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真急了

深蓝财经

2周前

自去年以来,蜜雪冰城还推出了高价新品,例如栀香白柚价格7元,厚芋泥奶茶原价8元(调价后9元),芋泥好暖椰原价9元。

没有那场网暴,钟睒睒和农民的那些事可能要尘封很久

平安、光大给高管补薪,一副行长能拿270万!股民炸锅,说好的降薪?

来源 | 财通社

撰文 | 王鑫

2025年第一天,蜜雪冰城打响了新年新茶饮卷上市“第一枪”。

很显然,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日子,吸引了大量眼球,但也凸显了“雪王”上市的焦急。

1

“雪王”打响新年上市第一枪

早在去年初,蜜雪冰城就和古茗同日率先递交港股招股书,然后沪上阿姨加入。而最近,古茗、沪上阿姨均已二次递交,没想到蜜雪冰城憋在后面,是为了发动“元旦攻势”。

和其他新茶饮企业不同,蜜雪冰城一直走的是平价路线,6元左右的平均售价,吸引了大量学生和打工人群,快速成为新茶饮行业头部品牌,被冠以“雪王”之称。

而且,蜜雪冰城聘请的联席保荐人为美银、高盛和瑞银集团,一水的外资天团,这被视为其进一步通过上市加速出海的信号。

从更新后的招股书来看,截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已拥有:

超过45000家门店,为业内唯一一家迈过4万家门槛的连锁企业;

开店至海外11个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及日本);

一年卖出超74亿杯,2024年前三个季度以卖出71亿杯。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按照门店数计,蜜雪冰城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按照终端零售额计,是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现制饮品企业。

业绩方面,蜜雪冰城表现也很亮眼。

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九个月,分别实现收入136亿元、203亿元及187亿元,同比增长31.2%、49.6%及21.2%;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0亿元、32亿元以及35亿元,同比增长5.3%、58.3%及42.3%;

同期,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分别为24亿元、38亿元及51亿元,超过净利润规模。

蜜雪冰城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体现出了强大的上下游议价能力。

2

正被低价策略反噬

亮眼的数据背后,蜜雪冰城也并非高枕无忧。

就在最近,蜜雪冰城“背刺”打工人的消息刷屏,起因在于,原本走平价路线的蜜雪冰城突然宣布提价了。

日前,广州、深圳和北京部分门店在小程序发布公告称,综合门店经营情况,12月16日起堂食/小程序APP饮品(含冰激凌系列)门市价加1元。

这涨价幅度可不小,以招牌的冰鲜柠檬水为例,原价4元,涨价后5元,涨价幅度高达25%,这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吗?

实际上,近两年,在一众原本中高价格带的奶茶们纷纷进入“9.9元时代”之时,反观蜜雪冰城,“低价王者”在一年半内已经悄然涨价了3次,在“不平价”的边缘疯狂试探。

现今简单梳理一家已调价的门店可见,6元以下的饮品占比约24%,7元-9元的饮品占比约67%,10元及以上饮品占比约9%。

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蜜雪冰城还推出了高价新品,例如栀香白柚价格7元,厚芋泥奶茶原价8元(调价后9元),芋泥好暖椰原价9元。

要知道,招股书里明明说好的是“聚焦为消费者提供客单价约6元的产品“。

这也难怪消费者不满,有网友就表示,“9块的蜜雪冰城,那我为什么还要喝蜜雪冰城?”

这些现象的背后,蜜雪冰城暴露了一个问题:低价策略,是否正在反噬其身?

自面世以来,蜜雪冰城通过“低价”占领消费者心智,从而实现万店规模,拥有知名度后又吸引了更多加盟商加入。然而,这种低价策略下,蜜雪冰城却与加盟商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营收主要不是加盟费,而是靠向加盟商卖商品(食材、包材等),2024年前三季度,来自商品销售的收入就高达176亿元,约占总营收的94%。

在加盟模式的驱动之下,蜜雪冰城最终靠赚供应链原料及物料的差价来盈利,因此对蜜雪冰城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多销”,而“薄利”的压力则转嫁给了加盟商来承担。

曾有媒体引用一组数据称,加盟蜜雪冰城,只有30%的门店还有赚钱的可能,50%仅能维持收支平衡,而剩下的就只能关店了。

也因此,蜜雪冰城悄然涨价,也是对上述矛盾的调和,毕竟对于一些一线城市的加盟商而言成本更高,要维持蜜雪冰城原本的低价优势压力可想而知。

3

急于上市背后,机构坐不住了

值得注意的是,蜜雪冰城自2022年启动A股上市失败转向港股以来,耗时已近3年,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从上市进程看,古茗和沪上阿姨抢先在蜜雪冰城之前二次递表,蜜雪冰城肯定是按捺不住的,很显然蜜雪冰城急了。

蜜雪冰城再度冲刺资本市场,背后也少不了投资机构的推动和“施压”,这些投资机构都想早点套现和计划退出。

蜜雪冰城在2020年12月完成早期融资,估值约233亿元,吸引了包括万店投资、美团旗下的龙珠资本、高瓴资本和中信加入。

此后部分机构加投,但蜜雪冰城估值却下降了,对他们而言,上市也许是逢高套现最好的路径。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自去年以来,蜜雪冰城还推出了高价新品,例如栀香白柚价格7元,厚芋泥奶茶原价8元(调价后9元),芋泥好暖椰原价9元。

没有那场网暴,钟睒睒和农民的那些事可能要尘封很久

平安、光大给高管补薪,一副行长能拿270万!股民炸锅,说好的降薪?

来源 | 财通社

撰文 | 王鑫

2025年第一天,蜜雪冰城打响了新年新茶饮卷上市“第一枪”。

很显然,这是一个别出心裁的日子,吸引了大量眼球,但也凸显了“雪王”上市的焦急。

1

“雪王”打响新年上市第一枪

早在去年初,蜜雪冰城就和古茗同日率先递交港股招股书,然后沪上阿姨加入。而最近,古茗、沪上阿姨均已二次递交,没想到蜜雪冰城憋在后面,是为了发动“元旦攻势”。

和其他新茶饮企业不同,蜜雪冰城一直走的是平价路线,6元左右的平均售价,吸引了大量学生和打工人群,快速成为新茶饮行业头部品牌,被冠以“雪王”之称。

而且,蜜雪冰城聘请的联席保荐人为美银、高盛和瑞银集团,一水的外资天团,这被视为其进一步通过上市加速出海的信号。

从更新后的招股书来看,截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已拥有:

超过45000家门店,为业内唯一一家迈过4万家门槛的连锁企业;

开店至海外11个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及日本);

一年卖出超74亿杯,2024年前三个季度以卖出71亿杯。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按照门店数计,蜜雪冰城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按照终端零售额计,是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现制饮品企业。

业绩方面,蜜雪冰城表现也很亮眼。

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九个月,分别实现收入136亿元、203亿元及187亿元,同比增长31.2%、49.6%及21.2%;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0亿元、32亿元以及35亿元,同比增长5.3%、58.3%及42.3%;

同期,经营活动现金净额分别为24亿元、38亿元及51亿元,超过净利润规模。

蜜雪冰城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还体现出了强大的上下游议价能力。

2

正被低价策略反噬

亮眼的数据背后,蜜雪冰城也并非高枕无忧。

就在最近,蜜雪冰城“背刺”打工人的消息刷屏,起因在于,原本走平价路线的蜜雪冰城突然宣布提价了。

日前,广州、深圳和北京部分门店在小程序发布公告称,综合门店经营情况,12月16日起堂食/小程序APP饮品(含冰激凌系列)门市价加1元。

这涨价幅度可不小,以招牌的冰鲜柠檬水为例,原价4元,涨价后5元,涨价幅度高达25%,这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吗?

实际上,近两年,在一众原本中高价格带的奶茶们纷纷进入“9.9元时代”之时,反观蜜雪冰城,“低价王者”在一年半内已经悄然涨价了3次,在“不平价”的边缘疯狂试探。

现今简单梳理一家已调价的门店可见,6元以下的饮品占比约24%,7元-9元的饮品占比约67%,10元及以上饮品占比约9%。

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蜜雪冰城还推出了高价新品,例如栀香白柚价格7元,厚芋泥奶茶原价8元(调价后9元),芋泥好暖椰原价9元。

要知道,招股书里明明说好的是“聚焦为消费者提供客单价约6元的产品“。

这也难怪消费者不满,有网友就表示,“9块的蜜雪冰城,那我为什么还要喝蜜雪冰城?”

这些现象的背后,蜜雪冰城暴露了一个问题:低价策略,是否正在反噬其身?

自面世以来,蜜雪冰城通过“低价”占领消费者心智,从而实现万店规模,拥有知名度后又吸引了更多加盟商加入。然而,这种低价策略下,蜜雪冰城却与加盟商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营收主要不是加盟费,而是靠向加盟商卖商品(食材、包材等),2024年前三季度,来自商品销售的收入就高达176亿元,约占总营收的94%。

在加盟模式的驱动之下,蜜雪冰城最终靠赚供应链原料及物料的差价来盈利,因此对蜜雪冰城而言真正需要的是“多销”,而“薄利”的压力则转嫁给了加盟商来承担。

曾有媒体引用一组数据称,加盟蜜雪冰城,只有30%的门店还有赚钱的可能,50%仅能维持收支平衡,而剩下的就只能关店了。

也因此,蜜雪冰城悄然涨价,也是对上述矛盾的调和,毕竟对于一些一线城市的加盟商而言成本更高,要维持蜜雪冰城原本的低价优势压力可想而知。

3

急于上市背后,机构坐不住了

值得注意的是,蜜雪冰城自2022年启动A股上市失败转向港股以来,耗时已近3年,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从上市进程看,古茗和沪上阿姨抢先在蜜雪冰城之前二次递表,蜜雪冰城肯定是按捺不住的,很显然蜜雪冰城急了。

蜜雪冰城再度冲刺资本市场,背后也少不了投资机构的推动和“施压”,这些投资机构都想早点套现和计划退出。

蜜雪冰城在2020年12月完成早期融资,估值约233亿元,吸引了包括万店投资、美团旗下的龙珠资本、高瓴资本和中信加入。

此后部分机构加投,但蜜雪冰城估值却下降了,对他们而言,上市也许是逢高套现最好的路径。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