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2024:新周期的起点

智车科技

5天前

中国自己的创新药biopharma开始成型,如百济神州;后续的第二梯队中,也已经能够清晰看到穿越周期的biotech,它们或通过BD“上岸”,或具备了biopharma初步的模样。

是时候为2024年,画上一个不完美但值得期待的句号了。

站在年末回看这一年,未知与确定共存,失望与希望夹杂,利好与打击交替,在短暂暴涨与无量下跌的背离与分化中,大多数人的感受,仍然一言难尽。

哪怕有过短暂牛市的2024年,整个资本市场展现的仍是,国产创新药坍塌式的萎靡不振,但现在看来,最坏的时刻即将过去。

除了政策层面的利好,美联储的降息周期这些宏观因素,最重要的是,国产创新药惊人的崛起或是自我验证的速度,肉眼可见。

来自中国的创新药打败药王K药,甚至引发了海外的me too和BD热潮;

BD继续爆发,从去年的ADC热潮到今年的双抗热潮,每一步都在见证着,中国创新药的崛起;

中国自免元年的到来,NEWCO模式的崛起;

创新药企商业化造血加速,药企资本运作加速……

万物皆周期,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会沉沦太久。

尽管整个行业依旧未走出阵痛期,但是,伴随着旧有压制逻辑的逐渐削弱,和新生增量逻辑的持续支撑,处于严重超跌状态的创新药,已经在2024年里诞生一批双击上涨的企业。

种种信号都在集中反应,当我们将视野进一步拉长,2024年无疑是一轮新周期的起点。

/ 01 / 存量与增量

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它使得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它使得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

2024年的创新药,就经历了这样的来回摆动。

站在整体层面来看,由于较高点已回调超过三年,在超跌背景下,市场对创新药困境反转的预期颇为高涨。9月底以来的躁动,更是让大家燃起了牛市的渴望,但10月份的突变,又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预期中的“否极泰来”并未真正到来,经过一年的演绎,医药板块估值依旧处于非常有性价比的区间,涨幅依旧在所有行业中,处于倒数第一。

显然,尽管政策的利好不断,从顶层的全产业链条,再到北上广各地的分链条政策,但是市场的信心并未彻底修复。

短暂乐观后,悲观与焦虑,弥漫依旧着整个市场。

不过,当我们置身行业层面,会发现,分化与反转的趋势早已形成。

市场悲观的同时,大牛股已经重新成为话题。这是过去两年中,所有人不敢想的。

数据最具说服力。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31日,港股、A股创新药企的中位涨跌幅为-19.7%,涨幅TOP10的中位数为57.9%,其中涨幅最高的为云顶新耀,达132.6%;跌幅TOP10的中位数为51.3%,最惨的北海康成,年内跌去了85.4%。

如果拉长时间看,这种分化更为明显。氨基君统计了十多家IPO市值在100亿港币左右的港股18A公司,它们大多是在2020年-2021年期间上市,在过去几年的熊市中,整体表现并不好。

这些公司起点相似、面对的外部挑战也大同小异,但如今,内里的差异却越来越大。有的公司从100亿市值涨到接近400亿,有的公司则从100亿跌成4亿。

短短2-3年时间,当初IPO市值相差不大的公司,如今已是接近百倍的市值差异。

有人能够凤凰涅槃,有人却只能在寒冬中沉沦甚至消失,这背后,固然有诸多外因的困扰,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与企业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因。

/ 02 / 困境反转与分层

股价层面的表现,离不开情绪的左右,但归根结底,还是由基本面或是产业层面驱动的。

换句话说,大牛股的出现,核心在于这些企业,并没有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莫测而发展停滞。相反,我们能看到的是,它们通过自身努力,或达成重磅BD,彻底扭转困局;或如期甚至超预期交出一份商业化答卷,走出低谷;或用实力向全世界证明,没人可以在轻视中国创新药。

典型如云顶新耀以及亚盛医药。前者全年涨幅超130%,相较2022年10月份最低点5.98港元/股,股价涨幅超700%。过去一年,云顶新耀正式走上商业化快车道,2023年公司营收1.26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3.02亿元,预计全年达7亿元。

年底,其重磅产品耐赋康正式进入医保目录、在多款商业化产品的加持下,将保持营收高增长态势;同时,其也在加速自研的步伐,潜在BD预期进一步推动市场长期预期的走高。

在这种业绩正反馈中,云顶新耀走出低谷,开启业绩、估值双击。

亚盛医药则是依靠第三代BCR-ABL TKI药物耐立克达成的重磅BD,一举打消了市场对其资金、管理层等多方面的质疑。其股价全年涨幅超70%,相较2022年5月份最低点11.16港元/股,股价涨幅超300%。

6月份,武田制药以创下了国产小分子药物对外BD的新纪录的13亿美元,获得耐立克海外权益。武田预期,这会是一款年销售峰值达到2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

在国内,得益于医保的支持,耐立克放量逻辑扎实;而随着与武田的BD合作,耐立克的海外轨迹也变得愈发清晰,亚盛医药也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这些大牛股过去一年的表现,再次提醒我们,任何时候,寒冬不会改变优质创新药企的发展轨迹。它们只会争分夺秒,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

当然,有人加速突围的同时,也有人依旧向下,正如前文所说,分化日益明显。

长远来看,分化仍将继续。不仅是资本越来越挑剔,就连全链条支持政策真正利好的,也只会是具备创新力的企业,如过去般整体受益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

另外,如果统计A股、港股、美股医药公司的市值分布,会发现,A股医药股中前5%与后80%公司的市值贡献相差不大,都是30%左右,而美股医药股里前5%贡献了超80%的市值,后80%的公司只贡献了不到4%的市值,超20倍的市值差距。

本质上,这是因为美股创新药生态更成熟,biopharmbigpharm“含量”更高。正如所谓铁打的大药企,流水的biotech。

回到国内来说,这种分层也必不可免。经过寒冬周期检验后,创新药的竞争格局已经明朗,头部及准头部均不存在太大争议。尽管创新研发风险不变,但它们不会陷入向下螺旋。

中国自己的创新药biopharma开始成型,如百济神州;后续的第二梯队中,也已经能够清晰看到穿越周期的biotech,它们或通过BD“上岸”,或具备了biopharma初步的模样。

/ 03 / 向好的创新生态与新周期

创新药领域有着充分的竞争、广阔的前景,跌宕起伏,实属正常。经过泡沫出清后,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目前来看,尽管严寒依旧,但整个生态无疑是在不断向好的:融资难但是BD成为了很好的补充, IPO难但是并购开始升温了,出海难但是NEWCO走出来了。

具体而言,由于2022年以来的资本寒冬,一级市场上演“融资悬崖”。根据医药魔方数据,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金额2020年为835亿元、2021年为985亿元,2022年、2023年下降到497亿元、348亿元,2024年进一步降至277亿元。

这让很多创新药企陷入资金荒。资本出手愈发谨慎,在这种情况下,BD成为了很好的补充。

根据华泰证券统计的数据,截至11月18日,国产国产创新药对外BD数量达71起,同比增长16%,总金额达40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同期,国产创新药对外BD在全球BD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达14%,总金额占比达30%,中国已成全球创新药重要玩家。

这些数字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创新药融资结构的改变。同时,国产创新药BD和MA首付款收入已达62.7亿美元,反超同期39.8亿美元的创新药企业投融资金额。

通过license out间接完成融资,这既是创新药企在寒冬中几乎仅有的选择,也表明,中国市场作为创新药研发的新锐力量逐渐得到认可。

二级市场也与一级市场高度同频,且波动幅度更大,2024年融资金额不仅大幅低于2018年,而且几乎找不出一个规模较大的成功发行。

IPO路径收窄,上市节奏放缓,产业整合并购步伐却显著加快。2024年以来,国药集团私有化中国中药、复星医药收购复宏汉霖、华润三九控股天士力、石药集团入主景峰医药、药师帮收购一块医药,还有跨国药企也在加速并购国内药企,一系列案例释放出强烈的行业整合信号。

而在水面下,势必还有太多的买卖双方正在接触。毕竟,对买方来说,现在无疑是交易的好时节。2025年,这种趋势或将继续加速。

出海依旧艰难,尤其是在钱紧的年代。同时,为了价值更大化,NewCo模式成了国内药企出海的创新探索。

这在海外并不是新模式,但在国内算是新事物。它的兴起,必然离不开榜样的带头作用,也就是恒瑞医药那笔60亿美元的交易。

本质是中国创新药产业逐步成熟的体现。随着行业的进化,国产分子有能力做得更好,所以能够选择不进行单纯的BD,而是通过更为复杂的NewCo模式,与交易方“讨价还价”。

通过NewCo模式,借船出海的同时,获得陪伴自己的优秀成果在全球快速成长的机会。

万物皆周期。

尽管今年以来创新药熊途漫漫,但不会改变整个行业奔腾向前的趋势。从ADC到双抗,从肿瘤到自免,从biotech到pharma,技术、商业化、出海突破不断,谈及创新药,没人可以在忽视中国。

风险集中释放后,一个完整的调整周期,缓缓告一段落。各种信号都在集中反应,新周期启航了。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而每一次重复都不简单。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选择前行。

/ 04 / 总结

世界并非线性运行、波动是发展的必然。对于那些无法被预知的随机波动,可能需要坦然接纳;对于那些能被有效研究的强规律性的周期性波动,可以更积极地共处。

当然,市场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新周期如何演绎,还有种种不可知、不可控因素。

站在2024年尾,我们可以预见一系列的变化。挑战依旧存在,而越来越多企业也将持续拿出临床、商业化乃至出海层面的里程碑,带动整个产业持续向上,让市场看到希望、恢复信心。

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我们既充满期待,又心怀敬畏。

原文标题 : 创新药2024:新周期的起点

中国自己的创新药biopharma开始成型,如百济神州;后续的第二梯队中,也已经能够清晰看到穿越周期的biotech,它们或通过BD“上岸”,或具备了biopharma初步的模样。

是时候为2024年,画上一个不完美但值得期待的句号了。

站在年末回看这一年,未知与确定共存,失望与希望夹杂,利好与打击交替,在短暂暴涨与无量下跌的背离与分化中,大多数人的感受,仍然一言难尽。

哪怕有过短暂牛市的2024年,整个资本市场展现的仍是,国产创新药坍塌式的萎靡不振,但现在看来,最坏的时刻即将过去。

除了政策层面的利好,美联储的降息周期这些宏观因素,最重要的是,国产创新药惊人的崛起或是自我验证的速度,肉眼可见。

来自中国的创新药打败药王K药,甚至引发了海外的me too和BD热潮;

BD继续爆发,从去年的ADC热潮到今年的双抗热潮,每一步都在见证着,中国创新药的崛起;

中国自免元年的到来,NEWCO模式的崛起;

创新药企商业化造血加速,药企资本运作加速……

万物皆周期,真正优秀的企业,不会沉沦太久。

尽管整个行业依旧未走出阵痛期,但是,伴随着旧有压制逻辑的逐渐削弱,和新生增量逻辑的持续支撑,处于严重超跌状态的创新药,已经在2024年里诞生一批双击上涨的企业。

种种信号都在集中反应,当我们将视野进一步拉长,2024年无疑是一轮新周期的起点。

/ 01 / 存量与增量

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它使得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它使得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

2024年的创新药,就经历了这样的来回摆动。

站在整体层面来看,由于较高点已回调超过三年,在超跌背景下,市场对创新药困境反转的预期颇为高涨。9月底以来的躁动,更是让大家燃起了牛市的渴望,但10月份的突变,又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预期中的“否极泰来”并未真正到来,经过一年的演绎,医药板块估值依旧处于非常有性价比的区间,涨幅依旧在所有行业中,处于倒数第一。

显然,尽管政策的利好不断,从顶层的全产业链条,再到北上广各地的分链条政策,但是市场的信心并未彻底修复。

短暂乐观后,悲观与焦虑,弥漫依旧着整个市场。

不过,当我们置身行业层面,会发现,分化与反转的趋势早已形成。

市场悲观的同时,大牛股已经重新成为话题。这是过去两年中,所有人不敢想的。

数据最具说服力。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31日,港股、A股创新药企的中位涨跌幅为-19.7%,涨幅TOP10的中位数为57.9%,其中涨幅最高的为云顶新耀,达132.6%;跌幅TOP10的中位数为51.3%,最惨的北海康成,年内跌去了85.4%。

如果拉长时间看,这种分化更为明显。氨基君统计了十多家IPO市值在100亿港币左右的港股18A公司,它们大多是在2020年-2021年期间上市,在过去几年的熊市中,整体表现并不好。

这些公司起点相似、面对的外部挑战也大同小异,但如今,内里的差异却越来越大。有的公司从100亿市值涨到接近400亿,有的公司则从100亿跌成4亿。

短短2-3年时间,当初IPO市值相差不大的公司,如今已是接近百倍的市值差异。

有人能够凤凰涅槃,有人却只能在寒冬中沉沦甚至消失,这背后,固然有诸多外因的困扰,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与企业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因。

/ 02 / 困境反转与分层

股价层面的表现,离不开情绪的左右,但归根结底,还是由基本面或是产业层面驱动的。

换句话说,大牛股的出现,核心在于这些企业,并没有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莫测而发展停滞。相反,我们能看到的是,它们通过自身努力,或达成重磅BD,彻底扭转困局;或如期甚至超预期交出一份商业化答卷,走出低谷;或用实力向全世界证明,没人可以在轻视中国创新药。

典型如云顶新耀以及亚盛医药。前者全年涨幅超130%,相较2022年10月份最低点5.98港元/股,股价涨幅超700%。过去一年,云顶新耀正式走上商业化快车道,2023年公司营收1.26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3.02亿元,预计全年达7亿元。

年底,其重磅产品耐赋康正式进入医保目录、在多款商业化产品的加持下,将保持营收高增长态势;同时,其也在加速自研的步伐,潜在BD预期进一步推动市场长期预期的走高。

在这种业绩正反馈中,云顶新耀走出低谷,开启业绩、估值双击。

亚盛医药则是依靠第三代BCR-ABL TKI药物耐立克达成的重磅BD,一举打消了市场对其资金、管理层等多方面的质疑。其股价全年涨幅超70%,相较2022年5月份最低点11.16港元/股,股价涨幅超300%。

6月份,武田制药以创下了国产小分子药物对外BD的新纪录的13亿美元,获得耐立克海外权益。武田预期,这会是一款年销售峰值达到2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

在国内,得益于医保的支持,耐立克放量逻辑扎实;而随着与武田的BD合作,耐立克的海外轨迹也变得愈发清晰,亚盛医药也迎来了全新的局面。

这些大牛股过去一年的表现,再次提醒我们,任何时候,寒冬不会改变优质创新药企的发展轨迹。它们只会争分夺秒,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

当然,有人加速突围的同时,也有人依旧向下,正如前文所说,分化日益明显。

长远来看,分化仍将继续。不仅是资本越来越挑剔,就连全链条支持政策真正利好的,也只会是具备创新力的企业,如过去般整体受益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

另外,如果统计A股、港股、美股医药公司的市值分布,会发现,A股医药股中前5%与后80%公司的市值贡献相差不大,都是30%左右,而美股医药股里前5%贡献了超80%的市值,后80%的公司只贡献了不到4%的市值,超20倍的市值差距。

本质上,这是因为美股创新药生态更成熟,biopharmbigpharm“含量”更高。正如所谓铁打的大药企,流水的biotech。

回到国内来说,这种分层也必不可免。经过寒冬周期检验后,创新药的竞争格局已经明朗,头部及准头部均不存在太大争议。尽管创新研发风险不变,但它们不会陷入向下螺旋。

中国自己的创新药biopharma开始成型,如百济神州;后续的第二梯队中,也已经能够清晰看到穿越周期的biotech,它们或通过BD“上岸”,或具备了biopharma初步的模样。

/ 03 / 向好的创新生态与新周期

创新药领域有着充分的竞争、广阔的前景,跌宕起伏,实属正常。经过泡沫出清后,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目前来看,尽管严寒依旧,但整个生态无疑是在不断向好的:融资难但是BD成为了很好的补充, IPO难但是并购开始升温了,出海难但是NEWCO走出来了。

具体而言,由于2022年以来的资本寒冬,一级市场上演“融资悬崖”。根据医药魔方数据,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金额2020年为835亿元、2021年为985亿元,2022年、2023年下降到497亿元、348亿元,2024年进一步降至277亿元。

这让很多创新药企陷入资金荒。资本出手愈发谨慎,在这种情况下,BD成为了很好的补充。

根据华泰证券统计的数据,截至11月18日,国产国产创新药对外BD数量达71起,同比增长16%,总金额达405亿美元,同比增长54%。同期,国产创新药对外BD在全球BD中的项目数量占比达14%,总金额占比达30%,中国已成全球创新药重要玩家。

这些数字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创新药融资结构的改变。同时,国产创新药BD和MA首付款收入已达62.7亿美元,反超同期39.8亿美元的创新药企业投融资金额。

通过license out间接完成融资,这既是创新药企在寒冬中几乎仅有的选择,也表明,中国市场作为创新药研发的新锐力量逐渐得到认可。

二级市场也与一级市场高度同频,且波动幅度更大,2024年融资金额不仅大幅低于2018年,而且几乎找不出一个规模较大的成功发行。

IPO路径收窄,上市节奏放缓,产业整合并购步伐却显著加快。2024年以来,国药集团私有化中国中药、复星医药收购复宏汉霖、华润三九控股天士力、石药集团入主景峰医药、药师帮收购一块医药,还有跨国药企也在加速并购国内药企,一系列案例释放出强烈的行业整合信号。

而在水面下,势必还有太多的买卖双方正在接触。毕竟,对买方来说,现在无疑是交易的好时节。2025年,这种趋势或将继续加速。

出海依旧艰难,尤其是在钱紧的年代。同时,为了价值更大化,NewCo模式成了国内药企出海的创新探索。

这在海外并不是新模式,但在国内算是新事物。它的兴起,必然离不开榜样的带头作用,也就是恒瑞医药那笔60亿美元的交易。

本质是中国创新药产业逐步成熟的体现。随着行业的进化,国产分子有能力做得更好,所以能够选择不进行单纯的BD,而是通过更为复杂的NewCo模式,与交易方“讨价还价”。

通过NewCo模式,借船出海的同时,获得陪伴自己的优秀成果在全球快速成长的机会。

万物皆周期。

尽管今年以来创新药熊途漫漫,但不会改变整个行业奔腾向前的趋势。从ADC到双抗,从肿瘤到自免,从biotech到pharma,技术、商业化、出海突破不断,谈及创新药,没人可以在忽视中国。

风险集中释放后,一个完整的调整周期,缓缓告一段落。各种信号都在集中反应,新周期启航了。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而每一次重复都不简单。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选择前行。

/ 04 / 总结

世界并非线性运行、波动是发展的必然。对于那些无法被预知的随机波动,可能需要坦然接纳;对于那些能被有效研究的强规律性的周期性波动,可以更积极地共处。

当然,市场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新周期如何演绎,还有种种不可知、不可控因素。

站在2024年尾,我们可以预见一系列的变化。挑战依旧存在,而越来越多企业也将持续拿出临床、商业化乃至出海层面的里程碑,带动整个产业持续向上,让市场看到希望、恢复信心。

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我们既充满期待,又心怀敬畏。

原文标题 : 创新药2024:新周期的起点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