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整车产业群,请加微信(gasgoo2015)出示名片
转瞬间,2024接近尾声。这一年,国内车市价格战、淘汰赛……轮番上演,可以说是在“内卷”中前行,在压力下创新突破。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核心关键词,一起回顾下2024年汽车产业所经历的风云变幻及,行业热点及所呈现的趋势走向。
【以旧换新】
政策驱动汽车产销双增,新能源车占比超40%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1-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0.3万辆和27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新车总销量的40.3%,即将在国内市场夺下半壁江山。
车市增长的背后,“以旧换新”促消费政策无疑是第一大功臣。今年4月,商务部等7部门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随后,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中提出,提高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其中,报废符合标准的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是由原来补贴1万元提高至2万元,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的补贴增至1.5万元。
从结果来看,以旧换新政策对于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很明显。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24时,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合计突破500万份,其中,报废更新超244万辆。
汽车以旧换新已经显现了其对于促进汽车消费、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不过,截至12月31日,本轮“以旧换新”政策将告一段落。不少人对2025年车市境况表示担忧,期待政策能够延续或有新的政策出台。
【价格战】
车企全员参战,供应链同步承压
相对于2023年,2024年的价格战来得更早,厮杀也更为激烈,堪称全时段、全方位、无死角。
春节刚过,比亚迪就掀开价格战的序幕,两款荣耀版车型定价下降至8万元以内。随后,理想、小鹏、广汽埃安等品牌纷纷跟进,或调低价格,或给出补贴优惠政策,本质上都是以降价来换取市场份额。
图片来源:比亚迪
与往年不同的是,合资车企和BBA等豪华车企今年纷纷加入“实战”,部分车型更是给出较大降价空间,如曾经15万左右才能买到的丰田卡罗拉,最低降至7.98万元;电动版MINI最低降至14.88万元……
图片来源:车企官方渠道
对于车企而言,价格内卷面临的直接结果就是利润下滑。为了控制成本和平衡财务压力,必然会要求一级供应商降价,或者采取延期支付等措施。而一级供应商为了保证自身运营,就会把风险再转嫁至下一级,之后再传递至三、四级供应商。位于最低端的供应商如果承受不住资金压力,最终面临的局面或许就是退出这场供应游戏。
现今,汽车行业价格战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然而业内的观点也较为一致,那就是短期内价格战不会停歇,或许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平衡车企也供应商之间的良性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格局重塑】
自主品牌份额再拔高,乘用车市占率超65%
价格战升级,科技内卷加剧,正在考验着各大车企的实力与耐力,同时重塑着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中汽协数据显示,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590万辆,同比增长22.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5.1%,销量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9.3个百分点。当中,比亚迪断层式零跑,吉利、奇瑞等紧随其后,理想、问界、零跑等造车新势力也愈发强势。自主品牌整体上扬的背后,除了产品性价比外,跟其在电气化、智能化新技术上的持续渗透,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等亦密切相关。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自主品牌有望将市场份额推进至70%以上,较当前增长约8个百分点,并成为车市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对自主品牌的不断走高,合资品牌压力倍增。据了解,在主要外资品牌中,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韩系品牌销量小幅增长外,其他四大主要品牌销量均呈两位数下降。不过,我们也看到,不少合资企业如上汽大众、宝马等在新技术转型方面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上的销量日渐提升。
在自主的激进和合资的不甘之下,未来市场战事将会持续升级。
【淘汰加剧】
今年初,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开工信中曾表示,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赛的第一年。而这一观点,在今年的车市中得到印证。
今年春节假期后复工首日,高合汽车便传出停工停产消息。此后,北京、广州、成都多地一线核心商圈门店停摆。尽管企业高层极力寻求出路,但回天实属艰难。
哪吒汽车在2024年亦不容乐观,从迟发年终奖到降薪、裁员、停产,原本英姿勃发的造车新势力逐步陷入困顿。今年10月、11月,企业均未公布销量数据。据乘联会数据,今年前10个月,哪吒汽车销量达到8.57万辆,较上年同期下降15.9%。
极越汽车的“闪崩”则极具戏剧性,11月还在高调亮相广州车展,12月中旬就出现原地解散,员工围堵CEO夏一平的风波。最终,还是背后股东百度和吉利出面兜底,为其善后。
百度、吉利关于极越汽车的联合声明
除了以上三家外,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市面在售且在华生产的汽车品牌一共121个,其中有 65个品牌的月均销量都在5000辆以下,濒临危机边缘。
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指出:“单家企业‘闪崩’是偶然,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未来的2-3年,是产业加速发展、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接下来的竞争是全方位无死角的竞争,企业没有短板是基本要求。任何bug,比如缺乏品牌辨识度、产品缺乏特色、不能形成规模、不能持续盈利、不能保障售后服务、组织缺乏效率、信誉崩塌都会成为压垮企业的那根稻草。”
【出海遇阻】
汽车出口增量依旧可观,关税壁垒成为障碍
2024年以来,汽车出口依旧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数据显示,1-11月,汽车出口已达到534.5万辆,同比增长21.2%,占总销量的19.1%。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全球认可,出口产品结构也呈现出从中低端向高端跃升的趋势。
然而,当出口热度一路飙升之时,各种针对性关税壁垒如同一盆盆凉水浇铸而下。
8月,加拿大政府宣布,计划自今年10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附加税,且这项100%的附加税是在现有6.1%的关税基础上额外征收;9月,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产品实施显著的进口关税上调,其中电动汽车的关税增加幅度达到100%。
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加征17%-35.3%的反补贴税,为期五年 ,于当地时间10月30日正式生效。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海外数据库的信息,2023 年中国出口的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中,到达欧洲市场的占比达38%。关税的上涨对不少已经把欧洲视作重要出口市场的中国电动车品牌而言,市场拓展难度陡增。
虽然困难重重,但依旧无法阻止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的决心。我们看到,目前,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奇瑞、长安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车企已计划通过欧洲建厂、成立合资公司、利用现有合作伙伴的产能等本土化手段来避开反补贴关税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企业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如在南美、非洲、中东等地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如此可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保持10%的稳健增长,成为推动整体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反向合资】
外资反向合作,自主角色由“输入者”转向“输出者”
如上所讲,在关税壁垒等障碍下,中国品牌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当中,零跑汽车率先开启了“反向合资”的航道。
5月14日,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合资成立的“零跑国际”正式组建完成。对于合资公司,零跑汽车持有49%的股权,负责提供造车技术;Stellantis集团则持股51%,提供全球市场的资源及影响力。借助Stellantis 集团在全球的分销渠道,零跑国际计划自今年9月起在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希腊和罗马尼亚欧洲9国市场推出零跑汽车。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零跑汽车“反向合资”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品牌在汽车核心技术上的不断成熟,尤其在电气化、智能化技术上的全球领先性。
二三十年前,中国汽车产业引进外资或成立合资,以市场换得技术。而今,越来越多的外资反向寻求与中国车企或Tier1企业展开技术共创合作,如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平台与软件联合开发技术协议,吉利与雷诺共同成立动力总成合资公司,现代汽车与百度签署战略协议,在车道级导航、智能座舱、合规云和生态应用产品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升级。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渐高涨的反向合资合作浪潮中,现有的合资车企合资模式也有所转变,外方对中方更为尊重和信赖,上汽奥迪和上汽大众则是当中的典型代表。
5月20日,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签订合作协议,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联合开发正式启动,双方将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豪华智能电动新车。
11月,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了延长合营合同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合营期延长为55年,至2040年。双方表示将以技术赋能合资企业,也宣布合资公司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的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2.0全新阶段。
图片来源:上汽大众
在乘联会发布的11月厂商零售销量榜显示,TOP10车企中,合资品牌只剩大众和丰田,并且还被头部选手比亚迪等国产品牌拉开一定差距。面对规模庞大的中国车市,以及销量的持续下滑,反向合资合作在未来几年将会持续上演。
【低空经济】
政策加码,车企抢滩
空中“打飞的”、无人机救援⋯⋯随着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低空经济正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尤其是今年以来,低空经济热度攀升,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2024年,在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广东省等省份纷纷响应,推出相应政策。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低空经济发展司是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的职能司局。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面对这一市场蓝海,车企开始竞相发力,纷纷打造飞行汽车。
小鹏汽车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车企,2020年便创立了小鹏汇天,打造智能电动飞行汽车。今年11月广州车展上,小鹏汇天发布了一款名为“陆地航母”的飞行汽车,并完成了全球首次公开载人飞行。小鹏创始人何小鹏表示,飞行汽车将于2026年量产,售价不超过200万元。
图片来源:小鹏汇天
10月18日,在2024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公布了在飞行汽车领域的最新布局进展,并展出了对应原型机。据了解,奇瑞飞行汽车命名为“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主体部分由下方行驶模块、中间的座舱和上方飞行模块三部分组成,机翼则采用了复合翼设计,既有传统固定翼,也有类似直升机的旋翼。
图片来源:奇瑞汽车
12月18日,广汽集团举办飞行汽车品牌暨新产品发布会,正式发布飞行汽车品牌——GOVY高域,其首款复合翼飞行汽车GOVY AirJet也首发亮相。据悉,高域规划在2025年布局生产线并开启预订。
图源:广汽直播
12月21日, 长安汽车与亿航智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飞行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等项目,探索成立未来出行生态科技合资公司。
图片来源:亿航智能
车企相继布局飞行汽车,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大胆探索,也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希望。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低空经济正逐步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具身智能】
拥抱“新风口”,加快人形机器人商业步伐
除了飞行汽车外,具身智能成为了汽车圈竞相追逐的另一“新风口”。据盖世汽车梳理,2024年以来国内已经有近十家车企正在开展具身智能相关布局,其中不乏传统车企巨头。
小鹏汽车除了加码飞行汽车外,在人形机器人方面也开始加速布局。11月6日,小鹏发布自主研发的AI人形机器人Iron,小鹏方面称其有62个全身主动自由度和15个手部可动自由度。
12月26日,广汽集团正式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据悉,GoMate是一款全尺寸的轮足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并且采用了行业首创的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巧妙地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
图片来源:广汽研究院
另外,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日前也在直播间表示,理想汽车100%会做人形机器人,不过节奏不是现在。在其看来,自动驾驶汽车就是最简单的机器人,如果这都没法解决,更别说更复杂的人形机器人。
比亚迪也已经开始为此招兵买马。“比亚迪招聘”官方公众号日前发布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专场招聘信息,宣布面向机器人领域招聘高级算法工程师、高级结构工程师、高级仿真工程师、高级硬件工程师等岗位。
除以上车企外,具了解,长安、奇瑞、上汽、东风等车企也在具身智能方面有所布局。
业界普遍认为,车企在自动驾驶、传感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与人形机器人开发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在供应链上也有大量重叠,且汽车工厂也是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场景,可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商业闭环,加快人形机器人商业步伐。这也意味着,具身智能这一赛道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
总结:
总的来看,2024年充满着竞争与挑战,同时也蕴含着新的活力与生机。2025年将至,以旧换新政策是否会延续,车市是否依旧增长,哪些品牌会被淘汰出局,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兴技术将会进展如何……这些问题留待市场一一解答。不过肯定的是,竞争将会更为激烈,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强化产品和技术外,快速、灵活、准确的战略决策亦至为关键。
小互动
关于2024车市关键词,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
-END-
往期热点
1 | 欧洲11月新车销量微跌,特斯拉Model Y或难卫冕年度畅销车型 |
2 | 加速分化,中国汽车产业迎接更加激烈的2025! |
3 | 51个新能源品牌,过半会出局? |
-----------
盖世汽车整车社群目前已覆盖
工业成本、车企发展、智能制造...
▼▼探索更多▼▼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在看 ”哟~
加入整车产业群,请加微信(gasgoo2015)出示名片
转瞬间,2024接近尾声。这一年,国内车市价格战、淘汰赛……轮番上演,可以说是在“内卷”中前行,在压力下创新突破。接下来,让我们通过核心关键词,一起回顾下2024年汽车产业所经历的风云变幻及,行业热点及所呈现的趋势走向。
【以旧换新】
政策驱动汽车产销双增,新能源车占比超40%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1-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90.3万辆和27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到新车总销量的40.3%,即将在国内市场夺下半壁江山。
车市增长的背后,“以旧换新”促消费政策无疑是第一大功臣。今年4月,商务部等7部门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随后,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中提出,提高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其中,报废符合标准的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的,是由原来补贴1万元提高至2万元,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的补贴增至1.5万元。
从结果来看,以旧换新政策对于汽车消费的拉动作用很明显。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2月9日24时,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合计突破500万份,其中,报废更新超244万辆。
汽车以旧换新已经显现了其对于促进汽车消费、产业发展的重要价值。不过,截至12月31日,本轮“以旧换新”政策将告一段落。不少人对2025年车市境况表示担忧,期待政策能够延续或有新的政策出台。
【价格战】
车企全员参战,供应链同步承压
相对于2023年,2024年的价格战来得更早,厮杀也更为激烈,堪称全时段、全方位、无死角。
春节刚过,比亚迪就掀开价格战的序幕,两款荣耀版车型定价下降至8万元以内。随后,理想、小鹏、广汽埃安等品牌纷纷跟进,或调低价格,或给出补贴优惠政策,本质上都是以降价来换取市场份额。
图片来源:比亚迪
与往年不同的是,合资车企和BBA等豪华车企今年纷纷加入“实战”,部分车型更是给出较大降价空间,如曾经15万左右才能买到的丰田卡罗拉,最低降至7.98万元;电动版MINI最低降至14.88万元……
图片来源:车企官方渠道
对于车企而言,价格内卷面临的直接结果就是利润下滑。为了控制成本和平衡财务压力,必然会要求一级供应商降价,或者采取延期支付等措施。而一级供应商为了保证自身运营,就会把风险再转嫁至下一级,之后再传递至三、四级供应商。位于最低端的供应商如果承受不住资金压力,最终面临的局面或许就是退出这场供应游戏。
现今,汽车行业价格战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然而业内的观点也较为一致,那就是短期内价格战不会停歇,或许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平衡车企也供应商之间的良性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格局重塑】
自主品牌份额再拔高,乘用车市占率超65%
价格战升级,科技内卷加剧,正在考验着各大车企的实力与耐力,同时重塑着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中汽协数据显示,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590万辆,同比增长22.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65.1%,销量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9.3个百分点。当中,比亚迪断层式零跑,吉利、奇瑞等紧随其后,理想、问界、零跑等造车新势力也愈发强势。自主品牌整体上扬的背后,除了产品性价比外,跟其在电气化、智能化新技术上的持续渗透,对用户体验的重视等亦密切相关。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自主品牌有望将市场份额推进至70%以上,较当前增长约8个百分点,并成为车市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对自主品牌的不断走高,合资品牌压力倍增。据了解,在主要外资品牌中,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韩系品牌销量小幅增长外,其他四大主要品牌销量均呈两位数下降。不过,我们也看到,不少合资企业如上汽大众、宝马等在新技术转型方面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上的销量日渐提升。
在自主的激进和合资的不甘之下,未来市场战事将会持续升级。
【淘汰加剧】
今年初,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开工信中曾表示,今年是中国汽车品牌进入“血海”竞争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赛的第一年。而这一观点,在今年的车市中得到印证。
今年春节假期后复工首日,高合汽车便传出停工停产消息。此后,北京、广州、成都多地一线核心商圈门店停摆。尽管企业高层极力寻求出路,但回天实属艰难。
哪吒汽车在2024年亦不容乐观,从迟发年终奖到降薪、裁员、停产,原本英姿勃发的造车新势力逐步陷入困顿。今年10月、11月,企业均未公布销量数据。据乘联会数据,今年前10个月,哪吒汽车销量达到8.57万辆,较上年同期下降15.9%。
极越汽车的“闪崩”则极具戏剧性,11月还在高调亮相广州车展,12月中旬就出现原地解散,员工围堵CEO夏一平的风波。最终,还是背后股东百度和吉利出面兜底,为其善后。
百度、吉利关于极越汽车的联合声明
除了以上三家外,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市面在售且在华生产的汽车品牌一共121个,其中有 65个品牌的月均销量都在5000辆以下,濒临危机边缘。
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指出:“单家企业‘闪崩’是偶然,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未来的2-3年,是产业加速发展、优胜劣汰的关键时期。接下来的竞争是全方位无死角的竞争,企业没有短板是基本要求。任何bug,比如缺乏品牌辨识度、产品缺乏特色、不能形成规模、不能持续盈利、不能保障售后服务、组织缺乏效率、信誉崩塌都会成为压垮企业的那根稻草。”
【出海遇阻】
汽车出口增量依旧可观,关税壁垒成为障碍
2024年以来,汽车出口依旧保持较高增长势头。数据显示,1-11月,汽车出口已达到534.5万辆,同比增长21.2%,占总销量的19.1%。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全球认可,出口产品结构也呈现出从中低端向高端跃升的趋势。
然而,当出口热度一路飙升之时,各种针对性关税壁垒如同一盆盆凉水浇铸而下。
8月,加拿大政府宣布,计划自今年10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附加税,且这项100%的附加税是在现有6.1%的关税基础上额外征收;9月,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产品实施显著的进口关税上调,其中电动汽车的关税增加幅度达到100%。
10月29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称,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加征17%-35.3%的反补贴税,为期五年 ,于当地时间10月30日正式生效。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海外数据库的信息,2023 年中国出口的120.3万辆新能源汽车中,到达欧洲市场的占比达38%。关税的上涨对不少已经把欧洲视作重要出口市场的中国电动车品牌而言,市场拓展难度陡增。
虽然困难重重,但依旧无法阻止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的决心。我们看到,目前,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奇瑞、长安汽车、小鹏汽车、零跑汽车等车企已计划通过欧洲建厂、成立合资公司、利用现有合作伙伴的产能等本土化手段来避开反补贴关税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电动车企业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如在南美、非洲、中东等地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如此可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
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保持10%的稳健增长,成为推动整体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
【反向合资】
外资反向合作,自主角色由“输入者”转向“输出者”
如上所讲,在关税壁垒等障碍下,中国品牌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当中,零跑汽车率先开启了“反向合资”的航道。
5月14日,Stellantis集团和零跑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合资成立的“零跑国际”正式组建完成。对于合资公司,零跑汽车持有49%的股权,负责提供造车技术;Stellantis集团则持股51%,提供全球市场的资源及影响力。借助Stellantis 集团在全球的分销渠道,零跑国际计划自今年9月起在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希腊和罗马尼亚欧洲9国市场推出零跑汽车。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
零跑汽车“反向合资”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品牌在汽车核心技术上的不断成熟,尤其在电气化、智能化技术上的全球领先性。
二三十年前,中国汽车产业引进外资或成立合资,以市场换得技术。而今,越来越多的外资反向寻求与中国车企或Tier1企业展开技术共创合作,如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签署平台与软件联合开发技术协议,吉利与雷诺共同成立动力总成合资公司,现代汽车与百度签署战略协议,在车道级导航、智能座舱、合规云和生态应用产品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升级。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渐高涨的反向合资合作浪潮中,现有的合资车企合资模式也有所转变,外方对中方更为尊重和信赖,上汽奥迪和上汽大众则是当中的典型代表。
5月20日,上汽集团和奥迪汽车签订合作协议,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智能数字平台联合开发正式启动,双方将共同为上汽奥迪开发多款豪华智能电动新车。
11月,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署了延长合营合同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合营期延长为55年,至2040年。双方表示将以技术赋能合资企业,也宣布合资公司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共创”的中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2.0全新阶段。
图片来源:上汽大众
在乘联会发布的11月厂商零售销量榜显示,TOP10车企中,合资品牌只剩大众和丰田,并且还被头部选手比亚迪等国产品牌拉开一定差距。面对规模庞大的中国车市,以及销量的持续下滑,反向合资合作在未来几年将会持续上演。
【低空经济】
政策加码,车企抢滩
空中“打飞的”、无人机救援⋯⋯随着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低空经济正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尤其是今年以来,低空经济热度攀升,从中央到地方,相关政策密集出台。
2024年,在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广东省等省份纷纷响应,推出相应政策。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低空经济发展司是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的职能司局。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面对这一市场蓝海,车企开始竞相发力,纷纷打造飞行汽车。
小鹏汽车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车企,2020年便创立了小鹏汇天,打造智能电动飞行汽车。今年11月广州车展上,小鹏汇天发布了一款名为“陆地航母”的飞行汽车,并完成了全球首次公开载人飞行。小鹏创始人何小鹏表示,飞行汽车将于2026年量产,售价不超过200万元。
图片来源:小鹏汇天
10月18日,在2024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公布了在飞行汽车领域的最新布局进展,并展出了对应原型机。据了解,奇瑞飞行汽车命名为“三体复合翼飞行汽车”,主体部分由下方行驶模块、中间的座舱和上方飞行模块三部分组成,机翼则采用了复合翼设计,既有传统固定翼,也有类似直升机的旋翼。
图片来源:奇瑞汽车
12月18日,广汽集团举办飞行汽车品牌暨新产品发布会,正式发布飞行汽车品牌——GOVY高域,其首款复合翼飞行汽车GOVY AirJet也首发亮相。据悉,高域规划在2025年布局生产线并开启预订。
图源:广汽直播
12月21日, 长安汽车与亿航智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飞行汽车的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等项目,探索成立未来出行生态科技合资公司。
图片来源:亿航智能
车企相继布局飞行汽车,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大胆探索,也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仍然充满希望。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低空经济正逐步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具身智能】
拥抱“新风口”,加快人形机器人商业步伐
除了飞行汽车外,具身智能成为了汽车圈竞相追逐的另一“新风口”。据盖世汽车梳理,2024年以来国内已经有近十家车企正在开展具身智能相关布局,其中不乏传统车企巨头。
小鹏汽车除了加码飞行汽车外,在人形机器人方面也开始加速布局。11月6日,小鹏发布自主研发的AI人形机器人Iron,小鹏方面称其有62个全身主动自由度和15个手部可动自由度。
12月26日,广汽集团正式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据悉,GoMate是一款全尺寸的轮足人形机器人,全身拥有38个自由度,并且采用了行业首创的可变轮足移动结构,巧妙地融合了四轮足、两轮足两种模式。
图片来源:广汽研究院
另外,理想汽车首席执行官李想日前也在直播间表示,理想汽车100%会做人形机器人,不过节奏不是现在。在其看来,自动驾驶汽车就是最简单的机器人,如果这都没法解决,更别说更复杂的人形机器人。
比亚迪也已经开始为此招兵买马。“比亚迪招聘”官方公众号日前发布了具身智能研究团队专场招聘信息,宣布面向机器人领域招聘高级算法工程师、高级结构工程师、高级仿真工程师、高级硬件工程师等岗位。
除以上车企外,具了解,长安、奇瑞、上汽、东风等车企也在具身智能方面有所布局。
业界普遍认为,车企在自动驾驶、传感器、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与人形机器人开发存在诸多共通之处,在供应链上也有大量重叠,且汽车工厂也是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场景,可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商业闭环,加快人形机器人商业步伐。这也意味着,具身智能这一赛道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
总结:
总的来看,2024年充满着竞争与挑战,同时也蕴含着新的活力与生机。2025年将至,以旧换新政策是否会延续,车市是否依旧增长,哪些品牌会被淘汰出局,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兴技术将会进展如何……这些问题留待市场一一解答。不过肯定的是,竞争将会更为激烈,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强化产品和技术外,快速、灵活、准确的战略决策亦至为关键。
小互动
关于2024车市关键词,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一起讨论~
-END-
往期热点
1 | 欧洲11月新车销量微跌,特斯拉Model Y或难卫冕年度畅销车型 |
2 | 加速分化,中国汽车产业迎接更加激烈的2025! |
3 | 51个新能源品牌,过半会出局? |
-----------
盖世汽车整车社群目前已覆盖
工业成本、车企发展、智能制造...
▼▼探索更多▼▼
喜欢本篇文章请点个“在看 ”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