一年发展改革工作

证券时报

2周前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一调整将促进企业更加关注销售、服务带来的收入,积极主动压降应收,从而提高经营质量,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循环。...中国中化2025年工作会议从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作出提升发展质效,助力稳增长的安排。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相继召开,对2025年国资央企的发展改革工作进行部署。近日,部分中央企业召开会议,改革质效“两手抓”,锚定“高质量”,谋划2025年工作任务。

谋发展:抓质效、稳增长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国资央企要更好发挥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提出,国资央企要结合实际细化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以中央企业的稳增长助力稳预期、强信心。

中国中化2025年工作会议从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作出提升发展质效,助力稳增长的安排。一方面,盘活存量,深化提升卓越运营能力,系统推进提质增效工作。另一方面,做优增量,强化战略顶层设计,持续提升投资效能,聚焦精准有效投资,推动项目投产达效。

中建集团2025年改革深化提升研讨会暨2025年务虚会从传统主业和新兴业务两方面进行了布置。中建集团提出,传统主业是企业发展的“压舱石”,要提升集成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塑强主业优势。具体来看,房建业务要稳住基本盘,基建业务要更好发挥“顶梁柱”作用,勘察设计业务要在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子,综合投资业务要回归投资业务本质,房地产业务要做好存货去化和差异化发展。新兴业务培育则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开拓。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对“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进行了个别优化,用“营业收现率”替换“营业现金比率”。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一调整将促进企业更加关注销售、服务带来的收入,积极主动压降应收,从而提高经营质量,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循环。

抓改革:紧盯“三个明显成效”目标

2025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决战决胜之年。“三个明显成效”目标是否达成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三个明显成效”目标包括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

胡迟表示,功能性改革和机制性改革是本轮国企改革划分改革任务的新方式,与之前相比,本轮改革更加注重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作为中国机械工业的龙头企业,国机集团2025年工作会议提出,将切实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强化前瞻性技术预研,注重技术驱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设立和发展。

中国中化则表示,将主动发挥核心功能,持之以恒打赢种业翻身仗,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有力推动雄安疏解。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都谈到将推动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谈到,要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依托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等核心业务,梯次布局非金属材料产业体系,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积极作为。在集团2024年投资工作会上,中国建材股份执行董事、总裁魏如山表示,下阶段将强化战略引领,推动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和优势业务集中。

优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纵深推进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提出,推进2025年国企改革和谋划新一轮改革任务都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战略部署,其中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明确部署和要求,涉及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明晰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等诸多方面。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杜国功在署名文章中表示,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一段时间以来,“2025年底前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的目标要求备受关注。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看来,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和分配)改革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要全面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真正按市场机制办事。接下来,以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等改革进展值得期待。

国机集团表示,将切实抓好深化改革和管理提升,健全重点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多家中央企业都谈到,2025年将进一步完善机制,“一企一策”授权增强子企业活力。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一调整将促进企业更加关注销售、服务带来的收入,积极主动压降应收,从而提高经营质量,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循环。...中国中化2025年工作会议从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作出提升发展质效,助力稳增长的安排。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相继召开,对2025年国资央企的发展改革工作进行部署。近日,部分中央企业召开会议,改革质效“两手抓”,锚定“高质量”,谋划2025年工作任务。

谋发展:抓质效、稳增长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国资央企要更好发挥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提出,国资央企要结合实际细化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以中央企业的稳增长助力稳预期、强信心。

中国中化2025年工作会议从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作出提升发展质效,助力稳增长的安排。一方面,盘活存量,深化提升卓越运营能力,系统推进提质增效工作。另一方面,做优增量,强化战略顶层设计,持续提升投资效能,聚焦精准有效投资,推动项目投产达效。

中建集团2025年改革深化提升研讨会暨2025年务虚会从传统主业和新兴业务两方面进行了布置。中建集团提出,传统主业是企业发展的“压舱石”,要提升集成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塑强主业优势。具体来看,房建业务要稳住基本盘,基建业务要更好发挥“顶梁柱”作用,勘察设计业务要在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子,综合投资业务要回归投资业务本质,房地产业务要做好存货去化和差异化发展。新兴业务培育则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开拓。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对“一利五率”经营指标体系进行了个别优化,用“营业收现率”替换“营业现金比率”。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一调整将促进企业更加关注销售、服务带来的收入,积极主动压降应收,从而提高经营质量,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循环。

抓改革:紧盯“三个明显成效”目标

2025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决战决胜之年。“三个明显成效”目标是否达成是检验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三个明显成效”目标包括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

胡迟表示,功能性改革和机制性改革是本轮国企改革划分改革任务的新方式,与之前相比,本轮改革更加注重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作为中国机械工业的龙头企业,国机集团2025年工作会议提出,将切实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强化前瞻性技术预研,注重技术驱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设立和发展。

中国中化则表示,将主动发挥核心功能,持之以恒打赢种业翻身仗,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有力推动雄安疏解。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都谈到将推动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谈到,要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促进存量资产盘活和低效无效资产处置,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近年来,中国建材集团依托基础建材、新材料、工程技术服务等核心业务,梯次布局非金属材料产业体系,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等方面积极作为。在集团2024年投资工作会上,中国建材股份执行董事、总裁魏如山表示,下阶段将强化战略引领,推动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和优势业务集中。

优机制: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纵深推进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4年第四次专题推进会提出,推进2025年国企改革和谋划新一轮改革任务都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战略部署,其中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明确部署和要求,涉及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明晰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等诸多方面。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杜国功在署名文章中表示,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一段时间以来,“2025年底前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的目标要求备受关注。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看来,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和分配)改革是国企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要全面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真正按市场机制办事。接下来,以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等改革进展值得期待。

国机集团表示,将切实抓好深化改革和管理提升,健全重点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多家中央企业都谈到,2025年将进一步完善机制,“一企一策”授权增强子企业活力。

编辑:尹杨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