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换将!又一光伏巨头再爆大动作

智车科技

2周前

TCL中环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历经多次变革,于1988年更名为天津市中环半导体公司,1999年转型为国有独资公司,2002年涉足光伏领域。

近日,总市值超300亿元的光伏硅片巨头TCL中环(002129)公布了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COO换将 多位高管职务变更

公告显示,TCL中环原非独立董事杨进因个人原因辞职,不再担任公司及子公司的任何职务。同时,董事会选举王彦君为非独立董事,若他在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当选,还将加入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此外,经CEO提名及董事会审议,欧阳洪平被正式聘任为首席运营官(COO接替此前由张长旭兼任的该职位,而张长旭将继续担任首席财务官(CFO)及非独立董事,并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

本次TCL中环年底前进行高层人事大调整,无疑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62岁的沈浩平卸任公司CEO,但仍保留董事、副董事长职位,期间由TCL创始人李东生代理CEO。9月底,TCL中环宣布李东生不再代理CEO,并任命41岁的王彦君为新任CEO,同时他不再担任高级副总裁。

据了解,王彦君是中环的“老人”,自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便加入中环,曾先后担任中环领先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以及TCL中环高级副总裁等职务。

同时,原COO张长旭女士也是中环的老员工,研究生学历,她目前不再担任公司COO,但仍留任CFO、非独立董事以及代行董事会秘书的职务。

在此次高层调整中,TCL资深员工欧阳洪平接任首席运营官一职,此举意味着TCL对中环控制权进一步强化,公司内部竞争态势或将加剧。

18亿收购中环晶体24.64%股权

就在同一天,TCL中环还披露了一项重要的股权收购计划。

公告指出,公司与控股子公司内蒙古中环晶体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中环晶体”)股东各方友好协商,TCL中环计划与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及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订《股权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TCL中环将斥资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收购交银投资持有的中环晶体13.69%股权和建信投资持有的10.95%股权,对应价款分别为10亿元和8亿元。目前,该收购计划已顺利获得公司董事会的批准。

此次交易完成后,TCL中环对中环晶体的直接及间接持股比例将增至83.96%,但公司合并范围保持不变。

据了解,中环晶体是TCL中环在光伏产业链上游的重要布局,主要从事太阳能硅棒及相关产品的制造销售。

根据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中环晶体营收279.16亿元,净利润21.91亿元;截止去年底,其总资产达243.52亿元,净资产149.41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中环晶体营收98.58亿元,净利润亏损15.82亿元;到2024年9月末,总资产增至268.35亿元,但净资产下降至132.32亿元。上述2024年数据未经审计。

针对本次收购,TCL中环指出,此次收购旨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促进硅片制造与硅棒生产的紧密协同,以达到降本增效,增强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业绩暴亏 硅片产能仍居全球第一

资料显示,TCL中环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历经多次变革,于1988年更名为天津市中环半导体公司,1999年转型为国有独资公司,2002年涉足光伏领域。2004年,公司整体改制为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129)。至2020年,TCL科技完成对中环集团的全资收购。

目前,TCL中环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材料制造商、光伏电池组件供应商及智慧光伏解决方案服务商,硅片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三。截至2023年底,其单晶硅产能达183GW,超越隆基绿能跃居全球第一。

业绩方面,TCL中环近年来业绩状况欠佳。2023年,公司总收入为591.46亿元,同比下降11.74%,归母净利润降至34.16亿元,同比近乎“腰斩”。其中,第四季度亏损达27.72亿元。

进入2024年,TCL中环的经营状况未见好转。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为225.82亿元,同比下降53.59%,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60.61亿元和69.21亿元,同比分别大幅下降198.0%和230.4%。

产能方面,尽管业绩承压,但TCL中环在产能方面依旧保持领先。2024年前三季度,其光伏材料产品出货94.86GW,同比增长11.4%,硅片市占率达19.2%。截至2024年9月末,其单晶硅片产能已达190GW,继续稳居全球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个月前,TCL中环发布公告,决定终止原计划向公众发行的约138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项目,并已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撤回募资申请。该项目原旨在建设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及25GW 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的智慧工厂,但因当前市场环境、行业发展及公司业务规划等因素制约,最终选择放弃这一发行计划。(光伏初心)

TCL中环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历经多次变革,于1988年更名为天津市中环半导体公司,1999年转型为国有独资公司,2002年涉足光伏领域。

近日,总市值超300亿元的光伏硅片巨头TCL中环(002129)公布了一系列重大人事调整,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COO换将 多位高管职务变更

公告显示,TCL中环原非独立董事杨进因个人原因辞职,不再担任公司及子公司的任何职务。同时,董事会选举王彦君为非独立董事,若他在2025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当选,还将加入董事会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此外,经CEO提名及董事会审议,欧阳洪平被正式聘任为首席运营官(COO接替此前由张长旭兼任的该职位,而张长旭将继续担任首席财务官(CFO)及非独立董事,并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

本次TCL中环年底前进行高层人事大调整,无疑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62岁的沈浩平卸任公司CEO,但仍保留董事、副董事长职位,期间由TCL创始人李东生代理CEO。9月底,TCL中环宣布李东生不再代理CEO,并任命41岁的王彦君为新任CEO,同时他不再担任高级副总裁。

据了解,王彦君是中环的“老人”,自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便加入中环,曾先后担任中环领先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以及TCL中环高级副总裁等职务。

同时,原COO张长旭女士也是中环的老员工,研究生学历,她目前不再担任公司COO,但仍留任CFO、非独立董事以及代行董事会秘书的职务。

在此次高层调整中,TCL资深员工欧阳洪平接任首席运营官一职,此举意味着TCL对中环控制权进一步强化,公司内部竞争态势或将加剧。

18亿收购中环晶体24.64%股权

就在同一天,TCL中环还披露了一项重要的股权收购计划。

公告指出,公司与控股子公司内蒙古中环晶体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中环晶体”)股东各方友好协商,TCL中环计划与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及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订《股权转让协议》。

根据协议,TCL中环将斥资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收购交银投资持有的中环晶体13.69%股权和建信投资持有的10.95%股权,对应价款分别为10亿元和8亿元。目前,该收购计划已顺利获得公司董事会的批准。

此次交易完成后,TCL中环对中环晶体的直接及间接持股比例将增至83.96%,但公司合并范围保持不变。

据了解,中环晶体是TCL中环在光伏产业链上游的重要布局,主要从事太阳能硅棒及相关产品的制造销售。

根据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中环晶体营收279.16亿元,净利润21.91亿元;截止去年底,其总资产达243.52亿元,净资产149.41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中环晶体营收98.58亿元,净利润亏损15.82亿元;到2024年9月末,总资产增至268.35亿元,但净资产下降至132.32亿元。上述2024年数据未经审计。

针对本次收购,TCL中环指出,此次收购旨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促进硅片制造与硅棒生产的紧密协同,以达到降本增效,增强整体竞争力的目的。

业绩暴亏 硅片产能仍居全球第一

资料显示,TCL中环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历经多次变革,于1988年更名为天津市中环半导体公司,1999年转型为国有独资公司,2002年涉足光伏领域。2004年,公司整体改制为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代码:002129)。至2020年,TCL科技完成对中环集团的全资收购。

目前,TCL中环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光伏材料制造商、光伏电池组件供应商及智慧光伏解决方案服务商,硅片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三。截至2023年底,其单晶硅产能达183GW,超越隆基绿能跃居全球第一。

业绩方面,TCL中环近年来业绩状况欠佳。2023年,公司总收入为591.46亿元,同比下降11.74%,归母净利润降至34.16亿元,同比近乎“腰斩”。其中,第四季度亏损达27.72亿元。

进入2024年,TCL中环的经营状况未见好转。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为225.82亿元,同比下降53.59%,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亏损60.61亿元和69.21亿元,同比分别大幅下降198.0%和230.4%。

产能方面,尽管业绩承压,但TCL中环在产能方面依旧保持领先。2024年前三季度,其光伏材料产品出货94.86GW,同比增长11.4%,硅片市占率达19.2%。截至2024年9月末,其单晶硅片产能已达190GW,继续稳居全球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一个月前,TCL中环发布公告,决定终止原计划向公众发行的约138亿元可转换公司债券项目,并已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撤回募资申请。该项目原旨在建设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及25GW 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的智慧工厂,但因当前市场环境、行业发展及公司业务规划等因素制约,最终选择放弃这一发行计划。(光伏初心)

展开
打开“财经头条”阅读更多精彩资讯
APP内打开